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战争世界 > 第十一章 坚盾利矛

战争世界 第十一章 坚盾利矛

作者:闪烁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09:37:51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三天不算长,不过在这三天里发生的事情却是惊心动魄。

第一天,华夏在西北地区进行了一次非公开的高超音速载具试飞,准确说是试射,即投掷高超音速载具的是一枚DF-31弹道导弹。虽然华夏当局没有公布试飞的消息,但是对花旗情报机构来说,这次试验算不上隐秘。至于这次试验的意义,显然是冲花旗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去的。关键就是,由DF-31投掷的高超音速载具的着陆地点与弹道终点的偏差达到两米。按照NSA与CIA等情报机构提供的报告,华夏试验的高超音速载具肯定采用了激波升力体气动布局。华夏的这次试验,只让高超音速载具进行了一次边界跳跃,距离就达到两米,如果多进行几次,肯定能在大气层顶端滑翔飞行上万千米。关键是,花旗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对这种目标是无可奈何。

次日,华夏在事先通报的情况下,搞了一次反卫星拦截试验。只不过,这次使用的不是导弹,而是高能激光。目标卫星是一颗已经在轨工作了近十年的气象卫星,摧毁卫星的高能激光发射器部署在华夏西部的高原上。整个拦截过程只进行了数分钟,根据花旗国家航天局提供的消息,该卫星的太阳能面板与通信天线均被激光烧穿。如果是花旗卫星,哪怕是军事卫星,结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关键是,目标卫星是在轨道高点,即距离地面大约五米的高度上遭到攻击。这意味着,在此高度之下的航天器都在华夏高能激光的打击范围内,按照几家情报机构的评估,华夏在进行试验的时候,没有让激光器达到最大发射功率,因此五米是保守估计。

最后一天,华夏进行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反导拦截试验。当天清晨,华夏海军的工程实验潜艇在南海北部发射了一枚JL-2B型潜射弹道导弹,向华夏西北靶场投射了六枚分导式弹头。关键是,导弹采用了高抛弹道,而且所有分导试弹头都在再入大气层之前跟载具分离。简单说,就是模拟了花旗海军“三叉戟”导弹在攻击华夏本土时的弹道。进行反导拦截的是已经传了十多年,华夏军方却一直没承认的HQ-19反导导弹系统。根据花旗情报机构掌握的消息,反导拦截取得了圆满结果,HQ-19系统不但准确识别出了真实弹头,还成功击落六枚弹头,试验中的最大拦截距离超过了五百千米,最小拦截距离在一百千米以内,最大拦截高度为三百千米,最小拦截高度为一百五十千米。这次试验其实是华夏在向世界展示被称为“龙盾”、也被称为“华夏版THAAD-ER”的HQ-19反导拦截系统,特别是其强大的反导拦截能力。

三天进行的三次极具战略意义的武器测试,表达与传递的信号再明确不过了。

用奥尔森的话来说,华夏是在通过武器测试告诉花旗,华夏拥有足以刺穿花旗防御盾牌的长矛,还有能摧毁花旗军事卫星系统的强弓,以及能抵挡花旗战略打击的坚盾,华夏的战略威慑能力已不在花旗之下。换句话说,花旗不要指望凭借数量更多的战略武器对华夏进行核讹诈。

反导试验的当天下午,花旗、华夏、伊万国、高卢、大不列颠与波斯的谈判代表在日耳曼的法兰克福回到了谈判桌上来。几个小时之后,华夏代表正式拿出了替代解决方案,即由华夏帮助波斯建造一座与在建民用核电站相当的可控聚变核电站,从根本上解决花旗提出的问题,即波斯无论如何都无法通过可控聚变核电站获得制造核武器的材料与技术,也就不可能借助发展民用核能研制核武器。随后,波斯代表首先答应了华夏的提议,不过提出了一个要求,即花旗立即解除所有针对波斯的制裁,并且以条约的方式做出保证,不再以波斯发展民用核能为由进行军事威胁。

这下,皮球踢到了花旗脚下。

在此之前,花旗一直以波斯试图通过民用核能获得制造核武器的材料与技术为由,坚决要求波斯拆毁所有的核设施,而且无条件的接受花旗等西方国家的监督,从根本上铲除波斯发展核武器的能力。

花旗代表没有立即给出答复,提出暂时休会。

休会之后,高卢与大不列颠的代表立即找到了华夏代表,他们感兴趣的,显然不是波斯核问题的最后解决方案,而是华夏的可控聚变技术。即便华夏暂时还没有能力建造具有商业价值的可控聚变核电站,但是只要在该领域取得了突破,那么所具备的重大意义,足以让高卢、大不列颠这些发达国家侧目。看得更成员一点,如果华夏率先实现商业应用,必然改变整个世界。到那个时候,还是花旗称霸全球吗?说得更直接一点,花旗能够凭借现今的优势跟掌握了无限能源的华夏对抗吗?可以说,只是这个谁都能够预见到的未来,就足以让高卢这样的发达国家重新考虑自己所处阵营了。

对特鲁尼来说,这显然不是什么好事。

虽然几名情报官员依然认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甚至不能排除华夏在进行战略欺骗的可能,奥尔森为此还提到了“星球大战”计划,但是没有一个人敢做出保证,更没有一个人认为华夏当局是在撒谎。

综合各方面的推测,特鲁尼做出了一个大致判断,即华夏确实在可控聚变领域取得了较为重大的突破,但是离商业应用还远得很,最多只是往前迈了一大步,而华夏现在所做的其实是要阻止花旗借核问题向波斯发动战争。也正是没有别的选择,华夏当局才抛出了这个重磅消息。

按照花旗顶级科学家的推测,没有十年到二十年,华夏不可能造出第一座具有商业价值的聚变核电站。

当然,在跟与不跟的问题上,其实根本没有第二种选择。

哪怕华夏暂时还没有建造可控聚变核电站的能力,但是肯定会在将来,而且是不久后具备这样的能力。如果让华夏第一个实现聚变核能的商业应用,那么花旗将毫无悬念的丢掉世界霸主的宝座。

也就是说,花旗必须奋起直追。

在重启谈判的当天晚上,特鲁尼就让国务卿去起草一份相关发展计划,而且提前跟国会议员通气。在该计划完善之后立即提交国会审议,争取以最快的速度获得国会批准。简单的说,就是在可控聚变领域加强投入力度,争取赶在华夏之前取得关键突破,率先建造可控聚变核电站。

当然,这是长远规划,怎么说也要十多年才能实现。

现在,摆在特鲁尼面前的现实问题是。打,还是不打?

五角大楼的那些将军依然主张打,理由也非常简单,即华夏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在短短几年之内用可控聚变核能取代化石能源,依然高度依赖进口石油,而一场针对波斯的战争能够大幅度的提高国际油价,同时打击华夏的主要能源产地,让华夏必须用更大的代价从国际市场上采购原油。在国际油价暴涨的情况下,华夏经济必然遭受重创,也就未必有足够多的资金用于可控聚变技术的开发。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如果华夏必须着力解决当前问题,也就无法在关键领域跟花旗竞争。哪怕只是通过这场战争争取到了几年时间,对花旗来说也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理由很充分,只不过这些将军显然忽视了一个问题。

这就是,发动一场大规模战争,花旗所付出的代价未必比华夏遭受的损失小。

就拿战争开支来说,保守估计需要五万亿绿币,而实际开支很可能两倍于此,甚至会高达几十万亿。

华夏呢?哪怕国际油价上涨一倍,而且持续十年,华夏完全从国际市场采购石油,所付出的代价也不过五万亿绿币。关键是,华夏每年遭受的损失大概是五千亿绿币,而花旗在战争的前三年就要用掉数万亿绿币。

把钱拿去打仗,还能加强在可控聚变领域的研究工作吗?

不要说联邦预算就那么点,哪怕大规模发行国债,而且花联储的那些银行家愿意支持联邦当局发行国债,也没这么多的钱。说得更直接一点,如果在几年之内发行数万亿国债,花旗经济就将崩溃。

反过来看,在战争威胁下,华夏必然全力以赴的开发可控聚变技术,争取尽快实现商业运营。以华夏的国力,哪怕经济出了问题,也肯定能坚持五到十年。如果迫使华夏当局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可控聚变技术上,那么华夏很有可能在经济崩溃之前取得突破,从而一举超越花旗。再说了,只是可控聚变技术带来的美好前景就足以让华夏上下忍受当前的困难,而不是在困难面前退缩。以华夏近现代史来看,只要希望还在,只要未来更美好,华夏民众忍受困难的能力将超乎想像。

用亨克尔的话来说,当十四亿华夏人团结起来,万众一心朝着目标前进时,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挡住他们的步伐。

正是如此,以国务卿为首的国务院官员都认为应该放弃战争,借此机会跟波斯言和,通过外交、经济等手段提高对波斯的影响,在经济领域跟华夏展开竞争,以此逼迫华夏耗费更多的资源跟波斯等石油输出国搞好关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