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科幻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 第1420章 已经没有石头可以摸着过河了

阅兵村毕竟不是长篇大论的地方,常浩南也没指望着能用十几分钟的时间就把自己的整个计划给说明白。

在让首长们心里有了个印象之后,他便顺势主动提出,日后找合适的时间再进行详细汇报。

虽然说是日后,但他这铺垫都已经拉满了,哪怕是再大的领导,也不可能完全按捺住自己的好奇心。

于是约定在三天之后的周六下午进行一次小规模的报告会。

并且,因为是临时决定,实在不方便另外安排场地,所以更是直接把报告地点设置在了长安西街174号。

让常浩南都着实吃了一惊。

不过,相比于他在报告会上说出的第一句话,这些又已经算不上什么了——

“各位首长,我接下来报告的题目是,空间移民基地闭环核反应堆电源方案设计与研究进展……”

实际早在本世纪初的那几年,常浩南就考虑过在比近地轨道更远的地方建设空间移民基地的可能性。

之前更是和周平建等航天口的技术人员具体讨论过。

只不过当时华夏连试验性空间站都还没建成,新一代运载火箭也还在研制过程当中,各方面条件都还远远无法满足要求。

更重要的是,用于核能磁流体发电的空间堆关键技术也还没有着落。

所以,整个计划也就一直停留在想法阶段。

直到去年下半年,在确定可以借助iter的设施进行氚释放行为,以及反应堆辐照缺陷的相关性研究之后,他才真正开始考虑执行层面的具体问题,并和航天系统进行过几次更具体的交流。

而这么一考虑,就发现似乎阻碍远远没有自己最开始想象中那么多。

比如空间堆堆芯本体加上发电组件、动力组件、对接组件等全套设备在内,重量完全可以限制在9-10吨的水平,这意味着可以由长征五号整体发射到地月拉格朗日l4点上,而无需再进一步拆分成更零散的模块。

再比如空间堆的工作参数是按照太空环境进行标定,如果发射之前就在地面上启动,那么其产生的高温和辐射甚至会干扰到运载火箭的正常工作,所以最开始常浩南甚至考虑过像核弹那样把反应堆分成两个部分,等抵达预定驻留位置之后再将其合体启动。

但与空间技术研究院讨论后发现,完全可以通过原定用于屏蔽中子辐射那部分锂-6让堆芯在环境温度下维持休眠状态,同时还可以提供刚性管道和组件,消除液体晃动,从而提供更安全的发射条件,等进入轨道后再解冻整个系统……

总之,虽然大部分技术都不能算是现成的,但也没有明显超越本时代的能力,属于乍一听非常狂野,但其实并非没有可能性的水平。

于是才有了本次颇为大胆的报告。

但对于不可能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航天方面的一众首长来说,他们的感觉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基本上是,大家明明还在讨论组合式空间站什么时候建设、登月工程什么时候完成采样返回、第二个火星探测器什么时候发射……

结果就突然快进到太空基地了。

有一种从纪录片跳进科幻片的荒诞感。

然而眼前ppt上明晃晃的标题又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他们。

这是真的。

“浩南同志,请你先解释一下这个‘空间移民基地’,具体是什么意思。”

“好的。”

常浩南乖巧点头:

“到目前为止,人类唯一踏足过的地外天体就是月球,而在可见未来内,下一个有可能触及到的目标无疑会是火星,但相比地月转移轨道较短的航行时间和周期,地火转移即便采用代价最小的霍曼轨道也只有不到1%的运输效率,并且一条标准的霍曼转移轨道长达6亿千米,需要飞行7个月左右的时间,每隔26个月才有一次转瞬即逝的发射窗口……”

“对于体量较小的无人探测器而言,这些都不是问题,但能够载人着陆并起飞的航天器至少有几吨重,要想抵达火星,就必须克服时间和能源两个障碍,而设置在地月拉格朗日l4点上的移民基地刚好可以作为中转站,一是能够给刚刚脱离地球引力束缚的航天器提供新的起点,二是可以为航天器补充能源,并允许其调整飞行轨迹,借助月球引力进行助推加速,此外还可以放宽地面发射窗口,让航天员有一个微重力环境下的适应阶段,避免在超长时间的任务中身体机能受损……”

“……”

结合着ppt上生成的3d示意图,常浩南绘声绘色地描绘出了一个令人无比期待的太空旅行方案。

甚至让坐在他面前的一排听众都有些心痒难耐。

直到整个描述结束,才终于有人想起来提问:

“你刚才提到,在太空中制造一个微重力环境?”

他依稀还记着,天宫空间站的研究项目里面,就有一项“人类在失重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没错。”

常浩南这次直接放出了一张概念图:

“完整规模的空间基地会是一个围绕中心反应堆模块进行转动的环形组合体,为内部环境提供大约1\/5到1\/6个g的重力,这一数值大约是火星表面重力水平的一半,也是目前确定不会对人体造成明显影响的最低门槛。”

然后,他不等一众大佬从震撼中回过味来,就直接大步来到幕布旁边,用一根天线指向图片最中心的位置:

“当然,现阶段我们要论证的,就只有这个核心模块,也就是为整个设施供能的空间反应堆电源。”

“该模块主体为锥形结构,从前到后分别布置反应堆堆芯本体、影子屏蔽系统、热电转换系统、配套系统、辐射散热系统,堆芯为一体化的气态冷却形式,采用蜂窝状un燃料基体,并以二氧化铀和三氧化二钆改性过的钨合金进行包覆,热电转换采用混合工质的盘式磁流体发电机,电源净电功率为1.5 mw,系统运行设计寿期≥10年……”

“反应堆堆芯设计中为增加燃料份额,减少堆芯尺寸和体积,计划采用一体化燃料元件和内冷却流道设计,堆芯活性区由蜂窝状un燃料基体和冷却剂流道、预储能补偿结构、调节棒等组成,冷却气体同时作为磁流体发电工质……”

“……”

尽管他已经尽可能减少了专业技术层面的内容,但整个汇报在领导们的频繁提问之下,仍然比原定的90分钟时间延长了接近一倍。

当常浩南介绍完反应堆的最后一个组件时,窗外已经是华灯初上。

不过,却没有谁表现出任何的不耐烦。

坐在这间屋子里的人都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取常浩南所做的汇报了。

从最开始“填补人有我无的空白”,到后来“追赶人优我劣的差距”,再往后“实现人后我先的超越”……

而如今,终于出现了一个项目,是别人连概念都不曾提出过的。

真正的技术前沿。

“你有多大把握能够成功?”

坐在最中间的首长询问道。

这其实已经成了互有默契的例行步骤。

只要将涉及到的关键技术分别进行说明,再随便回答个八成或者九成之类的数字,接下来就是顺理成章的获得同意。

从涡扇10到大飞机,再到高超音速飞行器,莫不如是。

只是这一次,常浩南却并未像往常那样自信地给出答案。

而是罕见地沉默了几秒钟。

然后轻轻放下手中的翻页笔:

“各位首长,现在我可以非常确信的说,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水平已经处在世界的最前列。”

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慨:

“但这同时也意味着,从此以后,不再有石头可以摸着过河了……”

“错误的代价必须由我们自己来承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