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352章 新侨饭店

1978合成系文豪 第352章 新侨饭店

作者:好想吃薯片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1 10:22: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巴老女婿祝鸿生可是把《芙蓉镇》拿去你们上影厂了,怎么现在还没个消息。”江弦问谢晋。

谢晋说,“我这不是一直在忙着弄《高山下的花环》么,腾不出空。”

“准备什么时候建组?你老谢不会还要先给自己放个假吧。”

“放假?”

李凖哈哈一笑,“老谢是一年365天恨不得天天都在片场指点江山的人,他哪舍得给自己放假。”

江弦看向李凖:

“老李,《高山下的花环》拍的怎么样,现如今咱们都看到了,至于《芙蓉镇》,这刚拿了茅盾文学奖,也不是我自吹自擂,这的影视改编绝对是万千读者期待的,照我看,还得你来操刀。”

谢晋点点头,“《花环》这个电影,不是你李凖擅长的农村题材,但是《芙蓉镇》是,照我看,这个编剧还真是非你不可。”

“既然你们原作者和导演都这么说了,那我李凖还磨叽个什么?咱们铁三角就再合作一把!”李凖痛快的答应下来。

见状,江弦彻底放下心。

《芙蓉镇》交给别人他是真不放心,但是给李凖,他心里有底。

而且三人在《花环》里的合作也非常愉快,交流剧情的时候能够迅速达成共识,有时候真觉得对方互为知己,甚至恨不得插根香拜个把子。

“你要写剧本的话,尽量早一些,过段时间我要出国。”江弦告诉李凖。

“你要出国?”

李凖皱起眉头,“你这个原作者要是不在,那我这个改编的编剧可不好把握剧本的尺度。”

“没事儿。”

江弦早有主意,“我这儿有个妙人,回头我把他派给你,有他在,这个剧本绝对没问题。”

江弦卖个关子,又拉着谢晋问:

“《芙蓉镇》的演员你有主意么?”

他知道谢晋挑演员有一套,往往在开拍之前,心里就有一个花名册了。

谢晋抽了口烟。

“张光北不错,我看到里那个黎满庚的时候,脑袋里面第一时间就想到他。”

“是么?”

江弦也是意外,看来张光北是真的很适合黎满庚这个角色,不然谢晋也不会马上做出和另一时空一致的选择。

说起来,谢晋认识张光北,还是通过之前江弦的介绍,让张光北跟着谢晋参加了《棋王》的拍摄。

“他够率,不会差的。”江弦说。

“率”就是近似于“帅”的意思。

这会儿没有“帅”这个说法,比较常用的是“率”,《新华字典》里也是这么标的,可以说动作“率”,可以说说人“率”,可以说字“率”。

戏剧和相声行业也经常用“率”来评价演员的表演特点。

张光北也确实够“率”。

江湖传言,当年《芙蓉镇》剧组伙食一般,但张光北总能弄来紧俏的猪肉猪排骨什么的给大伙儿“打牙祭”。

就是因为他“率”,王村,也就当年拍摄《芙蓉镇》的地方,后世那个芙蓉镇,街上的许多女生都成了他的粉丝。

其中有一家肉铺的女儿,特别喜欢张光北,只要张光北来,就永远都有新鲜的猪蹄膀猪大腿什么的。

江弦心说还是你老谢会点将。

有了张光北,至少剧组伙食是差不了了。

“其他演员呢?”

“怎么了?你有想法?”

谢晋看向江弦,江弦也不藏着掖着,“刘小庆之前去找过我,想要争取一下胡玉音这个角色。”

“刘小庆?”

谢晋皱起眉头,“刘小庆这么有名望的女演员,我怕用起来会有麻烦。”

刘小庆正是大火的时候。

今年还上了春晚。

春晚上还特地播了一点《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的片段。

绝对的一线女咖。

“你要是没什么更好的人选,我觉得试试她也不错。”

“这”谢晋扫一眼江弦,眼神有点奇怪。

“你这是啥眼神?老谢,你不会觉得我有作风问题吧?”

谢晋摇摇头,“当然不是那个意思。”

“我在北影厂之前和她合作过《车水马龙》,这个女演员,怎么说呢?特上进。”

“我是怕以她现在的性子,沉不下心演胡玉音这个角色。”

“害,那还不好说。”

江弦开口道:“到时候,你就把刘小庆安排到剧组里,让她天天给全剧组打饭,既能磨炼性子,又能加深她对胡玉音这个角色的理解。”

“.”

谢晋有点傻眼。

让刘小庆给全剧组打饭?

这啥概念呢?

就想想杨密上一秒身穿红衣罗裙仙气飘飘“涂山,我罩的,懂?”。

下一秒系着围裙、拎着大勺:“噜噜噜噜,开饭了!”

这画面谁敢想。

谢晋现在完全确定,江弦一定是没有任何作风问题的。

谁能对自己女人这么狠啊?

“老谢,除了胡玉音,秦书田这个演员,我这儿也有个人选。”江弦开口道。

“谁?”

“还是一学生。”

中戏。

姜文最近可是酸麻了。

嘿,就大二那倪大红,长得那叫一个丑,表演那叫一个面瘫式演技。

结果就去演《高山下的花环》了?

这片儿姜文当然看了,最近特火,就他们中戏里头,走到哪儿那都有人讨论。

里面给倪大红找那角色段雨国也成了讨论的热点。

看见一个什么都不如自己的人,却在《花环》这部影片里有重要镜头,哪个心里能平衡。

“你们说倪大红那小子家里不会有啥关系吧?”

“不至于吧,听说是作家江弦亲自来学校挑的他,就觉得他特符合这个角色。”

“江弦挑的?真的假的?”

“真的,咱学姐丛珊说的。”

“不会吧,那小子丑的跟姜文似得,也能被挑去演电影?”

“哎,小点儿声.姜文师兄,吃了么?”

“.”

姜文默默从几人身旁走开。

心里也在琢磨。

倪大红这么丑,在江弦那儿都能找碗饭吃。

他帅的比较含蓄,跟江弦也混了个脸熟,是不是应该去找人家多走动走动?

正想着,有人喊他一声。

“姜文,你的信。”

“我的信?”

姜文利索拆开,看了一眼信的内容,登时僵在原地。

过了许久,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

“噫!好!我中了!”

6月11日,新侨饭店。

这年头京城有句话:“南有新侨,北有老莫。”

说的就是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初期,京城最牛的两家西餐厅。

不过相比较老莫,新侨的门槛更高。

听说新侨饭店在首都机场都拥有一块地,专门负责专机出行的领导人在机场用餐。

当时尼克松访华,接待场所都设在新侨饭店,可谓风光无限。

后来申奥,奥申委就在这里的六层办公,一直到02年才搬走。

“江弦,这边儿。”王濛朝着江弦招招手。

“可算是来了,我还怕你来不及。”

“幸好我没在云南多留。”江弦说。

他从云南一回来就骑自行车赶到这里,为的就是参加今天在新桥饭店的聚餐。

这场聚餐是《人民文学》编剧部举办的。

一是因为《人民文学》和《选刊》分家,聚餐惜别。

二则是欢迎王濛主持《人民文学》编辑部工作。

“同志们,我简单说两句。”光未然端着酒杯,作了一番简短的致辞,

“我从六年前接手《人民文学》工作,当时我年纪已经大了,身体也不太好,因为癌症做过两个大手术,但我一直给自己讲一个原则‘不麻烦大家,不麻烦单位’。

到现在,我这个老同志要退休了,工作嘛,不能说做的有多好,至少我自己是不太满意的,向大家说声抱歉。

我这个老同志没做好的,在今后,还希望大家能够和王濛同志一起,把他重新做的好一点,希望这本刊物能够办得活泼些、亲切些,不要单纯求稳,要在乘风破浪中求稳重。”

编辑们哗啦啦鼓掌。

比较感性的已经忍不住红了眼眶。

这时候王濛又站起来,简单说了几句。

没有慷慨陈词。

王濛反复强调,他只是个作家,编刊物还要仰仗各位专家。

总的来说,很低调,很能看出王濛人情练达的一面。

这是他以《人民文学》新一任主编的身份在公开场合亮相。

江弦觉得这个头开的很好。

马上到了7月。

有心之人马上从《人民文学》1983年7月号版权页上看到很大变化。

首先是主编换成了王濛。

然后原副主编三人,也只保留了一个刘剑青。

最大的变化在编委会,原编委会的老一代作家彻底退出,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作家上线:

茹志鹃、徐怀中、谌容、黄宗英、蒋子龙、江弦.

这几位文坛炙手可热的作家,成为这部刊物的中坚力量。

“不是定好了你当副主编?”朱琳看了版权页以后冲江弦问道。

“这事儿还要作协开会做决定,过半年才能下来。”江弦解释道。

这年头,做事儿就是这样。

要先开会开会再开会、讨论讨论再讨论,最后才能定。

“编委会名单上还有崔道怡?”

朱琳在新的编委会名单上看到崔道怡这个编辑部元老的名字。

她眼睛一转,“江弦,你说这是不是预示着有可能会遴选他为副主编?”

“哟,可以啊。”

江弦佩服的看向朱琳。

女王陛下情商这一块儿是真在线,难怪另一时空混的如鱼得水,全靠这样灵敏的zz嗅觉。

除了版权页,这册《人民文学》的7月刊内容也信息量十足。

朱琳津津有味的读了一遍上面以“本刊编辑部”名义发表的一篇王濛起草的《不仅仅是为了文学——告读者》。

“宣示了对于世道人心,对于社会进步的关注。”

“我们更希望奉献给读者的是亿万人民的心声和时代的壮丽而又斑驳的画卷。”

“我们欢迎的是那些与千千万万的人民命运休戚相关、血肉相连、肝胆相照的作品。”

“.”

“这是主编宣言?”

江弦点点头,“王老师写的多好,立意高远,颇有抱负,这是一种大文学观。”

“咯咯咯咯。”

朱琳忍不住笑,“江副主编,还没上任就拍上马屁了?”

“这哪是拍马屁.”江弦红着脸争辩几句。

朱琳又翻几页,更觉这册《人民文学》有趣。

“还重发了《明镜台》?”

《明镜台》是50年代《人民文学》就发表过的一部耿龙祥的短篇,非常有名,思想核心大概是:“不能忘记人民。”

“不懂了吧,这就是王老师的高明之处。”

江弦轻笑道:“他是透露一个信号,表示自己还是会坚持以前《人民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不会调整办刊思路、改变刊物风格。

不过他会在此基础上,以西方的表现方法一点点的丰满和改造现实主义,也就是他宣扬的新现实主义。”

“.你们文学界门门道道可真多。”

朱琳忍不住吐槽,“写就好好写不行么?”

“咱们中国文学传统标榜的是‘铁肩担道义’,这就注定写不是码字儿那么简单。”江弦说。

只要是搞文学,就没办法跳出这个圈儿。

王硕把自己从作家行业中抽离,扮演一个“无知者无畏”的痞子形象。

其实还是没跳出去。

他只是说自己没文化,先把自己降到一楼,这样立于不败之地,方便往楼上骂,一有情况,大家一起跳,肯定他伤得轻点。

简而言之就是:我承认自己不是好东西,你们也别认为自己是什么好东西。

又过了两天,人文社那边编辑李景峰找了过来。

他和江弦说,他们人文社打算往友邦南斯拉夫方面出版一批。

人文社看中的是江弦最近发行的《红高粱》和《最后一个匈奴》。

“《匈奴》没写完你们也要?”

“怎么了?你只写了上卷,那就先出版个上卷呗。”

“哦对,你们是人文社不是央视。”

江弦反应过来,又问,“你们往南斯拉夫出版,那稿酬规定是按哪边儿的来?”

“什么按哪边儿?”李景峰不解。

江弦解释道:

“你们既然往南斯拉夫出版,那稿酬规定我看也不用按着原本国内规定的那套来吧。”

“景峰。”

“要不给我涨涨稿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