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帝国崛起:西班牙 > 第三百三十八章 :超级大战的雏形

1889年2月15日,奥匈帝国正式对外宣布,因为塞尔维亚拒不配合奥匈帝国抓捕叛军的行为,从此刻起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进入战争状态。

宣战了!

在奥匈帝国下达最终通牒的时候,就有不少的国家认为奥匈帝国会在最后通牒时间到来之际宣布战争状态。

毕竟这所谓的最后通牒就是一把双刃剑。正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一旦有国家向另一个国家发出最后通牒,这也代表着发出通牒的这个国家已经做好了战争的准备。

当对方拒绝自己的要求时,就必须以发动战争为手段,强行迫使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

在最后通牒被对方拒绝并且没有发动战争的情况下,这样的行为不仅会被各国政府所嘲笑,同样也会被国内的民众怒斥。

国家威严高于一切,对于老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来说,这已经是一场必须要打的战争了。

当皇帝宣布战争的那一刻,十几万奥匈帝**队浩浩荡荡的向南进军。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塞尔维亚版图和后世的并不一样。多瑙河以北的土地全部被奥匈帝国占据,塞尔维亚的土地全部位于多瑙河以南。

这也代表着一件事,那就是塞尔维亚的首都贝尔格莱德直接处于边境线,和奥匈帝国的南部边境军队隔河相望。

这也让奥匈帝国的作战目标相当明确,那就是直接跨河占领贝尔格莱德,快速结束这场战争。

为了以防万一,奥匈帝国决定兵分两路。其中一路为主力军队,在多瑙河以北向贝尔格莱德发动进攻。

另一路军队作为辅助,从波斯尼亚地区向东进攻,包抄到贝尔格莱德南部。

因为塞尔维亚和奥匈帝国以多瑙河为边境的原因,导致两国的边境线弯弯绕绕,颇有些九曲十八弯的意思。

好巧不巧,贝尔格莱德正好位于其中的一个弯绕上,处于突出部的最突出部。

虽然两条河流的交叉让贝尔格莱德拥有了更好的防御地形,但对于奥匈帝国来说,贝尔格莱德确确实实处于边境军队的轰炸范围内。

既然处于轰炸范围内,那奥匈帝国自然不会有丝毫客气。在战争发动的当天就对塞尔维亚的首都贝尔格莱德发动了猛烈的炮轰,当天消耗的炮弹数量就高达数万枚。

这还是因为边境部队的火炮数量有限的原因。随着战争的进行,奥匈帝国肯定会从其他地区调集大量的火炮前来轰炸贝尔格莱德。

这也代表着,往后贝尔格莱德遭遇的轰炸会比现在更加猛烈。

塞尔维亚人当然承受不住如此猛烈的炮击,他们在被宣告进入战争状态的第一时间就紧急联系了俄国,请求俄国的支援。

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也对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果断宣战惊呆了。他没想到战争会以如此快的速度爆发,更要命的是此时俄国国内的动员根本还没有任何进度。

确实,奥匈帝国相较于德国来说,战争动员相对缓慢,组织度较低,军队战斗力并不高。

但问题是,俄国也有同样的缺点,甚至俄国的缺点比奥匈帝国的缺点还要要命。

奥匈帝国的奥地利军队战斗力还是相当优秀的,毕竟所谓的奥地利人和德国人同属德意志人,这是非常骁勇善战的民族。

俄国人在骁勇善战方面也丝毫不弱,但在国家行政效率,军队组织度,后勤补给以及财力方面差的就比较远了。

奥匈帝国和俄国宣布战争动员的时间都差不多,但在奥匈帝国已经动员10多万军队发动战争的情况下,俄国方面动员的军队仍然寥寥无几。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俄国政府。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距离塞尔维亚的首都贝尔格莱德只有500公里的距离,这也代表着奥地利地区的军队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抵达贝尔格莱德附近。

反观俄国,圣彼得堡距离贝尔格莱德接近1800公里,哪怕俄国距离塞尔维亚最近的边境线,距其也有超过600公里的距离。

说句人话就是,俄**队很难跨越这600公里的距离前往塞尔维亚支援。除非俄**队能够跨越罗马尼亚,但这段路程也有接近500公里的距离。

从目前的局势来看,俄国很难在短时间内对塞尔维亚进行有效的支援。相较于从罗马尼亚借道前往塞尔维亚,直接对奥匈帝国的加利西亚和洛多梅里亚地区发动进攻,或许才是更好的降低塞尔维亚正面所面临敌人压力的手段。

但问题是,一旦俄国对奥匈帝国发动进攻,战争随时有可能会演变成更大规模的列强之间的大战。

目前俄国的常备陆军人数大约有67万人,这一水平在整个欧洲是最多的。一旦俄国加入战争,德国为了应对俄国的压力,肯定也会加入到战争中帮助自己的盟友。

奥匈帝国的常备陆军只有26万人左右,但德国的常备陆军人数高达50万人。这两个国家加起来的陆军人数已经不逊色俄国,这也代表着这场战争将会演变成长时间的消耗战。

奥匈帝国和德国都是工业相当强大的国家,虽然俄国本土的物资更加充足,但经济却是比较糟糕的。

要是消耗下去的话,还真的说不好谁胜谁负。这也让亚历山大三世有些犹豫,他不太清楚自己干涉到这场战争中到底是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俄国已经被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集权。沙皇俄国本身就是一个君主**国家,再度加强了集权之后,各种权力已经加于沙皇一人。

沙俄的政府首脑也不由民众选举,而是由沙皇亲自任命,并且拥有完全的任命权。

换句话来说,沙俄体制下的首相只是沙皇执政的辅助。首相没有太多自主的权力,只能沦为沙皇行使自己权力的政治工具而已。

既然无法向首相询问意见,亚历山大三世只能将目光看向了俄**队的高层们。

好消息是,俄**队经历了俄土战争之后,战斗力方面确实提升了不少。虽然俄土战争最终的结局是俄国没有获得太多的好处,但这场战争本身俄国是处于胜利方的。

战争的胜利也造就了许多军方将领的晋升。亚历山大三世能够询问的军方高层还是有很多的,这些人中不仅有皇室子弟,同样也有真正靠军功晋升上来的人才。

这些军方高层的态度还是比较一致的,那就是支持这场战争。这其实也是大部分国家的现状,毕竟军方是靠军功来晋升的,要是没有战争的话,也就代表着最大的晋升渠道被封闭。

接连询问了好几位军方上将,获得的意见都是支持这场战争之后,亚历山大三世总算是有了决定。

1889年2月16日,在奥匈帝国宣布对塞尔维亚宣战的第2天,俄国政府也宣布对奥匈帝国宣战。

俄国政府给出的理由是,俄国作为斯拉夫人的保护者,有责任有义务去保护所有斯拉夫同胞的安全。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盲目宣战是无道义的,斯拉夫人应该联合起来抵抗奥匈帝国的侵略行为。

在对奥匈帝国发动战争的当天,亚历山大三世就下令让前线军队对奥匈帝国的边境发动进攻。

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干扰奥匈帝国的战略准备,让他们不得不撤回一部分兵力守护自己的边境线。

虽然奥匈帝国20多万的常备军队数量也不少,但相较于俄国这个巨无霸来说,这点人数就明显不够看了。

更何况,此时已经有10多万的奥地利军队聚集在和塞尔维亚的边境线上,这也代表着俄奥边境的奥地利军队实际上只有不到20万人。

俄国在边境线上驻扎的军队数量是奥匈帝**队的两倍以上,一旦俄国开始进攻奥匈帝国的边境,奥匈帝国势必会陷入劣势。

这也是老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一直想要靠拢德国并且与其建立盟约的原因。在普奥战争之后,奥地利的主要敌人已经从普鲁士变成了俄国。

虽然俄国的陆军战斗力比不上奥匈帝国的军队战斗力,但从预备役人数以及军队总人数方面来看,哪怕奥匈帝国能够打出1:2的战损比,战场上获得优势的也仍然是俄国。

奥匈帝国方面,当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收到俄国向自己宣战的消息的时候,老皇帝的脸上虽然波澜不惊,但紧握的双手还是出卖了他。

奥匈帝国和俄国的矛盾也已经延续了很长时间,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对于俄国这个敌人还是相当了解的。

一旦俄国宣布加入这场战争当中,奥匈帝国就已经不再是战争的主角。接下来就必须要仰仗自己的盟友,只有德国愿意加入到战争并且帮助奥匈帝国,奥匈帝国才有打赢这场战争的可能。

“向柏林发报,请求德国政府履行盟约,帮助我们抵抗俄**队。”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沉默良久,随后向外交大臣下达了自己的命令。

紧接着,老皇帝又看向了奥地利和匈牙利的两位首相,随后不容置疑的说道:“这场战争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我不希望在战争中看到任何内斗的现象。

各位,打赢这场战争,消灭塞尔维亚人才是重中之重。赢得这场战争,波黑和塞尔维亚的大片土地可以任由你们瓜分。

但要是输了这场战争的话,不只是克罗地亚,就连匈牙利的部分地区我们都有可能失去。

现在我们拥有同一目标,也拥有同样的敌人。只有精诚合作才能打赢这场战争,才能确保我们不会是最终的战败方。

上帝会保佑我们,能成为胜利者的只有哈布斯堡!”

和亚历山大三世一样,德国方面也面临是否加入这场战争的抉择。

如果是在威廉一世的时代,实际上德国政府内部根本不会有类似的争吵。俾斯麦在威廉一世时代是当之无愧的掌权者,他的外交政策也得到了威廉一世的大力支持。

可惜的是,此时的德国皇帝终究是威廉二世。

俾斯麦固然德高望重,但他只是德意志帝国的首相。德皇威廉二世才是这个国家的主人,当皇权和相权产生高度冲突的那一刻,在无法改变皇帝人选的前提下,能够改变的也只有首相的人选了。

1889年2月17日,德皇威廉二世亲自向政府下令,要求政府做好战争准备。

几个小时过后,德国外交大臣召见了俄国驻柏林大使,随后向俄国政府表示道:“我们固然不愿撕毁保险条约,但当贵**队踏足我国盟友的土地之时,我们将被迫举起武器捍卫和平。”

俄国方面对于德国的参战明显早有预料。俄国大使并未表现出诧异的神色,在德国外交大臣表达出相对强硬的姿态之后,俄国外交大使只是平淡的点了点头,随后说道:“沙皇陛下同样也不愿与贵国发生战争,但未来只能交由上帝决定。

斯拉夫人的主权不容侵略,我们愿意为了塞尔维亚面对任何强敌的进攻。”

一场会见不欢而散,德国与俄国会谈破裂的消息也很快成为了欧洲各国的头版头条。

此时的欧洲各国政府和民众都有一个从来都没想过的念头,那就是欧洲或许会爆发一场从来没有经历过的超级大战。

目前已经有奥匈帝国和俄国两个列强加入其中了,第三个列强还会远吗?

事实上,奥匈帝国为了应对俄国这个强敌的压力,弗朗茨·约瑟夫一世除了联系自己最强大的盟友德国之外,还联系了自己的秘密盟友意大利以及自己的姻亲盟友西班牙。

对于卡洛来说,此时他也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

西班牙可以加入这场战争当中,成为一场有可能的超级大战的经历者。西班牙同样也可以置身事外,以旁观者的角度聚精会神的看完整场大战的过程。

对于卡洛来说,选择其实早已经做好了。

西班牙不介意加入一场超级大战,但也完全没有必要为了塞尔维亚和俄国人死磕。

说白了,西班牙在巴尔干半岛没有任何利益,也不值得为了奥匈帝国与俄国爆发一场大战。

这场战争打赢了,西班牙也不会获得太多的好处。但要是打输了的话,西班牙好不容易才经营起来的黄金盛世不仅会烟消云散,还可能面临大笔的赔款以及工业的萎缩。

这也注定了卡洛的态度,哪怕和奥匈帝国是姻亲关系,西班牙也不会亲自下场。

当然,物资方面的支持卡洛也不会吝啬。如果奥匈帝国愿意的话,西班牙当然可以成为奥匈帝国的军火供应商。

这场大战最终谁获得胜利对于西班牙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场大战的参与方到底有哪些国家。

对于西班牙来说,如果英国和法国都能干涉到这场战争当中,那绝对是再好不过的消息。

只有所有欧洲列强全部下场之后,西班牙才会考虑也亲自下场。毕竟还有一个孤立于欧洲大陆之外的大英帝国在关注着这场战争的局势,在英国人没有表达自己的明确态度之前,卡洛可不会傻乎乎的为英国人冲锋陷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