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60年代:我有一个商店 > 第二百零七章 拍照片

60年代:我有一个商店 第二百零七章 拍照片

作者:影子狸花猫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1 10:42:3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吃饱后,周益民拿出晒好的照片给爷爷、奶奶看。

自从跟姑奶奶取得联络后,周益民便用姑奶奶寄回来的照相机拍了一组照片,可惜老爹不在。

那些照片中,有周益民和爷爷奶奶的合照,也有各自的照片,甚至有张燕、倩倩、来福、来才、来芳他们的。

照片中,有他们的屋子,也有姑奶奶儿时比较熟悉村子景色。

将近二十张照片。

周益民相信,姑奶奶看到熟悉的人,熟悉的故乡,一定会高兴的。

拍好后,周益民就拿去让人洗出来。

其实,洗照片并不困难。

洗照片的过程是-——显影——放大——定影——成像——凉干。

前两个步骤需要用买来的专用药粉配成专用的药液。

首先要把照完的底片在暗室里取出来,家里一般不可能有专用的暗室,通常就是用厚窗帘把窗户遮盖严实,暗室里只能用红色小灯。

随后,在相纸上放大到你需要的尺寸之后,就可以放到相应的显影液和定影液之中,等到图像稳定了,夹在绳子上晾干即可。

尽管看起来不难,但周益民还是将其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前世,周益民不怎么会拍照,自带美颜的手机相机都拍得不怎么好,这种原始的相机,就更加拍不好了。

而且,这些照片洗出来,还是黑白色的。

如今彩色照片不是没有,但比较少,那种照相机也很贵。

“嗯!很好,什么时候给你姑奶奶寄过去?”老爷子问道。

他看过照片后,颇为满意。

这年头,拍得清楚就好,可没有后世那种还要P几下,将腿拍得长一些等等。没有那种要求。拍得不真实,甚至会被吐槽你不会拍,拍得都不像。

老爷子写了一封信,打算交给大孙子,让他一起寄过去。

“这张拍得好。”奶奶也在看那些照片。

她手里拿着一张,应该是她最满意的一张合照,有点舍不得给出去。

周益民看出来了。

他笑道:“奶奶,我们有相机,随时都可以再拍。”

经过这一提醒,老太太才反应过来,将手里的照片放下。

紧接着,周益民回答爷爷的话:“明天吧!明天回城里,我就直接拿去寄。”

老头子一听,马上回房间去拿出两张写满字的信纸,交给周益民:“顺便寄吧!”

周益民点头,没有窥看别人信件的爱好。其实,不用看,周益民也大概能猜测出里面的内容。

“嗯!好!”

胶卷还有不少,姑奶奶准备得很充足。

三婶拿着一张属于他们一家几口的合照,很高兴。

要知道,这可是她第一张照片。

没错!这是她第一张照片,就连结婚时,都没能拥有自己的照片。在农村,这很普遍,很多人是结婚都不拍照的。

有人可能不信,结婚不是有结婚证吗?不拍照怎么行?

大家不知道,这个时代的结婚证,并不是本本,而是一张跟奖状差不多的东西。

刚建国的时候,各地的结婚证可能还有所不同,并非统一的。

结婚证书在版式和文字上大同小异,但图案风格百花齐放。一类是传承传统文化色彩的吉祥纹样,另一类是反映了新中国、新社会和新婚姻法的风貌。

一直到1955年,内务部才制定了统一的结婚证书式样,规定了尺寸、版式特征、文书格式、公章内容,但花边花纹还可以自行选定。

这时候的结婚证书,是没有照片的,上面的字甚至有可能是手写的。

很简陋。

因此,很多农村人哪怕是结婚,也不一定拥有一张自己的照片。

这年头,在农村有一张自己的照片,都是值得炫耀的事情。

三婶拿回家,打算也让人弄一个相框,装起来。

路上,有人见她走路还不看路,看着手上的一张东西,便问道:“黄兰,看什么呢?这么入迷。”

黄兰挥舞着手中的照片,有点凡尔赛地说道:“没什么,是益民给我家拍的照片,你们瞧瞧,拍得还可以。”

那些妇女一听,全都一窝蜂涌过来。

照片在他们周家庄也是稀奇物,自然想见识、见识。他们村,拍过照的人屈指可数。

还是黄兰一家有福气,不仅吃得好、穿得好,还能接触到拍照之类。

当然了,他们周家庄其实都在沾了周益民的光,才有现在的好日子。其他村子饿肚子的时候,他们村能吃饱,原因是什么,所有人心知肚明。

“还真是。”

看过的人,一个个露出羡慕的表情。

“去照相馆拍也不用很多钱,益民说几毛钱就够了,你们可以去拍两张呀!”黄兰又说道。

其他人顿时不说话了。

一张1寸大小的黑白照,都要六七毛钱,还不贵?

拍照片是一项高消费。

这年头,5分钱就能买一堆萝卜,上好的黄花鱼一斤才两毛五。到照相馆照一张1寸黑白照却要六七毛,上色的彩照还要贵上好几倍,要一个多月后才能拿到。拍一次这样的照片,就得考虑以后一段日子怎么过。

除了摄影师的劳务费用,还包括照片冲洗和打印费用等直接成本。

人家摄影师还需要花费时间、精力来安排拍摄场景和服装等细节。由于摄影技术尚不普及,相机也不太容易获取,能够拍到一张全家福已经很难得了。

因此,在60年代,拍照片可以被视为一种奢侈的消费行为。

村里人,大家都知道周益民有一架照相机。说实话,肯定有人想让周益民帮他们拍一张照片,但都不好意思开口而已。

这时候的照相机很贵,跟自行车差不多。

一架海鸥牌照相机的价格达到了160元,这个数额相当于当时部队一名13级干部一个月的工资。

能够买得起照相机的人家都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而普通贫困人家不说买照相机了,就是去拍一张照片,都是很奢侈的行为。

没过多久,她们就听说,益民正在村里给人拍照。

得到消息的村民,立即往周益民所在的位置跑去,生怕去迟了没有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