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早安大明 > 第931章 门下走狗,默契

早安大明 第931章 门下走狗,默契

作者:迪巴拉爵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3-08 08:37:3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唐顺之为人洒脱,可以和达官贵人畅谈,也能和贩夫走卒并肩而行,一张桌子吃饭,一条大通铺上酣睡……

所谓真名士自风流,在读书人眼中,真名士得有逼格。所谓逼格,便是走到哪都该端着架子,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

可在唐顺之看来,人与人之间并无区别,都是人,都要吃喝拉撒,都在奔着死亡而去。

他甚至觉得普通百姓比之肉食者活的更为纯粹和真挚。

没错儿,就是真挚,唐顺之觉着人活着不是非得要追求什么功名利禄,而是应当追求内心的平静。

这也是他从心学中悟出的道理。

“所谓心学,所谓知行合一……这些只是术。道为何?”

门房的小屋子外,礼部和户部的官吏聚精会神的听着。身体前驱,头微微低着……

唐顺之坐在屋里,门子此刻束手而立。

“道便是心。”唐顺之指指心口,“一切皆是为了此心光明。何为光明?有人说是悟道,悟透了生死,悟透了世间一切。非也。所谓的光明,便是不惑。”

礼部官员忍不住问,“荆川先生,心学下官也知晓一些,觉着格外艰难……要做到不惑何其难。还请先生教诲。”

唐顺之喝了口茶水,说:“不惑不难。人之所以是人,便是因各自不同。一个农夫的眼中,世间万物是一个样,一个小吏的眼中,一个官员的眼中,一个宰辅的眼中,一个帝王的眼中,一个商人,一个工匠的眼中……这个世间各自截然不同。

心学博大精深,可我以为,心学只是一块敲门砖,是让所有人打开探索光明大门的一块敲门砖罢了。进了这扇门,农夫、小吏……帝王将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

农夫觉着一日三餐吃饱了,再无所求,那么,他便寻到了自己的光明。帝王觉着天下太平,再无所求,这便是找到了自己的光明……”

“这……”众人愕然。

心学竟然只是一个引子?

这番言论堪称是颠覆性的。

何为道?

儒家的道是先贤,你学会了,领悟了先贤的思想,那便是得道。

可按照唐顺之的说法,所谓的道,不是什么学问,不是什么先贤的思想,而是你能否找到心的去处。

“罢了。”唐顺之见众人愕然模样,便说:“红尘乃苦海,一切修行,皆是为了给在红尘苦海中煎熬的心一个安顿罢了。佛陀也曾说,法如筏,过河则弃。”

礼部官员闭上眼,喃喃道:“法如筏,过河则弃。所谓的道,不过是为了给自己的心寻一个居所罢了。”

他睁开眼睛,珍重行礼,“多谢先生教诲,下官……谨受教。”

“我等,谨受教。”众人行礼。

唐顺之笑了笑,“不过是些我个人之见,无需如此。”

礼部官员抬头,目光炯炯的看着唐顺之,“不知先生是否愿意授徒,下官愿为门下走狗!”

唐顺之摇头,“我行踪不定,再有,所谓授徒,便得教授弟子的学问。可有人说过,学问学问,从诞生的那一瞬起,便渐渐陈腐……我本误了半生,便不再祸害别人了。”

“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便陈腐了?”

唐顺之见众人不解,莞尔道:“此人说,前人智慧可借鉴,却不可盲从。可以古人为师,却大不可必全盘照抄,当有自己的见解……”

“此人离经叛道!”

“呵呵!”唐顺之呵呵一笑,鸿胪寺官员忍不住问,“敢问先生,这番话是何人所说?”

唐顺之指指里面,“此间主人。”

“长威伯?”

众人不禁看向大堂。

此刻,正好三条走出来。

出来后,他回身,向着里面再度行礼。

九十度鞠躬。

那感激零涕的模样,让人不解。

“长威伯厚恩……”

“是陛下厚恩,是大明厚恩!”徐渭送客,干咳一声,纠正了三条的错误。

“是。”三条恭谨道:“长威伯学究天人,外臣还会在京师滞留一阵,若是方便,可否来请教……”

徐渭呵呵一笑,这个问题不用蒋庆之来回答,他便知晓答案,“若是伯爷有暇……”

老板忙碌,没空接待你。

“外臣愿等。”三条诚恳的道:“每日无事,外臣愿在伯府洒扫。”

这……

礼部官员惊讶的道:“这使者,怎地是要做长威伯们门下走狗之意?”

蒋庆之出来了,三条再度行礼。

倭国人的礼真多,见护卫们颇为满意,蒋庆之心想,后世的倭人也多礼。不过多礼的背后却是凶残。

礼部官员等人和三条出了伯府,有人忍不住问,“贵使对长威伯……”

三条叹道:“我国但凡有长威伯此等人物,何至于落到这般境地。”

伯府,蒋庆之笑吟吟的道:“老唐方才在授课?”

“随口罢了。”唐顺之是洒脱之辈,压根没当回事。

门子说:“荆川先生,那可是授道。那些人若是知晓恩义,此后就当奉先生为师。”

唐顺之摇头,不再提及此事。

“表叔。”两个皇子方才在大堂里总结了一番方才的会面。

“可有疑惑?”蒋庆之问。

两个皇子谁会上位,在外界看来裕王希望最大,毕竟传统是立长。

但景王也不容小觑,第一得了道爷的喜爱,其次有个执掌后宫的老娘作为助力,未尝不能翻盘。

蒋庆之却和道爷一样,一视同仁。

“表叔对倭国颇为不喜,如今倭国混乱正当坐视,为何答应相助?”裕王问道。

蒋庆之说:“用兵之道,最上乘的乃是有道伐无道。有人说此言迂腐,却不知这是人心的妙用。我有道,敌无道。有道之军士气高昂。无道之军却只能凭借贪婪和凶残来维系军心士气……”

这是什么跟什么?

两个皇子都懵了。

蒋庆之呵呵一笑,“简而言之,若是要攻伐倭国,大明总得寻个借口吧?”

裕王说,“以倭国纵容倭寇袭扰大明南方为由出兵。”

蒋庆之点头,“老四怎么看?”

景王说:“唯有倭寇。”

这是大明唯一的借口,在二人看来,征伐倭寇的事儿大概率会在朝中被阻击。

没事儿你去打什么倭国?

吃饱撑的?

再有,倭国乃是太祖高皇帝所列不征之国,能打?

蒋庆之淡淡的道:“倭皇遣使求救……愿奉大明为父国。这是藩属国求援,大明,能见死不救?”

“可若是以此为由出兵倭国,最后还得要撤军,白白耗费无数钱粮,却空手而归。”

“是啊!这不是做了亏本买卖吗?”

唐顺之在旁一笑,心想那些士大夫若是听到二位皇子的这番言论,定然会勃然大怒,说什么……岂能把国家大事和做生意相提并论。君子不言利啊!

庆之把两位皇子教成这等模样……怕是那些士大夫们做梦都想不到。

蒋庆之莞尔,“其一,倭国有大利,这个大利暂且不说。其次,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当为后世儿孙清理周边。”

倭国有银山啊!

说出来,谁敢阻拦出兵倭国,吕嵩能和他拼了。

……

“蒋庆之竟然答应相助倭国!”

直庐,崔元不敢置信的道:“此等大事岂能是他一言而决的?这是僭越!”

严嵩抚须,严世蕃挑眉,“倭国混乱……大明出兵,为何出兵?北方一场大战把户部家底打了个精光。蒋庆之想再度兴兵……爹,蒋庆之曾说国中矛盾重重时,可把目光向外。”

“把矛盾也引向外部。”严嵩点头,“这符合蒋庆之的性子。不过此事重大,他却不该信口开河!哎!罢了,老夫这便去请见陛下。”

严世蕃思忖了一下,“爹,莫要多说什么,只说此事罢了。”

就事论事,莫要节外生枝……崔元不解,“蒋庆之那番话夺了陛下威权,为何要为他遮掩?”

严世蕃摇头,“我不知他这番话是何用意,但此人行事谋而后动,弄不好……他与陛下有默契也说不定……”

严嵩说:“南边那些人不知为何瞒下了使者之事,倭国使者刚到京师就去拜会蒋庆之。所有人都措手不及,默契,必然是没有的。”

随后严嵩去请见道爷。

“……倭国使者据闻颇为恭谨,乃至于谦卑。后来更是下跪求援。长威伯……点头应允。”

这等大事儿至少要先经过直庐内部商议,再请嘉靖帝裁决。乃至于需要重臣集结,一起商议。

此事涉及多个部门,比如说支援倭国兵器,那么兵部,工部,乃至于户部都得在场盘算一番。

蒋庆之,太特么大胆了。

说实话,严嵩都忍不住想捅他一刀,但想到严世蕃的交代,他忍住了这个冲动。

严嵩微微垂眸,听到上面道爷把奏疏拿起来的声音。

然后,说:

“知道了。”

瞬间,严嵩脊背一寒。

这是有默契!

嘉靖帝和蒋庆之对倭国之事早有默契。

而他这个首辅却被蒙在鼓里。

幸而没捅那一刀,否则此刻便会灰头土脸。

严嵩后怕不已。

回到直庐后,崔元急切问道:“陛下可是震怒?”

严嵩坐下,疲态尽显。

“东楼,你说对了。陛下和蒋庆之对倭国早有默契。”

严世蕃却并未得意,而是面色凝重,“才将北方大战,便要谋划倭国,陛下和蒋庆之这是要作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