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父慈子孝,卖父求荣 > 第493章 所有人都在盼着皇帝驾崩

即便是因为事发突然。

又因为严世蕃今日的种种反常表现,而让自己难于思考。

可现在高拱也终于是看明白了。

今天他们这帮人就是为了推赵贞吉这个浙直总督入阁的!

甚至就连今天一开始严世蕃那等装模作样悲切于宫闱失火,也不过是为了能快速将这件事情定性,然后拿到查办之权,顺带着让袁炜拿下三法司和监察官员的权力。

反倒是自己什么都不能做。

或是反对袁炜掌握三法司和监察百官的权力,则自己就有独占内阁权柄的嫌疑。

若阻止赵贞吉入阁,则自己想要推行新政,清查各地田亩,清退被权贵士绅豪右大户侵占的田地,就会从一开始成为一个笑话。

至于说让高仪升任礼部尚书,或许早就在这些人的计算之中。

毕竟高仪就算成了礼部尚书又如何。

接下来继续推举入阁之事,高仪也只能位居赵贞吉之后。

心知肚明一切缘由的高拱,心中默默一叹。

让他最担忧的是,高燿这个户部尚书竟然在拿到赵贞吉的奏疏后,竟然也没有第一时间和自己说。

若是高燿和自己事先说及这件事,自己也不会在现在这么被动。

可一切都已经改变不了。

与其继续被动,倒不如主动。

高拱当即开口:“臣受皇恩,暂掌中枢,正值新政,用人急切,吏部所谏,铨选举荐,无有错漏,臣附议,皇上当降旨召浙直总督、浙江巡抚赵贞吉入京。”

要是觉得无法改变就什么都不说,那自己这个首辅真就没必要继续干下去了。

而在有了首辅的话后。

嘉靖这才开口:“入阁,历来内阁及中枢九卿廷议推举。既然今日恰逢此事,卿等可议之,浙直总督此人可否堪用入阁?”

按照规矩来说。

一般而言。

内阁要增加人员,是皇帝提议,内阁行文,吏部选几个人名上报,内阁考量无误然后公之于众,九卿议论,最终选择一人。

今天虽然时机不对,场合不对。

但内阁和九卿都在,也不算是违背规矩。

加之如今吏部和内阁都没有异议。

在场众人自然不会出言反对。

毕竟皇帝前几日说的话,可是要让内阁再添二三人。

今天不过是让赵贞吉一个人入阁,后面还有的忙。

见在场无人反对。

嘉靖也不拖沓,直接开口:“那就内阁今日一并拟旨,召浙直总督、浙江巡抚赵贞吉回京,加户部尚书衔,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机预事务。”

想进步的不粘锅,终于是得偿所愿,成功入阁,一朝直入中枢。

而今日西苑陛见之事,到底也终于是结束了。

至于说西苑玉熙宫被大火焚毁一事,自然不可能这么快就查明一切,也不可能立马就查办人员,惩治处罚某些人。

但这些事却在一桩桩的发酵着。

首先就是袁炜和严世蕃两人,也确确实实不只是为了从高拱手中夺来监察百官的权力。

当皇帝的旨意下达,严世蕃便立马要求顺天府和北直隶清查当地与宫中内外各监司局有往来的人,凡是可疑之人尽数被锦衣卫捉拿下诏狱,留待候审。

当然。

小阁老做事还是有一以贯之的风格。

拿办北直隶地区和内廷有来往且有嫌隙的人,并不妨碍小阁老先生一并将朝中的几名官员给下了诏狱。

只是势头还没有扩大而已。

但谁都不敢保证,小阁老先生就一定只会将西苑玉熙宫被大火焚毁一事的问责范围,控制在小部分官员和大多数寻常人身上。

可偏偏就是现在这个阶段最让人难受。

因为那把握在小阁老手上的刀,就架在所有人脖子上,悬而不决。

这才是最闹心的事情。

这一头严世蕃在搅动人心。

另一头。

赵贞吉这位浙直总督一步登天,成功入阁也在朝中引发了一阵热议。

虽然内阁还在抓紧时间制定新政之法,目前还没有完全整理出来上奏皇帝查阅,但各种流言蜚语已经是传出来了。

有人说,首辅高拱要复行太祖高皇帝时的律法,凡官员贪墨达到一定数量就会将其扒皮充草,悬于衙门下。

这就很符合高阁老的人设了。

也有人说,高阁老会首先整饬九边,振奋边备。

更有人说首辅这一次没有反对赵贞吉入阁,就是要在天下两京一十三省全面推行清退,包括那些宗室亲王、郡王都在其列,要将所有被非法及低价侵占的田地全部清查出来,还耕于民。

要不是留言中,还包括了要清查宗室的田地,这一条就真的能让大多数人都相信了,这就是高拱要干的事情。

还有人说高拱已经在筹备着,要大肆削减朝廷中枢和地方官员数量。

甚至还有更为荒唐的流言,隐隐约约都在说,高拱和内阁是准备全面削减天下功名之人的优待,什么免税免役,从高阁老推行新政开始就都没有。

反正林林总总,各种流言几乎是在数日间就传的到处都是。

“按照历来的惯例。”

“这些流言里,有些是真的,有些是假的。”

“有些是高拱他们故意放出的风声作为试探,有些则是底下反对的人放出的谣言去试探内阁和朝廷。”

时间已经到了八月。

今年朝廷无大事,唯一的大事就是新政。

各种流言蜚语,也传到了南京城西花园里。

严绍庭神色轻松,就连脸也变得圆润了些,躺在藤椅上喝着茶,随口说了几句,就将手上载有最新消息的册簿丢在一旁的茶几上。

王锡爵在一旁躬身坐着随侍先生:“流言太多,如今各地都是人心惶惶,谁也不敢确定由高拱主持的新政头一把刀会砍在谁头上。各地现在也是都在上疏,言及新政之法,似乎都想用声势来左右新政。就连海御史也上了奏疏,将整饬吏治放在首位,又言限制侵占田地,停止朝廷赏赐官田、业田之事,整饬官田,逐渐恢复至太祖高皇帝时的规模。”

“不要管那些流言,往后这些事情都不必再报。”

严绍庭摆了摆手,对于如今盛传的流言实在是没有更多的兴趣了。

他又接着说道:“还是要继续给海瑞写信,他现在上疏说什么都可以,但当初我们议论过的法子,绝对不能现在就公开出来,时机还没到。”

“你这不纯粹就是要让高拱这个当朝首辅,成为替你做工的。”

一旁的张居正脸上肤色变得比过去黑了些。

他今年也不是一直就待在南京,前些日子因为海务总督衙门的事情,在外头奔波了好一段时间。

如今朝廷开海也有一两年了。

朝廷为了不与民争利,一直都没有限制民间出海的货物,也没有大规模高额征收海贸商税。

其实这也是为了保证开海能一直顺利,所必须让渡出去的权益。

不然还是和以前一样开海,什么事情都只能朝廷和官府来做,结果就是此起彼伏的倭患。

毕竟天下周知的事情,大明东南沿海倭患,其中不说九成都是假倭,但真倭也不过就是那么两三成而已。

走私之风,可是历来盛行。

这一次开海,与其说是开海,不如说是彻底放开,朝廷跟着混一笔,然后慢慢改善海贸局面,一步步的收拢权柄。

这一点也就是前段时间张居正所做的事情。

东南数省这几个月已经被张居正以各种借口和罪名,查抄了十数家。

效果还是有的。

至少现在,东南沿海走私基本是尽除了,凡是要出海的就必须要在各处市舶司登记,详细写明出海货物名录和价值。

不管市舶司和税兵衙门能不能收到税银。

至少管理是已经掌握在海务总督衙门手上了。

至于说还想走私?

东南五省平倭兵马,如戚继光部、俞大猷部,可以是剿灭倭寇,也可以是让走私出海的船只沉入海底。

更不要说在只有少数人才能关注到的水师衙门。

如今已经是日新月异,新船几乎是一日一条的下水。

东南外海,可以说现在已经是大明水师的地盘了。

毕竟水师以前可能会自己夹带走私,可在如今海务总督衙门严苛的管理监督下,走私还不如正大光明护卫商船出海带来的利益更大。

没人会犯不着拿自己的官帽子和前途去开玩笑。

水师只要定期出动战船出海护卫商船,然后就能拿到新船,就能从海务总督衙门拿到盖着大印的条文去税兵衙门提取一份额外的福利,是个人都乐意干。

对于张居正的调侃。

严绍庭并没有否认,他只是平静的陈述着:“历来新政,开头何其凶猛,可但凡遭遇阻扰就会瞬间呈现颓势,最终大多新政都会无疾而终。如今本朝初开新政,方方面面都没有梳理清楚,贸然行事,只会打草惊蛇。”

张居正对此呵呵一笑:“所以你就打定主意,让高拱先拿下新政的权力,让他在前面开路,替你扫清障碍?”

“不!”

严绍庭矢口否认。

张居正面带冷笑,显然是不信他的。

可严绍庭却说:“不是替我扫清障碍,是替叔大兄扫清障碍。”

“嗯?”

张居正面露疑惑。

“啊?”

随即又惊讶出声。

张居正带着满脸的疑惑:“如何是为我扫清障碍,我欲革除积弊,你是知晓的。但我又何尝不知,你也想操办新法?”

严绍庭侧目看了眼学生王锡爵,而后笑着说道:“我还年轻,不急于一时。虽然如今已经位居正三品,但经历的缺少,总之是不如叔大兄的。现在赵部堂入阁,接下来也该是为叔大兄谋求重归内阁的机会了。”

重归内阁!

这话顿时让张居正血气一阵翻涌。

这也让他没有注意到严绍庭脸上那一闪而过的笑容。

张居正刚刚有句话其实说错了。

自己并不是要让高拱为自己的新政之法开路。

因为,他打算让张居正为自己开路。

至于高拱。

最多就是为当下的大明朝播下一粒新政的种子罢了。

毕竟以高拱那样的性格,要不了多久他就得因为新政之事被弄下台。

不过现在一切都已经改变了,自己倒是可以帮老高在下台时留一个体面。

毕竟都是为国贡献出力了的人。

体面还是要有的。

而不是如原本的历史一样,高拱是被张居正和冯保以那等不留情面的赶走。

现在就是个不错的时间段。

让张居正重归内阁,然后等高拱下台,内阁前面的人一个个退休,就可以到张居正执政了。

让老张干一阵子,将大局稳定下来,路线铺好,才是自己主持一切的时候。

反正自己比老张这些人年轻十多二十岁。

最不缺的就是时间。

反倒是老道长的时间不多了。

严绍庭心中默默的想着,计算着老道长剩下的日子。

自己也差不多该要回京了。

不过自己这一次离京将近两年,该用什么样的姿势回京呢?

严绍庭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他在想着新政,计算着老道长所剩不多的寿命。

同样的。

原本还算和气的地方上,到底还是出现了更多的诽议。

“这日子没法过了!”

“这要是让高拱推行新政,清查清退田地,我等还怎么活下去?”

一处占地极广的宅院中。

席间有穿着绫罗绸缎的士绅大户,也有穿着官袍的当朝命官。

但是这些人无不是愁容满面,似乎天真的要塌了一样。

“听说内阁已经拟定好了新政之法,上奏皇上。”

“西苑如今探查不到消息了,不过观朝中动向,高拱他们制定的法子,应该是得到同意了。”

新政之法基本已经确定。

这个消息让在场的人纷纷沉默了下来。

毕竟法子都确定了,接下来自然就是施行了。

赵贞吉现在也差不多奉旨抵达京师了,那清退田地就成了首当其冲的事情。

要是从现在开始干,明年春耕夏粮大概是指望不上,但到了秋赋的时候,大概不少人家这些年侵占的田地就已经被清退出去了。

在一阵沉默之后。

有人幽幽开口:“不是早有耳闻,皇上召用昌平书院的李时珍诊脉开药?”

这话一出,在场所有人都看向了此人。

而这人也不顾及,小声说道:“所以……皇上若是这个时候驾崩,龙驭宾天的话……”

瞬间,现场气氛一滞。

好家伙!

不少人被吓得吞咽着口水。

但很快,人们的眼神变得明亮了起来。

“对啊!”

“张兄所言极是啊!”

“若是这个时候皇上……皇上驾崩……”

“那新政必然会因此中断,等待新君即位,这前前后后就要大半年时间,到时候再说新政只怕也有更多变数了!”

这里面的逻辑众人很快就弄明白了。

只要现在一心推行新政,大力支持的皇帝驾崩了。

那新政就可以说是直接无疾而终了。

等新君即位,继续延续先帝的新政?

难道没听说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话?

当然,换句话说,新君要做什么,会做什么,那自然不可能完全和先帝一样。

众人脸色一阵缓和。

“所以……”

“皇帝到底什么时候死?”

…………

月票月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