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场上,一门改进型加特林机关枪准备就绪。
跟前几种加特林机关枪不同的是,新型加特林机关枪已经有十根枪管了,并采用更加先进和省力的导气式原理,并运用了精密齿轮锁机技术,使得射速获得大幅度提高,从南北战争初期1861年的180发每分钟,经过六次升级,到了1865年时,射速已经提升到360发每分钟了。
当然,这个射速跟后世每分钟上万发射速的加特林机关枪没法比,但要知道后世的加特林是有额外电机辅助的,对于眼下依靠手动摇杆的加特林机关枪而言,每分钟360发的射速已经是个非常巨大的进步了。
嗒嗒嗒嗒嗒嗒……
试验场中的加特林机关枪开始射击。
但见十根枪管飞速旋转,火舌喷吐,眨眼间射出大量子弹,如流光一般射向五百米外的靶区。
靶区内是一道五百多米长的木墙,用一层层均匀木板拼接而成,最外面贴上靶纸,用来测试枪械的射击精度和穿透力。
一分钟后,停止射击,自有人员报靶。
“最大散布半径43米,穿透3层木板!”
到了五百米距离,散布半径已经达到43米,说明这个距离基本上打不着敌人了,不过穿透力尚可,如果在概率射击时,对敌人依然有威慑力。
李卫国观看了全过程,从三十米距离开始,一直到五百米,中间一共进行了二十次射击。其中两百米内的测试次数最多,基本上命中散布率不超过15米,在50至100米内。散布率在5米以内,拥有最强大的杀伤力。
“不错!不错!”
李卫国对这个结果感到满意,转向旁边的沈葆桢。问道:“这个型号目前可以造多少出来?”
沈葆桢回答道:“这是加特林mk18型,是最新型号。如今这些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后装炮一样可以实现大口径和长身管了。
五九式步兵炮升级为六二式,口径变成了75毫米,倍径延长到了15倍,使得身管达到了1125毫米,不过这样长的炮管无疑牺牲了一定的高低射界,但好处却是威力增强,穿透力是五九式步兵炮的两倍,在500米内可轻易击穿一米厚城墙。
六二式步兵炮是被用于直瞄火力支援的,这不像五九式步兵炮,既可以直瞄,也可以曲射。
有道是术业有专攻,六二式步兵炮没有了大仰角曲射能力,却突出了直射攻坚能力,一旦碰上敌人的坚固防御工事,可一炮将其摧毁。
不过,这并不代表李卫国就放弃了曲射支援火炮。
相反,从五九式步兵炮在淞沪会战中的曲射支援作战时取得的巨大战果中,李卫国意识到了榴弹炮的战场支援作用。
尤其是今后的地面战争恐怕将要向堑壕战方面发展,所以能够曲射的榴弹炮火力支援至关重要。
取消了六二式步兵炮的曲射能力,李卫国却允许江南制造局发展了口径为125毫米的中型榴弹炮,以及155毫米口径的重榴弹炮。
五年前,江南制造局还在为80毫米口径的火炮气密性发愁,如今已经得到彻底解决,不但研制成功了六四式125毫米10倍径中型榴弹炮,更是在最近研制成功了六五式155毫米口径11倍径的重型榴弹炮。
得知这件事的李卫国特别高兴,他正想给他的军队装备高中低三挡口径的火炮,六二式火炮的口径是75毫米,作为一线部队的步兵攻坚时使用的直射火力,用来正面摧毁敌人的防御工事。而六四式125毫米口径的榴弹炮将作为师团级的步兵火力压制武器使用,用来压制地方的炮兵火力。
最后这个六五式155毫米重型榴弹炮,则是用于军团级别的大型会战,其强大的炮火将被用于对敌的地毯式打击,一举击碎或者打乱敌军的全盘军事部署,属于战略性火力。
高中低三挡搭配,这是未来炮兵部队必须具备的条件,李卫国如今拿来给他的南洋军装备,必将引起全世界新一轮的炮兵战术革命。
对于可能造成的影响,李卫国已经顾不得了,他必须要这么做,因为他面对的敌人太强大,满清朝廷、淮军集团、英法列强,这三股势力合在一起,李卫国必须要重视起来,否则将会吃大亏。
有了六二式、六四式和六五式这三款新锐火炮,李卫国是爽了,各镇的炮团团长们也爽了,可却是苦了后勤部的官兵门,也苦了辎重营的官兵们。
为啥?
君不见125毫米口径的榴弹炮炮弹有多重?45公斤,还好弹头弹药一体,比75毫米火炮炮弹重了整整20公斤。
君不见155毫米口径的榴弹炮炮弹有多重?50公斤,只是弹头重量,算上发射药包还得增加20公斤,若是再来一个最远射程,还得安装三五十斤的发射药才行。
坑爹的重量啊!一群小胳膊小腿的辎重兵可是得累惨了,这不整天不干别的,全都在训练体力呢,不然等到上了战场,搬两发炮弹就累趴下了,那还打个屁仗。(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