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父慈子孝,卖父求荣 > 第574章 为天下明志壮胆!

众所周知。

如今朝廷已经正式推行新政接近一年。

朝野上下对起于嘉靖朝,行于隆庆朝的新政,也习惯了称之为嘉隆新政。

在中枢内阁和各部司,也已经开始针对新政进行了各项具体的改变和落实。

首当其冲的自然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吏治整顿。

而这一条也是内阁首辅高拱始终紧握在手中的权柄,不曾分润给内阁其他人半点。

接着就是以袁炜、赵贞吉为首的,开始清查天下田亩之事。

又有胡宗宪掌握的清查天下卫所兵丁、屯田、军械、钱粮等事务。

就连李春芳和高仪两人,也各有差事要做。

但是。

虽然内阁中枢和六部各司都围绕着嘉隆新政变得日益繁忙起来。

但嘉隆新政出了京,落在地方上,总是会因为种种原因变得无缘无故拖慢起来。

即便人们都知道万事开头难。

可嘉隆新政接近一年,未曾见到实质性的改变,对于朝中那些支持新政的官员们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这一点,谁都能看得清。

即便是出征半载,方才归京的严绍庭也能看见。

今日补全词文,一来是因为自己引出了这首词,二来是士林读书人的邀请。

但最重要的却是他希望能借这首词,激励人心,给那些支持新政的人补上这一口心气。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整首词虽然提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成吉思汗,但无一句赞美之词,类举前朝君王,无非是为了最后一句的定论。

往事成孔,君王作古。

世间万物,且看今朝!

虽然一首词能不能激励人心,说起来有些玄幻。

但往往,新政之事或许就是差了这么一首词,差了这么一点未曾补全的心气。

也正因此,昌平书院外的广场上。

当严绍庭将全篇词文诵读而出,一时间万籁俱寂,可却又人人怦然心跳加速。

即便是一辈子皓首穷经的聂豹、王畿、钱德洪等老夫子,亦是眉头夹紧,深深的注视着一身洒脱尽显豪迈之情的严绍庭。

渐渐地。

老夫子们的眉头舒展开来,脸上亦是浮现笑意。

借景寓事,写人抒志。

这是很容易明白的事情。

而严绍庭这首词,同样的道理,一眼即可让人明其志向。

“好!”

如今俨然就是天下心学正统首揆的聂豹,不禁赞喝一声。

另一位在场的儒家老夫子亦是满脸赞许之色,不住的点头道:“今日少保一首词文,足可传唱千古,明志壮胆。而今我朝,当以少保最风流!”

风流。

在如今还不是后世那等片面的含义,其中包含了更多的要素。

而现场的那些士林学子们,这时候也慢慢的品悟着严绍庭补全的这首词中所表达的意思。

无人不是满脸惊叹。

“是了是了!这是少保在向我等明志,也是在为我等壮胆呢!”

“如今朝中嘉隆新政日益,百官繁忙,然地方仍是民生哀哀,阻扰不断,朝中新党渐有疲惫之声,少保这首词足以补全心系天下的诸位贤达心中那口气。”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结尾之言,可谓是振聋发聩,过去我数次不中,但今日听少保补词,方觉自己读书之少,今日之后我必当拜入昌平书院,潜心学问,待来日高中入仕,做那今朝风流人物!”

“从今往后,我曹智圣便是新党门生!明年若是春闱不中,我亦回乡为嘉隆新政宣扬,动不了别处,我曹智圣却能将曹氏满门田产尽数查明,自告于官府!”

“曹兄高论!少保为天下计,曹兄以一家支持新政,我等自不能落于后,我今日便写信回家,若祖父、父亲与家中族老不愿面对革新,待我高中之日,便亲自以官身行文,查抄我族中一切田产!”

虽然广场上不是所有人都从一开始就支持嘉隆新政,但渐渐的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出声支持新政新党。

望着眼前所发生的一切,严绍庭面带笑容。

这就是一首词的影响。

在脱离了快节奏的未来,在还讲究仁义礼智信的年代,就算是一首词,也能激励人心,也能影响一时。

王畿老夫子轻咳着走上前,一手杵着拐杖,一手颤巍巍的抓住严绍庭的手腕。

严绍庭寻眼看了过去。

只见王老夫子满脸红光,尽是笑容,看着自己不停的点着头。

“原本老夫还担心我等埋入黄土之下,先生学问便要中断,被伪学取代,被别有用心之人操弄。如今润物明志,传扬天下,老……老夫也可心安了……”

王畿握着严绍庭的那只手,紧紧的用力。

这位学于心学开派宗师门下的老人,满脸的释然和安心。

“我心学终于是在三代之下后继有人了!”

有王畿这位心学正统门人的肯定,瞬间周围人群再次安静下来。

聂豹、钱德洪等人却无不是点头赞同。

周遭一片哗然。

这可是当众认定了严绍庭是日后天下心学正统!

严绍庭立即躬身举臂,面朝一众老夫子,颔首作揖。

随即。

他起身环顾左右,以及在场的所有人。

严绍庭面带笑容,高声道:“严某年少,于经学不过是末学后生,今日得诸位老夫子肯定,贤达赞扬,又有我中原诸生传颂,严某情难再抑,得诗一首,愿赠我中原汉家诸生以壮志。”

又有诗文一首!

随着严绍庭开口表明意思,在场的气氛顿时更上一层楼。

原本天下人只知道严绍庭治国有道,从不觉得他能在圣贤文章和经学诗词上能有什么造诣。

但今日这篇沁园春·雪,却足以表明这位严少保是才学经纬之辈。

如今竟然又得一篇诗文。

无人不是面露期待。

那些个年轻的学子们更是高呼了起来。

严绍庭处变不惊,待现场呼声渐渐平息,方才开口出声。

“我朝历有二百载,国家正值革故鼎新之际,自先帝始,今上承袭,中枢用力,嘉隆新政遂开。”

“凡天下之事,严某以为当守礼法,尊圣贤教化,顺势顺时变动,天下文章万万,却代有才气现。秦皇汉武作古,唐宗宋祖成空,圣人之下无不变,一国一朝,当以变求生。”

“严某今日作诗,只为壮今人之志,若天下诸贤达不弃,严某愿为新政马前卒,为社稷牵马执蹬,愿以严某百斤凡躯,促天下才人泉涌为国。”

这是说明作诗的本意,也算得上是明志。

在场的夫子们、士林贤达以及那些学子们,尽是点头赞许。

这时候,严绍庭方才真正开口诵读起书文来。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头一句出口,现场尽数哗变,议论之声此起彼伏。

大家都是儒家子弟,都是饱读诗书,自然明白李杜的才华和地位。

而严绍庭开口竟然说李杜的诗篇已经不新鲜了。

这等口气,可是不小!

然而严绍庭却巍然不动,继续高声诵读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尾句一出。

不等众人反应。

严绍庭已经是朝着众人躬身作揖:“严某不才,愿以此篇献于天下同辈。”

一切的议论声停息下来。

等到人们开始明白严绍庭这是用诗文来侧面再次解读前面那篇词文的时候。

众人双目巡视。

却发现严绍庭已经不知所踪。

聂豹等人则是满脸无奈的看着书院的大门,哭笑不得的摇着头。

众人也反应了过来,一时间口哨声此起彼伏。

更有胆大的冲着书院里喊叫了起来。

“学生祝少保早日再为严氏开枝散叶!”

“若少保体感疲惫,学生家中还有秘方,可助力少保。”

“……”

“兄台!细说秘方助力!”

“某不才,愿以百两求得秘方。”

随着严绍庭消失,众人也想起补词前他说的那番戏言,纷纷调侃了起来,而话题也是越来越偏。

不过。

严绍庭今日所作一词一诗,却已经是深入人心,想来不久之后也定然能传唱天下。

而这一词一诗,也如同春风一般,拂过所有心向新政身在新党的人身上,浸入人心,明志壮胆。

……

会极门东侧外的文渊阁内。

永远都是分外安静。

然而,宫外的热闹事也到底是经由那些年轻的中书舍人传了进来。

又是一日内阁阁议。

高拱安坐内阁头把交椅,手中端着一杯今年的春茶,细细品茗。

余下众人则是依次就座,思量着军国大事。

而作为次辅的袁炜,则是在喝了一口茶后,摇头晃脑的点评起来:“昨日润物在昌平这一词一诗,当真是做得好啊,妙不可言!妙不可言!”

说话间,袁阁老打眼瞥向对面的李春芳。

只见李春芳的脸色稍显阴沉。

而他越是这样,袁炜脸上的笑容便越发浓郁灿烂。

这就是好诗好词好文章的作用和影响力。

仅仅是一夜之间,严绍庭昨日在昌平书院所作的诗词,就已经传遍京师内外,所有人都在传唱点评议论。

这对清流旧党可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什么叫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见今朝?

这不就是在说清流旧党已经是俱往矣,而新政新党才是今朝风流。

李春芳的脸色能好才怪。

位列内阁的赵贞吉和胡宗宪两人则是默默的对视了一眼,他俩过去在东南便多有往来,算得上是故交。

如今俩人入阁也都是因为严家。

说起来,他俩可是内阁中枢里旗帜鲜明的新党分子。

俩人对视一眼,便默契的看向了首辅。

高拱却是面色平静,不显山也不露水。

可他心里却早已是分外纠结犹豫。

要说严绍庭所作诗词好不好?

那当然是极好的。

近年来,便是再往前数几十年,也没有人作的诗词能比得过他了。

但高拱却很担心,昨日当众做出这等明志壮胆的严绍庭,会不会突然开始大张旗鼓的插手新政之事。

不过他同样犹豫的是。

不可否认,严绍庭昨日所作诗词,对朝中新党来说无疑是一针强心剂。

犹豫啊!

高拱心都要揪在一起了。

眼前这些人,虽然同在内阁,可他们只需要考虑各自的算盘。

但自己全要通盘思量。

自己的肩膀上,担着的是大明!是天下九州!是亿兆黎庶!

一声轻叹,却又有一声感叹。

从高拱的嘴里发出。

但他偏偏就是不曾开口评价严绍庭的诗词。

倒是李春芳低眉扫了一眼自己桌案上的文书。

然后目光扫向对面的袁炜等人,随之低声开口:“说起来,如今征北大军已归,按理说事情该是了结了。但这一次大军凯旋而归,却又将三边总督、山西巡抚、大同总兵官、山西总兵官及一众边地文武官员羁押回京,是不是该有个交代,有个评说了?”

“都是犯了事的人,三法司那边已经在审查,想来要不了多久便能定罪结案了。”

袁炜满不在乎的随口应了一句。

他如今在内阁执掌三法司。

李春芳却是笑着摇了摇头:“袁阁老所言恐怕不妥。依我所知,这些人实则并没有做错什么,最多也就是定一个失察之名,而他们常年镇守边地,劳苦功高。一次失察,亦未曾惹出大乱,如何能将之定罪?”

说罢。

李春芳便看向了坐在上方的高拱。

征北大军扣押回来的那些人,严格来说其实和晋党也是有很大关系的,而高拱如今又格外依仗这些边地文武官员的支持,难说他会认同袁炜的说法,将这些被严绍庭押回京师的人定罪。

袁炜立马眯着眼看向李春芳。

坐在一旁的赵贞吉则是笑呵呵的站了起来:“元辅,如今新边之事我等前些日子也与圣上议定。此次被征北大军押回的边地官员,还是要细细的审查才好,且阴山那边还有戚继光带兵驻扎,无须担心这些已成后方的官员不能在任而导致地方出乱。”

赵贞吉每次开口,总是能恰到好处的说明问题。

但他这话却也是明显的偏向了征北大军,或者说是严绍庭。

毕竟他说的是要细细的审查。

若是这些被押回京师的人没错,那错的自然就是严绍庭了。

这是绝不能出现的事情。

高拱依旧没有说话,只是注视着他一早上衙点卯后,就放在桌案上誊写的严绍庭所作诗词。

倒是坐在内阁末尾椅子上的高仪轻声开口:“元辅,诸位,这件事毕竟还是涉及边地文武官员,而他们也都够得上一方封疆大吏,如何定论是不是该去文华殿与陛下奏对之后再说?”

高拱不表态。

高仪便立马用了一个拖字诀。

当他提完意见后。

高拱终于抬头开口。

“可。”

…………

月票月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