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 第651章 看《渴望》了吗?(二合一)

入夜,京郊。

四九城的发展,就是把郊区不断往外扩的过程。

八十年代的人绝想不到四九城会修到五环,啊,五环,你比四环多一环啊~

九十年的人也想不到它能怼到六环,啊,五环,你比六环少一环啊~

到了2025年,就说不清现在到底有几个环,反正是真吉尔大!

这里以前还算京郊,但现在一点一点地变了。

以往的一些村子已经开始盖上高楼,也有的还保持原样,俯瞰过去,就像没割齐的韭菜地。

此时此刻的小屋里,电风扇呼呼地吹,勉勉强强地散去一点热量。

陈婶儿从井里捞出刚刚沉下去的西瓜,冰凉冰凉的,麻利地把它切成一块一块。

紧接着端到屋里,就见小孙子玩着魔方,不时地瞄两眼电视。

一老一小有些冷清,但她已经非常满足,家里原本很穷,但眼下的日子越来越好,还买了电视。

“奶奶,我要看《葫芦兄弟》。”

孙子玩了会儿魔方,忽地一抬头。

“好好,看《葫芦兄弟》。”

陈婶儿拿着遥控器,调了下频道。

《葫芦兄弟》是上影在1985年到1987年之间原创出品的13集系列剪纸动画片,和《黑猫警长》、《葫芦小金刚》等一样,是华夏动画第二个繁荣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经典中的经典。

小孙儿虽然看不懂《葫芦兄弟》隐藏在剧情里的深意,比如,葫芦兄弟代表着人的七种情感,但单单是葫芦兄弟跟蝎子精、蛇精斗智斗勇的过程,就足以吸引住青少年的注意力。

陈婶儿有一搭没一搭的,忽地一瞅钟,“大宝儿,咱看别的好不好?”

“看啥?”

“《渴望》,就是前段时间电视里可劲儿宣传的那个。”

“哦,那好呀。”

可怜的小孩子被忽悠过去,陈婶儿调到燕京台,正赶上开演。

屏幕先出现一个钟摆,跟着是挂钟,黄花树,音乐起,又转到一个滴水的水龙头画面。

“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亦真亦幻难取舍……”

舒缓略带伤感的音乐,非常生活化的场景,哪怕她欣赏水平不高,也在视听上觉得很舒服。

随即显出主创人员,开头第一个:“总编剧:方言。”

嗯!

陈婶儿眼睛一亮,怪不得能被那么多媒体宣传,敢情是方大作家写的新剧本!

待剧集正式开始,只见京城的护城河,缓缓驶来的公交车,大辫子姑娘,碎花衬衫,一下子承接了片头的生活气息,紧跟着在工厂休息室,月娟打饭回来,“慧芳!快快快,接一把!”

“诶!”

刘慧芳一转头,露出那张标准脸。

陈婶儿砸吧了下嘴,“哟,这姑娘真俊儿啊!”

《渴望》成功的相当一部分因素,便是刘慧芳的个人气质,这种温柔端庄,是中老年观众心中最典型的传统美。

第一集交待了很多内容,王沪生怎么回事,刘慧芳和宋大成什么关系,王沪生的姐姐又怎么样……

小孙子无聊的已经睡着了,陈婶儿却津津有味。

她说不上什么东西,就感觉挺亲切。

尤其看到那报纸糊的墙,门口挂的蒜,刘大妈穿着老太太坎肩,跟慧芳唠叨:“国强去兵团有一年多了吧?”

“也就半年多点,不是过春节才走的么?”

“哎,要不怎么说,小子是小子呢,也不捎个信来。还是老人们说得对,娘心操在儿身上,儿心操在自己的额灵盖儿上。”

她边说边把屉布铺在蒸笼里,放好杂面窝窝,又用两条布裹好,免得跑热气。

末了一揭盖子,呼的白气升腾,一手拿碗一手捡,还不时吹吹。

“……”

陈婶儿不明白啥叫代入感,啥叫生活化,但就这么一下子,她觉着这剧特好。

不知不觉,一集终了。

陈婶儿咂摸着嘴,意犹未尽,正想叫孙子去睡觉,忽听外面“咚咚”敲门,邻居郝大妈进来了。

“老姐姐,这么晚咋还来了?”

“闲着没事,找你唠会嗑。”

大妈往坑沿一坐,瞄了眼电视,乐了,“你也看《渴望》啊?”

“是啊,这不刚完事么?”

“哎哟,我就想说这个,我家那口子还不耐烦,这戏多好啊!”

“我也觉得好,说不上来,反正跟别的不一样。”

“对对,现在都鬼啊神啊,早看烦了。这戏有生活,刘慧芳那房子我以前就住过……哎,你说她是跟王沪生,还是跟宋大成?”

“我觉着王沪生,长的俊,有文化,姑娘就爱这个。”

“是啊,我年轻时候也跟王沪生,到老了才知道找个宋大成。”

俩人唠了半天,好比书友在群里口嗨猜剧情,都很尽兴。

“这样,你明天上我们家看去,老刘太太也叫上,人多热闹。”

“行啊,明天准点去!”

80后对《渴望》的印象,多来自于家长。

小孩子谁看这个啊?都是家长看,尤其母亲、姥姥、奶奶等中老年女性受众。

而且不仅这个时代,再过二三十年,还是同等群体霸占着家庭苦情剧、伦理剧、乡村剧收视率。

又一天夜里。

郝大妈家跟过节一般热闹,村里的电视机越来越多,可聚众看戏的习惯没改,一起看有气氛,瓜子花生都能多嗑二斤。

“刘大妈是个明白人,王沪生油头粉面,看着就不是好东西。”

“大成多好啊,老实能干,这才是能睡一被窝的老爷们。”

“哟,您这词早几年就流氓罪了。”

“屁!我孙子都有了,我流氓,我倒想了……”

“行了行了,开始了!”

瞬间鸦雀无声,只有嗑瓜子喝茶水的细响。

刘慧芳捡了一个女婴,并决定跟王沪生交往,可谈婚论嫁时,这孩子成了王沪生的心病,一直想把她处理掉,于是偷偷扔在了医院的观察室里,出来就跟刘慧芳去登记。

“慧芳!慧芳!你怎么了,我主意不是挺好的么?”

“好?我真没想到你能说出这个字来?她才两个多月,是个人!我不知道她父母怎么想的,但我不会这样做,你要能找到合适的地方送出去,我当然不会反对,可你怎么能把孩子扔了呢?完了还去登记结婚!”

嗡!

屋内一片吵嚷。

“我就说吧,我就说吧,王沪生不是好东西!”

“坏!”

“也不是坏,顶多是自私,凉薄。”

“凉个粑粑,丫就一火坑,刘慧芳自个愿意跳!”

“哎呦,看的我这心口疼,真的是太窝火,明天我可不看了。”

“你忍得住?”

“我,我看重播不行么?”

一集结束,众人并未散去,又争论了好长时间,才心满意足的回家睡觉。

这段时间以来,大伙的作息都在变化,下班,吃晚饭,有聚会的不去了,好溜达的也早早回来,八点准时坐在电视机前,就等着看《渴望》,看完以后,一群人聚在一块,讨论着《渴望》的剧情。

播出十几集后,里程碑式的一代神剧开始显现威力。

俨然已经有前世的风采,当真是“举国皆哀刘慧芳,举国皆骂王沪生,万众皆叹宋大成”。

………………

就在《渴望》渐渐红遍大江南北之时,六月也如约而至。

被夜色笼罩的街道上,两个警察正在在片儿区巡逻。

尽管严打了以后,社会治安环境大大好转,但小偷小摸的情况仍然时有发生。

特别是到了晚上,是盗窃案件的高发阶段,这块住宅密集,以往都是重点关照的地方。

只不过这一路走下来,怎么走怎么不对,四下人迹罕见,半天都看不见一个人影。

“你发现没有,最近好像消停不少?”

“嗯,从咱俩出来到现在,我就瞧见一个能喘气儿的。”

“妈的真不习惯,光溜溜跟鬼城一样……哎,那不是老周家饭馆么,以往这个点儿,就数他的饭馆最热闹,时不时就接到邻居的举报,说是扰民,怎么今儿却没听到什么大动静呢?”

“咱们过去看看,别是出了什么意外。”

俩人凑过去,就见坐在前台的中年男子手拿蒲扇,边扇风,边打哈欠。

“老李,你这是怎么回事?生意怎么这么淡?”

“哟,你们值夜啊……”

老板很是无奈:“还不是《渴望》给闹的,大家伙都在家看电视,哪还有心思跑出来吃饭喝酒啊。”接着扫视了一圈,视线落在角落的那一桌,坐在轮椅上的男人正和自己的朋友们有说有笑。

“是《渴望》啊!”

“这电视剧我也看过,特别是我媳妇儿,天天跟疯了似的,逮谁跟谁骂王沪生。”

“可不是嘛,我妈、我媳妇儿最近也五迷三道的,昨天更出息,跟孩子抢电视,不听话就双打,一边打,一边还骂王沪生,简直是把气都撒在他头上了。”

“哟,那你回去不变仨人了?”

“陪着看呗,看看或许还挺好呢。”

警察见饭馆一切无事,提醒一句:“最近小偷多,平时留点神啊!”

“嗨,您甭担心,小偷都特么搁家看电视呢!”

老周不以为然,撇了撇嘴。

“哈哈哈,这话说得也不是没有道理,我可听说了,上头非常重视,说最近治安状况非常好,很大程度因为这《渴望》电视剧。”

“哟,那上头肯定会表示表示,发个奖状什么的。”

“差不多,警民一家亲嘛。”

“………”

听着他们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坐在角落餐桌的王硕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听听,听听,咱们的《渴望》火到小偷为了追剧,都顾不上偷了!”

“的确有这么回事。”

石铁生笑了笑,据郑小龙的来电说,收视率高达98%,犯罪率都下降了不少,公安正打算要给燕京电视艺术中心,以及他们工作室分别颁发“维护社会治安奖”的锦旗。

“竟还有我们的份儿。”

方言挑了挑眉,颇为意外。

“那必须有咱们的一份,若非不是咱们攒出来的剧本,又怎么能让郑小龙他们拍出来呢!”

余桦说,颁奖地点就定在燕京台,而且在颁完奖以后,还会举办有关《渴望》电视剧的座谈会。

“燕京台这回要邀请全国各地的兄弟电视单位来京,借着分享《渴望》制作经验的机会,好好地出一出风头。”石铁生说,鲁晓威,乃至燕京台台长,都特意指名道姓地往方言能够参加座谈会。

“我就不去了吧,否则岂不是喧宾夺主,抢了燕京台的风头?”

方言半开玩笑道。

“怎么会呢,这回的座谈会要是少了您,那这档次和风头只会大打折扣。”

王硕说的这话,便是在座所有人都想说的。

石铁生点头说,“你必须得去,群龙不能无首,你这《渴望》的总编剧可不能缺席。”

方言思虑了一番,最终答应了下来,然而前脚刚同意,后脚耳畔边又传来余桦的声音:

“另外,方老师,最近编辑部收到了不少媒体的电话,都想找我们做个有关《渴望》的专访。”

“这些媒体帮了我们不少忙,在《渴望》开播之前,就积极主动地帮着宣传……”

石铁生提醒了一句。

“既然是这样的话,那这个人情我们必须还。”

方言环顾四周,做下决定。

饶是众人做好了准备,但媒体的热情程度还是超乎他们的预料。

单单是《燕京晚报》,就用了三个版来介绍《渴望》:

“就像《好人一生平安》的歌词一样,《渴望》传达的是理想化企盼。每个观众对生活的渴望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剧中人物随着观众的思想和感情会形成不同的渴望,从而找到共鸣。

——编剧石铁生谈《渴望》热。”

“许多观众被刘慧芳的无私大爱感动,但也有观众质疑:我就不信有刘慧芳这种人!

现实中,究竟有没有这样的好人?鲁小威坦然回应:‘刘慧芳不是一个做人的楷模,如果把她作为一个模式就错了,因为《渴望》想歌颂的是一种道德规范——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

——监制兼总编剧方言谈《渴望》。”

“为节省剧组资金,演员们不住宾馆饭店,每天凌晨起床前往拍摄基地,晚上8点多钟回家。赶上天气寒冷,却正好拍夏天戏,摄影棚内没有暖气,剧组给每人发了一个暖水袋。

有一天李雪健拍完戏下场,别人问他,肚子上怎么有块红记,他低头一看,才发现是暖水袋烫起的一片红泡。

——《渴望》诞生记。”

紧跟着,整个首都文艺圈也搭上班车,无《渴望》不谈,谈必及《渴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