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帝国崛起:西班牙 > 第三百三十七章 :开战

帝国崛起:西班牙 第三百三十七章 :开战

作者:疯艺炯龙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8 01:04:31 来源:平板电子书

还别说,卡洛在这次巴尔干危机上看到了一些新鲜感。如果这次巴尔干危机引发了奥匈帝国和俄国之间的战争,甚至是引发了世界大战的话,卡洛还真的搞不清楚欧洲局势会如何发展。

因为此时的俄国并没有和法国达成协约,奥匈帝国却有着德国这个最大的盟友。

就算俄国在外交压力下急速向法国靠拢,孤立在欧洲大陆之外的英国也不可能加入法俄协约当中。

这也代表着,如果战争爆发,欧洲局势将进入新的阶段。虽然按照历史的走向对卡洛来说更有优势,但如果欧洲局势有着新的发展,对于西班牙来说或许也会有更多的可能。

说回这次的巴尔干危机。

在奥匈帝国向自己下达最后通牒的第一时间,塞尔维亚就先联系了俄国驻塞尔维亚大使,得到俄国肯定的支持态度之后,这才拒绝了奥匈帝国的要求。

从这方面也能看出塞尔维亚政府并不傻。别看大塞尔维亚主义的口号喊的有多么响亮,塞尔维亚在单独面对到奥匈帝国这个强大的列强的时候,如果没有外来支援的话,注定是抵抗不了多久的。

再弱的列强也是列强,再强的普通国家也终究不是列强。奥匈帝国在工业,人口,经济以及综合国力方面全面碾压塞尔维亚,如果俄国不愿支持自己,塞尔维亚也绝对不会坚决抵抗奥匈帝国。

那么问题来了,俄国为什么愿意冒着战争的风险来支持塞尔维亚呢?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两年前保加利亚的新任大公来自于萨克森·科堡·哥达家族。

这个家族的名望自然不用多说,其影响力丝毫不弱于德国皇室霍亨索伦,是德意志地区乃至整个欧洲最有名的家族之一。

萨克森·科堡·哥达家族除了掌握着自身的萨克森·科堡·哥达公国之外,还掌控着比利时,葡萄牙和保加利亚的王位。

因为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同样来自萨克森·科堡·哥达家族的原因,等到维多利亚女王去世之后,她的儿子一旦成为英国的国王,英国也即将进入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时代。

对于俄国来说,萨克森·科堡·哥达家族有多么辉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家族来自于哪儿,对哪个国家亲近。

很明显,这个来自德意志地区的家族肯定是亲近德国的,这也代表着俄国将损失南斯拉夫国家中非常重要的保加利亚。

要知道,罗马尼亚和希腊并不算南斯拉夫国家。真正比较主要的南斯拉夫国家就只有两个,那就是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

保加利亚的王位已经被德国人抢走,要是俄国人再无法保住塞尔维亚这最后一个成规模的南斯拉夫国家,俄国所宣扬的大斯拉夫主义也将荡然无存。

这也是俄国支持塞尔维亚的原因,他们不能抛弃塞尔维亚,这也将是俄国在巴尔干半岛扩张的唯一希望。

有俄国支持的塞尔维亚丝毫不怂,但有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支持的奥匈帝国同样也丝毫不怂。

随着奥匈帝国设立的最后通牒的时间即将到来,各国都在猜测奥匈帝国是否会为此发动一场战争,以及俄国是否会在各国的压力下仍然不退后一步。

1889年2月14日,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签署了动员令,局部动员匈牙利,克罗地亚地区的军队,并且将奥地利地区驻扎的军队部分调动到克罗地亚和匈牙利地区。

另一边的塞尔维亚也不甘示弱,塞尔维亚下达了全国动员令,双方在边境线上也频频爆发冲突,似乎战争即将到来。

俄国这边,亚历山大三世正在命令外交部门征求法国的意见。

亚历山大三世明白,一旦这场战争打响,想要什么时候结束这场战争就不是俄国能够说了算的了。

事关巴尔干半岛地区的局势,英国人未必会保持中立。如果英国非要选择其中一方的话,那么英国人大概率会支持奥匈帝国。

这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奥匈帝国并没有任何海外领地。奥匈帝国几乎和英国没有任何冲突,而俄国在巴尔干半岛和中亚地区与英国的冲突大了去了。

在这种情况下,俄国必须要获得另一个列强国家的支持,才能放心的参加到这场战争当中。

因为欧洲的列强除了英法之外几乎全部表态的原因,亚历山大三世也只能将希望放到法国人的身上。

其实从俄土战争失败之后,俄国和法国之间的联系就变得紧密了许多。

不管是德国还是俄国都明白,三皇同盟已经没有了延续下去的可能。德国忌惮俄国不断的扩张,俄国同样也对德国不支持自己充满了怨恨。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三皇同盟的条约期限结束之后,德国和俄国并未选择续签条约,而是重新签订了一份类似于互不侵犯条约的保险条约。

这份条约的主要目的就是达成互不侵犯条约,确保德俄双方的边境线获得短暂的和平。

至于巴尔干半岛地区的争论,这份保险条约并未过多提及。这其实也代表着一件事,那就是未来关于巴尔干半岛的局势,德国将会坚定不移地站在奥匈帝国这边。

俄国当然也明白这份保险条约代表着什么,在保险条约签订的同时,就和法国达成了进一步合作的有关条约。

只不过当时的俄国并不想破坏和德国之间的关系,因此法国人想看到的法俄同盟并没有达成,但法国和俄国之间的关系也确实是靠近了。

眼下法国成了唯一一个有可能支援俄国的国家,亚历山大三世也顾不得和德国之间的关系了。

甚至如果这场战争爆发的话,德国和俄国很有可能演变成敌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有可能支持俄国的法国明显更加重要。

随着俄国大使联系上法国政府,欧洲局势的压力也来到了法国政府的肩上。

此时的法国总理是夏尔·托马·弗洛凯,这是一位激进共和派分子。

虽然在理念上相当激烈,但他对于这种国际大事的处理并没有表现出十分果断的姿态。

当俄国大使联系上法国政府之后,夏尔·托马·弗洛凯也陷入了相当艰难的选择。

虽然同意俄国人的要求很有可能促成法俄同盟,这将彻底打破自普法战争以来法国被孤立的外交局面。

但问题是,这么做很有可能引发一场规模极其庞大的战争。法俄同盟的军事力量固然强大,但这个同盟要面对的是德国,奥匈帝国甚至是西班牙这三个敌人。

意大利与德国,奥匈帝国之间的亲密关系众所周知,这也代表着意大利也很有可能加入其中。

更要命的是,法国和俄国与英国的关系都不怎么样,英国也很有可能为了制衡法国和俄国,加入到德奥同盟当中。

要是真的因为法国支持俄国从而引发欧洲更大规模的变动,这对于法国来说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在法国政府还在犹豫的时间段,奥匈帝国这边已经在进行着战争的准备了。

在同一时间,奥匈帝国分别联系了德国和意大利,要求双方在战争期间对奥匈帝国进行军事支持。

根据三国签订的军事同盟条约,一旦俄国向奥匈帝国宣战,德国和意大利应当立即宣布进入战争状态,并且派出军队支援奥匈帝国。

面对着自己盟友的要求,意大利国王翁贝托一世立刻下令政府同意奥匈帝国方面的要求。

只不过意大利方面也不是没有野心的。意大利也想要在巴尔干半岛地区进行扩张,他们不打算和奥匈帝国争夺波黑地区,而是将目光放到了波黑南部的黑山以及阿尔巴尼亚。

这两个地区与意大利隔海相望,最近处更是只有70多公里的间隔。对于意大利来说,如果能够获得这两个地区,将会对本土有着极其重要的补充。

在签订同盟条约的时候,奥匈帝国就和意大利商讨过有关巴尔干半岛的局势划分。黑山和阿尔巴尼亚的土地虽然不错,但对于奥匈帝国来说间隔的太远,根本无力去吞并。

如果能用这两块自己无法获得的土地来吸引意大利支持自己的战争,这当然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因此在意大利方面提出自己的要求之后,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很快就同意了意大利方面的要求。

相较于意大利的干脆,德国方面的态度就没有那么果断了。

此时的德国皇帝是威廉二世,德国首相是俾斯麦。这两位的行政理念有着较大的冲突和矛盾,两人对于这场战争的看法更是天差地别。

对于俾斯麦来说,这场战争不仅会加剧德国和俄国之间的矛盾,更有可能逼迫俄国快速倒向法国。

对于德国来说,这不仅会破坏俾斯麦之前建立的孤立法国的外交环境,同样也会让法俄同盟成为德国的心腹大患。

理论上来说,法俄同盟的综合实力是要超过德奥意同盟的。德国的军事实力是可以打败法国和俄国其中的一个,但德奥的军事实力无法打败法俄加起来的军队。

至于意大利,就意大利目前的军事实力来看,虽然它是一个列强,但在这种规模的战争中终究只是配角。

俾斯麦并不看好意大利的军事能力,更不觉得意大利能在这样规模的战争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欧洲大陆真的形成法俄同盟对抗德奥同盟的局面,对于德国这个处于法俄同盟正中间的国家来说,这将会是地狱般的结局。

一旦爆发战争,法国和俄国肯定会优先进攻德国。一旦德国的工业和农业被摧毁,德奥同盟也就没有了抵抗的力量。

别看奥匈帝国的国土面积丝毫不弱于德国,要是德国率先被法俄同盟击溃,奥匈帝国面对法俄两个超级列强是没有任何抵抗的能力的。

毕竟奥匈帝国之前也是德国的敌人,对于这个已经被打败的敌人,俾斯麦还是非常了解的。

但凡奥匈帝国只有奥地利和波西米亚这两个地区,俾斯麦愿意将其看作一个中等规模的列强。

但要是再加上匈牙利,加利西亚以及克罗地亚,波黑等地区,这样完全体的奥匈帝国综合实力反而弱了很多。

国内最大的邦国匈牙利对于奥地利帝国本来就不太感冒,再加上国内其他民族众多,核心的德意志民族并不占优势的原因,极大程度地削弱了这个强大列强的实力。

相较于俾斯麦并不看好这场战争,刚刚成为皇帝的威廉二世对于这场战争十分看好。

威廉二世认为,目前这场战争还是德奥意面对俄国一个敌人。况且西班牙也表达了对奥匈帝国的支持,如果四个列强能够联合起来率先消灭俄国,比斯麦所说的地狱结局自然不可能存在。

就算法俄同盟最终成立,对德国来说也并不一定代表着地狱般的结局。

没错,德国确实被法国和俄国东西两面夹击。但问题是,如果能够拉拢西班牙加入同盟的话,法国也将同样处于被两面夹击的姿态。

德国虽然被两面夹击,但北面和南面的安全还是可以保证的。只要优先消灭法国和俄国其中的一个,这场战争仍然可以很快结束。

如果能够再次打败法国,或者打败俄国的话,对德国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打败法国能够获得大量的赔款,甚至还能抢夺法国在非洲的殖民地。打败俄国能够抢夺俄国占领的波兰地区,波兰平原同样也是价值极高的土地。

因为新任皇帝和原来掌权者的理念冲突,导致德国并没有在第一时间表达自己的态度。

维也纳的老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目光深邃,在确定德国方面没有消息之后,他长时间将目光放在巴尔干半岛的局势图上,最终还是向政府下达了自己的命令:“开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