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385章 【一战】 【小马驹】=?

1978合成系文豪 第385章 【一战】 【小马驹】=?

作者:好想吃薯片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1 10:22: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虽然得到很多赞许,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同意江弦的观点。

来自台省的作家鄂雨竹就是反对者之一。

牵强。

鄂雨竹觉得江弦的观点非常牵强。

在她看来,江弦口中的那些言论,都带有一定的鼓吹成分,水分很大。

她在那儿自己说了些很刺耳的话,踩一自然需要捧一,说完那些话以后,又拿美国社会当起了正面的案例,说美国有多么多么美好,社会多么多么和谐。

不过没多少人理会。

“嗨,江,你们的旅行计划定好了么?”贝芙丽和江弦打听。

“写作计划”的最后一部分,是一场在美国的旅行,作家们需要制定好自己的计划,然后按照计划“公费”环游全美,最后在终点站回国。

“制定好了,第一站是华盛顿。”江弦说。

“那祝你们旅途顺利。”贝芙丽说。

“谢谢。”

“别忘了回国以后给我写信。”贝芙丽眨眨眼。

“呃,会的。”

江弦答应一声。

相处这么久,他也明白了,贝芙丽只是看着好像挺水性杨花,其实她内心很有分寸。

这就是标准的美国女人,她们爱开玩笑,大尺度的话题可以随时放在嘴边.她可以看着像个婊子,但要是你真把她当做婊子,那她就会给你一巴掌并且说你骚扰。

这么看来,王濛老师一定是清白的。

回到家以后就开始收拾行李,把东西都收拾到楼下,朱琳望着已经住了几个月的房子还有点不舍。

“下次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机会过来住。”

“房产嘛,就是这样,不必有太大感情。”

江弦安慰道,“以后咱们肯定不会就现在这些个房子,我还要买更多呢,爱荷华只是个小城市,旧金山、纽约这些地方才更繁华,到时候你哪能住的过来。”

“.”

朱琳看一眼她们家这个买房狂魔,忍不住叹一口气。

别人的苦恼是没房子。

她们家是房子太多,就搁那儿撂荒,看的她实在是心疼。

当然了,江弦也不能真的就让房子撂荒。

他听说美国有很多喜欢“鸠占鹊巢”的“偷房族”。

“偷房族”就是一些美国人或者“非法移民”,在没有得到房主任何允许的情况下,偷偷住进一些因房主不在而空着的房子里。

而且非常麻烦的是,一旦这些人住进了你的房子里,你甚至没办法赶他们走你敢信?

因为背后有法律条文的支持。

就拿纽约州来说,不管是因为什么缘故,住进原房主家里,一旦住的时间达到了30天,就会转变成为房子里面的正式房客。

甚至满足了一定的条件之后,这个房子的产权就可能会归于“偷房族”了。

所以很多人把“偷房族”当做自己的职业。

他们先将房子给占了,这样等到真正的房主回来后,因为不能随便撵走“偷房族”,就需根据要求支付一些费用,这样才能重新拿回自己的房子。

当然房主也可以不受这种“威胁”,选择通过打官司的方式拿回房子。

但这样的做法对于平时忙碌的房主来说会很麻烦。

而且真的能撵走,来来回回地捯饬也可能会花费1到2年的时间。

更何况打官司是要花钱的,光律师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关键在这个过程中,房主还不能采取一些特殊的手段,比如给房子断水断电等。

一旦这样做了,反倒是房主可能面临被罚款或拘留的后果。

更离谱的是,如果在“偷房族”没有搬走之前,房子里面的一些东西坏了之后,房主还需要自己花钱、花时间去维修!

没错,自己的房子别人免费住,还要自己花钱交电费、水费,甚至要给对方维修东西,保障对方的幸福生活。

这已经称不上是房主了,纯纯地在给“偷房族”打工。

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江弦又只好把房子也托付给聂华苓女士,请她帮忙照看着点儿,如果可以也能把房子替他出租出去几间。

爱荷华租房子的学生还是很多的。

临近离开爱荷华的日子,“写作计划”的作家们带着几分不舍互相串门道别,给别的作家送上一些代表自己心意的礼物。

江弦一家人,和茹志鹃还有陈映真这些个作家一块儿坐上前往华盛顿的飞机。

到了机场,两名使馆的同志来接,安排着住进使馆侧面的小楼里。

这小楼有多破旧呢?居然还有热水瓶!

这是江弦第一次在美国见到热水瓶。

房间的墙壁、浴室也都很脏。

“我们还是去外面找个酒店住吧。”江弦提议说。

“有个落脚地方不就行了。”饶月梅不想江弦花这样的冤枉钱。

朱母也同意饶月梅的说法,“这屋子怎么了?以前在国内住的房子条件还没这边儿好呢。”

“.”

即便江弦在美国已经称得上富裕,她们的思想一时间还是很难转变过来。

江弦也理解。

她们这一代都是勒紧裤腰带穷怕了的。

潜意识里还是一分钱要掰成两块儿花。

“妈,大人们委屈委屈没事儿,可这不是还有年年么。”

江弦搬出自己闺女,“你们看,也不知道这里的卫生情况怎么样,有没有什么病菌,而且也没热水,没办法洗头发、洗澡,带着年年多不方便。”

孩子一祭出去,饶月梅和朱母马上改变主意。

“哟,是不能让孩子住这儿。”

“那就要朱琳和孩子去外面儿住,我和亲家母住这儿就行。”

“妈。”

江弦又苦口婆心,“你这不是难为我么?那到时候,我是去朱琳和孩子那儿照顾她们娘俩,还是来这儿看着点你们,你们又不会外语。”

“是啊。”

朱母笑了笑,“江弦他妈,咱就别给江弦添麻烦了,有些钱不能省就不要省。”

“也对。”

饶月梅反应过来,同意江弦的提议。

一大家子又搬着行李去到楼下,拦下一辆出租。

一个新的问题又很快出现。

人生地不熟的,去华盛顿哪个酒店住呢?

正当众人一筹莫展不知去处之际,江弦熟稔的报上一个名称:

华尔道夫。

希尔顿、华尔道夫这些个星级酒店在美国已经开了很多家了,几乎是遍地开花,哪个城市都有,像华盛顿这样的首府都市肯定是有建造的,直接入住就行。

车子在华盛顿中心位置停下,一座参天的建筑映入眼帘,进入酒店门开始,一股典雅而不失格调的奢华之风扑面而来,资X主义的一发发糖衣炮弹,轰的江母朱母两位同志目眩神迷,俩人感觉自己就跟那刘邦冲进了阿房宫似得。

“呀,这些老外就是会享受。”

“是啊是啊。”

见一大家子都满意,江弦也就满意,付了一笔堪称天文数字的房费,安顿家里人在这家酒店住下,然后给朱琳说。

“晚上陈映真老师还喊了个朋友,我得过去,有什么事情你就找客房的私人管家,在这儿他们什么都负责给你处理。”

“嗯。”

朱琳点点头,又忍不住感叹,“江弦,你说我们在美国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回国以后可怎么过?恐怕还会觉得不适应呢。”

“有啥不适应的,自己的家,再不好,那也是家,总是比外面强的。”江弦安慰道。

他完全理解朱琳的这种想法。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他从现代回到这个年代,已经经历过这个过程,所以能适应。

但对朱琳她们来讲,就困难许多了。

回国以后也得把生活水平提升上去了。

江弦暗暗给自己计划。

陈映真的朋友叫叶芸芸,有点像是日本人,短短的头发,很清秀。

“芸芸现在自己办了一本刊物,叫《台省和世界》,筹了二十几个股东。”

“好了不起。”

王安忆和茹志鹃同时惊叹一声。

对于她们来说,能在美国办刊物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

“办刊物?”江弦眼前一亮,“能详细说说么,叶女士。”

“其实也没什么讲的。”叶芸芸笑着道。

她说自己事先就和股东们说明:“股东们应该有这种觉悟,就是说,三年里要亏本。”

股东们也没意见,但是要她保证,第一年必须要发行一千本,如果发行不到一千本,股东们就要抽股。

“现在办了半年,已经有一千份了,算是取得了小小的成功。”叶芸芸笑了笑,“每期就只亏四千美金。”

“哗哗哗。”

大家一起为叶芸芸鼓掌。

“在美国办这么一个内容严肃的刊物已经很困难了,每期只亏四千美元已经算了不起的成就了。”陈映真开口道。

大家又谈了些别的话题,不过江弦对办刊物的事情很好奇,拉着叶芸芸问了很久。

夜晚,江弦回到酒店,一进门,发现自己一大家子人都坐在宽敞明亮的客房里,懒洋洋的倚着沙发看着电视,沙发前的大理石茶几上则摆满各种点心。

“看什么呢?”江弦问。

“一个电视片。”

朱琳回答说,“叫浩劫后,之前电视上一直在宣传。”

这算是个反战类型的片子,不过拍的没有宣传的那么好,讲的是一个市发生核弹爆炸后的各种景况。

反战主题在国外是一个很火的题材。

尤其是在美国。

反对核战争,几乎是美国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连小学都向小孩子们宣传,让小孩儿给里根写信:停止核试验。

“这片子没意思。”朱琳吐槽说。

江弦也点点头,“好的反战片,应该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而不是在电影里面耀武扬威.”

“你怎么对反战片还这么了解?”朱琳奇怪道,“怎么,你要写这题材?”

“又不是不能写。”

江弦忽的想到一部电影,也是由同名改编,也是反战题材。

《时代周刊》评:“这是划时代的巨作,令人震撼!”

《纽约时报》评:“戏剧的魔法!”

《观察家报》评:“一部伟大的国宝级作品!”

《泰晤士报》评:“美得令人心碎!”

这电视播出的第二天,里根就在电视上发言:我们更应该制造原X弹了,要以战反战!

江弦忍不住便想和里根唱唱反调。

他尝试着用这几个月积攒下来的自主合成机会,合成起之前想到的那本。

在输入【一战】和【小马驹】两条灵感以后,一阵悦耳的声音从他脑海传出。

还没来得及阅读,就听到朱琳的叫喊:

“江弦,你闺女拉了!”

“来了。”

翌日,江弦跟着作家们去参观了国会大厦。

两个星期以前,这儿被人炸坏了一个角,现在还在修理。

而后又跟着陈映真去拜访了一趟时钟雯教授,这是一名中国古典文学教授,她住在水门公寓,大名鼎鼎的水门事件就发生在这里。

时钟雯热爱收集中国当代作家的录像,江弦在她那里看到很多老一辈作家的录像谈话,登时为文学馆的事情激动起来。

将事情讲明以后,时钟雯觉得这是非常值得支持的事情,当即愿意将这些录像拷贝一份给他。

在这儿江弦还见到了一位女士,名叫张明明,她的父亲正是大名鼎鼎的张恨水。

“你们要开文学馆,文学馆里怎么能没有张恨水呢?”张明明非常焦急的说道,“你等我一下,我回去把身边和爸爸有关的资料都给你一份。”

众人都笑了起来。

茹志鹃冲江弦道,她之前看过张明明的作品,叫《我的爸爸张恨水》。

江弦忍不住感叹。

有个好爸爸真是一笔天大的财富。

又忍不住想,以后江年年长大了,一定要她也写一本《我的爸爸叫江弦》。

离开华盛顿,下一站是纽约。

江弦一到纽约,就听说来自台省的作家鄂雨竹被她所崇拜的美丽国上了一课。

在下地铁的时候,鄂雨竹和同行的两名作家被几个黑人拦住,抢了钱包,还挨了几拳。

“现在,她尝到了‘民主’和‘自由’的苦头。”潘耀文调侃说。

众人都哄笑起来。

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