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 第699章 国家的孩子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第699章 国家的孩子

作者:工具超人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4-05 11:48:40 来源:小说旗

苹果酱是怎么回事,两人心里都清楚,肯定有唐植桐的功劳,但中间夹了一个马克俭,所以两人都没提这一茬。

“嚯,速度够快的。不过眼下这季节苹果供应能稳定吗?”唐植桐拿起来仔细端详,瓶口使用了螺纹设计,拧盖即食,已经有了几十年后的那股味道。

“果品公司库存的苹果,能撑几个月。”叶志娟点到为止,没有多说。

果品公司的苹果?得嘞,这下四九城的百姓百姓也吃不到苹果了,他们不会骂自己吧?

唐植桐心里思绪不少,但没有吭声,只是点点头。

叶志娟以为女婿有看法,开口解释道:“去年年底,朱大姐去沪县视察,发现那边的弃婴数量增长很多,福利院条件很差,回来后费劲心思筹了一批奶粉寄了过去,但依旧杯水车薪。

妇联由于你的那些发明,手里有部分外汇,就专门拨了一些款,托相关部门的同志从外面买了些奶粉回来。

像这样的事情还不少。

现在都很困难,正是齐心协力的时候,所以果酱这事才推进的比较顺利,也是为了能多换些外汇回来。”

“嗯,我理解,这跟我的初衷一样。”沪县、弃婴,唐植桐的脑海里闪现出一个词:国家的孩子。

得益于几十年后信息的发达,唐植桐知道这么一回事,但还是头一回听说这么准确的内幕。

“我瞧那意思,以后即使换到外汇,也会紧着困难的地方使用,而不是发给个人,你要有心理准备。”说到这里,叶志娟反而有些不好意思起来。

唐植桐的那些主意,给国家赚了多少外汇,别人不清楚,叶志娟心里是有数的,这个钱普通人一辈子都赚不到。

按道理来讲,有功就得赏,但前前后后,自己就得了一张外汇券,给女婿,女婿也没要。

况且,叶志娟春节前刚给女婿承诺过以后会陆陆续续有侨汇券发下来,没成想赶上这么一回事,后面希望就渺茫了。

“没事的,妈,我都理解。这事我举手赞成,我很高兴这钱能用在需要的人身上。”唐植桐听后没有一丝一毫的不高兴,反而觉得这样做才是对的,这才是自己心目中的领导形象!

怪不得宁愿动用果品公司储存的苹果也要上马苹果酱,原来里面还有这层原因。

四九城百姓少吃点苹果就少吃点吧,哪怕有人知道这事因自己而起,指着自己鼻子骂自己也认了!

“你能这么想我就放心了。”看到女婿没有愕然、没有失落,叶志娟欣慰。

从妇联回家的路上,唐植桐难免多想了一点,难道说没有后续的侨汇券,才有了自己被接见?

回头又一琢磨,应该不至于,自己没这么大的脸让祂出面来补偿自己啊!肯定还是因为自己优秀,一定是的!

这一路,唐植桐都是哼着小调的,无它,就是高兴,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能扎扎实实帮上一些人而高兴。

“路上捡钱了?”小王同学看丈夫高兴,开口跟他逗闷子。

“丢钱了,嘿嘿。”怎么可能捡到钱呢?老百姓现在恨不能一分钱掰成两瓣花,再说了,还有一帮唱着《一分钱》专门在大街、胡同溜达的小学生,即便是有别人掉落的钱,也轮不到自己捡。

“丢钱还这么高兴?糊弄谁呢?”小王同学明显不信。

“哈哈哈,来来,这个你拿着,一会打开尝尝,我洗把手拌个野菜。”唐植桐从挎包里掏出叶志娟给的苹果酱递给小王同学,然后挽挽袖子准备洗手调羹汤。

“哥,这是啥?怎么上面还有洋字呢?”凤芝瞅见玻璃瓶,还以为是罐头,作业也不写了,扒拉着过来看。

“卖给洋人的,可不得有洋字?”唐植桐洗洗手擦干,开始着手拌野菜。

“这是哪来的?”小王同学端详了一下,问道。

“就春节前我去找麻三哥时商量出来的那玩意,现在量产了,厂家给了妇联一些,让给提提意见,咱妈给了我一瓶。”唐植桐一边忙活着烫野菜,一边给小王同学提了一嘴,这事的来龙去脉当时给她说过,她应该记得是怎么回事。

“哦。你今天怎么想起来去妇联了?”果然,小王同学没再提这茬,将苹果酱放在桌子上,任由小姑子盯着流口水。

“嗐,别提了。我今儿让科委的人堵教室门口了……”唐植桐一边将野菜捞出来控水,一边说了一下自己加入科协的事情。

“大发明家,这是看重你呢,别不知足了。”面对丈夫的吐槽,小王同学规劝道。

“知道,知道,我不给他们添麻烦。”唐植桐敷衍的点点头,将切好的野菜扔到盆里开拌。

小王同学看野菜马上拌好,伸手一块摆上碗筷,准备开饭。

“哥,能尝尝吗?”凤芝为了增加尝尝苹果酱的可能性,也帮着将窝头盛了出来,摆在桌子上后,才开口问道。

“尝尝呗,但不能多吃,隔三差五的打打牙祭、解解馋。”唐植桐不是吝啬的主,赏了妹妹一个脑瓜崩,很爽快的答应下来。

这几天可能都得吃野菜,小王同学眼下不适合吃,吃点苹果酱调剂一下是个不错的选择。

很明显,只给小王同学的话,她肯定是不吃的,但拉上妹妹后,这事就可行了。

所以说,小王同学才是真爱,凤芝嘛……

即便在开盖之前唐植桐拍了几下罐头盖,也是费了一番力气才将盖子拧开,拧开后的第一勺先给张桂芳盛在窝窝头中间的眼里:“妈,您也尝尝。”

“给我一点就行,我不爱吃甜。”面对儿子的一片孝心,张桂芳接受了,但接受的不多。

“嘿,您是不是还不爱吃肉?这一口穷也穷不了,富也不富不了。您多吃点,我看您都瘦了。”唐植桐是个听话孩子,但这回听话的成份也不多。

“你这孩子……”张桂芳笑着摇了摇头,没再反驳儿子,转身从锅里捞出两个煮熟的咸鸡蛋放在凉水盆里冰上。

“来,都尝尝。”唐植桐拿着小勺,挨个分,凤珍一勺、凤芝一勺、小王同学一勺、自己一勺,其中自己的那一勺留了一半,剩下的半勺抿在了小王同学的窝头上。

“文文,吃个咸鸡蛋。”咸鸡蛋用凉水一激,张桂芳就捞出来了,先递给儿媳妇一整个,然后拿刀将另一个切成了三瓣,俩闺女一个儿子,每人一瓣。

“妈……”面对这份优待,小王同学不好意思起来,用手在嘿嘿直笑的丈夫腰间扭了一把。

唐植桐知道张桂芳为啥今儿单独给小王同学一个鸡蛋,肯定是因为昨天自己说的那番话,夹在两个最亲近的女人之间,唐植桐得尽量把水端的让两边都满意。

“妈,您吃这块,我跟文文吃一个。”小王同学扭的并不疼,甚至可以说只捏住了衣服,唐植桐将母亲递给自己的那块又还了回去,拿起小王同学面前的咸鸡蛋磕了一下,麻利的开始剥皮。

“吃吧,吃吧。”张桂芳没有再劝,儿媳妇进门一年多,什么性子她已经摸透了,再谦让下去只会让她更不好意思。

“凤芝,这果酱好吃吧?”唐植桐一边扒皮,一边问道。

“好吃!甜!”凤芝重重点点头,掰着窝头一点点的蘸着吃,正眼都没瞧桌上的咸鸡蛋。

“凤珍呢?”唐植桐将扒好皮的鸡蛋塞到小王同学手里,又看向大妹妹。

“嗯,好吃。”凤珍笑笑,她没有掰着吃窝头,而是将盛有果酱的窝头放在碗里立着,手里拿着另一个窝头,用筷子蘸果酱吃。

“听说这玩意抹面包片上更好吃,可惜不好买,等咱妈蒸了馒头,咱抹馒头上吃。”唐植桐乐呵呵的许诺道。

四九城出现面包的时间大抵与洋人入侵有着紧密的联系,最早的一家面包房是1903年的“得利面包房”,当时普通老百姓对面包敬而远之,只称它为“洋馒头”。

前几年虽然很多合营后的点心铺也兼营面包,但最正宗的还得数“义利”,义利于1906年在沪县开张,51年才进京,但凭着样式新颖、做工出众、用料厚道、味道正宗而打响了名声。

眼下嘛,所有点心铺都限产了,用料也不再那么扎实,地道的味儿“嗖”一下就没了。

名义上,唐植桐是和小王同学共享一个鸡蛋,但唐植桐就吃了两口鸡蛋清,剩下的全归了小王同学。

国人对鸡蛋过敏的不多,有人爱吃蛋清,有人爱吃蛋黄,眼下还有人吃蛋壳。

因为营养来源实在是太匮乏,所以吃一些蛋壳来补充钙质。

吃完饭,唐植桐在外面逗了会贝贝,给它开了个小灶。

回到厢房后,唐植桐将以后没有侨汇券的事情给小王同学交代了一下。

“唉,没有就没有吧。那些孩子挺可怜的。”小王同学听完后,有些感伤。

“也许真的是没办法了吧。”弃婴肯定是不对的,但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唐植桐在武汉是亲眼见过那位女同志要将自己孩子送人的,不到一定难处,恐怕没有人会这么做,即便遗弃,她也是选了一个她认为家庭条件好的,以免自己孩子以后再遭受生活上的困难。

怎奈唐植桐没有兴趣养别人的孩子,此事最终作罢。

关于沪县的弃婴,唐植桐以前看过一些资料,这事的根源跟饥荒有关,但公正来讲不能把所有的罪责都摁在这三年头上。

由于之前南方水利设施少,经常遭水灾,导致南方不少地方有不少外流人口,他们都是为了讨口饭吃,自然优先选择去济最发达的沪县乞讨。

讨饭养孩子,那可太难了,所以1958年沪县的福利机构共收容了1770名婴幼儿,其中98%是弃婴。

慢慢的,就有一句话在沪县周边流传开来:孩子送到沪县,就能吃饱饭了。

于是乎,59年,沪县收容弃婴的数量增长到了3525人,60年第一季度更是增长到了5277人,最多的一天能收容109人!

沪县的福利机构不堪重负,所以才有了送养一事。

这几年期间,祖籍江、浙、皖的孩子在统一安排下,被送往了陕、冀、鲁、豫、辽、蒙及苏北等粮食供应较好的部分城市。

陆陆续续送出去了多少孩子,没有一个确切数字,但送往蒙地的3000余名肯定不是全部。

送往蒙地的孩子应该是被照顾的比较好的,因为过不了多久蒙地就会提出一个口号:接一个,活一个;活一个,壮一个!

在蒙地,牧民不会称这帮孩子为孤儿,因为蒙语中“孤儿”非常不吉利,所以统一称之为国家的孩子。

那真是把送过去的孤儿当自家孩子养,为了年幼的孩子有口奶喝,不少收养家庭都卖了家里的马,买头奶牛放在家里。

关于这种大爱行为,唐植桐是发自肺腑的佩服、尊敬,因为自己做不到。

小王同学可能也做不到,静静的趴在唐植桐胸前好一会,才抬起头来忽闪着大眼睛问道:“你说,咱们以后每个月都给福利院寄点钱过去,可以吗?”

“行啊,你打算寄多少?”唐植桐笑着伸手将小王同学的乱发捋到脑后,问道。

“一个月五块钱吧,再多就影响咱生活了。”小王同学怯生生的数出白嫩的手掌,生怕丈夫嫌自己报的数太多。

“行,就按你说的办!”唐植桐拉住小王同学的手,这姑娘不光人美,心也善,但并非人人都心善,一旦暴露了做好事的行为,保不准就会有人求上门打扰自家生活,所以唐植桐提醒道:“这事咱悄悄地做,不要声张,最好用个化名。”

“嗯,本来就没打算让人知道。你说用什么化名好?”小王同学点点头,甜笑着问道。

“隐姓埋名的小王同学?做好事不留名的小王同学?还是不想告知别人姓名的小王同学?”这话题略微有些沉重,所以唐植桐调皮了一把。

“去,哪有这样的?你这就差把单位、姓名告诉人家,让人家写表扬信了。”小王同学哭笑不得,不同意丈夫的意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