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叭……”
清脆而又悦耳的枪声与后院响起的时候,众人无不是盯视着那靶板,好奇着大帅的枪法,或许大帅是东三省总督,但对于院中的官佐们来说,却又是他们的大帅,就像现在,大帅身上穿着的甚至是军装。
在众人的注视中,相隔三十米,唐浩然瞄准着沙袋前置放的靶板,接连扣动了扳机,没有任何意外,按装枪托后的手枪射击极为平稳,后座几乎不值一提。
了解毛瑟手枪的唐浩然自然知道,在正规军中,毛瑟手枪的使用方式都是驳接枪托,以提高射击精度。实际上,这也是为了取个巧,毕竟自己并不经常打靶,练枪。可在这些人面前,却不能丢这个脸。
第一枪打出之后,随后只用了数秒,便便将剩下的九发子弹倾倒于靶板上,半自动手枪相比于转轮枪的射速优势,完全显示了出来。
而在空仓挂机时,唐浩然的右手紧握手枪,枪托依然抵肩,左手取出一夹子弹,以左手掌为“撑托”卡住桥夹,大拇指按下桥夹,迅速完成装弹,只显得比丁力强等人更为熟练,他们还需要下枪换手装弹。
或许唐浩然并没有使用毛瑟手枪的经验,但并不妨碍他于网络上看过一些“视频教材”,这种桥夹快速装弹的方法,曾是那个时代老兵们使用“盒子炮”的拿手好戏。当然这不包托弹匣供弹的盒子炮
在众人的诧异中,枪声又能响了。
在不到二十秒的射中,唐浩然连续发射20发枪弹,在三十米开外的地方用极短的时间发射的枪弹,全部命中靶位。而更为重要的是手枪没有任何故障。
“这是一支好枪!”
看着空仓挂机的手枪,唐浩然冲着众人评价道,唯一的美中不足,就是它的击锤还带着转轮枪时代的色彩。于是便提议道。
“这个击锤的形状会影响到出枪的速度,可能会挂住衣角,以我看。可以改成圆环形……”
那是历史上的盒子炮击锤外型,这样改进之后。就可以令进攻的一方陷入噩梦之中……
机枪、堑壕、铁丝网!
突然,唐浩然的眼前猛然一亮,为什么要修建那种用钢筋混凝土建成的永备要塞?为什么就不能考虑铁丝网与堑壕呢?只需要给部队配备足够的机枪就行了,以现在的步兵密集队型冲击,只需要有足够数量的机枪和铁丝网,就足以确保要地不失。
最重要的——省钱!
在几乎每一个筑垒地域都有充足的木材,可供部队修建足够坚固的土木工事,遍地的原始森林就是最好的筑垒原料,完全没有必要将数千万资金用于堡垒的修建上,那些金钱理应用在更合适的地方,比如增强部队的火力,增加部队的机枪以及速射炮数量。
“咚、咚……”
手指轻击着沙盘台沿,一直盯视着沙盘的唐浩然突然把视线投向另一个年青的青年军官,许志远,他是军令部工兵处的土木专家,甚至东北军的第一个体系化的“土工作业条令”正是由其草拟,尽管他并不是一名职业军官,只是一名土工专业毕业生,但他却擅长试验,正是通过一系列的试验,使得他拟写了那份条令。
也许可以交给他研究一下野战工事的永备化,就像另一个时空中一战的堑壕一般,其不正是由大量的野战工事,配以少量碉堡组成的防线吗?以一战那种火力,双方尚不能突破彼此,更何况是在这个时代?
打定注意之后,唐浩然并没有立即否认这个要求,而是出言询问道。
“这些堡垒的建设前提是铁路筑通,毕竟需要运送大量的物资,铁路不通,物资很难运过去,不过,我们也可以另起炉灶嘛,比如,可以研究一下野战工事……”
话声稍顿,唐浩然要来了笔与纸,用了十几分钟时间,绘制了一份简单的堑壕示意图,既有深达两米,带有排水沟的锯齿型堑壕,也有覆盖有近一米厚土层的掩体。当然,更重要的是一道道铁丝网以及机枪堡。
“你们看,我们是不是可以首先在筑垒地域修建这种简易要塞,就是由大量堑壕以及铁丝网组成的要塞……”
对于堑壕以及铁丝网,东北军的军官们并不陌生,甚至他们非常擅长土工作业,只不过过去的工事更为简陋一些,不像唐浩然绘制的堑壕,甚至还带有浴室、发电机房等带有永备工事色彩的建筑。
“考虑到这里的冬天,各个营房内可于中间设立一个取暖炉,这样既能供战士们取暖,又能喝到热水,吃到热饭,平常可以屯放60天份的蜂窝煤……”
一时间脑洞大开的唐浩然,甚至想到了那些堑壕中战士们的生活,更是回忆着二战苏军以及德军等军队的野战工事图样,以完善这一“堡垒体系”,并不时的解释着自己的想法。
“至于堑壕内单人的休息室,可以挖在战壕内壁上……”
后世战争的发展,总是给予唐浩然太多的启示,他相信仅凭着这些工事,就足以在一定时间内应对来自俄国的威胁。(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