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384章 “为了江弦!干杯!”

1978合成系文豪 第384章 “为了江弦!干杯!”

作者:好想吃薯片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1 10:22: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时代杂志?”朱琳吃了一惊。

在美国这么长的时间,她自然也知道,这本杂志几乎是全美最大的时事性周刊,拥有广泛的读者。

只有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和事件能够登上他们的封面。

“你怎么上他们封面了?”

“在洛杉矶的时候有个美联社驻洛杉矶的摄影记者给我拍了这张照片,问我能不能用,我说没问题,他就拿给《时代》了。”江弦回答说。

“这可是《时代》啊”王安忆感叹说。

在美国人人都知道,能登上《时代》杂志的角色都是当下最炙手可热的大人物。

“中国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上过这本杂志的封面。”

“冯玉祥、光头、教员、小平同志.”

“这么厉害啊!”饶月梅听了王安忆这么一说,忍不住惊呼一声。

这可牛大发了!

王安忆说的哪一个名字不是历史上响当当的存在?

“真好啊,多光荣啊,放到单位里头少说能给你评个标兵!”

朱母也露出欣赏的目光。

“厉害呀江弦。”

“害,其实也没啥。”

江弦脸上波澜不惊,“以前这杂志和咱们不对付,建交以后倒是换了副态度,我也是沾了咱们国家的光,还是要感谢国家。”

“瞧瞧你们家江弦这觉悟,可够高的。”朱母笑着跟朱琳说道。

“他呀,就是假正经。”

朱琳抿着嘴角的笑意,心里也是忍不住为江弦感到高兴。

不论怎么讲,这都是一份荣誉嘛。

“对了,这标题什么意思啊?”英语不好的朱琳又跟江弦请教起来。

“无耻的规则将被利箭射穿!”

“.”

朱琳念了一遍,眼前一亮,“说的真好!无耻的规则将被利箭射穿,把你这次的事儿和你写的都联系到一块儿了。”

江弦笑了笑,没有说话。

《时代》的发声,算是给这次事件一锤定音。

站在舆论至高点的江弦,彻底成为此次事件中的胜者。

但要是反过来呢。

江弦恶趣味的想了一下,要是被群起而攻之的人是自己,那登上《时代》的可能就是卢西恩了。

嗯,连卢西恩在封面上的标题他都替《时代》想好了:

“规则就是规则,又不是今天定的!”

唉,只能说美国人的道德水准还是有待降低,真无耻这一块儿还得是泡菜国。

放在网文里都是相当降智的反派操作,现实里就这么堂而皇之的上演了。

还是现实更魔幻呐。

江弦登上《时代》杂志封面的事儿,很快在“写作计划”的作家群体当中掀起一阵轰动。

为了庆祝,聂华苓特意请作家们来到家里,为江弦庆祝,用美国的话说就是开派对。

不同于刚抵达爱荷华的情形。

如今的作家们彼此关系已经处熟了,也都处近了。

就连菲儿和印度作家两个最初视彼此为仇敌的家伙,也从一见面就互掷酒杯,变成能坐在一起勾肩搭背,把酒言欢。

甚至一想到不久之后的离别,二人之间还互生出几分依依不舍,于是眉来眼去,互诉衷肠

“江带给我的震撼太大了。”

东德女作家达妮卡开口道:“我还是第一次见到一个年轻人可以优秀到这种程度,这样的青年俊彦在我们国家都难找到一个。”

“像他那样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我也是第一次见。”另一名作家说。

“尼采说过一句话:闪光的东西并不一定是金子,但是金子总会发光,江就是一块金子,即便是美国,也无法遮掩他的光芒。”

“为了江弦!干杯!”

众人举杯,一同为江弦庆贺。

江弦倒像个i人一样,不好意思的坐在角落。

这时候贝芙丽端着酒杯,来到他身边坐下。

“恭喜。”

“谢谢你,贝芙丽。”

“你太客气了,能登上《时代》杂志封面,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贝芙丽眨眨眼睛,“看来真和王濛说的一样,你比他出色的多。”

“没没没。”

江弦那叫一个谦虚,“王老师一直都是我的偶像。”

“哈哈。”

贝芙丽笑了起来。

圣诞节前夕,所有的作家都开始准备最后的讲演,这是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派发给他们唯一的任务。

计划的工作人员分配了小组,江弦和茹志鹃、王安忆、陈映真以及几位台省作家是同一组。

他们是按照地区分的。

还有按照意识形态分配的。

这又导致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

因为有一个西德作家,这个作家原先生活在东德,刚好和东德女作家达妮卡是同一个小城里的朋友。

结果她背叛了东德,跑到了西德。

这下就尴尬了。

这个西德的女作家想要和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这些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成员在一起。

可是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人不要她。

因为在这些作家看来,她是叛徒,她跑到西德去了。

于是工作人员只好把她放在芬兰、法国这些西欧国家成员组成的小组。

但她又不愿意去。

因为自从她跑到西德去,她就很不喜欢资本X义体制,也不愿意归属西方。

这样就很尴尬,因为这个人没地方去了。

那边不要她,这边她又不要去。

最后在她最苦闷的时候,她喝醉了酒,跳进了爱荷华河里去。

得知这个消息以后,所有的作家都感到不可思议,心情也都蒙上了一层尘埃,同时也更加珍视起这段来之不易的相遇。

作家们为她准备了一场小小的缅怀仪式。

江弦也参加了这次缅怀。

结束以后,在他和朱琳一同回家的路上,二人看到一群大学生簇拥在一起,像是在听什么东西。

于是凑过去看了一眼,是几个人在学生之中作讲演,而且还是中国人,只是说的内容让朱琳听得皱眉。

“这些人怎么胡说八道?”

“别跟他们生气,这种人在美国很多的。”江弦说。

这些人从大陆来美办刊物、拉班子、做讲演,将自己标榜为“民主”、“自由”卫士。

然后这些“民主”、“自由”卫士,说些颠倒黑白的话,这反而成了他们在美国立足的资本。

江弦习惯了这种事,朱琳却忿忿不平,回家以后始终是闷闷不乐,抱着小小陛下的时候,又忍不住晃了阵儿神。

“怎么了今天?”江弦察觉到她的异常。

“没事。”

“你看你像没事儿的样子?”

“我就是有点不忿。”

朱琳说,“是,我们遭受了挫折,走了弯路,付出了代价,但是这些代价怎么能被那些人拿来当做自己的资本。”

“就因为这个啊。”江弦笑了笑。

“这个还不够让人生气么?”朱琳说。

她是正经长在红旗下的,眼里自然揉不得这些沙子。

江弦轻笑着卖个关子。

“你明天来听我们的讲演,听完或许会好受一些。”

“你们讲演什么?”

“你听了就知道了。”,江弦说。

“现在,睡觉。”

“嗯?”

朱琳一阵好奇,又察觉到一只不规矩的大手,嗔怒一声。

“呀,孩子还没睡呢.”

一夜无话。

翌日,下午三点。

中国作家报告会召开。

作为“写作计划”最重要的任务,报告会邀请了很多人来参加,有爱荷华大学的学生、留学生,有“写作计划”的工作人员,也有中国驻美大使派来的代表。

简单致辞以后,报告就开始,

先是年龄大的讲,像陈映真和茹志鹃他们,轮到七等生时,他讲到一个台省的鬼才批评家,李敖。

这个李敖无所不批评,谁也逃不出他的掌心,他什么人都骂,还骂三毛:“台省又那么多受苦人,她却跑到沙漠去大发怜悯。”

这就导致台省人都很讨厌他,很想干掉这个家伙,当局只好把他保护起来。

“为什么?”朱琳听得不解。

“因为不管他被谁干掉,都会被怀疑是当局干掉的。”江弦笑着解释说。

七等生讲完,便轮到江弦。

他带着几分松弛站上台去,很快吸引来所有人的注意。

对于“写作计划”的所有作家来说,江弦无疑是最特殊的一位。

对他要讲的内容,所有人心中挂满期待。

“我先讲一个故事。”

江弦用英语说:

“斯大林的女儿在苏俄时期不同意她父亲的种种作为,于是与他划清界限,不姓父亲的姓了。”

“可是当她在印度逃入美国大使馆的时候,当使馆官员考虑收否收留她的时刻,她又只好端出自己久已不姓的父姓,抬出了斯大林的名字。”

各国作家的讲演基本都离不开本国,也离不开政治。

所有人都从这个故事之中嗅出,江弦的讲演也融入了这些因素。

只听江弦继续道:

“来美国以后,我见到很多大谈‘民主’、‘自由’的卫士。”

朱琳一下子想起昨天让她感到生气的事情。

江弦所说的,应该就是那些人。

“‘民主’、‘自由’,在我看来,在我们那儿不是不可以讨论的。”

“我也从不认为歌颂就是爱,批评就是背叛。”

“形而上学的危害,我们已经有了教训。”

“我不得不说,我们国家的每个人如今都怀着一种急切的心情,希望早日脱掉落后的帽子,希望摆脱封建的残余。”

“来到美国以后,我更是发现,就是许多美国的同胞,也跟着祖国的强弱而沉沉浮浮,而竭尽自己之所能。”

“我们急切,我们奋斗。”

“对某些挫折、失误,我们会懊恼、会埋怨,甚至会恨、会骂。”

“因为我们和我们的国家同命运,共祸福。”

“风风火火,跌爬滚翻,哪怕是在沉重的名称下奉献自己,我们都和我们无可选择的祖国在一起。”

“但可悲的是,这些‘卫士’居然将这些当做自己的资本。”

“更让我为他们感到可惜的是,这些东西一旦成为他们的本钱,‘卫士们’也便失去了他们立脚的大地,最后他们卖的是什么东西,就难说了。”

“.”

“最后,我想说。”

“斯大林的女儿也会在最危难的时候提起斯大林的名字。”

“因为她知道,这是她身上最值钱的东西。”

江弦轻轻鞠躬。

下一瞬,台下爆发出激烈且持久的掌声。

“说的好!”

“说的真好!”

一名“写作计划”的工作人员,来自台省小蔡激动地拍着手,和身旁的朱琳说。

“我知道,你们挺不容易的,不容易,你们当年接过的是一个烂摊子,但是建设的太快了,太惊人了!”

“有个美国经济学家说过,你们这二十年增长的产值,超过英国工业革命一百年所增长的。”

“别看台省这些年生活不错,挺繁荣,可是靠不住,没有自己的基础工业,说不定哪一天别的国家不要它了。”

“反倒是那位老人家,很有智慧。”

“自力更生是有道理的!”

“我特烦好多大陆来的人抱怨‘我们生活的多么苦’。”

“我没话说,我没权说。”

“可是苦了这么多年,有收获,大有收获,没有白苦,好多第三世界的国家都看着中国呢。”

“我做管理员,半体力劳动,白天做苦工,晚上看资料,到处去找资料,我何尝不苦呢?”

“而且我又不是中国人,也不是美国人,我什么也不是”

小蔡说着说着,竟然有些哽咽。

朱琳也理解,她是被江弦的一番发言触动到了,这才勾出了这些藏在心底的话。

但这也验证了,江弦的这场讲演,绝对是掷地有声的,代表了自己,也代表自己国家,立场鲜明,也饱含意义。

讲演完成以后,大使馆的代表范梓彬都来和江弦握手。

“好,讲的很好!江弦同志是吧。”

“同志你好。”

“哎呀,刚才讲的,真知灼见啊,我非常认同,应该让新华社的同志记录下来,报道在国内。”范梓彬赞叹说。

“哟,谢谢、谢谢。”江弦用力和范梓彬握了握手。

又听他道:“有没有兴趣来干外交?”

“干外交?”

江弦诧异一阵儿,看着范梓彬,马上反应过来,这是得到人家赏识了。

“您和我开玩笑了,我哪能干得了那个,我这人难当什么大任,只能写写。”

“唉,好吧。”范梓彬听出江弦言外的拒绝之意,见他无心此道,也不好再说什么。

只是看着江弦,心里那叫一个不舍。

这小伙子!

这嘴,这笔杆子。

干外交绝对是一块儿好材料啊!

这份才情,写什么?

真是可惜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