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祖宗保佑:我建立了千年世家 > 第三章:皇太女

祖宗保佑:我建立了千年世家 第三章:皇太女

作者:花非花月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27:4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儿戏。

这便是殿中群臣的感受。

大唐帝国的天,就在母子二人三言两语间,翻覆。

殿中鸦雀无声。

诸位宰相瞠目结舌。

洛君薇好以整暇。

武曌面容看不清楚。

李旦额头微微渗出汗来,却松了一口气。

洛玄云从席中站起身来,所有人都望向他。

他鬓发全白,脸上满是皱纹,曾经能挥舞马槊的强健身躯,现在也松弛下来。

在雍国公洛玄凌薨逝后,洛玄云便是洛氏玄字辈最后一个活在世上的人,整个家族不算洛苏这个异类,他才是真正高寿的老祖宗。

政治真是一个活着的人才能胜利的游戏。

曾经和帝国中枢权力毫无关系的洛玄云,现在竟然成为了大唐朝廷的顶梁柱。

虽然老迈,但洛玄云的眼神犹如苍鹰般锐利,在殿中群臣注视下,他面无表情,向着御座之上的天后和皇帝拱手作揖,而后用一种带着咏唱般的声调,高声道:“皇帝陛下效仿上古圣王禅让,乃是大有功德之事,臣为大唐天朝贺,臣为皇帝陛下贺。”

洛玄云此话一出,殿中颇有人神情一凛,亦有许多大臣,跟着洛玄云齐声道:“臣等为皇帝陛下贺。”

有人眼中有兴奋,有人眼中有开怀,迫不及待的赶鸭子上架。

天后和皇帝间有了决定,再有臣子这么一说,这件事就算是定了,现在能改变这件事的,只有天后武曌,李旦也改变不了了。

李旦伸手取下自己头上的冠冕,递到身旁的宦官手中盘子上,又上来两個宫娥,将他身上的皇袍解下,披上诸侯王的服饰。

武曌脸上的神情柔和了几分,“四郎,日后你便依旧做相王吧,朕封给你两万户食邑,你可以做你自己喜欢的事情。”

李旦连忙跪下叩首,“儿臣叩谢母后,都是儿臣不孝,不能让母后满意,唯望宗家有俊秀能让母后开怀。”

一番母慈子孝,殿下已经有人忍不住了,过气的皇帝还这么多废话,别拦着我们大好前途。

那些偏向李显的官员,已经迫不及待的要将李显推上大唐皇帝位了。

至于理由,并不需要找新的,国不可一日无君,这不就是最好的理由吗?

当初李旦就是用这个理由迅速上位的,现在只不过是旧事重演,但他们相信,魏王李显绝不会如同李旦一样,竟然逊位让国。

李显的王妃出身京兆杜氏,如今也有人位列次级宰相,列为参知政事,“天后陛下,相王退位,大唐无君,请天后陛下为我大唐选立新君,使天下恭敬顺从。”

高亢的声音响彻大殿。

唰。

一代新人换旧人,就是这样现实,没有人感慨李旦的落幕,现在赶到现场的将是新皇。

“请天后陛下选立新君!”

又有数十人站出来,齐齐向着武曌大声作揖。

大多数人并未想太多,新君总是要立的,如今顺嘴提一句而已。

武曌见到这一幕,冕旒后的双眸微微眯起,淡淡道:“诸卿以为,朕应该立谁呢?”

应该立谁?

自古以来,君王问这种话,很少有大臣会回答,劝君王立继承人是臣子本分,但立谁就不好说了,尤其是大唐这种比较敏感的朝代。

虽然武曌打压诸家贵族,但韦氏在这其中所受的打压不算严重,韦相形容有些夸张的说道:“陛下神武,微臣岂敢妄言,但新皇定然要从天后陛下您的诸子中择选,如此才能继承天后陛下您的纵横天姿,才能继承大唐的邦国之业和社稷国朝。”

人才啊。

就算是和韦相站在对立面上的官员,也不由感慨他真是能屈能伸,为了给魏王李显铺平通往皇位的道路,能这样谄媚,是个成大事的人。

天后会是什么反应?

实际上这不是个问题,天后只要别被猪油蒙了心,就不可能将皇位交给外人,果然天后的声音中带着隐隐笑意,“韦卿真是诚臣啊。”

这下稳妥了。

听到天后的称赞,韦相忍不住笑着眯起了眼睛,期盼的望向武曌,天后陛下,快宣布吧,让魏王李显成为新的太子,继承皇帝位。

这时殿中响起了另外一道浑厚的声音,众人循声而至,是左朱雀卫大将军,晋阳公主驸马都尉,代国公洛君卓。

这位也是洛氏一员悍将,在先帝朝时,深受信重,先帝病重的那些年,能进入先帝寝殿的人,只有天后武曌、晋阳公主李明达、代国公洛君卓等寥寥数人。

其余人都是至亲,外臣中只有代国公洛君卓一人,当然,代国公是先帝的亲表弟兼妹夫,这是正儿八经的皇亲国戚,不能算是外人。

作为外戚和皇亲中的代表人物,洛君卓的话相当有分量,毕竟刚刚逊位的皇帝也要叫他一声表叔,从晋阳公主那里算,要叫他一声姑父,这可是皇室中的长辈。

洛君卓直接躬身慨然道:“天后陛下,相王殿下逊位,诚然是有古贤君禅让之风,但天下神器易主,又岂是寻常之事。

当初匆匆忙忙选择了相王殿下为君,结果不经年,相王殿下便主动逊位,此事可一不可二啊。

方才韦相说国不可一日无君,这是至理,但微臣读史记时,太史公在吕太后本纪中说‘诚汉室一君矣’,太史公将吕太后视作汉室的一君,就如同您现在对于大唐一样,也是大唐的君主,这是举世公认的。

既然如此,我大唐便不需要过于焦急的再去选择一个君主出来,有天后陛下和一众臣子群策群力,社稷又怎么会有危险呢?

陛下可以好好从诸子中选择一个继承人出来,天后诸子中,如今只有相王和魏王,以及远在蓬莱的卫王。

当初天后陛下不立魏王为太子,而以相王为太子,想必是因为魏王有令您不满的地方。

微臣……”

洛君卓话还没有说完,上首就传来一道冷冽的声音,“魏王显轻佻,不可君天下。”

嘶。

武曌一声落下,殿中顿时到处都是吸凉气的声音,几乎所有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天后这句话实在是太重了。

这句话是有典故的,出自汉书的孝文本纪,当初还是太子的九江厉王刘启,在暴怒下出手砸死了胶东王太子和齐公公子。

最终导致被废太子,孝武皇帝刘彻成为了新的太子,当时汉孝文皇帝就是说刘启不可君天下。

现在天后用这句话来形容魏王李显,简直是直接一句话宣判了他的政治死刑。

韦相人直接愣在原地,不敢相信自己所听到的东西,天后陛下,你在说什么啊?

皇位不给相王,也不给魏王,你想给谁?

洛君薇在这个时候适时送上助攻,她和武曌的配合永远都是这么默契,“相王和魏王皆不能立,陛下可是要将卫王召回,立为太子,进而执掌社稷吗?”

卫王?

当这个爵位从洛君卓的嘴中说出来后,几乎所有人都恍惚了一下,而后便是无数道声音不经提前布置的合在一起,“陛下不可!”

声音之大把上首早有准备的武曌都吓了一跳,那个“可”字还在殿中不住回响,殿中群臣也都吓了一跳,互相看一看,而后皆收摄心神,当作此事没有发生。

至于为什么反对李贤回来洛阳,原因很简单,其实就是利益问题。

卫王李贤离开洛阳的时间太长了,他的旧部早就全部都去了蓬莱,包括他的外戚等旧部,换句话说,李贤在洛阳,早就没有什么根基可言。

这意味着他回来之后,这朝堂上站着的人,没有一个是他的旧部。

一朝天子一朝臣,朝堂上的大臣可不想成为下野的那一班大臣。

按理说,就算是换个太子也不至于如此,但李贤不一样,他不是那种根基空乏的普通皇子,而是一个大王国的主人,他身边有一套完整的执政班子。

他回到洛阳之后,如果极端一点,甚至能直接把宰相、六部尚书、十二卫大将军全换掉。

这谁顶得住。

那还不如让李旦或者李显当皇帝。

李贤回洛阳的阻力之大,是任何人都难以想象的,如果武曌真的准备把李贤召回来,就算是武曌,他们也得和她斗一斗。

洛君薇和武曌对眼前局面,有些预料,当然,这个场面比想象中更大。

她们二人当然不会想着把李贤召回来。

说起这个,只不过是经典的破窗理论罢了。

太平公主立为皇太女,那一定是有不少人反对的,仅仅一句女人怎么能够当皇帝,就被不少人奉为圭臬。

但在这个世上,理想终于打不过利益,不是武曌看不起着世上的臣子,她敢肯定,如果自己能给他们带来更大利益的话,就算是自己想当皇帝也会有许多人支持。

如果这世上的忠臣真的那么多的话,那隋朝就建立不了了,南北朝时,就不应该有那么多、那么频繁的改朝换代了。

李贤就是那个掀屋顶的工具。

这时好像有大臣反应过来了,一道不知从何而来的声音,不经意的说道:“相王殿下逊位,魏王殿下不可为君,只有卫王殿下了,总不能……”

总不能不选天后的诸子,这话谁敢说,皇位不在嫡系的支系中传,而且剩下的楚王和宋王,那可是天后仇人的儿子,怎么可能让他们为皇帝,至于其他宗亲,那简直就是开玩笑。

难道卫王真的要回来了?

一想到要和天后武曌再次对抗,一众宰相瞬间有些绝望,根本就斗不过,天后武曌的权术炉火纯青,而且还掌握着至高的权力,天然就是胜利者。

韦相更是苦着一张脸,如果卫王李贤要回来,他宁愿相王李旦依旧是皇帝,至少李旦性格比较软弱和善,不像李贤那么刚强。

武曌将下方众人的表情收入眼底,这才悠然淡淡道:“朕有一个人选,那就是朕的女儿,太平公主,她德行尚美,龙睛凤颈,才智类朕,实宗家鸾凤也,宜为皇太女,继嗣皇业,奉承宗庙,诸卿以为呢?”

静!

人在极度震惊的时候,是完全说不出话来的。

人在极度震惊反应过来后,会爆发出极大的声浪。

“陛下,不可啊。”

“女人怎么能够奉承宗庙?”

“自古以来中原都没有女人成为皇帝啊。”

这些反对的声音,并不是多么的慷慨激昂,反而有些像是过激下的自然反应,这就是最正常的应激反应,是真正的心里话,和酒后吐真言的道理类似,俗称没过脑。

洛君薇再次适时送上助攻,“陛下,臣也觉得,还是将卫王殿下从蓬莱召回来吧。”

殿中再次陷入了安静中,有人话说了半句,就直接堵回了嗓子眼里,若单纯说太平公主为皇太女,他们自然是不愿意的,但若是提起李贤来,那太平公主也不是不能接受了。

况且这个世界铺垫了这么久,立皇太女的阻力,并没有那么大。

武曌饶有意味的问道:“诸卿刚才说什么?”

韦相见风使舵的速度,那是真的快,见到李显没机会,脑海中只略微一转,立刻就上前朗声道:“陛下天纵,开古之未有先河,太平公主殿下,才高质妙,于诸子中卓然,是奉承宗庙的不二人选啊。”

韦相的快速转向,让人吃惊,但一想却又忍不住想要骂,这个老狐狸是真的精明。

在政治斗争中,有时候就是如此,中庸的那个人总能得到意外的好处,尤其是别人争的激烈时,先帝李治就是因此而履极。

现在太平公主是一样的道理,她最大的优点,就是和李贤、李显、李旦的关系,都比较不错,她上位绝对不会清算李显和李旦的人,也不会有什么不可预知的结果。

在政治不稳定的局面中,一个不会让局面恶化的人,总是能脱颖而出。

韦相在短短时间内就想通了这一点,所以他立刻从李显的阵营中跳到了天后的阵营中,对韦相的识趣,武曌很是满意。

事情要么不做,要么就做绝,在太平公主立为皇太女这件事上,最大的获利方是洛氏,那洛氏肯定不会再出声,韦相要为自己以及家族的荣华富贵去冲一把了,死道友不死贫道,谁和你们站在一条船上。

这些思绪说起来很慢,但实际上不过一瞬,学富五车的韦相就已经准备好了说辞,“自古以来贤明的君王多开创前人所不能,这女子为帝之事,在中原虽然不曾多见,但实际上却也不是没有,洛氏先祖洛隐公便是一例,与君王别无二致。

再说那西域之地,实际上已经有前例可循,赵氏王朝曾经一统西域,号称万王之王,便是皇帝。

赵氏皇族的赵璎珞和神庙大祭司洛珈蓝成婚,生下一子,氏赵,继承皇位,是赵氏王朝第二代君主,这便是前例,我大唐自然可以效仿。

太平公主乃是宗家俊秀,天后嫡女,身份尊贵,自然可为皇帝,微臣以为,无有不妥之处。”

说罢这些,韦相就有些洋洋自得的立在殿中,眼底则带着凶狠之色望着他的同僚,谁要是敢反驳他,他就让对方知道什么叫做残忍。

那些心中盘桓利益的人自然不会开口,那些真的内心觉得不对劲的人,则不知道如何开口,比如狄仁杰。

他算是武曌一路提拔起来的人,在去年的时候担任刑部尚书,一年时间处理数百上千件冤案,没有人不服,凭此功绩在今年的时候,加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正式拜相。

他算是比较传统的儒家士大夫,但他一路受到武曌的提拔,他知道武曌就是想要太平公主做皇太女,几次欲言又止,还是停了下来。

太平公主也是太宗子孙。

就算了吧。

他心中这样想着,他这种想法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很多老臣的心思。

在这种想法的底层逻辑上,实际上还有一条他们有意无意忽视的法则,那就是太平公主的夫君是洛氏子。

虽然场中没人提洛千秋,但洛千秋的存在,让太平公主成为皇太女的阻力减少了很多,就算是不主动说,但他身为洛氏嫡系的身份,摆在那里,就是天然的威望。

尤其是洛氏这些年子嗣不昌盛,像洛玄夜这种能生三个的简直是凤毛麟角,洛千秋是他那一代,最杰出的子嗣。

他的母亲洛君薇,是如今的洛氏家主,他已经是下一代洛氏家主。

如果太平公主成为了皇太女,那这将是前所未有的洛氏家主和君王的结合。

人都有好奇心,这种从未有过的组合,会迸发出什么火花,大家都好奇。

至于女主天下的些许不适应,在洛氏的辅佐下,那基本上都可以避免。

殿中群臣的脸色都渐渐怪异起来,他们悄悄的互相张望,当相互间的眼神触碰到时,虽然都不曾说话,却能够明白对方想要说什么。

如果太平公主真的成为未来的大唐皇帝乃至于天子的话,那天下将第一次迎来一个有素王血脉的天子了。

这是周秦楚汉都不曾做到的事情,而现在却要出现在大唐。

这就是天后所想要看到的吗?

几乎所有人都开始脑补,认为这就是天后选择太平公主的原因。

普天之下谁不知道,天后武曌崇信素王,“尊皇天,灭诸祀”就是天后提出来的,从中可见天后对素王上皇天的崇信。

现在她想要让未来的大唐天子有素王的血脉,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而且如果让李渊、李世民、李治这三位先帝知道的话,恐怕不仅不怪武曌,还会夸武曌做得好。

虽然李氏一直告诉所有人,李氏才是天下最牛的家族,但内心深处面对洛氏时,未必这么硬气。

武曌本人恐怕也想不到,竟然还会有这种意外之喜。

朝堂上几个派系的领袖,大多和太平公主没有过节,不情不愿的承认了这件事。

两权相害取其轻。

政治就是妥协的艺术,天后和洛君薇,两个人一步步设局把所有人都逼到了墙角,李贤和太平洛氏,必须选一个,这实际上就已经不是选择题了。

伴随着几个人出声,殿中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声音。

武曌最擅长趁热打铁,立即说道:“择日不如撞日,宣太平公主、驸马都尉洛千秋上殿。”

在天授殿的偏殿中,太平和洛千秋早就等在这里,听着殿中貌似平和,实则刀光剑影的交锋,当宣召的宦官到来时,二人已经准备好了一切。

太平穿着繁复华丽的袍服,四个宫女在身后为她拖着长长的裙摆,浑身上下缀满了首饰,装扮着最华美的妆容,今日的她或许唯有结婚那日所能比拟。

洛千秋伴在她的身边。

二人从大殿的大门处走进,光影在地上摇曳。

所有人的目光都向二人投来。

光似乎在太平的鬓间飞舞。

她外罩着宽大的袍服,有些像是披风一样,内里则是仕女服,纤腰被腰带紧紧束着。

洛千秋身材魁梧,纵然不披甲,不穿劲装,他顾盼间,依旧有凛凛的煞气,让人难以直视。

“母后万岁万安。”

二人携手向武曌行礼,而后武曌让二人站起身来,笑意盈盈道:“你二人方才不在殿中,太平,刚才群臣向朕进言,请立伱为皇太女,朕已经同意了。”

太平公主作出惶恐状,躬身道:“女儿惶恐。”

只是惶恐,却没有什么愧不敢当的意思,武曌不喜欢搞什么三辞三让的场面,她喜欢快刀斩乱麻,迅速将事情决定下来。

“不必惶恐,这是荣耀,也是责任,天下社稷未来要压在你的肩上,你要努力振作邦国啊。”

武曌已经开始以对待储君的态度,对待太平公主,勉励几句后,她便直接道:“既然诸位宰相都在这里,朕这便下旨,册封太平为皇太女。

薇薇,朕读,你来写。”

洛君薇从宫人手中将笔墨取来,而后摊开,武曌则在上首略一停顿,而后便缓缓道:“朕闻君天下者,缵承统业,何尝不树建储贰,安固邦家,上以严宗社之重,下以顺恒久之宜。

朕历考前载,多有难行,邦国之重,托以不固,以致多为流离,痛心思痛,于有此哉。

太平公主,性与诚敬,生知孝悌,怀宽明之度,体仁爱之心。

学师训谟,词尚经雅,动皆中礼,虑不违仁,稽以旧章,允膺上嗣。

朕常惧神明未歆,政理多阙,旷兹茂典,而太平能言能安。

今属方隅甫宁,品物咸遂,览皇王之制,询卿士之谋,时瞻大猷,莫此为重。

是用授之匕鬯,位以青宫,钦惟永图,俾服休命。

宜册为皇太女,仍令有司择日,备礼册命,主者施行。”

这册立储君的诏书,对于武曌而言,实在是不陌生,她这一生,经历过不止一两次的册封太子,光是她的孩子,就有三个成为过太子,现在又多了一个皇太女。

写这种诏书,就像是平日里说话一样简单,没有半分不适。

洛君薇写完之后,又取出凤阁鸾台大印,盖在上面,在贞观时期,代表着这枚大印的是政事堂印,在李治时期,增强中书门下的权力,这枚印上的字就变成了中书门下,现在又变成了凤阁鸾台。

洛君薇盖完印后,轻轻吹干,便让宦官将一式三份的诏书呈递给武曌,在所有人的见证下。

咚!

那枚象征着至高权力的皇帝印和天子印,皆扣在了诏书上。

不少人一阵恍惚,从此刻开始,大唐就有一位皇太女了,自三皇五帝以来第一位皇太女。

大唐可真是创造了历史,不知道千百年后的史书上,会如何记载今日之事。

完成这件事后,武曌突然大大松了一口气,这件事做完,她竟然功成的感觉,当然,喜欢权力的她,是不可能功成身退的。

只是颇有一种目标暂时完成的疲惫感。

还剩下一件事。

武曌将目光落在了洛千秋身上,公主的丈夫是驸马都尉,皇太女的丈夫呢?

太子的妻子是太子妃,但自古以来没有过太平这种情况。

洛千秋感受到了来自丈母娘的目光,武曌缓缓开口道:“今日太平得册皇太女,入主东宫,朕要封赏洛千秋和他的母亲。

赐予他们荣耀,以彰显皇族之贵。

传旨。

司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吏部尚书洛君薇。

进凤阁令,仍兼掌吏部事。

加太子太师。

加司徒。

封洛国公,赐食邑两千户。

洛千秋为洛国公世子,品轶同郡公。”

这份封赏不可谓不重,直接将洛君薇的官职加到顶了,很多人都觉得武曌是不是早就准备好了。

还给洛君薇加了太子太师。

虽然现在东宫是皇太女,但效果是一样的。

最重要的是,天后竟然给洛君薇封了洛国公。

这是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所有人都知道,这个爵位是极度的不一般,当初就连李世民都没有给洛玄夜这个爵位。

因为就算是洛氏内部也不想让这个爵位,随便被赐下。

而现在,天后?

所有人都望向洛君薇。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