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父慈子孝,卖父求荣 > 第555章 书院山下谋宏图

时维五月。

北地彻底大暖,万物茁壮生长。

昌平治安司再一次对治下进行了一次规划。

将几座养殖场、纺织厂以及铸钱厂和兵工厂,正式移交给了朝廷。

顺带着,最新建成的几处工厂,也开始对外招工。

一进一出。

对于昌平百姓而言,只不过是又多了几处可以挣钱的地方。

红薯如今也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物了。

户部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和积累,已经将北京城里的大仓藏满了红薯。

这玩意实在是太垫肚子了。

只要稍加留意储存,放在库中一两年是没有问题的。

取旧存新,也不至于会让积压的红薯发芽腐烂。

昌平境内的沃野上,也再不见人将红薯种在那些上好的水浇地里,只寻着沟洼和坡地种植。

上等地里,种的还是稻谷和麦子这等精细的作物。

治安司衙门。

如今代掌司正一职的徐渭,虽然在朝中另有职位,且官居四品,但终究只需要忙活昌平的差事即可。

“从海外弄来的新菜蔬这几年攒下来不少,如今倒是都依着柏富贵他们那些人说的时节分批种下,也没寻好地块去种,只拿沟渠旁的小块地栽种。”

已经官升昌平治安司副司正的肖俊鹏,坐在公堂上,手里捧着一份题本,朝着坐在上方却双眼看向外头,明显在思考旁的事情的徐渭禀报着。

见徐渭不说话。

肖俊鹏又说道:“这一次移交工厂的事情都已经办妥了,咱们在那几处厂子里的管事都撤了出来,安置在新建的工厂。朝廷那边也没有说要换一批工人,仍用咱们昌平的人。只是我觉得……若是咱们继续建厂子,恐怕到时候种地的人就不够数了。”

这一点让如今可谓是官运亨通的肖俊鹏很是头疼。

一边是万万不能耽搁的庄稼地,是谁都要吃的粮食,另一边又是能赚到更多银子的工厂。

眼下昌平百姓可以说是有些眼高了。

出门在外,谁都会说一句,种田不如进厂干活。

肖俊鹏低着头絮絮叨叨的念道着:“可也总不能让所有人都进厂干活,也不能让大伙都待在地里种庄稼。但咱们昌平,铁定是不能再这么继续建厂了。依我看……”

说到最后,话到嘴边,肖俊鹏却又面露犹豫的闭上了嘴。

原本还在出神想着事的徐渭,当即目光一闪,微微低头侧目,看向闭嘴不言的肖俊鹏。

“有什么想法?”

“就算是孬法子,也总得要说出来才是。”

肖俊鹏抬头看向回过神的徐渭,嘴唇蠕动着,终于是沉声提议道:“属下是觉得,咱们得要两手抓。庄稼地绝不能荒废了,可厂子也必须要继续发展。若是如此,咱们是不是能上疏朝廷,允了我治安司,往顺天府治下各县招工百姓,将别处的百姓弄来进厂干活?”

说完后,肖俊鹏便谨慎的低下头。

因为他所提议的,实则上已经有违朝廷律令,更是僭越祖制。

自大明立国以来,朝廷就有严令,凡一县百姓,无引不得出界。

虽然百姓并不是被彻底按在乡野之间的村舍中不能动弹,但一县地界是绝不能踏出的。

对于朝廷来说,这自然是利于统治和管理地方。

百姓们的流动性低了,就能安分耕种,也能减少盗匪、山贼的出现。

可在某种程度上,也阻拦了生产方式的更新换代。

徐渭则是立马转头看了过来。

感受到来自上方的目光注视,肖俊鹏将头低的更低,且小声解释道:“属下也只是信口一说,您莫要恼火。”

“我倒觉得这是个好办法。”

然而出乎肖俊鹏的预想,徐渭竟然是面露笑容的赞许着这个办法。

但他很快又幽幽开口:“只是……”

一声轻叹。

徐渭拍拍桌案站起身。

肖俊鹏也跟着站起身,看向对方:“您这是要?”

徐渭摆摆手:“我先去书院一趟,这件事容后再议。”

肖俊鹏连连点头:“那属下先去铸币厂和兵工厂走一趟,虽说这两处厂子移交给了朝廷,可咱们昌平毕竟还占了一份股,可不能让朝廷派来的那些人给糟蹋了。”

对于肖俊鹏所说的事情,徐渭并没有过多置喙。

铸币厂是当初严绍庭在京时弄出来的,这里面除了户部和内府库,昌平或者说严家也确确实实是占了一份股的。

只不过明面上外人不知道而已。

且占的不多,算起来也就是个辛苦钱。

严府那头也没有说就要这份辛苦钱,收益也早就交割给了昌平治安司,用于每年年底分红给昌平的百姓。

兵工厂那边更是如此,新式火炮算是得到了验证,这一次大军出征,神机营用的就全都是新式火炮,那边也给了消息,火炮确实比过去的更好用。

如今内阁也早就下了令,户部出钱,兵部出计划,要兵工厂抓紧时间再打造一批新式火炮,听着兵部的意思是要将整个九边的火炮都换一遍,而且南边水师也上疏嚷嚷着要在战船上装备最新的火炮,且口径要求更大。

这些事情,朝廷是要管着,昌平自然也要盯着。

说到底都是新政里头的事情。

两人出了衙门,便分开来走。

不多时。

徐渭便到了书院外。

如今整个书院山都被院墙围住,昌平书院也依山而建一座座单独的分院,以求术业专攻。

而原本光秃秃的书院山,如今也早已种满了树木,这几年下来也算是郁郁葱葱。

徐渭不由想到严宾客出京前说过的,要整顿国中柴火炭薪一事,不能继续放任百姓砍伐山中树木。

隐隐约约,徐渭还记得宾客提到最多的就是陕北黄河两岸,最是要栽种树木,禁止砍伐。

虽然他对种树和减轻黄河泛滥究竟有什么关系不清楚。

但禁止肆意砍伐,倒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只是大抵是又要让晋人富裕一大批了。

毕竟中原开采并使用石炭的历史,在唐宋时就已经有了。

如今北京城里到了冬天,也是过半的百姓都是用西山开采出来的石炭烧火取暖做饭。

而山西多石炭,也不是什么密事。

只是当下宾客不在京中,这些事都是没头绪。

徐渭脸色凝重,步入书院。

不多时便寻到了正带着人在藏书楼下晒书的老太师严嵩。

在院子里,除了严嵩便是聂豹、王畿、钱德洪三位老夫子。

四位老爷子领着书院里今日无课的先生们,在藏书楼进进出出,搬运着那些书本。

见到徐渭过来,严嵩一眼就看见,且满脸调侃的指着他,面朝身边的聂豹三人,挪揄道:“瞧见没,这又是来找事的了。”

徐渭赶忙堆笑上前,从老太师手中接过书本,摊开架在在晒书架上:“您老就拿晚辈说笑取乐。晚辈这次真不是来找事的,是有事要与您老说的。”

严嵩哼哼了两声,慢吞吞的坐在一旁的椅子上,端起茶杯喝茶喘息。

他敲敲双腿,抬眼看向徐渭:“既然是说事,那就说吧,又有什么事情,是要我这个老头子知道的。”

徐渭依旧是满脸笑容的走上前,而后搬了个凳子就坐在严嵩面前:“朝廷最近大概是议论明白了,内阁拦不住皇上的决心,您老恐怕要进爵了。”

严嵩当即眉头一挑,侧目看向同样坐过来歇息饮茶的三位麻将搭子。

他面色显得颇为有趣:“这么说,老夫倒也算是享受了一回儿孙福?”

聂豹在旁轻咳了两声,方才开口道:“润物此次率军出征,大胜的消息早就传回来了,他如今还在关外,大赏肯定不合适,总是要等战事彻底平息,班师回朝,才会大肆封赏。但河套失于外百余年,如今复套之功,今上恐怕是想做做文章,如此一来润物立的功劳,由您代受,也算是合情合理了。”

说完后,聂老夫子又是咳嗽了好几声。

他如今年岁也是真的上去了,过完年后身子也愈发的大不如前,就连咳嗽,也已经好几个月了。

寻过李时珍来看,只说养着。

王畿则是侧目看向徐渭,询问道:“老夫想着,封公不太可能,若是如此,那便是侯?昌平侯?”

徐渭点点头:“昨日吕芳让人递了消息,皇上大抵是这么个意思,晋昌平侯,算起来往后也是宾客袭爵,如此这份赏赐也算是应在宾客身上。”

几位老夫子纷纷点头。

就算严世蕃现在再生出几个儿子,严家的家业也轮不到。

谁让严绍庭是嫡长嫡孙。

说不定哪天严世蕃死在严绍庭前头,那等严嵩死后,严家的爵位也就直接落在严绍庭头上了。

就算是严鹄,也分不走半点。

钱德洪却是眯着眼:“这古往今来,臣子立功,便是要加官进爵。如今进爵已定,那等润物那小子回来,便是要加官了?”

问话之际,钱老夫子亦是盯着徐渭。

既然吕芳能将严家进爵的消息递出来,那么皇帝对严绍庭班师回朝后的差事安排,定然也已经有了谋划。

徐渭果然是点了点头:“只是不比进爵,加官的事情,吕公公也没有说个明白,只说皇上原本是有意要让宾客入阁,当时被高拱给拦下来了。依我看,就算皇上真想宾客入阁,恐怕也不可能。皇上不比先帝,绝无可能和高拱以及内阁对着干,如此一来便只有六部是落脚点了。”

严嵩则是目光审视的盯着徐渭,眼神转动,半响不曾开口。

院子里,便只剩下那些先生们搬书、晒书的动静。

许久后。

严嵩这才开口:“你既然来了,想必是有想法的。”

徐渭脸上顿时一笑:“果然什么都瞒不住您老。”

“滑头!”

严嵩用手一点,而后说道:“藏着什么事都说出来吧,不然你也憋得慌。”

徐渭拱手作揖:“我是想着,虽然现在还看不清楚,但皇上和首辅之间,可能并不如我们先前设想的那样。如此一来,朝中必然多有变故。等这一次宾客率军班师回朝,不如置身事外,先行养望。等中枢分出个高低,宾客那时候才好出面做事。”

这话一出。

便是院中正在晒书的那些先生们,也是动作为之一停,动静也瞬间小了下来。

严嵩更是深吸一口气:“这可不是什么好苗头。”

原本在所有人看来,高拱是皇帝在王府潜邸时的师傅,这可是实打实的帝师。

此等关系,远胜寻常。

但现在徐渭的话,无疑是在说,皇帝和首辅高拱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一些问题。

皇帝和首辅不合。

对大多数人来说,确实是一件好事。

但对于当下的严家来说,却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徐渭点点头:“我也是这个意思,原本若是高拱在位,有他推动嘉隆新政,将前面的人事趟平,往后我们接手做起事便容易的多。可眼下朝中清流旧党依旧,还有晋党虎视眈眈。东南那边,因为徐阶等人相继下台,隐隐也有些分列各自为政的趋势。一旦高拱这个强项令不在了,往后朝中的争斗恐怕只会更加激烈。”

严嵩当即询问道:“近来朝中于嘉隆新政一事,有何变动?”

徐渭回答:“先帝驾崩前所留度田、清军、造册三事,如今也仅有造册一事在办,地方上的宗藩强不过中枢,前几日我去京中,户部那边亦有言语,再有些时日,宗藩名下的田地便能彻底清理出来,只是在是留是夺,是豁免还是课税一事上,还有分歧。”

随着徐渭的解释,严嵩忽的冷哼一声。

他的脸上多了几分讥讽:“这些人,这么多年下来,弄来弄去,也只会拿着宗藩说话做事。真要是刀子落在他们身上,却是万万不可的。”

度田就是夺士绅大户的利益。

清军则是断绝勋戚武将的好处。

这等得罪朝中文武的事情,自然是推行起来千难万难。

但宗藩就不一样了。

明着,这些人都是皇室子弟,是天家之人。可暗里,却连个屁都不如。

朝廷还会时时防备着这些人暗自壮大,意图不轨。

毕竟现在没人会觉得大明有亡国的那一天,但说不定却会有哪个藩王忽然有一天脑子坏了,就要举兵造反,再次扯出靖难的大旗。

明摆着的理由。

传承多年限制宗藩的中枢政策,自然是人人都能拿出来用。

严嵩看向徐渭:“说吧,你说想要绍庭回来后养望,但定然也不是让他什么事都不做,说说你的打算。”

徐渭点点头应下。

思虑再三。

他才开口:“晚辈愚钝,私以为此次宾客回朝,首要便是抑东南、联晋地。然无论东南清流,亦或晋党之人,皆不可长久。再往后唯有养望在朝,培育新党,方可大展宏图。”

…………

月票月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