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柳条边”墙是自然的屏障,更是法律的界限。故土难离,九死一生,两百多年来,自打从满清把关外定为龙兴之地,划定了那道柳条边,不知多少为生计“闯关东”的汉子埋身于边墙内外。也就是在这岁月的侵蚀中,那“柳条边”慢慢的破败了,甚至就连同“闯关东”一词,随着关东的解禁而失去了原本的色彩,尤其是在东北建省后,大规模的、官府组织的移民,更是令原本九死一生的“闯关东”变为寻常之事。
尽管“闯关东”成为过去,但是那残破柳条边墙却依然耸立于辽北。只留下米高的土垒和那一株株苍天古柳,向人们无声的诉说着曾经的过去。
曾经的“柳条边”经过两百多年的繁衍,已经成为一片草原上难得一见的森林,非但长满了巨柳,诸如白桦、榆树、松树也不知怎的在这草原上长了起来,形成一片绵延百里的森林。草原上的风摇曳着那巨柳的垂枝,在那巨柳下,一群骑兵正各自拿着地图或笔记,围着一名留着普鲁士式胡须的军官正在讨论着什么。
如果有人注意到他们身上的军装式样一定会吓一跳,他们身上的军装并不是北洋新军的德国式样,那胸前带着两口袋的军装,是典型的东北军式样,可这里是在那?这里可是深入直隶地界近百里!
他们怎么会到了这里?
实际上这群骑兵。不过只是沈阳陆军军官学校进行例行的“夏季参谋旅行”,而作为直隶突出部的热河地区,自然是这些未来的陆军军官们进行参谋旅行的必往之地。
对于国内的武备学堂来说“参谋旅行”是他们没有的。同样也是欧美其他国家也没有,这是是德国的专利,是毛奇发明的一种实地考察旅行。而“参谋旅行”分为公开和秘密两种,前者就如同现在一般,一群人骑着高头大马,穿着军装背负武器,光明正大的进行战地考察。
“你们未来都是要做师团长、旅团长的……”
尽管已经来中国半年多了,但是东条英教依然习惯于用日本式的部队称谓,瞧着身边这些面色黝黑,朝气十足的青年军官,他又接着说道。
“如果要是连这些都掌握不了,将来怎么当师团、旅团参谋,连参谋都当不了,怎么去指挥作战部队!”
尽管东北军军官严重不足,但是这并不妨碍军队像是有充足的军官一般,让军校刚毕业的学员在结束了连队见习后,进入师、团指挥部参谋,首先担任幕僚以其全面,然后再下部队当主官,而之所以实施这种制度,则为希望这些军官生从初入行伍时,就能先经全盘历练,了解了全盘之后,再去负一部分的责任时,在战场上才会主动配合整体的需要,从而令其在战场上主动性更强。
总裁官的训斥,只让众人脸色无不是一红,就在这个时候,一直都呆在外围试图的于小宝,便听到总裁官的命令,
“于小宝,你做兵站总监。”
兵站指的是在后方确保---弹药,军粮,衣服,马匹等等---作战物资的供应,并按实际的作战需要送往作战一线的机构,进行现代战争的话没有比后勤处更为重要的机构了。
尽管东北军只进行过一次战役,但是在战役过程中,对于后勤的重要性可谓是颇有体会,从战争爆发前到爆发后,于其说是在战斗,倒不如说是在比拼后勤,战地后勤并不仅仅只是让船舶、车辆往返于战场之间运输些军粮。实际上大多数军粮都是依靠就地征发解决的,可即便如此,在战役结束后,后勤保障仍然是战役中暴露出的最大问题之一。
尽管随后陆军学校专门从德国聘请了兵站教官,根据师、团参谋机构的设置,参一管人事、参二管情报、参三管作战、参四管后勤,参五是全盘性的,所以后勤亦是军官生尤其是研修生必学的科目。
“什么是兵站总监啊!”
于小宝一听到兵站顿时头便大了起来,作为军官研修生,在某些方面他甚至还不如这些学兵,毕竟这些学兵,大都经历了半年的学习,对于后勤兵站工作自然有着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小宝这个刚进研修班,现在只能同一群新生进行参谋旅行的前营长来说,对于后勤兵站完全没有任何头脑。
“喂,兄弟,这兵站总监是干啥的?”
用手肘捣了下身边的李子渊,这个从陆战队里调来研修的家伙,于小宝轻声问了一句,这家伙去过夏威夷,出过洋的人肯定知道什么是兵站总监。
“就是指军粮啊,再收集些草料什么的就行了,至于弹药什么的,不是有辎重队嘛!”
显然,这一次于小宝是问对了人,对于李子渊来说,他同样不懂兵站,觉得兵站和辎重没有什么两样,于是于是在李子渊的建议下,于小宝就这样去准备了。结果自然可以相见,自然被东条英教咆哮训斥了一番,甚至当天晚上瞧着于小宝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收集来的草料,大声训斥其是一个草包。
实际类似的情况存在于整个东北军的方方面面,虽说对于东北军的军官们来说,他们或多或少的在知识层面上对欧洲先进的近代战争的规模和质量有所了解,不过实际操作时还是超乎了他们的想象的,甚至许多事物都是他们想所未曾想,而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