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父慈子孝,卖父求荣 > 第486章 皇帝的演讲

大明:父慈子孝,卖父求荣 第486章 皇帝的演讲

作者:肉丝米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11:38 来源:平板电子书

文武百官,军民看众,齐声山呼。

西安门前,一时庄严肃穆。

嘉靖站在御座前,目光平静,胸中却有一团炽热在运转激荡着。

他缓缓张开双臂。

“众卿免礼。”

群臣再行叩谢,方才起身。

嘉靖也在这时缓缓落座。

严讷等人却没有起身,仍是继续跪在西安门大街上。

坐定下来的嘉靖,穿过前方以高拱三人为首的臣子,将目光投向并没有借着自己出现到场,而站起来的跪谏官员们,也没有什么动静和反应。

他侧目看向黄锦。

“与诸卿赐座。”

黄锦领命,走到御座台阶旁边,再一次冲着后面宫门前的太监们招了招手。

于是很快人们就看到,又有一批太监左右手各提着一只软凳走了出来。

然后这些软凳就被安放在御座前那些站立着的官员身后。

这一举动显然是再次让高拱等在场官员心中疑惑不解。

要知道,自从严太师荣退之后,朝廷当下还没有人有资格受到皇帝的赐座。

而这一次,却是这么多人被赐座了。

皇帝这是要开茶话会?

有人甚至侧着身子,探头向西安门后看了几眼,想要看看等下是不是还会有人送来茶水瓜果糕点。

但不论如何。

皇帝赐座。

高拱为首的官员们,便再次躬身抱拳颔首:“臣,谢陛下赐座。”

随后。

这些人便动作整齐的半坐在软凳上。

一坐,一跪。

悄无声息,西安门前的官员们便被划分成了两派。

其中滋味恐怕也只有如严讷这样的当事人才能品味了。

嘉靖这时候才开口道:“朕,君天下者。”

皇帝此言一开,高拱等人眉头便微微挑起。

很显然。

皇帝是要开长篇大论了。

而且很有可能,今日这一场圣谕将会彻底改变朝堂格局。

果不其然。

紧接着,嘉靖便继续默然说道:“朕自即皇帝位始,兴化致理,政固多端。然务本重农,治兵修备,乃其大者。《书》言:先知稼墙艰难,乃逸。又曰其克诘尔戎兵,以陡禹之迹。夫成王初亲大政,而周公即拳拳以此告之,其意深矣。朕,仰荷天眷,获嗣丕基,自惟寡昧,未烛于理。”

西安门大街一片寂寞。

旁人或许听不懂皇帝这番之乎者也,可高拱等人却听得真切。

皇帝这是完全在用敕诰的形式发下圣谕。

这一段话,可以说是一篇圣谕的开篇之言了。

仅仅是这一段话,就足以体现出皇帝在经文上的功夫。

高拱甚至觉得,如果换作是让当今去应试科举,仅仅是这一段话就足以拿下一个两榜进士。

功底。

是很容易就看得出来的。

而西安门前,皇帝的话还在继续着。

“朕,常尝恭诵我太祖高皇帝《籍田》谕,成祖文皇帝《务本训》,乃知王业所由兴,民生之不易。乃观祖训所载居安亡备之戒,又日兢兢焉,放政群贤,以期仁政于民。兹躬率臣民以尝耕籍于田,又屡敕边吏慎固疆圉,搏求制虏长策,亦欲庶几乎知艰诰戎,以觐扬我二祖之光烈。”

皇帝的声音在西安门大街上传荡着。

但严讷却是嘴角抽抽了几下。

皇帝这段话纯属给自己脸上贴金了。

“朕,惟自古帝王立纲陈纪,移风易俗,一禀于礼法,使尊卑有序,上下相承,然后体统正于朝廷,教化行于邦国,所以长久安宁有此具也。当周之隆,天子总六官,六官总百执事,分职率属而万国理,朕甚嘉之。”

“至汉文时有以弃礼义,捐廉耻,长太息者,神爵中有以述旧礼王制为本务者,宋嘉佑间有论审势称殷之先罚者,有疏瑾习比唐之季世者。或谓西汉贵刑名而阙于礼文,宋盛声容而疏于法制。”

“我太祖高皇帝用夏夏变夷,敷政立教,尝谕侍臣曰:礼法明,人志定,上下安。又曰:制礼立法非难,遵礼守法为难。乃集为礼制,著为定式,颁律令大诰于天下。”

似乎是说的太多,嘉靖的脸色微微涨红,长长的吐出一口浊气。

而后他又深吸一口气:“朕以冲昧,嗣守鸿业,四十有五年,夙夜兢兢,惟成宪旧章是监是率。间者深诏儒臣进讲礼经,重辑会典,使诸司有所遵守,庶几绍休圣绪,以兴太平。乃世教浸衰,物情滋玩,习尚亦少敝焉。其甚者士伍辱将帅,豪右凌有司,宗庶讦亲藩,属吏傲官长。凌替若此,何以消此悖慢使就约束欤?贪黩败节,奢侈逾制,谗说殄行,虚声贸实,诡异坏心术,倾危乱国是。”

终于。

皇帝的话锋转变,开始变得严厉了起来。

从一开始的引经据典,转变成了对当下国朝政事的评判。

众人无不是绷紧精神,仔仔细细的倾听回味着皇帝的这一番话,等待着接下来的话。

嘉靖则已经是缓缓站起身,目光却变得冷漠了几分:“顾彝典虽举而实政未孚,督策虽勤而武备犹弛。四方浮惰者众,未尽归农也。自屯盐之法坏,而商农俱困,边储告乏,丑虏匪茹,警报岁闻。六官居朝,群卿众正,然何以解之?”

最后。

皇帝的声音已经变成了质问,言辞激烈。

吕芳和黄锦两人,都默默的看向了皇帝。

他们整日伺候在皇帝身边,可不知道皇帝什么时候有写过这样的文章。

那么只有一种可能。

这一切都是皇帝早就深藏在心中,暗自成文已久了。

如今也终于是借着今天百官跪谏西安门这个机会,到了不吐不快的时候了。

皇帝在质问他的臣子们,天下到了如今,究竟是谁的问题,又是谁的过错,他的臣子们又该如何治理国家。

高拱如芒在背,骨髓寒彻。

别人如何想,他不知道,但现在他却不得不,也必须要正面皇帝的质问。

因为他是大明新一任的内阁首辅。

这一刻,高拱发誓如果谁再敢说皇帝终日只知道身居西苑清修玄妙,他铁定要打死对方。

皇帝什么都知道。

皇帝的心里如同有一方明镜一般。

只是他从来都不说,长久以来都是以权衡朝臣为目的去执掌大明这座朝堂。

但是今天,皇帝可谓是锋芒毕露。

也可以说。

皇帝今天亮剑了!

高拱慌乱起身,又跪在地上:“臣闻帝王之临驭宇内也,必有经治之实政,然后其具彰,而有以成整齐天下之化;必有宰治之实心,然后其本立,而有以妙转移天下之机。”

皇帝在以君臣奏对的形式质问,高拱如今也只能用臣奏对的形式回答。

可他刚开口说完头一句话。

嘉靖却是猛的挥动衣袍。

嘉靖冷眼看向自己的新首辅:“元辅所言实政何处乎?所言实心何处在?”

这一下彻底打乱了高拱好不容组织起来的思绪,哑然现场。

嘉靖则是越过重重官员,看向后方那跪在地上的数百名官员。

他在高拱茫然的注视下,一步步的走下御座,到了高拱的面前。

当高拱准备挪动身体,恭听皇帝的训话时。

嘉靖却已经迈着脚步越过高拱往后走去。

不断的有官员离身软凳,为皇帝让开路。

众人无不是转身侧目看向走向后方的皇帝陛下。

终于。

嘉靖走到了以礼部尚书严讷为首的跪谏官员面前。

没来由的。

严讷这帮跪谏官员只觉得压力徒然变大,近到眼前的皇帝如同一座山压了过来,逼的他们不得不低下了头。

无人敢于开口。

嘉靖瞧着这帮低下头的官员,冷哼一声。

“抬起头来!”

皇帝的声音显得有些清冷。

严讷等人只能是脖颈僵硬的抬起头。

嘉靖脸上明明白白的写满了讥讽和嫌弃:“你们记住了!”

皇帝刚一开口,严讷便浑身一颤。

嘉靖则是抬头越过这帮跪谏官员,看向在最后面依旧手持长枪旗帜,驾驭在战马上的年轻大将军。

“你们都记住了!朕不是皇伯父,也不是皇兄!”

“朕是当了四十五年的大明皇帝,水里进火里出,也没要了朕的命!”

“彼时皇兄宾天,国嗣中断,朕即皇帝位,是御驾亲征过,从安陆闯荡出来的铁骨头,硬汉子!”

“今日尔等不事国朝,无实政、无实心,以群獠之势跪谏宫门的把戏,意欲阻朕乎?”

“你们读的圣贤书朕也读过,你们没读过的书,朕更读过!”

“朕明白的告诉了你们,当年朕在紫禁中,被大火烧了一夜都没怕过,朕今日还能怕了你们?”

烈日昭昭。

即便是地处北地燕山,此时的京中,空气也变成了热浪不断的翻滚着。

严讷等人的脸上,不断的有豆大的汗水滴落下来。

就好像……

就好像他们此刻正处在几十年前,宫中那场大火之中,被那滚滚火海不断的蒸烤着。

高拱此刻也不好受。

皇帝真的已经亮剑了,他没有再如同过去一样,将内阁推出来和朝中持有反对意见的官员们打擂台,而是直接了当的亲自面对这些跪谏官员们。

局势一下子变得激烈了起来。

也就是在这一刻,李春芳下定了决心,今天之后就上疏请辞。

这内阁大臣的位子,不要也罢。

现在的皇帝已经变得让他看不懂了。

而这样的变化又是因为什么呢?

李春芳目光环顾,看向西安门大街上那些静默的龙虎军骑兵。

心中似乎是有了答案。

他们这些人已经斗不过皇帝了。

这是一个很艰难但却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而似乎是发出某种誓言的嘉靖,带着轻蔑冷哼了一声。

他看向眼神都开始变得错乱的严讷:“尔等今日跪谏,其意岂不就是欲要阻拦朕开新政于天下乎?”

“朕今日便明白告诉你们,朕也不要朝堂开议新政之策利弊,朕今日便要昭告天下。”

“大明当行新政!”

“尔等反对者,或低头献策,或操办各部,亦或……”

“回乡为民,耕种阡陌间,为国朝纳赋!”

随着皇帝最后一句话一个字出口,严讷浑身一软瘫坐在了地上。

一切都完了。

皇帝今天完全不按常理出牌。

他没有动用廷杖,也没有降旨训斥他们,更没有说什么严惩他们的话。

只是给了他们一个没有选择的选择。

回乡种田,为国纳赋。

至于低头献策操办各部,不过是一个无法选中的选择罢了。

皇帝的意思很明显。

既然你们都反对新政,那你们就都离开朝廷吧。

如此,朝中自然也就没了反对新政的声音。

今天。

皇帝可以说是强势到了不容半点商榷的地步。

严讷身后,已经有官员开始喊冤,也有人因为心死而开始言辞激烈的抨击皇帝的独断专行。

而嘉靖则再也没有理会这些人的叫喊。

他转过身提起脚步,重新走上御座。

这一刻。

望着眼前沉默却又不平静的臣子们,嘉靖的心中不断的激荡着。

一股莫名难以言说的情绪,在他的心中滋生和萦绕着。

这一刻。

让他回想起了四十五年前,在那一个普通到再寻常不过的日子里,自己听到皇兄驾崩,京中来使传旨召自己入京即皇帝位时的场景。

那时候。

天降大位于己身,他也想过如何改变这个国家,无愧于列祖列宗。

后来啊。

北京城里的一切,让他对这个朝廷绝望到了极点。

所以他开始反击,开始不顾一切的和朝堂上的臣子们陷入到激烈的斗争之中。

在人们看来是皇帝不讲道理的争斗,其实不过是自己想要一步步的掌控朝堂而已。

只是后来一场场的斗争,一次次的经历,让自己再也没了斗志。

皇帝又如何?

终究不过是孤家寡人罢了。

面对那众正盈朝的朝堂官员们,他选择了一条不一样的路,让臣子去斗臣子。

所幸。

这一切终于是在自己一步步走向寝陵前,出现了改变。

或许自己已经看不到大明新政之后出现的盛世景象。

可自己的子孙,大明将来的君王们,却必然能看到那一幕!

自己有朝一日步入寝陵,去面见大明的列祖列宗,也可以颜色无愧,告诉祖宗们一声。

自己是朱家的好儿郎!

没给二祖列宗丢脸!

…………

月票月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