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科幻 > 傻子怪才传奇人生 > 第1110章 海底宝藏与郑和

傻子怪才传奇人生 第1110章 海底宝藏与郑和

作者:刘荆洪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3-20 21:11:58 来源:平板电子书

小梦石打开穿越号机器人手机的穿越功能,沈聪明编辑、李任惠科普作家、于张喜文史作家、齐红霞特警、沈琳特警,红学家范想林、考古学家张洪德、神话学者夏青、刘媛媛编辑、程萍编辑、林燕子舞蹈家等,纷纷打开魔衣与魔幻背心的穿越功能,他们穿越来到了南海梦想科考艇上。

文史作家于张喜说:“《艺文类聚》 载 ,西周成王时 ,‘于越献舟 ’。 越人,在古汉语里就是一个涉水的代名词,‘水行而山处 ,以船为车,以楫为马 ,往如飘风,去则难从 ’。可见, 以舟为贡品,献与成王 ,那 时越人的船就已造得比较好了。 还有,‘献舟一路 ,取道东海,渡黄 海,泛渤海,入黄河,逆流而上进入渭水,终达周都镐京 ’,可见当时船的实用性能及航海技术都已不差。”

刘媛媛编辑说:“春秋战国时 ,大国争霸 ,造船业及航海业迅速发展。《越绝书》 称 ,越迁都由会稽至琅琊,以水兵 2800 人‘伐松柏以为桴 ’,沿海北上,气势已然磅礴 。至秦 ,徐福及童男女各 3000 人,乘楼船入海,寻找不老之药。”

张洪德教授说:“那楼船之巨 ,也已不难想象 。有了船,从西汉中期前后,******开始从古合浦始发 ,可通往印度、斯里兰卡, 算得上是世界上第一条真正的海上国际贸易航线 。三国时期,吴黄龙二年,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澶洲 ’,夷洲,今之台湾 ,澶洲,就是日本岛屿。”恩格斯说:“火和石斧通常 已经使人能够制造独木舟。”

科学博士说,1973~1977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期遗址,遗存物中有六支用整块木板制成的木桨,和一具夹炭黑陶质的独木舟模型,经测定是 7000 年前的遗物,这证明, 中国沿海先民当时已经掌握原始的造船技术。

考古学家张洪德说,我知道,2023年10月,浙江宁波余姚新发现了一处史前时期古稻田遗址,初步判断为河姆渡文化晚期阶段,年代距今5300-5500年左右2。该遗址位于余姚市三七市镇上钱村以东,北边1.5公里即是田螺山遗址。此次发掘探明了古稻田分布的东、南边界范围,清理出田埂3条,沟渠1条,道路1条,台地1处,坑9个。这些发现为我们了解史前人类的经济活动、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环境变迁提供了新的证据与参考。

河姆渡遗址位于宁波余姚市河姆渡镇河姆渡村,是中国南方新石器时代(约7000年至5000年前)遗址。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扩大了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领域,说明在长江流域同样存在着灿烂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片、陶器、骨器、石器以及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等珍贵文物,为史学界和考古界提供了依据,证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于1993年5月落成开放,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四明山北麓,占地面积60亩,由文物陈列馆和遗址现场展示区两大部分组成。博物馆内设三个基本陈列厅和一个临时展厅,共展出文物400余件。这些展品不仅展示了河姆渡文化的丰富内涵,也为公众提供了了解和学习古代文明的机会。

综上所述,浙江余姚河姆渡的新石器时期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这些遗址不仅揭示了史前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也为我们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突然,沈聪明说:“这个藏宝图是不是莫须有,郑和下西洋与宝藏是不是有关系。”于张喜说:“沈聪明,你是不是想钱想疯了,亏你还是个资深编辑,对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没有读懂。”

刘梦石说:“我倒有点同意沈聪明的意见,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有的船遇到台风,遇到海岛,难免有沉船,而船上的瓷器不就是宝藏吗。”

考古学家张洪德说,虽然在历史记载中,很多跟随郑和的宝藏并未明确落脚于何处,但梁庄王墓中的宝物却为这一传统观点提供了有力证据。考古学家指出,许多出土的奢侈品可能与郑和的航行密切相关,反映出当时中国与外国的密切往来,展示了一个开放而强盛的明朝。

郑和的航海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他的船队在航行过程中,不仅进行了海上贸易活动,还发挥了外交使节的作用,将中国的礼物和贡品送达目的地,向当地国王和王侯展示中国的文化魅力和国力,并与之结盟。这些活动可能在某些地区留下了未被发现的海底宝藏。

高敏所长说,我认为,郑和是中国明朝时期的著名航海家,以其七次下西洋的壮举闻名于世。他的航海活动不仅开创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阿拉伯以及东非沿海地区的直接贸易渠道,还彰显了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高超水平,对推动中国成为世界海洋强国产生了重要影响。郑和船队由多种不同船型、不同尺度、不同用途的海船组成,其中郑和宝船是船队中最大的海船,也是郑和船队中的旗舰。郑和宝船的具体形制结构及尺度大小一直存在争议,但现代对其的研究及仿制较多。

张洪德教授说,郑和的航海活动不仅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壮举,也可能与海底宝藏的存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目前尚未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具体的海底宝藏位置,但通过对郑和航海路线和历史文献的研究,未来或许能在某些海域发现与郑和相关的海底宝藏。

高敏说:“《明史》 《郑和传》 记载 ,郑和的航海宝船,长 150 米 ,宽 60 米 ,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船分 4 层 ,船上 9 桅,可挂 12 张帆,锚重有几千斤 ,要动用 200 人才能启航 ,一艘船可容纳千人以上。近代 , 中国造船业发展迟缓。1865 ~1866 年 ,清政府相继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 ,建造了“保民 ”“建威 ”“平海” 等军舰和“ 江新 ”“江华”等长江客货船。”

文史作家于张喜说,郑和是明朝著名的航海家、外交家,云南昆阳人。公元 1371 年出生,为家中第二个儿子。1381 年,明军进攻云南,当时名为马和的郑和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去并阉割,带到南京后送入燕王府侍奉朱棣。1403 年,郑和被姚道衍和尚收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靖难之变中,郑和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1404 年(永乐二年),朱棣亲笔御书“郑”字赐给郑和为姓,自此他改名为郑和。此后,郑和因聪明机灵被封为内官监太监,官职四品,仅比司礼监太监地位稍低。他机智、勇敢、有勇有谋,深受朱棣赏识与信任,从而肩负起出使外国的艰巨任务。

刘梦石教授说,朱棣皇帝对郑和的人品、才能、知识有充分了解,更重要的是郑和本人具备适合担任下西洋总兵正使一职的素质和条件。具体如下:军事指挥才能:郑和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少年时就在明军中服役并长大,后转入燕王府侍候朱棣,因此朱棣授予他“钦差总兵太监”军衔,让他指挥二万余名官兵。

刘媛媛编辑说,郑和知识丰富,熟悉西洋各国的历史、地理、文化、宗教,能够凭借菩萨戒之善巧方便,在不同信仰风俗的国家和地方出色完成远航任务。航海与造船知识。郑和从小从父亲那里获得航海知识,熟悉海洋且向往航海。担任内宫监太监时,有营造宫殿、监造船舶的经验。下西洋前还进行过两次较远距离的海上航行,积累了航海经验。特殊身份与习俗了解:郑和熟悉回教地区习俗,这有利于他在途经相关地区时开展活动。

程萍编辑说,郑和在 1405 年到 1433 年的二十八年中,七次下西洋,以下是各次下西洋的详细情况:出使暹罗国:永乐元年(1402 年),太监郑和等奉差出使暹罗国。经广州大星洋时遇风涛,郑和祈天妃保佑后风平浪静。出使过程中船队舟师沿途校正针路等并画成图样。郑和归来后,奉命整理天妃庙。同年,琉球、日本、暹罗各国使节到中国朝贡,建立了宗藩与册封关系。

出使日本:永乐二年(1404 年),倭寇骚乱直隶、浙江,明成祖派遣郑和往日本,奉敕讨贼,由宁波附近的桃花渡出海。1405 年日本王源道义遣使献上所俘获的倭寇,郑和统督水师 10 万到达日本,向室町幕府第三任将军足利义满宣旨,令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国之法。足利义满受明朝封赏,派遣使节献上抓获的倭寇,与明朝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双方签订《朝贡贸易》,明朝赐足利义满“日本国王”金印一枚,足利义满回书自称“日本国王,臣源义满”。

海洋专家高敏说,郑和七次下西洋,完成了人类航海历史上的一次壮举。他率领船队访问了 30 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相互了解。他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其航海活动展示了明朝的强大国力,加强了中国与海外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外友好关系的发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