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父慈子孝,卖父求荣 > 第503章 中枢之争

大明:父慈子孝,卖父求荣 第503章 中枢之争

作者:肉丝米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11:38 来源:平板电子书

“你是什么意思!”

杨博怒目看向严世蕃,出声质询。

严世蕃回头看向杨博,微微一笑:“没什么意思。”

“既如左侍郎所说,又何故在我等言宣大边事时,说甚养寇自重的话?”杨博眉头皱紧,双手抱拳高高举起:“朝堂上下内外,皆为臣子,九边将士数十万,历时四季,戍守边关,每战则必有为国捐躯者,如何又是左侍郎所说的养寇自重?”

这话今天必须要驳回去。

不然九边要出问题,自己这个兵部尚书也得要背上一个坐视九边养寇自重的罪名。

和愤怒的杨博相比,严世蕃却是神色平静,脸上挂着一抹笑意。

他笑着开口:“下官可未曾说边关士卒养寇自重,下官更是历来最为敬佩那些在边墙内外戍守墙堡的官兵,还有那些舍命出关探查敌情的夜不收。但是……九边数十万兵马,九座边镇就有九位总兵官、九名巡抚,其下还有各路守备将军、巡边参将等。”

杨博不愿自己和九边落一个养寇自重的罪名,就要让严世蕃背上一个攻击九边将士的名头。

严世蕃又何尝不知,当即就将九边给划了一个道道,九边士卒是一方,九边统兵的将领们是一方。

那谁在养寇自重。

自然就一清二楚了。

总不能统兵的将军们忠心为国,浴血奋战,那些个时不时就要被克扣军饷的士卒在养寇自重吧?

杨博脸上更红,却说不出话了。

他这个兵部尚书不说话,但另一位兵部尚书却走了出来。

胡宗宪走出来后清了清嗓子:“国家用兵,首在慎重。战事当前,赏罚皆要慎之又慎。若朝廷严苛过甚,则或可激变阵前将士,而若犒赏无度,亦会滋生军心向赏每战无赏不出。”

听到胡宗宪开口,屋内众人纷纷点头。

很显然大多数人更认同胡宗宪的说法。

胡宗宪也接着说道:“宣大两边,互为表里,历来都相辅相成。贼攻宣府,则大同出援策应。贼来大同,必宣府绕道绞杀。两边又是京师门户,贼破宣府大同,则必威胁京师,直抵诸关口下。”

“如今宣府奏报边事贼情,除却已经遣人前出查探情况,也需等待大同奏报详情。而京中乃中枢之地,自当有秉国社稷稳重。便闻敌军十万亦不可显露慌乱,而待百二小股之敌,亦当如临十万大军。”

“如今京中诸事已足,余下当以防备为先,内阁拟文,兵部下太行、燕山各关,严防关口,整顿兵马,勘察过往。京中亦当行文东厂、锦衣卫、兵马司严查有关外面孔之人,警惕关内谍子,阻断内外通讯。不可再有怀中饼及麻布冠示于边关人目之事发生!”

“此般之后,京中各部司当协力一处,内阁敕令镇远侯整顿京营将士,编练军马,以防边关告急,京师可速派兵马支援。户部及太仆寺、光禄寺亦需筹备马价银、酒肉米粮装车于仓,同为边关告急,则朝廷可立时开拔,选派大臣遣送钱粮犒赏边军将士,激励军心。”

胡宗宪的一番话,彻底让内阁班房安静了下来。

严世蕃则是满脸挑衅的看了杨博一眼,而后朝着胡宗宪拱了拱手:“胡尚书高论!”

杨博默默的低下头。

什么叫兵家?

胡宗宪这才是兵家!

一个合格的兵部尚书该是什么样子的?

胡宗宪方才的模样就是!

高拱更是目露赏识的点头道:“汝贞所言极是!尤以阻断内外通讯,不可使怀中饼与麻布冠此等之事再生!”

屋中众人眼神交接。

胡宗宪和高拱所说的‘怀中饼与麻布冠’之事,其实是有由来的。

而且若是仔细算起来,竟然还神似当下的局面。

而这件事其实也不久。

正是弘治十八年五月底六月初,发生在宣府西路的那场虞台岭之战。

此战,正值孝宗皇帝驾崩,武宗皇帝登基之初。

蒙古人大举南下进攻宣府,屯兵大营长有二十余里。宣府各路兵马及总兵官、巡抚、镇守太监等相互掣肘,被蒙古人围攻,乃至于一直攻打到了卫城下。

在城下的时候,蒙古人将准备好的饼和麻布冠取出示众。

曰:“此何物也?”

盖尝有谍者来京,知国有大丧,因市饼与冠以去,关禁之不严如此。

意思其实就是,我们知道你们大明的皇帝驾崩了,新帝刚刚即位,所以我们就是趁机来你们大明捞一笔。

那么这个故事放在现在,那自然是适用的。

现在大明刚开始推行新政,各地本来就有不少反对新政的风声和人。而现在皇帝有病了,说不得什么时候就会出事。

要是蒙古探子将这些消息传到边关外,恐怕俺答部会攻打的更为猛烈。

因为一旦大明内部出了问题,必然顾不上边关的事情。

至于说胡宗宪提的其他事情,方方面面,在高拱看来也完全是老成稳重之言。

他不由扫了一眼杨博。

若非自己要推动虚君实相,需要借力晋党,他又何必要和杨博这个晋地出身的暗通款曲。

如今将他杨博和胡宗宪放在一起比较,谁更优之一眼可鉴。

同样高拱更清楚,方才严世蕃那等叫嚣,其实也并不是没有道理。

这么多年下来,九边究竟是个什么模样,即便他一直在京师中枢也是清楚的。更不要说晋党对山西、大同、宣府三镇的掌控了。

可以说,晋党手上已经牢牢的抓住了山西、大同、宣府的边军。

没来由,想要搞虚君实相的高拱,心中忽然对皇帝还产生了几分感谢。

若不是前年宣府出事,皇上召宣府总兵官马芳回京述职,自此之后马芳便隐隐成了皇帝的人,不时就暗中直呈奏疏入宫,当下三边的事情恐怕还要复杂。

高拱目光愈发幽幽,注视着胡宗宪,心中已经开始捉摸着,这位已经在朝中好几年,向来不插手别处事务,只专心东南五省平倭一事的兵部尚书,现在忽然开始对九边的军务有了言语。

怕不是也起了要入阁的心思。

高拱心中琢磨着,想到最近东南那边呈奏的奏疏,沿海倭患也基本是到了收尾的阶段。

若是胡宗宪最近屡屡对朝政开口谏言。

自己倒是可以将他也拉入内阁。

用胡宗宪在内阁,制衡掌握兵部的杨博?

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

如此自己也能防止晋党进一步做大。

于是。

高拱立马侧目看了一眼袁炜。

虽然自己现在是首辅,和袁炜这个次辅有些对立的趋势,但大多数时候依旧是能保持某些默契的。

袁炜亦是当即会意,笑着开口道:“既然元辅也说汝贞提的在理,不如当下朝廷这头就按照汝贞说的办吧?”

袁阁老分明是说着肯定的话,却还是作势目光转了一圈,看向在场众人。

众人自然无不是赞同。

最后高拱手掌拍在桌案上:“既然都如此认为,那就按照汝贞说的法子发各部司照办吧。”

今天桩桩事情,到这个时候基本也差不多议定了。

众人皆是躬身告辞。

待到这帮人离去。

高拱这才长叹一声,软软的靠在椅子上,侧目看向袁炜、赵贞吉,幽幽开口:“如今西苑情况不明,自今日起,我等身为阁臣,执掌中枢,理当每日分人留守内阁以备不时之需吧。”

他话说的不算隐晦。

就是怕皇帝真要是突然驾崩了,内阁至少也有人是在宫中,闻讯之后随时都能从内阁这边赶去西苑,防备皇帝驾崩之后出现变故。

袁炜和赵贞吉自然明白,齐齐点头。

高拱又说:“先前这个严世蕃说的话,其实也未尝不是一份顾虑。如今宣大边外贼军屯驻,却仅有宣边来奏,而不闻大同。老夫心中实则亦颇为担忧,是否可如严世蕃所言,中枢派一重臣前去巡边?”

他高拱再提严世蕃刚刚说的那句养寇自重的话,瞬间就让袁炜和赵贞吉两人对视一眼,暗自提起心神。

袁炜更是有些犹豫的小声道:“元辅是觉得……宣大两边,或与严世蕃所说的一样,有养寇自重之嫌?所以元辅是希望,朝廷派人去那边走一趟,暗中查一查虚实?”

“养寇自重或不至于。”

高拱摇了摇头,但双眼却是锋芒闪露:“可边地将领以贼虏南下叩边,漫无定数的向朝廷索要钱粮,怕也是不假。如今朝廷整顿吏治,推行新政,如何还能再让九边有此等不臣盘桓!”

如果是严绍庭在这里的话,定然会大呼高阁老您是搞错方向了。

养寇自重有不臣之心的那是辽东。

至于宣大一线,不过是想独占边关内外往来贸易的买卖而已。

不过几十年后的事情,当下人如何知晓。

就连赵贞吉也不禁点头附和:“我朝九边东起辽东、西至甘肃,万里边关,九边重镇,朝廷屯驻数十万大军,每年耗费钱粮数百万之巨。非战不敌之外,多少次是边军无能致使贼虏南下洗劫边民。”

赵贞吉端起茶杯,笑了一声:“今日严世蕃说朝廷每岁钱粮无数,九边却屡屡奏请,这话说的是一点不假。朝廷既然每年都耗费无数在九边,他们还不能抵御贼虏,难道真是吃干饭的?”

袁炜眯着眼轻叹一声:“九边却也到了整顿的时候了。这些年,九边各处出了多少次将领克扣军饷,中饱私囊,虚造兵册,驱役士卒的事情?正好此次宣大两边之事不明,中枢自然可以借机派人过去走一趟,好好的查一番。”

高拱嗯了声,却说:“但此时为时尚早,边关或许真要大战在即,这个时候派人过去只会让边将心生不安,无心作战。等明年开春之后,朝廷再发钱粮时,方可从中枢派人过去查一遍。”

这其实就是胡宗宪先前说的话了。

朝廷对于边关,不能太严也不能太松,不能战时督查,也不能非战额外派发钱粮。

无疑。

高拱再说一遍,袁炜和赵贞吉两人都是认同的。

而在文渊阁外。

散场之后往宫外走去的众人,则是很明显的划分出了阵营。

杨博和高燿、高仪走在了一块。

郭朴和雷礼、胡宗宪、欧阳必进走在一起。

严世蕃则是背着手刻意走在最后面。

他是不太想继续讨论朝局上的事情。

可严世蕃不愿意。

心里憋着气的杨博却不会如他所愿。

杨博走在前头,回过头看向慢吞吞吊在后面的严世蕃:“左侍郎,你也是朝中的老人了,九边上下百余年来驻守苦寒,御敌厮杀。便是个中有人不法,朝廷也闻之必查。何故以左侍郎的身份,今日当众说九边是在养寇自重?”

这位出身晋地的兵部尚书冷哼了一声。

继续说道:“若要如此说,那朝廷每年数百万的钱粮耗费,都是落在九边。难道说,朝廷也是在养寇自重?真要是这样,寇又何在?又是谁人在养?”

被人当面如此问话。

严世蕃也不气恼,全无过去那等一点就炸的模样了。

在众人神色不安的注视下。

严世蕃反倒是笑了起来:“杨尚书,当真要下官将话说明白了?”

他有些看不明白,明明山西那边已经和自家儿子搭上了线,开始通过自家而绕过东南,出海做买卖。

他杨博也好脸如此说自己?

不过严世蕃也清楚。

如今朝局变了。

即便不变,朝堂之上也从来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

晋党可以在开海这件事情上和自家合作,也可以在中枢因为派系之争而和严家对上。

见两人都已经针尖对麦芒了。

身为吏部尚书的郭朴也是脸色一沉:“皆为朝堂九卿,乃中枢百官表率,当真要如此不管不顾的做那小儿之争吗?还是说,皇上和内阁今日要做的事情,都忙完了?”

天官到底是天官,管着天下文武。

郭朴一开口,无论是严世蕃还是杨博,都只是冷哼一声,便各自移开视线。

在场众人则是心中默默琢磨了起来。

如今朝廷也算是彻底变了,往后朝局如何走,恐怕要在这新政开端之时,就得争出个高低了。

…………

月票月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