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祖宗保佑:我建立了千年世家 > 第二十章:唐六世后

宫门落下,巍巍有光。

李圣一在宫殿中安坐。

洛圣夕上了马车,车轮压在道上,吱吱作响,他坐在车上闭目养神,他的兄长方才所言,他明白是什么意思。

李圣一自己是不担心的,他这一生就算是超越不了祖宗,但按部就班的完成既定战略,没有问题。

他只是在思考以后。

他在思考大唐会因为什么原因而衰落下去,说句实话,就现在天下的局势,他看不出来大唐可能会灭亡。

李氏宗族现在已经强到前无古人的强度了。

比邦周建立的时候,姬姓宗族还要强。

当初姬姓宗族占据了邦周天下七成的土地,现在李氏宗族占据了天下**成的土地,东西两万五千里,南北两万里的土地上,到处都是李氏的宗亲。

而且邦周当初还有广袤的未开拓地区,所有后来秦楚齐这些外姓邦国发展的比姬姓宗族还要强大。

但大唐不一样啊。

大唐在可视范围内,在东边、南边、北边都已经走到了世界尽头,剩下的地方连人都看不到,只剩下西边,但根据西边罗马传回来的消息,那边也快要到世界尽头了。

换句话说,接下来已经没有很多新的土地可以让外姓去开拓,进而超越大唐本土。

日后就算是中原衰落,有了新的豪杰诞生。

但是这些分散在各地的宗亲,依旧拥有庞大的力量,中原的那些豪杰还没等发育起来,漠北的燕王、中亚的宗王就率领着铁骑踏进中原了。

到时候这些宗王再和中原内部那些忠诚于唐业的大臣里应外合,可以说外姓的豪杰,根本就不可能有机会夺取天下。

很快中原豪杰就会发现,只有拥立李氏宗王,才能在乱世存续。

最后一定是由一个李氏的天子登基。

李圣一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疑惑。

他曾经问过洛圣夕,大唐会灭亡吗?

洛圣夕说:“素王说过,世上没有不灭的王朝,只要曾经辉煌夺目就好。”

但在李圣一看来,等到中南半岛和天竺半岛彻底纳入大唐的藩属统治范围,大唐还怎么灭亡?

“除非洛氏突然篡位,但洛氏永远都不可能篡位,那还有谁能威胁?”

但洛氏不可能篡位。

以洛氏和李氏的关系,太宗皇帝的遗泽,天后的遗泽,自己未来的遗泽,洛氏也不可能在明明有李氏宗王的选项下,去选择其他外姓人辅佐。

要知道,即便洛氏和刘氏的关系并不如何紧密,在汉末的时候,尚且有英侯为刘氏赴死。

以洛氏和李氏这种亲如一家的关系,洛氏根本不可能会辅佐其他外姓。

李圣一越想越头疼,甚至感觉眼前出现了些许幻觉,头如同针扎一样,“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呢?”

洛圣夕回到了洛王府。

这座府邸说来也算是洛阳的一个奇景,从装修成王府的规格之后,十几年都没有人住,因为洛王洛千秋是和天子住在皇宫里面的。

一直到洛圣夕长大后,这座府邸才算是有了自己的主人。

这座王府的占地面积极大,作为目前唯一一个没有自己的大封国,留在中原,还是在国都的超品宗王,而且是当今天子唯一胞弟的洛王,府邸的规模当然是超乎寻常人想象的。

洛圣夕回到洛王府后,洗簌了一番后就回到了后院休息。

但是躺在床上后,却怎么也睡不着,脑海中总是在浮现李圣一最后问的那句话。

他在当时给的答案,算是含糊带了过去,但包含着他的担忧。

他不知道以后洛氏和李氏还会不会这么亲密无间。

按理来说,经过这一千七百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以后的李氏天子,不会和洛氏离心离德,那天下应当是无忧的。

但李圣一问出那个问题的时候,他心中就有种慌张的感觉,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而且。

李圣一身为家主,当然知道洛氏不做王的原因。

在最古老的时候,也就是周武王第一次要将天子之位传给素王的时候。

洛氏是不能接受的,否则就会有绝嗣危机。

在往后的每一個时代,洛氏都珍惜着那些神器和气运不曾使用。

但是洛苏老祖降世的时候,情况就发生了改变,洛苏老祖明确的说素王老祖快要苏醒了。

虽然具体时间还不知道,但已经不是家族所想象的千万年。

家族有了更加宽松的裕度,各种行为可以张扬一些。

按照洛苏老祖宗的规划,洛氏和李氏合一。

不仅仅是为了恢复洛氏的底蕴,还有另外一个目的。

如果将未来看作是一片难以渡过的苦海,那大唐就是一艘能够跨越苦海的船,洛氏将乘坐在这艘船上,到达无限光明的彼岸。

洛氏坐在这艘船上不断的给大唐这艘船加持,就像是现在这样。

这是一件双方互惠互利的事。

洛圣夕猛然坐起,深深皱着眉头,洛氏一千多年来都坚持着上古的遗训,但是洛苏降世后,情况就发生了改变。

主要就是洛氏和李氏的关系变化。

洛氏和李氏合一后,的确是让洛氏,在不登顶帝位的情况下,前所未有的强大。

在一个王朝中,有这么多的公爵,拥有了王爵,而且还是爵位排名第一的超品王爵。

家族声望几乎走到了巅峰。

手里还握着一件堪称无敌的神器。

从康王灭亡后就再也见不到了。

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二,而且这个天下第二不依赖于某一个家主,而是一整个家族。

正如李圣一对李氏宗族实力的信心,现在的李氏宗族是有史以来最强大的皇族、王族。

洛氏则是有史以来最强大的贵族。

不仅仅是声望,还包括各种硬实力。

可以说,就算是诛九族都杀不尽洛氏,而且洛氏和其他的那些家族不一样,还颇有向心力。

但洛氏和李氏靠的这么近,有些事就不能那么自由。

比如当初在邦周的时候,洛氏无论如何都没有放弃过周天子。

现在的大唐,也是如此,洛氏不可能帮着其他人来挖大唐的根。

洛氏甚至不可能坐视大唐的灭亡,而是要尽全力去挽救,当初在太宗皇帝的时候,洛苏就说过,因为太宗皇帝的原因,就算是大唐天命落地,洛氏也一定要让大唐再次复兴。

结果后来又有世宗天子和如今的明光天子,这下双方的关系就有些太过于亲近了。

洛圣夕和李圣一可是双胞胎兄弟,当年的武王和素王都差了一丝。

洛圣夕这一脉体内流着太宗皇帝的血。

脱不开身啊!

洛圣夕倒下去,闭上眼,决定不想了,走一步看一步,大唐起码还有几百年的国运,现在想这些东西,是典型的杞人忧天。

他洛圣夕没有足够的智慧解决这个问题,只能等洛氏后人的智慧了。

……

明光四年春,天子诏令。

洛王洛圣夕,加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扬州大都督、荆州大都督,奉旨钦差,提调长江以南一切军政要务,所行之处,如同天子亲临,拥有便宜行事之权,亲王以下,先斩后奏。

天下震动。

大唐上一次有这么离谱的旨意,是世宗天子时期,天子让洛王洛千秋出征,封了天下兵马大元帅。

现在又出现了一个提调长江以南一切军政要务,说句不好听的,李唐宗室都拿不到这种旨意,洛氏在大唐的地位可想而知。

……

洛圣夕乘坐着恢宏的大船从洛阳顺着运河直接到了扬州。

虽然此番是提调长江以南一切军政要务,但洛圣夕自己是很有分寸的,他会直接从扬州跨过长江,然后只严查江南东道和江南西道,再往西他就不会过去的。

洛圣夕来到江南之后,几乎没有在扬州停留,没给任何人献殷勤的机会,直接座驾就到了苏州。

身为洛氏家主,既然在江南有洛氏的分支,那就没有什么必要去别的地方。

洛圣夕到苏州的时候,姑苏郡王府中正走出几个人,看穿着也是大贵族,远远瞧了洛圣夕的座驾一眼,因为洛圣夕没有让钦差使团一起跟着来,所以没认出来。

来到府前,匾额上写着几个鎏金大字,敕造姑苏郡王府。

姑苏郡王和周郡王虽然都是郡王,但周郡王是铁帽子王,姑苏郡王则不是,如今江南洛氏所承袭的爵位是姑苏郡公。

不过对外依旧可以宣称姑苏郡王府。

爵位虽然不算高。

尤其是在大唐这种国公遍地跑的朝代,就更显的低了。

但这恰恰是一种好事,爵位这种东西,除了拿一份俸禄之外,本就没有什么权力,姑苏郡公的爵位虽然低了一些,但作为补偿,江南洛氏在苏州的权力却得到了保证。

洛圣夕踏进府中后,江南洛氏当代家主洛成云,赶忙出府来迎接。

洛圣夕随口问道:“刚才出府那人是谁,本王看他脸上有些不忿之色啊。”

洛成云闻言一愣,而后语气中带着些许不屑道:“是兰陵萧氏的人,单名一个鼎字,也算是著姓房支之一的家主。”

“哦?”

洛圣夕还是知道在江南这一块,萧氏地位很高的,不比洛氏差很多,“子敬似乎对他很不屑,这样的人还能让他进府吗?”

洛成云叹口气,而后若有所指的说道:“他以前在萧氏族中,不算是有名有姓的人物,后来凭借着妻族的助力,再加上自己也有些能力,有了一番成就,萧氏的不少事就交到了他的手中。

我洛氏和萧氏的合作很多,所以颇有来往。

没想到此人有所成就后,竟然抛弃旧妻,又新娶一房,据说还是陆氏的女儿。

以后不会让他再踏进洛氏一步了。”

洛圣夕对这些事是没兴趣的,洛成云也知道,但他还是说了,洛圣夕明白洛成云这是在暗示他一些事,一些不太好明说的事。

“子敬,家族和萧氏以及江南士族,在一些事上的联系很多吗?”

洛成云低声道:“生活在江南,又怎么可能置身于事外呢?有些事只能看着,不能说啊,不参与就已经很难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生在江湖之间,有些事就是身不由己的,有些官员不参与贪污就已经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再指望他们去清平世道,那实在是艰难。

江南洛氏在江南生活,依附于姑苏郡王府生存的人,不知道有多少,真的断绝联系,是生存不了的。

洛圣夕明白这一点。

所以也没多问,只是向南指了指,“那里的事情,你知道多少?”

其实洛圣夕也没报太大的指望,毕竟如果真的了解的话,这么大的事情,无论如何也该上报的。

果然洛成云摇摇头道:“之前只知道江南不少士族在往宋国那边走私物资,其他的事情都不知道,江南士族现在基本上不带着家族一起玩。

不过现在知道了他们在做什么。”

从洛氏主支南归之后,江南洛氏在江南的地位就变了,尤其是洛氏主支越来越强,江南对于洛氏的各分支就愈发的警惕,认为这些分支都是洛氏主支在各地布下的耳目,事实也的确如此。

所以在江南形成了一种惯例。

有些事,那些江南士族不说,洛氏也不问。

如果洛氏真的要问,那就是开战,就算是萧氏这种和洛氏关系一向不错的家族,也要掺和一手了。

以江南洛氏的人脉,宋国那件事暴露之后,基本上没有比朝廷晚多久就知道了。

洛圣夕对此不意外,毕竟就算是没有洛氏主支,江南洛氏也是世上一等一的豪门,传承四百多年,一直都是顶级高门,能比得上江南洛氏的,很少。

“那子敬你说,这件事我从哪里开始查为好?”

针对宋国这件事,对于朝廷而言,宋国中的权贵架空宋王反而是小事,天高皇帝远不好处理是一回事,最重要的还是,宋国那里还有外敌,中南半岛的形势,和当初的蓬莱不一样。

对于朝廷而言,最重要的反而是江南士族和安东节镇,竟然直接和藩属国有联系,从一开始的经济联系,到后来的军事联系。

这么亲密的联系,这些人现在到底是心向朝廷,还是心向宋国呢?

洛成云略一沉吟,而后斩钉截铁道:“从萧氏开始查,这江南的事情,总是绕不开萧氏的。”

洛圣夕微微点头,在江南这块地方,萧氏是真的树大根深,这件宋国的事情,萧氏一定深度参与其中。

“家主,如果要查萧氏的话,还是要讲究一些方式方法,这些年在江南有一件事很流行,那就是下南洋,其中萧氏下南洋的人很多。

萧氏在宋国中,地位很不一般。”

洛圣夕看了洛成云一眼,“具体说说。”

说着二人已经走到了堂中,洛成云先给洛圣夕倒上一杯茶,而后才说道:“一开始也没有多想,只以为他们是下南洋经商,毕竟就算是走私,很多时候也会有正常的商队作为掩护。”

走私和正常经商的区别就在于交不交税,朝廷允不允许,很多东西都是朝廷禁运的,走私就是这些东西,但正常经商,朝廷是不管的,只收税。

当然,在整个南方沆瀣一气的情况下,边境的通商口岸,基本上也就相当于白板一片了。

可能走私都大摇大摆的就过去了。

洛成云对走私这件事没什么感觉,他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只要不是走私给异族,江南洛氏一直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洛成云接着说道:“但是现在既然知道了,那就能和一些事情对应上了,萧氏还有不少江南士族的人,应该是在朝廷和宋国之间两头下注了,他们很可能在宋国中,掌握了很多权力,甚至将私兵运过去,以护卫矿产的名义,组建了军队。

很可能有坞堡。

宋国的那种情况,家主应该能猜得到,培养一支私兵实在是太容易了,他们从本质上来说,就是邦周早期的那种模式。”

洛圣夕脸上有些凝重的点点头,这也是一个天子不好处理的点。

宋国这些新征服的地盘,有大量根本就难以掌握在朝廷手中的地盘,在早就郡县化这么多年的中原,尚且有那么多隐匿土地的,在宋国那种地形复杂,山川众多,政治架构完全不成熟的地方。

隐匿土地?

恐怕会直接建立庄园和坞堡,拥有自己的私人武装,除了没有名义之外,完全就是国中之国,这也是宋王会被架空的一个原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而且这种私兵恐怕有很多很多,江南士族们拥有庞大的经济实力以及文化实力,每次流放开拓的时候,都是朝廷的首选,唯一所缺的就是没有军队,所以被有军队的皇室轻易蹂躏。

现在他们主动往中南半岛去,补足了最后一个短板,直接化身真正的封建地主。

不对啊。

洛圣夕回过神来,“子敬有什么话可以直接说,我们之间的关系,不用这么拐弯抹角。”

洛成云闻言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家主,不好意思,习惯这么说话了。”

“江南的开发是北方不断的迁徙才开发出来的,包括典籍文化等,我洛氏先祖也出了大力,史书上将之称为,衣冠南渡。

现在江南的这些人,虽然,用一些不太好的手段,为自己谋取私利,而且有逃避大唐的想法,但他们实际上在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往更南的地方去,这种自发的迁徙,其实是件好事,还请家主明鉴。”

洛圣夕沉默着点点头,良久才说道:“正是在顾虑这件事,所以才这么难处理,如果处理的太过于严酷,那以后难道要禁海禁地吗?

那是不可能的,朝廷和藩属国的交流不可能停下,朝廷非但不能阻止人口南流,还得主动配合才行,否则中原人口膨胀实在是太快了。”

周围的藩属国作为中原人口的泄洪地,这是从天后时代就提出来的概念,这件事的原理是祸水东引。

人口太多不是好事,这已经是举世公认的,只要能为朝廷纳税的人口才有用。

那些不能为朝廷纳税的流民只会威胁朝廷的统治。

现在中原的人口已经太多了,八千万,如果不是开垦出了江东的大片土地,还有占城稻等新稻种的普及,八千万中,起码有一千万是流民。

而且人口基数越大,新增人口就越多,按照洛氏初步计算,很可能在一百年之后,大唐的人口就会翻一倍。

当得知这件事后,李圣一都快要吓死了。

就算是连年大丰收,也不可能养得活这么多人口。

中原朝廷的想法,一方面是继续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同时加大对土地兼并的清查,同时给老百姓找事做,别天天想着生孩子,另外一个方法,就是往蓬莱、辽东、箕子半岛这些能种地的地方迁徙人口。

这其中其实有一条很残酷的潜规则。

蓬莱周围都是大海,就算是发生一些什么,比如暴乱,比如流民遍地,只要把船一开走,影响不到中原,等到事情过去,就过去了。

箕子半岛是同样的道理,辽东也是,只要把那几条路堵住,就根本进不了中原。

当然,现在朝廷主要的人口疏散地是中亚和西亚。

下一个主要的人口疏散地则是天竺,那个地方一年三熟,就以现在的情况来看,容纳三千万以上的人口没有问题,这两个地方消化一大部分。

另外一部分就要靠宋国来办了。

宋国那里有一块红河三角洲,也是可以容纳人口稠密的地方,不多说,安置个一两千万人口,大唐就能高枕无忧了。

正是要这样的政治顾虑,所以朝廷对于周围藩属国才这么投鼠忌器。

不能让藩属国产生一种,他们就是韭菜的感觉,不能让他们感觉朝廷会定期清剿,因为这些藩属国随着大量人口的流入,是一定会越来越强的。

洛成云也听出来了,迟疑道:“家主,这人口南迁是不是还得仔细考虑一下,如果中南半岛那边真的有了一两千万人口,那朝廷可就真的控制不住了。”

古典时代,在人口没有超过承载力前,所能够组织的人口越多,国家实力越强。

其实朝廷未必没有想过,等到真的让天竺有三五千万人口,让宋国有一两千万人口,让蓬莱有几百万上千万人口,让中亚有四五千万人口的时候,他们还能听话吗?

但这有什么办法呢?

以前没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从来没有过大唐这种情况。

汉朝建立的时候才多少人,最后一百年的时间就突破了六千万。

大唐建立的时候就有三千多万,现在一百年的时间,人口增长三倍,仅仅中原就有八千万。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大唐的社会太和平了。

大唐可是就连造反都几乎没有的,大唐各地的经济基础,基本上没有被破坏过,没有出现过那种会导致人口大幅度减少的**。

在可预见的未来,大唐还要和平一百年,甚至两百年,人口会膨胀到什么地步,谁都不敢想。

总不能为了保持人口,自己下手杀吧,也不能主动挑起战争去消耗人口。

如果没有洛氏的话,其实反而可能不会有这个问题出现。

没洛氏的话,人口不可能膨胀这么快,死亡率会远远超过现在,可以说这是洛氏搞出来的问题,结果洛氏也解决不了。

“无论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但现在我们做的事情,是对的,不是吗?”

洛圣夕摩挲着椅子。

又道:“诸夏在向前,这是一件好事,有时候不能太过于在意中原,否则就做不成事,成就不了大功绩。

至于未来有人会威胁中原,会威胁大唐,那自然会有人去收拾他们。

我们占据着中原,这里是最好的一块土地,如果都不能抵挡周围的话,那后代的洛氏子孙就太无能了,后世的天子也太过于无能了。”

洛成云心中暗自叹口气,这就是主支,当初在邦周的时候,就多次放过楚国和秦国,现在感觉就是在做同样的事情。

有些话他没有说。

但一直都在他的心里盘桓。

宋国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那另外的国家中,难道就不会发生吗?

现在他们都是李氏的宗王,以后可不一定是李氏宗王。

当初邦周的姬姓诸侯,有多少都被公族和卿族架空,最终夺权。

其无后乎?

这样的事情难道就不会继续发生在大唐的藩国中吗?

让周围藩国越来越强,虽然一时解决了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实在不是什么好主意啊。

强枝弱干,自古以来就是取祸之道!

————

人口快速增长的双刃剑在唐帝国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帝国君主既欣喜于象征着帝国盛世的大量新生人口,又恐惧于人口背后所需要的社会资源,在扩张的时代中,尚且不会被注意,一旦扩张进入边际递减,庞大的内卷时代,将为帝国蒙上阴影。——《唐帝国兴衰史》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