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353章 今天有三十九个小时

1978合成系文豪 第353章 今天有三十九个小时

作者:好想吃薯片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1 10:22: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涨稿费?”

李景峰懵了。

他们人文社一直是规规矩矩实行3年前那套国家定下来的标准,那套“暂行规定”:著作稿的稿费在每千字3-10元,再加上印数稿酬。

而人文社给江弦开的稿费,一直都是名家标准的最高10元。

“这怎么涨?”

李景峰道:“现在出版社和杂志社执行的都是上面儿定下来的暂行规定,我们人文社也不能随便给你涨稿费啊。”

“规定怎么了?规定也没说不让你们涨啊,再说这次是往南斯拉夫出版,规定里面也没写往南斯拉夫出版的给什么价儿。”江弦道。

“你这不是强词夺理。”

“这咋强词夺理了?”

江弦洒脱一笑,“你别觉着我市侩,我这样的作家不发声,比我更年轻的小作家日子更难过了。

现在社会变化的这么快,物价飞涨,现有的稿酬制度本来就不合理,竟然还一用就是这么多年?

作家们呕心沥血写好几年,半条命都写了出去,最后到手的稿费和人家上几年班也没啥区别。

这怎么能激发出广大作家同志们的创作积极性?”

作家稿酬低,这一直是个难以解决的大问题。

就说稿酬个税的起征点吧。

从80年的税法就定下是800元。

结果到了后世,四十多年以后,工人的工资都从60块涨到6000块了。

稿酬个税的起征点竟然纹丝未动。

还是800元!

这小作者吭哧吭哧的好不容易赚上1000块稿酬。

还没焐热呢,一看,竟然还要交个税?

这合理吗?

李景峰强调,“你又不是不知道,我们给你的稿费标准可是按照稿酬规定顶格给的。”

“是,你们基础稿酬是给我定格给的,千字10元,可是印数稿酬呢?你们给我的一直都是万册2%,太低了。

你们人文社出版好几本我的作品了,销量怎么样你们是知道的,我给社里创造了不少效益,涨一点稿酬我想这挺合情合理吧。”

“别的出版社给你涨过吗?”

“没涨过,这事儿我是第一次提。”

“那你干嘛拿我们人文社开刀啊?”

“谁让咱们关系好呢?”

“这是什么道理?”

李景峰傻了,“关系好你不理解理解我们,还拿我们开刀?”

“我意思是,咱们既然关系好,彼此都熟悉,所以你们应该比别人更了解:”

“我的,从来都不愁卖。”

“.”

江弦此话一出,李景峰顿时沉默,只觉一股强大的自信扑面而来。

没办法,作者卖的多,面对杂志社就是有底气。

想霓虹国那位富坚老贼,画《全职猎人》那个。

日本超人气漫画杂志《周刊少年Jump》当年对他疯狂压榨,等富坚成名以后,直接腰斩作品离开。

《Jump》销量瞬间陷入低迷。

为了挽回局面,请回这位超人气漫画家,《Jump》不得已签下不平等协议,承诺绝不干预创作,并允许他每月只连载一话,实现了漫画家和杂志社之间的倒反天罡,也开启了老贼的“休刊之王”传奇。

“给我开万册10%怎么样?”江弦报了一个数字。

李景峰腾一下站起来,斩钉截铁道:“不可能!绝对不可能,这太多了!怎么可能一下就从万册2%给你调到万册10%?”

80年的“暂行规定”里,定的印数稿酬甚至只有万册1%,他们人文社给江弦2%已经是最大努力了,江弦提出的10%相当于直接把原定的标准扩大十倍。

“10%多么?日本那边德建书屋给我开的版税率都有10%,这还是别的国家的出版社,咱们都是自己人,多给我一点怎么了?肥水还不流外人田呢。”

“.”

李景峰半天没说出话。

这怎么比?

社会发展阶段都不同。

“你的要求太高了,我最多在社里帮你谈到5%。”

“5%太少了,我费了半天劲,最后就涨了3个百分点?”

“这已经是我能做的极限了,我虽然是组的组长,可是这种事儿也是要社里讨论决定的。”

“我理解,这样吧,再多一个百分点,6%。”

“.”

李景峰犹豫几秒,叹一口气,“好,那我们各退一步,6%,我去帮你争取。”

“6%都可以,那要不再涨一个点,7%?”

“.”

李景峰差点儿骂出脏字。

“你别得寸进尺。”

“行,那就6%。”

江弦也知道,再多费口舌也是无用之举了,6%已经是一个惊喜。

“我可提前和你说好。”

李景峰开口道:“这回这个万册6%,是因为面向南斯拉夫出版,所以给你开这么一回特例,我们可不保证,以后还会给你这个标准。”

“这一回就这一回。”江弦非常爽快。

万事开头难,有了这一回,还怕以后没的谈?

过了几天,李景峰告诉江弦社里讨论通过了,让他上人文社去签了合同。

江弦便骑着车子往朝阳166号去,这一趟去的那真是风风光光。

进了人文社,编辑们看着他的时候,眼神那叫一个怪异。

就好像在看他做一件多么惊世骇俗的事儿似得。

“老太太。”

江弦亲昵的和韦君宜打声招呼。

韦君宜看他一眼,“江弦,你来了啊,哎呦,这几天景峰为了你这事儿在社里差点儿把嘴皮子说破。”

“回头我请景峰去我家吃饺子去。”

“行了,把合同签了吧。”

条件都谈好了,江弦爽利的签下合同,和韦君宜告辞,出门撞上李景峰。

“景峰,我刚准备找你去。”

“这个方向,我看你是准备去顺我们稿纸吧。”李景峰没好气的来了一句。

“别这么说嘛,我是你们人文社的作者,拿几沓人文社的稿纸怎么了?”江弦正义凌然。

侃了几句,李景峰问:

“听说你要去趟美国?”

“嗯,我和茹志鹃同志都收到了聂华苓同志的邀请。”

“那祝你一路顺利。”李景峰笑道。

“回来的时候给你带礼物,这次稿费的事儿麻烦你了。”江弦说。

李景峰心中一暖,“没事儿,还带啥礼物,客气啥啊。”

“不客气不行啊。”

江弦说,“我不好好感谢感谢你,下次可不好意思再找你涨稿费了。”

“丫的。”

李景峰愤愤骂了一句。

没过两天,江弦又被王扶林请了过去。

原因很简单呐。

《红楼梦》要开始制作了,他这个《红楼梦》的顾问不得出出力?

《红楼梦》的筹备过程大概如下:

1979年,王扶林去BBC电视台参观,看到别人把莎士比亚、莫里哀的作品改编成了电视剧在全国发行,销路很可观,他就萌生了改编四大名著的想法。

王扶林一琢磨,四大名著里《红楼梦》肯定省钱啊,就拍《红楼梦》。

结果一立项,傻眼了,《红楼梦》文学性太深,不仅人物庞杂,而且每个配角各有性格。

于是闭关研究一年,这才终于准备开机,开始写剧本、海选演员。

今年2月份,筹备组正式成立,核心成员一共仨人,导演王扶林,编剧周岭,副导演潘欣欣,潘欣欣主要负责选角。

王扶林给他们仨起了个威武霸气的名字:

“红办”!

江弦既然挂了名,就得给人家负责,一早来到华侨大厦。

这边儿看着就比较高大上,是京城这会儿为数不多的高档建筑里其中一座,进进出出的都是港澳同胞、海外华侨,衣着光鲜,带着一丝优雅和矜持的优越感。

江弦上到7楼714,门上挂有“《红楼梦》筹备小组办公室”的牌子,这儿就是“红办”办公室了。

推门进去,里面除了王扶林,额外还有几人,王扶林给江弦介绍是“红学”学会成员。

其中一人引起了江弦注意。

他本是操着几分过来看陈晓旭的心思,却没想到意外撞着了这位。

“俺叫凌解放。”

一个个子不高,长相敦实的中年男人,笑呵呵和江弦握手。

“解放同志是研究‘红学’的一把好手。”

王扶林说,“去年上海有个‘红学’年会,解放同志是最年轻的‘红学’代表。”

“哦。”

江弦点点头,“解放同志今年贵庚?”

“三十八。”凌解放操着一口浓重的河南口音。

这还是最年轻的?

江弦暗自吐槽,但心底对这个凌解放还是很有兴趣的。

凌解放这个名字名声不显,但他的笔名却是威名赫赫——

二月河!

代表作《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

他以历史成名,不过在以历史成名之前,他更多的活跃在“红学”的研究上。

“今天请诸位过来,主要是讨论剧本。”王扶林开口道。

“关于剧本,我有个想法,我想把《红楼梦》前几部分去掉,直接从黛玉进贾府拍起”

“万万不可!”

凌解放着急道:“王导,前面可是《红楼梦》整部书的灵魂,你把前面去掉,这、这、这怎么行呢?”

“不行么?”

王扶林迟疑的看向江弦。

“我同意解放同志的说法。”

江弦也开口道:“女娲补天、木石前盟,这几个神话故事都是的核心,更是为塑造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你把它去掉,这怎么可以呢?”

“.”

凌解放感激的看向江弦,顿时心生好感,觉得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也对、也对。”王扶林尴尬的点点头。

接下来又商讨了剧本里的一些内容,江弦和凌解放不时出声发表想法,一场商讨到最后,凌解放对江弦已是佩服不已。

“想不到江弦同志年纪虽小,对《红楼》的研究却这么深,好些个观点真是让我茅塞顿开。”

“哈哈。”

江弦尴尬一笑。

他从小爱看百家讲坛,听了太多什么马瑞芳、周思源的分析,算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

这时候已经到了中午,聊得太投入,几人这才发现窗户外面下雨。

“咚咚咚!”

门被敲三下,王扶林喊一声“请进。”

门开,一个个子中等的女生走了进来,很年轻,又白又瘦,脸上还带着几分娇怯,头发被雨浸湿了,带着些湿气,末梢还往下滴水,衣裤也沾有水渍.

不算漂亮。

但我见犹怜。

“导演你好,我叫陈晓旭。”女生娇滴滴喊了一句。

“哦,你是来面试的演员?”王扶林道。

“对,我之前来过一次,有个同志让我今天再过来。”

“好好,请坐。”

王扶林给她拎一把椅子,开始面试。

江弦双手抱胸,在旁边儿盯着人家看。

嗯,东北第一深情。

王扶林给《红楼梦》选角儿基本只用新人,在全国海选,陈晓旭就大胆的寄来信件,有自己的照片,还有自己写的小诗《我是一朵柳絮》,就这么的,被“红办”看中,邀请过来面试。

“好了,我们就聊到这儿吧,你先回去等通知。”王扶林笑着说。

“导演再见,老师们再见。”陈晓旭站起身,娇滴滴的打个招呼。

等她出去,王扶林转过头问江弦。

“这个女孩子怎么样?”

“蛮好。”

江弦毫不吝啬的帮陈晓旭送上一发助攻,“选演员,选的就是个气质,女生不算太漂亮那种,不过我觉得很像黛玉。”

“是,我对她鼻子不太满意,太高了,要是能动一动就好了,我听说现在医学上有个办法能整容。”王扶林说。

“倒也不必,我觉得挺好。”江弦开口道。

正说着,一抬头,看见陈晓旭站在门口,也不知道是不是听着了什么,声音紧张:

“我、我雨伞忘拿了。”

“哦,对,你雨伞还在这儿呢。”王扶林一拍脑门。

陈晓旭拿了雨伞,又告辞一句,踩着小碎步跑了。

江弦看一眼手表。

“行了,我也准备回去了。”

他和王扶林、凌解放告辞,走到电梯口,看见陈晓旭拎着雨伞也在等电梯。

瞧见他过来,点头打个招呼。

“老师。”

“我叫江弦。”

陈晓旭想了想,试探性的问道:“您是那位作家.”

“是我。”

“呀,真是啊!我常读您的。”

少女脸上有些惊喜,“您能帮我签个名儿么?”

“可以。”

“谢谢,我听着您刚才帮我说话了,谢谢您对我的认可。”

“没事儿,要是能选上,就好好演。”江弦简单鼓励她两句。

两人一块儿走进电梯。

期间他看人家妹子一眼。

白白嫩嫩,湿湿嗒嗒。

唉。

也不知道让她演黛玉是好事儿还是坏事儿。

可他也没啥资格改变人家的人生轨迹。

“回头我要是能选上,我给您带我们鞍山的特产。”陈晓旭一脸稚嫩的冲江弦道。

“鞍山有啥特产?钢铁么?”

江弦哭笑不得。

一想,这大概也是他从美国回来以后的事儿了。

7月中旬,江弦和朱琳,还有朱母和他妈四个人一块儿坐上泛美航空公司的飞机。

同行的,还有茹志鹃、王安忆这对母女。

六个人,就他一个懂英语,一起朝着“迷宫”一样的美利坚飞去。

起飞前,朱琳有点紧张。

“今天有三十九个小时你知道么?”江弦温声说。

“哪来的三十九个小时呀?你糊涂了?”朱琳轻笑着戳他一下。

“咱们是追着太阳飞。”

江弦解释说,“咱们今天要从地球的这一端,飞到地球的那一端,所以算下来,今天一共有三十九个小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