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五百三十九章 各有主意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五百三十九章 各有主意

作者:午后方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09:48:44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一秒记住【供精彩。

看了看小皇帝的表情,郑朗于心有些不忍。

不管怎么说,这个小皇帝对大臣对百姓还是不错的。弄不好,若是他再去讨伐元昊,若大臣不进谏,元昊来降,他依然还能将元昊放走。迅速将话题转移走,进入下文。

下文则是一段很短的故事,周天子派使臣宰咀来归鲁惠公与鲁惠公儿子仲子之丧。但周天子闹了一个乌龙。鲁惠公乃是春秋一个很有作为的诸候,鲁国离周朝王都不算太远,一直与周王室保持着很关近的关系,但鲁惠公很早便死了,周天子使节来得太晚,不当,不符合丧礼。另一个乌龙更大,鲁惠公在世时,立太子姬允,可惠公死的时候,姬允还很小,于是庶长子先行摄政,左氏春秋便是从这一年拉开帷幄,开始撰记。周天子有可能就因此误解,以为姬允已死,否则怎么会让隐公继承候位。

其实这是鲁国大臣的意思,也是按照周礼,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贤,暂时将国政交给隐公管理。等姬允长大后隐公还政。后来隐公留恋不舍,导致身死。姬允主政后命运更惨,他娶了齐襄公的妹妹,刘襄公在其妹未出嫁之前两人就一直开始通奸,鲁桓公带着夫人回齐国省亲,两人正在做好事,被鲁桓公抓一个正着,襄公想遮丑,便派彭生将鲁桓公勒死在马车上。姬允便是仲子。

这是后来的事。

郑朗现在讲的只是归丧。

周王室此时开始衰落,作为忠诚于周王室的鲁国,周王室居然出现这么大的乌龙,可见对诸候的关心程度。

由此,郑朗就讲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爱人。

按照儒家的说法,想要取,必须予。

给了未必能取到,给爱未有会得到爱,努力了未必有回报。但想得到就必须付出。只有付出才有得到的希望。否则天上掉金砖啊,有,终是少,若指望这个。也不要从事耕作生产。

作为一个君王,想要大臣拥护,首先君王本身得关心大臣。一个主户,想让客户与部曲忠心,就不能过份虐待部曲与客户。一个家中长者想家庭听从他的指挥,必须为家庭作为贡献。但这份爱不是偏爱,溺爱。要做到公正,不失之仪礼。

就这么一个简短的故事,在春秋里仅是几十个字的记载,让他引出这么多话题与道理,甚至涉及到做人,治国,为君,为主。再到石碏大义灭亲。

讲微言大义。讲前后来历,讲春秋启发。

这已经远远超过一般的讲解。

最后连辽兴宗本人也听得入迷,陷了进去。隐公一段很长的,等郑朗讲完后,天色渐黑。

郑朗一拱手说道:“陛下,诸位,今天到此为止。”

一个老者从外面端来一杯热茶,恭敬地执弟子礼,献给郑朗。

辽兴宗与大臣皆扭头看刘六符,刘六符早就将头转开,不能看,是他的亲叔叔。辽兴宗大笑。冲郑朗招了招手。

郑朗走过来。

辽兴宗说道:“你说得很好,明天陪朕去延芳淀弋猎。

“喏。”郑朗也没有拒绝。

契丹人有一个习惯,正月冰底钩鱼,也就是凿冰钓鱼,二月三月放海东青打雁,不是小雁子。而是大雁天鹅,在宋朝天鹅肉很贵,到了契丹始践,味道确实不错,鲜美至极。郑朗来到契丹后多食之。倒是四五月打麋鹿,这个麋鹿肉质有些粗,不是传说中的美味。六七月凉淀坐夏,**月打虎豹,冬天关门大吉,以避严寒。

但契丹人也在进化,纯靠渔猎为生的部族越来越少,只有象北方室韦人一些部族继续保留着这种落后的生活习惯。南方许多地区开始种植、桑麻。终是落后,产量低,不是很诱人。

契丹皇帝多是四季捺钵,春在长春洲,夏在黑山,秋于伏虎林,冬于广平淀。这也是在保持祖宗的传统。然在幽州的百姓没有他这么大的活动范围,可也有他们的保持方式。例如延芳淀春季猎鹅。

有时候冬天寒冷,或者有事,契丹国主就在幽州,也会率领皇族与群臣前去延芳淀猎鹅。

但这一次……各有心思。

辽兴宗见郑朗好说话,又说道:“郑卿,请随朕去皇宫,朕在皇宫为你备下酒宴。”

“谢。”

去向幽州的皇城,辽兴宗又说道:“卿的学问果然让朕叹服。”

“陛下,过奖矣。”

“朕曾读过一些你们汉家的史书,唐太宗说能马上夺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因此立国后,转向内治,他也自以文皇帝著称。朕读到这一段时,常悠然向往。”

郑朗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默然旁听。

就象他刚才讲解儒学,是正宗的唐朝儒学见解,用他的说法便是墨氏儒学,什么仁啊爱的,对这种懦弱的儒学他持着反对意见。至于他自己的儒学,自我催眠,俺这就是正宗的儒学。实际比孔夫子的儒学已经更激进,里面掺杂着大量道家、名家、杂家、阴阳家、纵横家,特别是法家的东西。但仅是治国来说,这种儒学更有实用价值。郑朗要的也是这个。

这种激进的儒学,他不会说的,而是说唐人眼中的儒学。

可因为他变态的大脑,记忆力好,旁征博引,再加上契丹的儒学落后,他说的又生动活泼,所以听者如山,每获记录,一些儒生便当成至宝。

不但儒生,也对了契丹小皇帝的胃口。

从这一点来说,他就没有安什么好心。但也不能指望契丹小皇帝对他安什么好心。

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吧。

已经开始在交手……

辽兴宗又说道:“今年我朝即将举行科考,朕想请卿主持。”

契丹也有科举,与宋朝科举不同。先是对象,对象只限定在汉人与渤海人,严禁契丹族、医卜、屠贩、奴隶与不孝、犯罪者科考。不是高抬汉人,也不是矮化汉人。之所以不让契丹族进入,是希望契丹子弟还保持着武事传统,少沾文事。以免变得懦弱。但为了汉人臣服,高抬汉族地位,抬高科举身价,所以不让一些“下践”的人进入考场。

二科考者地位不同。契丹才立国时并没有科举,辽太宗进入开封城,觉得汉人大臣举止得体,应对有度,十分仰慕。若是让契丹人来,动不动就杀就砍,还未辨解。粗话便来了,确实不大好。于是开了科举先例。形式很隆重,录取的人少,第一名多用来做翰林应奉文字,余二三人,止授从事郎,就是当皇帝秘书的。

若是在宋朝,这便意味着飞黄腾达。契丹还是一个重武的国度,这个职位并不能吸引人,能飞黄腾达的进士少之又少。于是有的大户子弟不愿出,契丹便派人强迫之。不考还不行,必须考。

辽圣宗时一年一考,录用者很少,到了辽兴宗时,渐渐受宋朝影响,三四年一考,录用者始多,每次都有好几十人。但这时契丹汉化已经深入,许多汉人在契丹执掌着宰柄。很有实权。

三便是时间不同。

郑朗伏下来说道:“陛下,不可,贵国除非乡试,省试都到了六月,臣要返回宋朝。况且臣是宋朝的臣子,怎能主持北朝科举?”

辽兴宗得意的微笑。说道:“既来之,则安之。”

郑行知,你好好呆着吧,想回去?没门!

但想用郑朗,不能将郑朗逼急,郑朗进,他便退,郑朗退他便进,说:“郑卿,无妨,若你不主持也可以,朕派其他人主持科举,你从边指导即可,然后配合考官审卷。这也是两国友好交流,相信你耽搁一些时日,南朝天子不会生气的。”

“容臣禀报我朝陛下,才可答应。”

“准。”

辽兴宗很高兴了,只要开了第一步弓,你还有回头的箭么?说完回头与萧惠、萧慈氏奴等重臣相视一笑。

在皇城里,辽兴宗大肆款待郑朗,还将契丹高僧惠鉴喊来作陪,辽兴宗喜欢儒学,也喜欢佛教,于是封这个高僧为检校太尉。郑朗钻研过佛法,与惠鉴交谈。

大和尚对他很狐疑,问:“郑相公,老衲听闻你在杭州排佛?”

“老释教人向善,我怎敢排佛?对老释我皆很喜欢,只是不喜佛门子弟一些不法行为,天门寺的诸僧们行为让我十分失望,我在杭州,又有一些僧众挟民勒索本官,这才有了辨佛会。我辨的是真佛,而不是一些作威作福的假佛。”

“郑卿,说来听一听。”辽兴宗产生兴趣。

想听佛法,最好不过,郑朗细心地给他讲解佛法。也很小心的,不能真的蛊惑辽兴宗去做和尚,那么旁听的契丹大臣会将自己撕吃了。主要说的是积善行德,因果报应,又用儒家的仁爱,以仁为本论证。辽兴宗不是说不能马上治天下吗。就此引起话题,开国之初,必须用武力,但开国虽难,守业更难。守业必须要爱大臣,善待大臣,大臣才肯为君王服务,善待百姓,百姓才能忠于国家。这样说肯定没有问题的,杂以各种儒家经义,佛教经义,说得天花乱坠。

除了少数孔武有力,文学却不及的武将外,所有大臣全部听得津津有味。

辽宗再次听是目瞪口呆,连惠鉴都不停地点头。

只要不排佛就行,说佛家的好,而且说得如此有味道,为什么不赞成?

说完了,辽兴宗更加欢喜,拉着郑朗的手说:“朕恨不能早见到卿。”

太对他胃口了。

宴甚欢,过了许久才散。

回到驿馆,郭逵说道:“契丹皇帝让你主持科举,用心不轨。”

“必然,大家各有各的目标罢了。”

“我就担心朝廷闻听后,会有风闻。”对郑朗做法,郭逵不排斥。郑朗有郑朗的计划,契丹有契丹的计划,这样也好,省得直接逼问,马上翻目成仇。若是郑朗屡屡说不同意,最后契丹恼羞成怒之下,郑朗与自己命运可不是苏武。休想啦。即便能吃了那个苦,人家契丹也不会给你机会,必杀,而不是流放。

他担心的是宋朝国内。有一个贾昌朝在做首相,郑朗与他又有不和,出现问题,鞭长莫及,会很麻烦的。

郑朗道:“我写信给陛下。”

写了两封信,一封信是刚才与辽兴宗的对话,我是不同意的。陛下你看怎么办。又说臣安好之,请陛下对臣家人报信,务必持念之,使之心安。这里用了三个之,皆是将最后一撇刻意拖长。

然后写了一封密信,信上说契丹恐怕对臣不轨,想要将臣留下来,请派出使者前来交涉。可这封密信却没有做任何记号。

将张海喊来。一路与他交谈,此人很机灵,否则当初不会只有二十几人。最后将宋朝京西路闹得天翻地覆。但进入军中后,听说宋朝在西北种种战绩,还有狄青南下,迅速平灭南蛮,让他心中戚戚,想想怎能不后怕?

这一想,对郑朗很是感激。

并且还不错,郑朗在军中武将们威望很高的,看到张海勇猛,将他提为一个小都头。成了宋朝禁军一个小军官。

是一个不错的人选。

郑朗对他说:“你回去时,契丹必会用理由搜查你,你要想方设法将这封密信给他们查到,但又不能让他们起疑。”

这封密信不是写给赵祉看的,而是写给辽兴宗看的。给赵祯看的却是那封公开信函。

又说道:“若是皇帝接见你,看有何人在侧。有大臣在边上,你看到什么就说什么。不要往深里说。没有大臣在边上,只有太监与宫女,你则问一句,就说我说的,请陛下勿要将你的话传出去。然后再说臣在这里安好,请陛下不用担心,但臣担心国内,担心朝堂有人诬陷臣,那么臣在契丹局势会十分凶险。”

“喏。”

“再去我家中一趟,因为书信有可能被搜查,我就不写信了,你对他们说,我在契丹一切安好,请他们放心。”

“喏。”

没有那么简单,契丹也不可能就让张海轻易的回去。只能看张海的表现。

第二天,辽兴宗带着近千号人,来到幽州城东南九十里的延芳淀。

此时不仅是幽州多湖泊,河北也有许多湖泊,不深,但很多,甚至宋朝还培育出耐寒的稻谷种于河北,只是产量很低。延芳淀是其中最大的湖泊之一,方圆数百里。

放眼是处,长着许多青色的茭白与芦苇,芦苇叶还没有完全发起来,夹杂在去年冬天的黄杆黄叶里,半青半黄,十分可爱。湖面上还长着一些耐寒的菱角,才放出一小点点碎叶。(务要怀疑,确实有菱,其实我也在怀疑)

草木丰盛,许多候鸟来此栖息,其间多有契丹人喜欢捕猎的天鹅。

国主亲临,也要准备一些礼仪,诸多卫士着墨绿衣,拿出连锤、鹰食以及海东青,列于湖畔。

郑朗在宋朝未看到过,这次来除了斗智斗法外,也是准备休息疗养的,聚精会神的观看。忽然一个美妇牵着一个更美丽的小萝莉走过来。

小萝莉问:“你就是郑朗?”

小女孩子长得真的很漂亮,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赵祯那个女儿长得也很美丽,不过郑朗将赵祯看作君,看作兄弟,心中旁无杂念,即便美如天仙,他也不会产生其他的想法,以免亵渎。于是郑朗点头,说:“是。”

“听娘娘说你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我那敢称最有学问。”

小女孩子扭过头,看着美妇人。美妇人施了一礼,说道:“我是魏国公的妻子。”

郑朗有些愣神。

魏国公便是萧惠,萧惠又是萧耨斤的弟弟,可萧惠却是保皇派,而不是太后派,关系有些错综复杂。但作为萧惠本人,肯定希望辽兴宗母子和好,他这个做国舅的才有脸面。

郑朗昨天讲大隧,让萧惠十分欢喜,晚上宴散,萧惠还与郑朗依依惜别。

问题不在萧惠身上,而是在这个小女孩身上。

这时代有三大艳媛,最美丽的恐怕是西夏那个没移氏,否则元昊不会发疯如此。虽元昊本身是一个疯子。

看到此女后,元昊不顾儿子感受,不顾大臣的反对,立即将她抢过来做皇后,并且于天都山建造庞大的皇宫,金屋藏娇。

若不是美丽到了极点,元昊万万不会这样做的。即便是野利的美妻没藏氏,也没有让元昊发疯。

最乖巧宜人的便是赵祯的贵妃张氏,这是赵祯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张氏一去,赵祯萎靡不振,以至后来都发生精神失常的事。未见到过,但能看到她在赵祯心中地位。后宫中不乏美女的,例如自己见到的苗贵妃,亮艳不亚于崔娴,放在后世,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大明星。一对比,可见张氏之美。

但最有才华的便是萧观音。

难道……

他弯下腰,好奇地问:“小娘子,你叫什么名字?”

契丹没有那么多忌讳,礼教观念淡薄,许多贵族女子由于安心读书,学问还胜过男子,让契丹出了许多才女,不仅是萧观音一人。例如辽景帝的二弟耶律隆庆王妃便才气过人,从小就很聪明,博览经史,能于文词,其歌咏诗赋一出,便传遍朝野,脍炙人口。还写得一手好字,作一手好画,所画屏扇,比黄金还贵。而且轻财重义,广延群彦,座客常满,日无虚席,每商榷古今,谈论兴亡,坐者耸听。或读书至房杜传,则慨然兴叹,自唯有匡君之术,只是出身为女子,无奈之。这才是契丹第一才女,而非是萧观音。

但估计耶律隆庆娶到这样的女子为王妃,压力不会小。

因此,郑朗问小姑娘的名字,在契丹不算忌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