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战争世界 > 第十三章 翻天覆地

战争世界 第十三章 翻天覆地

作者:闪烁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09:37:51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一年半,不算长久,变化却是翻天覆地。

在这一年半内,最受关注的肯定是华夏的那座“聚变核电站”。只不过,除了在第一次报道中提到了“聚变”之外,华夏官方媒体说的都是“新型核电站”,没有了“聚变”,而且实际并网发电能力几乎可以忽略。为此,花旗新闻媒体对华夏当局大加鞭挞,认为华夏当局故意散布虚假消息,误导全世界的科研机构。为了证明那不是所谓的聚变核电站,花旗新闻媒体还罗列了很多证据,包括发电能力,以及分布式散热系统。简单说,那只是一座采用了新技术,将反应堆安放在地表之下的裂变核电站,还带有试验性质,根本不是华夏当局吹嘘的聚变核电站。

至于在波斯援建的核电站,在进行了一年的施工之后,并没有什么起色。

虽然按照规划,这座核电站要五年才能建成,而并网发电是七年之后的事情,但是波斯当局对工程拖延已经感到极度不满,伊万国更多次向波斯当局提出,愿意提供技术更加成熟的方案。简单的说,就是让波斯放弃跟华夏合作,投入伊万国怀抱,利用伊万国提供的技术建造核电站。

在跟华夏多次交涉无果之后,波斯在半年前开始跟伊万国谈判,为重新启动裂变核电站建造工程做准备。

对此,花旗当局立即终止了跟波斯在各方面的谈判与协商,着手拟定针对波斯是制裁方案。按照花旗国务院发表的公告,只要波斯重新启动裂变核电站的建造计划,花旗就不会继续遵守当初做出的承诺。

虽然波斯跟伊万国的谈判还在进行,但是中东已是战云密布。

更要命的是,之前积极推动谈判的其他几个国家,即高卢与大不列颠,现在表现得都很冷漠。

从本质上讲,这与华夏有关。

一年半的时间,足以证明华夏有没有在可控聚变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而西方科研机构给出的结论都一样,即华夏还没有掌握商用聚变技术,更别说建造商用聚变核电站,而华夏取得的成就最多只是解决了几个技术难题,离商用更近了一步,因此在短期内,绝对不可能实现商业应用。

说得直接一点,高卢与大不列颠,甚至是所有的西方国家都认为受到华夏玩弄。

要知道,这绝对不是可以拿来开玩笑的事情。

在半年前,也就是“新型核电站”并网发电,花旗等西方国家通过该电站的分布式管道散热系统的工作状态,也就是散发出的热量断定这只是一座采用第六代超高温气冷堆,而且主体结构在地下的裂变核电站的时候,花旗已经在可控聚变领域追加投资一千亿绿币,还要继续投资上万亿,以高卢、日耳曼为首的欧洲集团的科研投资也高达上千亿欧币,后继投资更庞大。

也就是说,短短一年之内,西方国家在可控聚变领域的科研投资超过两千亿绿币。

这是个什么概念?

在同一年,花旗联邦当局资助的其他科研项目的总投资还不到两千亿绿币,其中包括军事项目的一千三百亿。也就是说,花旗用在可控聚变技术上的经费,相当于全年科研经费的四成。

这个比例,在欧洲更高。

以花旗为首的西方国家卯足了劲,要在可控聚变技术领域赶超华夏,在投入了巨额资金之后,才发现这是一个骗局!

对花旗来说,问题还不是很严重,因为不管是不是骗局,只要华夏在可控聚变领域投入了海量资金,花旗就得跟进,绝不能落后。如果耽搁了几年,等到华夏取得突破,再奋力追赶就太晚了。

可是对众多欧洲国家来说,这却是个严重的问题。

别忘了,在花旗的《减税法案》的影响下,包括高卢与日耳曼在内,欧洲各国的财政十分紧张。在各个方面都需要海量投入的情况下,却在毫无意义的地方浪费上千亿欧币,那感觉肯定很不好受。

更让高卢等欧洲国家气不过的是,华夏充分利用了这一年时间。

受到可控聚变技术即将具备实际应用价值的影响,在过去一年半里,特别是在最初的一年间,国际油价高台跳水,从每桶八十五绿币跌到了不足四十绿币。在此期间,华夏不但跟众多石油输出国签订了长期协议价格,还从国际市场大量进口石油,其进口量同比增长接近三成。按外界估计,华夏只是在石油进口上就节省数千亿绿币。更何况,华夏进口的石油已经超过了本国正常消费量,即很大一部分进口石油转为了战略储备,以此抵充高油价时所造成的损失。

显然,这还不止是低价进口石油那么简单。

通过这一年的疯狂采购,华夏储备的石油已经达到了日常消耗一百二十天的水准,离标准安全线,即一百八十天所差无几。此外,只是从储备量看,华夏已经超过花旗,成为全球第一大战略储备国。凭借如此巨大的储备,华夏在国际油价上有了更高的发言权,即通过调控进口来影响国际油价。

从长远来看,华夏在国际油价上获得的话语权所带来的好处,那就不是用几千亿绿币能够衡量的了。

在欧洲诸国看来,华夏通过欺骗手段,获得了不应该得到的好处,而欧洲国家却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其实,华夏在国际原油市场上的所作所为,变相证明了“可控聚变”是个谎言。

很简单,如果华夏真的具备让可控聚变进行商业应用的能力,就应该大力建造可控聚变核电站,以及相应的基础设施,比如鼓励汽车企业生产电动汽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汽车快速充电站,而不是进口更多石油,更不是想方设法的增强对国际油价的影响力,毕竟石油很快会变得一文不值。

华夏依然在大量进口石油,还在设法加强议价权,表明可控聚变技术还不够成熟。

要知道,华夏在过去一年半里,用来购买石油的资金高达数千亿绿币,而这些钱可以建造数十座核电站。

当然,石油依然是战略资源,依然是头号能源。

在过去的半年内,国际油价已经上涨了百分之五十,每桶超过六十绿币,而且还会继续上涨。

虽然华夏的石油进口量已经开始降低,但是包括欧洲国家在内,所有的西方国家都认为油价还不够高。

当然,这肯定跟舆论宣传有关。

说得简单一点,在花旗新闻媒体的鼓动下,西方世界把华夏当成了公敌,即华夏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不惜通过虚假宣传欺骗全世界,在其他国家蒙受了巨大损失的时候,华夏却获得了巨大的好处。

这里面,关键不是谁受了损失,也不是谁得了好处,而是华夏的虚假宣传。

煽动民众情绪,通过舆论宣传来引导民意,以及给某个国家帖上“邪恶”标签,本来就是花旗新闻媒体的强项。

大规模的舆论造势,更主要的是为了掩盖真相。

在指责华夏搞虚假宣传的同时,花旗并没终止在可控聚变领域的科研投资,反而在去年加大了投入,将科研经费由一千亿绿币增加到了二千五百亿,暴涨百分之一百五十。高卢等欧洲国家也一样,非但没有让那些被新闻媒体说成是浪费的科研项目下马,反到大幅度增加了科研经费。

如果说,高卢等欧洲国家没得选,哪怕盲目跟进,也不能输掉未来。

那么,花旗就不是没得选了。

其实,在华夏公布了消息之后不到三个月,花旗的顶级科学家就联名向白宫提交了一份评估报告。具体内容,花旗当局没有公布,不过就在此后不久,特鲁尼签署了第一份旨在加强可控聚变技术研究的行政命令,并且在当年财政预算中拨款一千亿绿币,让数十个相关科研项目上马启动。

这份报告的内容只有一点,即由周自强提出的“驻点脉冲持续点火”模型,确实存在一定的可行性。主要的依据就是,通过超级计算机进行的模拟演算表明,该模型具备实现可控聚变的必要条件。

做为一名精明的商人,特鲁尼立即嗅到了其中的巨大价值。

哪怕只有具有那么一丁点的可行性,但是只要实现了,就无法用价值来衡量。说得更直接一点,这是一场决定国家未来的竞赛,而且华夏已经先一步出发,花旗唯一的选择就是奋起直追。

问题是,能够追上吗?

如果说,在一年多前,特鲁尼对此还抱有一线希望,毕竟花旗的基础更加雄厚,科技实力也更强大。哪怕华夏抢跑,只要花旗投入足够的资金,就一定能够追上,说不定还能反超华夏。

只是,在过去的半年里,特鲁尼发现希望变得越来越渺茫。

不管是华夏当局的所作所为,还是华夏官方时不时透露的一点点信息,以及各个情报机构获取的消息,无一例外的证明,华夏在可控聚变领域的领先优势不是一丁半点,而是十分巨大。

可以说,华夏在可控聚变技术上离实现大规模商业应用就差最后一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