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战争世界 > 第十四章 悔之不晚

战争世界 第十四章 悔之不晚

作者:闪烁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09:37:51 来源:平板电子书

这方面的线索与证据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去年,在赵耀国参加的最后一次政府工作总结报告中就明确提到,华夏将在未来二十年之内,逐步建立以新型核能为主的能源体系,相关的基础建设工作将分为三个阶段,在三个五年计划期间逐一实现。半个月后,新任国家元首在主持召开的第一次政府工作会议上着重强调了新型核能的意义,要求各个部委密切合作推进“国家新能源战略”规划,确保各个项目能按时完成。接下来,在新年度财政预算当中,华夏当局为“国家新能源战略”规划的专项拨款达到二点五万亿,占到中央财政预算的百分之十,跟国防预算持平,仅次于社会福利保障上的投入。

二点五万亿华元,是个什么概念?

当时,华元与绿币的汇率为六点二,二点五万亿华元相当于四千亿绿币,而花旗联邦当局同一年度在可控聚变领域的总投入还不到两千亿绿币,其中还包括一千亿科研经费。如果按照购买力计算,华夏投入的这二点五万亿华元相当于八千亿绿币。更何况,这里面并没包含科研费用。

可以说,单纯在投入上,华夏就相当于花旗的十倍。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能说明问题。

三个月之后,华夏当局批准了两家国营能源巨头,即华油与华化的融资计划,通过政府担保的方式,为两家能源企业从银行获得了超过八万亿华元的贷款,让它们能在十年之内完成对现有加油站的改造工作,并且新建三千家汽车充电站。在这些项目完成之后,华夏国内的汽车充电站将超过两万座,快速充电桩超过一百万,基本上实现全国无缝覆盖,满足“电动交通战略规划”提出的最低需求。

得到大力发展的还有电池产业。

早在赵耀国时代,华夏国营的“大华能源”就率先在电池领域发力,计划在十年之内新建五家电池工厂,达到年产锂电池十亿千瓦时的规模,实现在车用锂电池市场达到百分之三十占有率的目标。只不过,这还是个“小目标”。在大华能源去年提交的十五年规划中,把锂电池的产能目标提高到三十亿千瓦时。

这是个什么概念?

如果达到三十亿千瓦时,而且全部用在电动汽车上,市场占有率依然是百分之三十,那么十五年后,华夏的电动汽车产量将突破二千五百万辆。从那个时候算起,华夏将在二十年内淘汰所有燃油汽车!

其实,华夏当局一直在鼓励汽车生产商向电动汽车领域转型。

到目前为止,华夏当局已经发放了二十二张新能源汽车的生产牌照,准确的说是生产资格证,有二十二家企业获得了在华夏生产、推广与销售电动汽车的资格,而且其中的十九家是华夏本土企业,只有三家合资企业。因为华夏当局已经停止发放牌照,所以按华夏的法律与行政法规,那些没有获得牌照的企业今后无法进入华夏市场,也就不可能从这个即将诞生的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上获得半点好处。很明显,华夏当局不再发放牌照就是在保护本土企业。

在相关的技术上,华夏也已取得了不起的成就。

仍然拿至关重要的电池来说,虽然至今没有人研制出性能更好的电池,但是华夏的一家民营企业已经开发出一万安低压快充技术,理论上能在十分钟内为一辆续航历程达到五百千米的纯电动汽车充满,而两万安低压快充技术已经在开发当中,更强大的四万安低压快充技术受到高度重视。

显然,在暂时无法大幅度提高电池性能的情况下,快速充电技术是电动汽车得到推广普及的关键。只是从充电时间上看,如果能够在五分钟内为一辆续航距离达到一米的电动汽车充满,那么电动汽车在使用的方便性上就能跟燃油汽车媲美,甚至更加突出,也就更容易获得消费者接受。

从现阶段来看,华夏当局的重点工作就是加大电动汽车的产业发展力度。

其实,这完全可以理解。

一直以来,交通对石油的依赖度最高。拿华夏来说,每年消费的十四亿吨石油中,超过一半用在了交通运输上。包括各种货运车辆在内,华夏每年由车辆消耗的燃油折合近六亿吨原油。如果车辆不再使用燃油,而是靠电能驱动,那么华夏还需要进口石油吗?虽然石油在很多领域依然不可取代,比如化工,但是华夏本国也有油田,而本国生产的原油足够满足化工等行业的需求了。也就是说,如果能够推广与普及电动交通工具,特别是电动汽车,华夏今后不再需要进口石油。

从战略的角度来看,这等于摆脱了进口能源造成的束缚。

当然,关键不是制造多少电动汽车,也不是生产多少锂电池,而是电,准确说是电从哪里来?

要知道,早在本世纪处,华夏就在电动汽车领域加大了投入,也诞生了很多实力雄厚的企业。比如华夏的DYB公司就是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生产企业,只是以公共交通工具,也就是电动巴士为主,所以没有花旗的特斯拉出名。此外,DYB还一直是全球最主要的锂电池供应商之一。

只不过,在赵耀国之前,华夏一直没有在国家电网、汽车充电站等能够加快电动汽车普及度的基础设施上做太大的投资。也正是受到基础设施匮乏限制,电动汽车在华夏的普及度极低。

为什么?

很简单,没有电!

可以说,这是一个很残酷,却又很现实的问题。

清洁能源就那么几种,除了核能之外,太阳能、风能与水能都是有限的,而且受到地理与气候限制。如果大肆建造火电站,经济上根本不划算。煤电站的污染极为严重,即便价格低廉也不能无限制的发展。烧油与烧气来发电,显然存在成本问题,除了花旗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这么做。说得更直接点,用石油发出来的电驱动电动汽车,在效率上肯定比不上燃油汽车。

只有获得了充足、环保与廉价的电能,才有可能普及电动汽车。

华夏当局在电动汽车产业上投入大量资源,还同步推动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甚至在相关技术上投入了大量科研经费,鼓励民间资本进军该领域,不就正好说明华夏当局有把握获得充足、环保与廉价的电能吗?

很明显,唯一能实现这三个要点,即充足、环保与廉价的,就只有商用聚变核电站。

只不过,聚变核能取代其他所有能源,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其实,在华夏当局提出的“国家新能源战略”规划中已经明确提到,将用二十年时间来实现所有目标,而且只是前期的基础建设就需要三个五年规划,即十五年才能完成,然后还需要五年时间进行调整。

显然,这正好说明了华夏为什么还要大量进口石油,并且扩大战略储备的规模,以及跟众多的产油国搞好关系。

华夏需要二十年的稳定期,需要确保在这二十年之内不会受到严重威胁。

只有国际局势足够稳定,华夏才能稳步推进本国的基础建设工作,也才能够确保本国的经济能够稳健前行。

更何况,就算可控聚变核能得到了广泛应用,石油也不会被彻底淘汰。不止是化工需要石油,在很多领域同样需要石油。别的不说,至少短期内看不到用电动飞行器取代现有飞行器的可能性,因此在航空与航天领域,石油依然有很大的价值。也就是说,从长远看,华夏依然需要进口石油。

总而言之,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华夏离可控聚变实现商业应用只差了一步。

这一步,也许能在几年内跨出,也许要用几十年,但是不管要用多久,华夏肯定会迈出这一步。

在搞清楚了这些之后,特鲁尼很是后悔。

如果早一点知道的话,那么一年多前,他就不会放弃那个已经到手的机会。

只不过,现在还不晚。

华夏至少需要二十年才能完成能源战略转型,而在这二十年内,华夏未必能够获得一个稳定和平的国际环境。

当然,特鲁尼仇视的不是可控聚变技术。

做为一名精明的商人,特鲁尼非常清楚可控聚变技术的商业价值,更清楚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影响。

特鲁尼仇视的是华夏,准确的说是在花旗之前掌握可控聚变技术的华夏。

华夏只需要二十年就能用聚变核能取代现在的化石能源,而花旗至少需要二十五年,还是最乐观的估计。保守一点的话,也许要三十年。也就是说,花旗与华夏有十年的差距。对特鲁尼来说,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才能争取到十年时间,或者说如何才能让华夏的前进步伐慢下来?

摆在特鲁尼面前的选择并不多,甚至可以说没有多余的选择。

只要坚持在可控聚变领域全速前进,华夏就能以不变应万变,让花旗在经济与技术领域采取的遏制、围剿与封堵战略全都变成空谈。

唯一能够拖住华夏前进步伐的只有战争,而且必须是一场让华夏卷入其中的战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