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战争世界 > 第十六章 战略布局

战争世界 第十六章 战略布局

作者:闪烁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09:37:5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在搞定几个主要大国之后,特鲁尼又旋风般的出访了以中东国家为主的产油国。

只是,在这些原本应该追随花旗的国家那里,特鲁尼并没获得想要的东西,连沙地国的态度都很冷淡。

在特鲁尼访问沙地国的时候,萨拉曼国王就明确提到,支持花旗能够给沙地国带来什么好处?说得更直接一点,如果华夏并不具备让可控聚变实现商用的技术,花旗就会终止正在进行的研究吗?

显然,特鲁尼没法回答这个问题,也就没能说服萨拉曼国王。

很简单,特鲁尼去沙地国寻求支持,给出的理由是,只要华夏在可控聚变领域取得决定性突破,那么最大的受害者就是沙地国,因为沙地国是全球第一大石油输出国,更是欧佩克集团的领袖。如果石油失去了价值,沙地国也就失去了立国之本。别说现在的富裕,恐怕到时候让两千多万国民填饱肚皮都有问题。以沙地国的政治体制与国内情况,只要经济出了问题,那么以萨拉曼国王为首的王室将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特鲁尼由此相信,沙地国会无条件的支持花旗。

只可惜,特鲁尼低估了萨拉曼国王的智慧。

确实是华夏首先在可控聚变领域发起竞赛,可是花旗也不是善类。更重要的是,以沙地国的国力根本不可能左右与影响这场竞赛,只能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立场。虽然沙地国的国家安全高度依赖花旗,但是经济上却高度依赖华夏。只是从贸易来看,华夏与沙地国的贸易额就是花旗跟沙地国的数十倍。在投资上,华夏同样是花旗的数十倍。看得更长远一点,石油终究还有价值,特别是在化工领域,而华夏有十四亿人口,也许会在不久的将来达到二十亿,需要的化工品肯定比花旗多得多。在华夏的经济发展起来后,本国开采石油的成本必然远远超过从国外进口,因此华夏仍然会大量进口石油。别的不说,只是养活十几亿国民,对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产品的需求极其巨大,也必然能在经济上为输出石油的沙地国提供更多的机会。

反过来,花旗呢?

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花旗在经济领域对沙地国的帮助都不会太大。

对于必须确保经济稳定的沙地国来说,华夏明显更有吸引力。

当然,萨拉曼国王只是态度冷淡,不过也答应,沙地国将履行跟花旗签署的军事同盟条约,即在战争期间为花旗提供包括军事基地在内的必要帮助。只不过,也仅限于此,沙地国不会派兵参战。

换个角度来看,就能明白,沙地国其实是在等结果,即谁赢了就跟谁混。

其实,这也是众多小国力求自保的唯一办法。

在酋长国,特鲁尼得到的是相同的答复。因为受到沙地国的影响,所以其他几个海湾小国的态度全都一样,保持中立。

唯一例外的是两河国。

在特鲁尼提出,近期有可能爆发一场战争,希望得到两河国当局支持之后,两河国总统立即表示,坚决反对通过战争解决国家之间的矛盾,希望特鲁尼能为民众着想,通过谈判与协商解决问题。

这下,特鲁尼被将住了。

显然,两河国不会支持由花旗发动的战争,更别说是有可能把华夏卷进来的战争。

对于这个结果,特鲁尼很是气愤,不过并没感到意外。

三年多前,在特鲁尼的推动之下,花旗结束了在中东地区的反恐行动,而且为了从反恐战争的泥潭中脱身,还置两河国的安危于不顾。如果不是华夏的远航舰队及时到达,出动舰载航空兵提供支持,而且华夏还慷慨解囊,为两河国提供了大量援助,恐怕数万名在摩苏尔激战的两河国将士都将殉难。虽然整个作战行动只持续数日,而且华夏在此之后并没重点加强跟两河国的关系,但是在两河**民的眼里,华夏才是能够依靠的朋友,而花旗根本就不在乎两河国的利益。此后的数年,两河国与花旗的关系渐渐疏远,而现任总统对花旗更没有半点好感。

很简单,两河国现任总统的三个儿子当中,长子与次子在三年前战死于摩苏尔城外。

即便在国家层面上,两河国也更亲近华夏。

现在,华夏是两河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两河国是华夏的第四大石油来源国,输出到华夏的石油占到了两河国石油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此外,华夏在两河国的投资超过一千亿华元,相当于两河国获得的外来资本的一半。来自华夏的商品充斥着两河国的市场,深入到两河国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了这些,两河国显然不会跟华夏为敌。

别说出兵参战,恐怕连借道给花旗军队都不可能。

特鲁尼出访的最后一站是波斯的另外一个邻国,而且是花旗的盟国,即北约成员突厥斯坦共和国。

在这里,特鲁尼只提出了一个要求,即借道出兵。

让他没有想到,不过也在他预料之中的是,突厥斯坦拒绝了特鲁尼的要求,而且提到这不在北约的共同防卫义务范围之内。换句话说,按照北约的规定,在没有涉及成员国本土安全的情况下,突厥斯坦有权拒绝非共同安全性质的军事义务。别说是借道出兵,连借用突厥斯坦的军事基地都不行。

当时,突厥斯坦总统只答应,在执行防卫性质的军事行动的时候,可以向花旗军队提供基地。

这下,问题变得有点棘手了。

两河国与突厥斯坦都拒绝让花旗军队借道,而波斯的另外一个另国,东面的巴铁显然也不会答应。波斯的其他四个邻国,全都是内陆国家。也就是说,没有能直接攻打波斯本土的地面通道。

只是海空打击?

显然远远不够!

先不说波斯是一个拥有七千万人口的国家,而且国土辽阔,有很大的战略纵深。如果只是一场由海军与空军表演的战争,对华夏的影响必然微乎其微。首先,波斯拥有足够强大的军事力量,特别是防空力量,肯定能坚持一段时间。其次,波斯可以利用陆上通道,特别是与巴铁的几条公路与铁路获得来自华夏的支援,能坚持得更久。最后,华夏根本用不着直接出兵参战,只需要把武器装备源源不断的送往波斯,就能让花旗陷入战争泥潭,用极小的代价来拖住花旗。

长时间的战略封锁?

同样没多大意义。

不是说花旗办不到,而是根本不可能通过战略封锁来压垮波斯。别忘了,花旗等西方国家对波斯的制裁持续数十年,不但没有压垮波斯,反到让波斯成为了海湾地区唯一拥有自主工业的国家。现在还有华夏撑腰,再封锁几十年的话,恐怕波斯会成为海湾地区率先实现工业化的国家。

此外,封锁的成本极为高昂。

只是在军事上,就需要花旗在海湾与阿拉伯海随时保持三支航母战斗群,而花旗海军总共就只有十一支航母战斗群。考虑到航母等舰艇需要定期维护,在航率不会太高,所以花旗海军最多只能让三分之一的航母保持在部署状态。很明显,拿三艘航母封锁波斯,花旗海军在其他地方就没什么兵力可用了。

通过两栖登陆开辟地面战场?

想法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很简单,波斯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国家,而且沿海平原极为狭窄,从海岸线往内陆推进几十千米就进入了波斯高原。也就是说,通过两栖登陆最多能占领波斯的沿海地区,却无法向内陆推进。只要波斯采用坚壁清野的战术,主动从港口等沿海城市撤离,而且在撤退之前摧毁码头等基础设施,那么花旗军队在登陆之后就不可能立即向内陆推进,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修复基础设施。别说太久,哪怕仅几个月,花旗军队都将面对七千万愤怒的波斯军民发起的全面反击。

用空降兵攻占波斯腹地的重要城市?

显然,同样只能设想,没有任何一名将军会采取这样的行动。

关键就是,波斯不是小国,波斯最强大的就是陆军。让轻装空降兵去敌人的腹地跟重型装甲部队死磕?哪怕花旗空军能够夺得绝对制空权,花旗海军能提供远程火力支援,空降过去的花旗大兵必然是凶多吉少。

使用战术核武器?

特鲁尼肯定没有发疯,也就绝对不会做这种自掘坟墓的蠢事。

显然,这是一个怎么也绕不过去,必须得想办法解决的问题。

其实,解决办法只有一个,即盯住波斯的软肋,西部的胡齐斯坦省,以此为突破口杀入波斯境内。

胡齐斯坦省与两河国接壤,是波斯唯一的低地省份。

此外,胡齐斯坦省也是波斯的主要石油产地。

只要能攻占胡齐斯坦省,就能在此跟波斯军队对垒,耗光波斯的军事力量,同时达到抬升国际油价的目的。

问题是,要从胡齐斯坦省突破,就必须借道两河国。

特鲁尼访问两河国,其实就是希望两河国能够让花旗军队国境。在此之后,他又安排国务卿亨克尔三次出访两河国。只是在经过几次会谈之后,两河国总统依然不肯答应。剩下的办法就只有一个,强行通过两河国,一并控制两河国唯一港口城市。从军事角度讲,这是一个很完美的解决办法。

只不过,需要特鲁尼考虑的显然不是军事上的问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