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民间机构”的“东亚经济调查局”其主要从事“经济调查”,以便为北洋公司提供情报咨询,最多只是与经济统制委员会有一定的联系,毕竟其在名义上是属于“东亚经济基金会”,而这一基金会却又受经济统制委员会的扶持。
与之类似的“民间机构”,经济统制委员会通过基金会扶持资助了数十家,其扶持它们当然基于各种各样的理由,如东亚经济调查局,其接受扶持的原因是基于经济情报上的需要,毕竟经济统制委员会需要制定种种经济计划,还有如科技调查局那样的机构,他们更是承担着对西洋各国科技发展调查工作,可以说东北的技术引进、设备引进完全依赖这一机构提供的技术支持,甚至就连同大连船厂采购的万吨水压机,更是早在美国伯利恒钢铁公司刚开始试制时,科技调查局便获得了这一信息,准确的评估其价值,然后建议公司加以引进,当然,最好能够实现国产化。
而相比于科技调查局决策着东北的技术引进,“东亚经济调查局”却有些不显山不露水——几乎没有多少人会注意到这个机构,除去每天递交的数以千页的经济情报资料外,委员会几乎不会与其发生联系。
似乎他真的是一个民间机构,与政府没有任何联系的民间机构,只是接受一定的资助罢了。
嗯,当然这是表面上的!
实际上,它是对东三省总督负责,更准确的来说,是向唐浩然本人负责。在情报局的日常工作,包括每一个官员的任命、所有工作人员的晋升。都会强调一点,情报局直接向总督本人负责,至于东亚经济调查局……只是一个伪装。
三年前。可出乎他意料的是,北洋方面的反应会如此的强烈。
“难道,他就看不出来,奕訢的这个饵吃下去了,会发生什么事情?”
奕訢从来不是一个可以轻予的人物,当年从平定发捻再到平定西北回乱,中枢完全是凭着奕訢这个人去维持,所谓的“同光中兴”,所谓的名臣背后都有奕訢的影子,那还是在保守派以及慈禧等人牵绊下办成的,甚至在后世,还有人言道着什么,如果奕訢当皇帝,也许中国近代史就会大为改观,甚至若是没有甲申易枢,也不会有后来的甲午之败。
这个人递出的“饵”岂只是让李鸿章放心“北进”那么简单,根本就是想借机把禁卫军主力调出京城,待禁卫军主力到了福建之后,可不就海阔天空任鸟飞了,不论未来局势如何发展,有两镇禁卫军把持的福建都将处于进退两便之中,若北洋和东北撕杀呈两败俱伤之状,其既可往两广、福建进军,以断北洋南方之根本,重掌地方之权。
“人,总是有私心的!”
没有任何疑问,这是私心使然!
如果不是私心,以李鸿章的眼力,其又岂会看不出这个“饵”背后的阴谋,而在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佩服奕訢能把时机把握的这么巧,绝不错过任何时机。
“老师,看样子,李鸿章是准备对东北动手了!”
这个动手可以有几种解释,但是最简单的解释恐怕还是,从今天以后,所谓的“韬光养晦”怕将不复存在了。
“嗯,”
点点头,眉头紧皱着的唐浩然站起身来,默默的走动着,现在,他才发现1895,当真是麻烦重重的一年,先是俄国意图染指东北铁路,虽说用所谓的“商业合作”以“互惠互利”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可那不过只是暂时争取了一些时间。这边不过刚消停下来,北洋那边……
“哎……人啊!”
一声感叹后,唐浩然内心倒颇不是滋味,他希望通过“韬光养晦”来为东北争取时间,但现实却总是如此的不尽人意,似乎总是和他对着干一般。
怎么办?是同北洋走向全面的对抗?如果这样的话,恐怕需要考虑从北方把部队调到南方,可这样一来,北方的防御就会空虚,这显然也有损自己的根本利益。
做出让步?可什么样的让步会不损失东北的利益呢?如果他们要限制东北海军呢?这同样也是无法接受的。
“嗯……”
沉吟片刻,左右为难的唐浩然,甚至寻思着,实在不行就狠狠的……不行,那样的话,肯定是渔翁得利,极有可能促成北洋与俄罗斯的合作,到那时可真就是强邻环伺了。
可现在还有其它的什么选择吗?
就在这思索中,唐浩然走到了办公桌边,就在他想打开雪茄烟盒的时候,视线的余角却被桌面上的一份报告所吸引,他的眼前顿时一亮。
“幕臣,我有一个想法……”(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