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帝国风云 > 第十四章 战斗力

帝国风云 第十四章 战斗力

作者:闪烁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7 19:12:05 来源:小说旗

三月四日,吴铁生一大早就下达了军事动员令,让东北地区的军队进入战备状态。

几乎同一时间,冯承乾在北京给驻扎在胶州湾的舰队下达了出港令,要求舰队在二十四小时之内做好出港准备。

这一天,发生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在外交场上。

上午,中国外长周仁康向日本驻华大使递交照会,表示严重关切汉城的流血事件,要求日本当局确保在朝华人的安全与利益,并且公正公平的对待朝鲜学生的正当要求,避免再次发生流血冲突。

紧接着,中国驻日大使也向日本外相递交了内容相似的外交信函。

问题是,在日本当局看来,中国并没打算通过外交途径解决朝鲜问题,或者说并不仅仅是在外交上向日本发难。

在收到中国的外交照会时,日本当局已经得知,东北的中**队正在备战。

到了当天中午,日本当局收到消息,胶州湾内的中国战舰全部升起了锅炉,肯定会在二十四小时之内出发。

陆海齐动,这是再明显不过的战争信号了。

下午,日本首相斋藤实签署了军事动员令。四个小时后,驻扎在长崎的日本西南舰队就出港了。

傍晚,冯承乾收到了日本舰队出港的消息。

跟吴铁生谈定几件重要事情之后,冯承乾在当天晚上登上了返回青岛的专列,他将率领舰队出征。

三月五日,上午八点。

在冯承乾登上了旗舰“拜仁”号之后,中国海军舰队起锚,在上午十点之前,两艘战列舰、三艘战列巡洋舰,一艘大型巡洋舰,一艘航母与十二艘轻巡洋舰驶出了胶州湾,进入黄海。

舰队出港之后,立即进入了无线电静默状态。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无线电测向仪就已问世,只是当时还不够成熟,在大战期间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大战结束后,无线电测向设备的性能得到了极大提高,一些大型测向设备能对两千公里内的无线电发射源进行精确定位。只要有两部测向设备与发射源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就能精确测定发射源的位置。青岛到日本本土只有一千多公里,因此进入黄海的战舰只要使用无线电台发送电报,就能被日本本土的无线电测向设备探发现,从而暴露行踪。正是如此,海军制定了极为严格的无线电使用守则。在执行作战任务的时候,只有舰队司令有权使用无线电台发送电报。

这天下午,冯承乾等待的理由终于由日军送上门来了。

根据中国政府在三月七日提交给国联的报告,在三月五日下午,驻扎在汉城的一队日军以搜查起义朝鲜学生为由,强行进入一家中国人开设的店铺,并且与店家发生冲突,造成包括两名成年人与三名儿童在内的五人丧生,日军在杀害店家全家之后,抢劫了这家店铺,并且防火焚毁了店铺。根据国际法,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日军的行为已经对在朝华人的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构成了直接侵害。为此,中国政府要求日本当局交出凶手,并且由中国法庭进行审判。

显然,日本当局不会答应这样的要求。

在国联,日本提出,驻朝日军拥有外交赦免权,因此没有承担责任的义务。

问题是,日军侵犯的不是朝鲜人,而是在朝鲜经商的中国人,而且被害者持有中国政府颁发的护照。

三月五日傍晚,冯承乾就收到了吴铁生发来的电报。

不需要冯承乾做任何指示,吴铁生、以及专门负责外交工作的周仁康都知道该如何让日本下不了台。

当然,如果日本做出让步,交出凶手,此事就将了结。

关键是,日本不可能做出让步,因为行凶的是日本军人,即便斋藤实是军人出身,他也不可能跟如日中天的日本军队对着干。说白了,如果斋藤实在外交上做出让步,那么他会立即在军方的压力下垮台。显然,不管是谁接替斋藤实出任首相,都不可能在关系到日本、特别是日军颜面的问题上做出让步。

接下来两天,由十九艘战舰组成的中国海军特混舰队一直在胶州湾附近游荡。

到三月七日,驻扎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二十个步兵师、将近三十万官兵已经全面进入战备状态。按照吴铁生的部署,来自江南、西北与华北的二十个陆军师已经到达京津地区,能在二十四小时内出关。

真要打,中国陆军能够投入六十万地面部队。

虽然在总兵力上,中国陆军的优势并不明显,甚至没有什么优势。当时,朝鲜的日军就有五十万,而在日本本土,还有二十万地面部队准备登船。也就是说,日本陆军动员了大约七十万官兵。但是在战斗力上,中国陆军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关键就是,中国陆军一直师承德国陆军。不管是装备、还是训练方式、以及战术思想,中国陆军都在向欧洲最强大的陆军学习。

相比之下,日本陆军学的就没有这么彻底了。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陆军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德国陆军为师,主要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普法战争中,轻而易举的击败了曾经是欧洲第一的法国陆军,并且在此基础上由王国演变为帝国。在当时,连欧洲强国都不敢正视德国陆军,就更别说日本了。可以说,在日本军人眼里,德国陆军就是战无不胜的化身。

在日俄战争之后,日本选择与英国结盟,而日本陆军也在这个时候,转为向英国陆军学习。当然,这与结盟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日清战争与日俄战争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都是海军,陆军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海军伸入大陆的拳头;二是日本的国情与英国非常相似,是典型的岛国,因此对陆军的要求与大陆国家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有很大的区别。正是如此,日本当局才认为,建设一支英国那样,规模不大、却很能打的陆军,更符合日本国情。

问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陆军再次改变了学习对象。这也非常正常,因为德意志第二帝国在两线作战的情况下,打败了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两个对手,德国陆军的战斗力再次得到确认,而德国陆军在制度上的优势也体现了出来。此外,随着中国迅速完成了统一,军事力量发展壮大,日本要想向外扩张,除了需要一支称霸西太平洋的海军,还需要一支能够在大陆上征战的陆军。这两个因素结合到一起,让日本当局更加重视陆军,也认识到必须向德国陆军学习。

如此反复,日本陆军的建设不免会出问题。

再结合日本的基本国情,问题就更加严重了。

可以说,因为资源匮乏,而且在战争期间极易遭到封锁,所以日本陆军在军备建设上是能省就省。

别的不说,日本陆军装备的制式步枪的口径就是全世界最小的。

说起来也很有意思,日本选择小口径步枪,并不是方便士兵携带弹药,因为日本陆军制式步枪的长度在全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在装上刺刀之后,甚至比绝大部分日本陆军官兵都高了一截,自然谈不上携行方便。采用小口径步枪的主要原因,就是日本缺乏制造枪弹必须的铜、铅等矿产资源!说得直接一点,子弹做得小一些,就能够节约一些材料,至于性能如何,那是另外一回事。

这种节约思想,在其他方面也体现得极为明显。

比如,日本陆军的重机枪在采用了步枪口径枪弹的同时,采用的是三十节弹板供弹,而不像其他国家的重机枪那样,用两百发弹带或者是弹链供弹,而这么做,主要就是控制重机枪的射速,避免消耗太多的弹药。又比如,日军在日俄战争中,尝够了迫击炮的苦头,却没有为陆军生产与配备迫击炮,而是大量配发小口径掷弹筒。这么做,也主要是因为掷弹筒更节省原料。

这种节约作风,甚至体现在了战术上。

比如,日军一直提倡拼刺刀,甚至规定在拼刺刀的时候,得退出弹膛里的子弹,而其他国家都没有这样的规定。事实上,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陆军早就不提倡跟敌人拼刺刀了。说得简单一些,再厉害的拼刺技术,在机枪、铁丝网、堑壕与重炮面前,都没有用武之地。

什么都节约,如何谈得上战斗力?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日本陆军的一个大队,也就相当于中国陆军的一个营里,只有两挺重机枪、四挺轻机枪。这个配制水平,仅相当于大战初期的英国远征军,完全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要知道,中国陆军的一个步兵营里,有一个营属机枪排,配备八挺重机枪,每个连都有一个机枪班,每个排还有一个机枪组,全营总共有八挺重机枪与十二挺轻机枪,火力强度是日军的三倍以上。

事实上,中**队的机枪配制不算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军一个步兵营中有十二挺重机枪与十六挺轻机枪,而一些专门执行突击任务的精锐部队,一个营里有二十多挺轻机枪。即便大战后,德军对装备体系做了缩减,一个步兵营也有十挺重机枪与十四挺轻机枪。

可以说,在战斗力上,日军并不强大。(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小说阅读网(readnovel。)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