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祖宗保佑:我建立了千年世家 > 第十九章:洛氏南归!

洛苏站在苍山上,望着伴水而出的一道道勤王令。

杨广大概应该感谢突厥人来的太快,宇文述派出的使者许多都被截杀,于是天下忠正之士,还未曾被杨广自己亲自拿下。

还有人可以来救他。

李世民在路上。

他骑着马,望着近在咫尺的雁门,心中没有畏惧,马蹄声下,烟尘起处,他只是忍不住回想起,在长安时,一群人在夜空下聊起杨广,他的姐夫洛玄夜曾经问过他们这些兄弟一个问题。

日后将要以何等面目和态度,去对待杨广这个君王呢?

兄弟们答案几乎是一致的,那就是直接造反,李世民记得自己没有说话,洛玄夜问他,“二郎,你觉得呢?”

他是怎么说的呢?

李世民记得自己躺在山坡上,嘴中含着一根青草,“隋前关陇高门多败落,父亲幼时,祖父便已薨逝,若非文皇帝与故皇后的照顾,李氏如今又在何处呢?

昔年无双武襄侯洛世,戾帝亲近,他为天下苍生计奉天靖难。

最后带着汉戾帝的子女,黯然远走西域,不曾履足中原,数遍汉朝,无双武襄侯是大忠大义之人。

君王犯错应该规劝,这是臣子的本分。

不可愚忠。

不可不忠。

如果有朝一日,杨广遇到危险,我大概还是会去救他,以全君臣之谊,以卫天道纲常。

事了,苍生在上,便由不得一个祸乱天下之人,安坐天子之位了。”

军刀振作,意气纵横,铁蹄声声疾,军士未曾息。

洛苏在这里待了几日,眼见四处烽火狼烟,眼见道道土尘而起,旌旗漫布,又见雁门防守极严,便知杨广未曾死去。

“勤王之诏令下,一人之命遂归,但天子之威,天子之心,却黯然破裂,杨广,瓷心瓦身,又怎能经得起这等摔磨,他大势已去,只等天翻地覆,沦为刀下之鬼了。”

洛苏给杨广判了死刑。

这世上的独夫君王有许多,每一个想要有作为的君王,都有成为独夫的潜质。

百千年后,这世上出现了和汉戾帝相似的人。

亦或者,独夫总是相似的。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概莫如是。

但独夫到杨广这种程度的,洛苏可真是闻所未闻。

杨广回头的机会实在是太多了,但凡有一次他不那么独,但凡有一次他不那么一意孤行,隋朝就不会陷入二世而亡的境地中。

“玄镜,走吧,我洛氏的儿郎们要回来了。”

……

洛氏南归之路,并不简单。

隋朝军队北进亦极难,纵然无有辽东国为敌,但还未曾出辽东国地界,士卒逃散者,就已经十之五六。

远山苍翠间,众卒伍蹄落尘扬,艰难前行,数不清的大车,大车上是辎重,布帛,厚衣,粮食,应有尽有,因为没有驰道,车辆几乎每隔段数便有坏于草道上的。

观王杨雄眼见风卷云聚,乌黑暗沉,山川草木盛放,却是生人所不该踏进的绝地,风云突变,眼见狂风暴雨便要凛冽而至。

众军连忙支起行军大营,杨雄见得那黑云大聚,雷声滚滚,电如龙蛇,雨水若天幕,落在那草木间,几乎瞬间陷下去。

他望着那些在雨幕下摇曳的大车,上面蒙着的油皮纸有不少已经被吹起,那些木质的轴本就不堪重负,有直接轰然断裂的。

杨雄刚刚探出头去,便被雨点打湿的脸颊,掀起一些泥水来,让他从未觉得如此狼狈。

“为何要远征凛冬?

纵然能到那座凛冬城下,又能剩下多少人呢?”

杨雄陷入了深深地怀疑,“当年那個英明神武的晋王,到哪里去了?

大隋啊,难道真的会灭亡吗?”

他是大隋的宗室,正一品的亲王,他如何能忍心见到大隋的天下走到现在这个地步呢?

……

洛氏南归,自然不是所有人一起走,第一批是敢战士等最为精壮的人南归。

经过这么多年的断绝,凛冬城荒原难行,周围甚至没有人车行走压出来的道路。

只有长满荆棘和杂草的天然道路,一千五百敢战士既是南归,又要负责略微开路。

辽东这片天,永远都是宛如澄澈明镜的蓝,眺望着那恢宏的山脉,宛如腾龙的山岭,苍翠碧绿的山头。

路上杂草丛生,甚至有及至腰际的,杂草上有往年落下的树叶,愈往下就愈深黑,腐朽。

横拦在面前的荆棘更是不知道有多少。

敢战士们手中纵然挥洒汗水,也只觉振奋,返回中原,等了多少年啊,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洛氏出行,自然和隋朝军队不同,不会使用那些注定损坏的车。

自凛冬城出发,沿着河流长白山脉一路走。

一路之上,海东青高飞,唳声不绝于耳,它们是天空的霸主,山君咆哮随行,此起彼伏的呼啸之声。

……

在辽东这片土地上,无论是辽东国中,还是辽东国未曾统治到的地方,这里没有疆域的概念,只有影响力以及势力范围。

这里大片的土地不适合人类生存,没有开发,没有道路就没有村落,没有定居的村落,那么方向就是盲目的。

这里实在是过于地广人稀,表面上有无数胡人部落生活在这里,但实际上大多数的胡人部落,便是连续走十几个日日夜夜也见不到。

洛氏向南,隋军向北,实际上是很难见到的。

但无巧不成书。

长白山下,江河之畔,杨雄率领的隋军,和洛玄星率领的敢战士相遇了。

极目远眺,是巍峨的雪山,山头一点白,其下石质漆黑,山林苍翠,耳边是潺潺的山流,而后是滔滔未曾有人烟踏足的河流,川流不息。

双方隔着支流小溪对视,隔着平矮的小山相望。

真巧啊。

他们都这样想着,下一刻——

刀枪出鞘!

弓弩上弦!

马蹄踢踏,尘土飞扬!

残阳将落未落,如血赤红,剑气长啸马长嘶,在天下间所响起的不再是越过高山的风,不再是河中奔腾的水。

而是燃烧的热血,是利刃划破空气时的寒声,敢战士骑在马上,胯下的马不住踢踏着,扬起阵阵尘土。

数百人持着弓弩在前,一半敢战士给另外一半敢战士披甲,手中马槊挂在马身侧。

这是隋军第一次见到敢战士,这是杨雄第一次见到敢战士。

当那七八个圣痕闪耀的人出现在阵前时,所有人都知道,那就是真正的洛氏嫡系。

当那杆随风飘扬而起的金红色凤凰王旗高高升起时,当那个大大的洛字出现时,杨雄心中有些不安。

凤旗之下,敢战士横列,如今的敢战士不仅仅有洛氏,还有那些其余姓氏的子弟,无数年通婚下来,一次次大事经历,最终灭胡结束,凝为一体,无论从血脉上,还是从文化上,以及对素王的信仰上,其实完全没有什么区别。

洛氏在辽东渔猎了这么多年,在风霜寒雪中锻炼出的雄浑体魄,几乎要比隋朝的军队高出一个头,那种上山下水锻炼出的悍勇之气,简直宛如野兽一般,仿佛随时要择人而噬。

“吼!”

此起彼伏的虎啸声在山林中响彻,在所有隋军惊恐的视线中,在山头上,在洛氏那些人身边,一头头山君咆哮着。

这!

成群的军队当然不惧怕野兽,但面对身长数米的山君,依然有天生的畏惧,最畏惧的还是洛氏,为什么能够驱使这种恐怖的野兽。

杨雄率领着二十万大军前来凛冬城,但是到了现在,所剩下的已经只剩下不足八万。

七万余人,战兵不过两万余人。

隋军展开的战场极长,而在双方相遇的战场上,展开这么大的阵型,于敢战士而言,不过满是破绽而已。

杨雄于阵中,使数十人高呼,“大隋观王杨雄。

奉大隋天子诏令,着凛冬城洛氏,入大隋为臣,着凛冬洛氏女,为天子皇妃。

从,高官显爵,荣华高显。

不从,追山踏海,诛灭阖族。

兹尔洛氏,钦哉。”

一遍遍的向洛氏这边传来,敢战士中顿时骚动,满是愤怒之色,这世上从来没有人可以侮辱洛氏,胆敢如此做的,唯一的结局就是死。

洛玄星并不想和杨雄打嘴炮,他只是抬起手中马槊,高声道:“凛冬洛氏。

尊奉文公老祖之命,南归中原,隋室杨广,祸乱天下,于中原称独夫,于天下为大害,我等素王后裔,当为天下先,翦除隋室,革除天命,讨伐独夫,义不容辞。

倒戈者免死!

力抗者难活!”

一千余敢战士齐声将这番话送回去,听着杨雄以及隋军脸色大变,果然如同传说中一样,洛氏旗帜鲜明的要推翻大隋的统治。

杨雄高声喝道:“洛氏,真乃我大隋第一号反贼之族也,今日怕是不能放你们南归了。”

洛玄星望着这片杂乱的土地,面无表情道:“让这里变成那些妄图反抗的隋军的葬身之地吧。”

……

对于隋军来说,这是一场噩梦。

杨雄以为自己会遇到一场硬碰硬的战争,但并不是,在他下令士卒向前的时候,洛氏只是瞧了他一眼,然后就各自化整为零散去。

洛氏神出鬼没,战斗力极强,只需要百人小队冲阵就能够肆意在隋军的薄弱处进攻。

仅仅两天,隋军就已经有了流散的感觉。

这里有曾经胡人留下的建筑残垣,大多是临世搭建的低矮建筑,昨日又下了一场小雨,将弥漫的尘土冲刷了一遍,遍地的雨后荒草丛丛,各种动物在林间出没。

在每一处的草丛中,都有坑洞以及尸体,都是隋军所留下来的,隋军一次次的崩溃,造成了极多的伤亡,大部分都是逃命时践踏而死。

杨雄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战斗,好在他很快就不需要遭受这样的折磨了。

在他疲累到极点时,洛玄星亲自率领三百骑兵,突袭了他的帅旗,堪称砍瓜切菜般的将杨雄斩于大纛下。

“遵从素王者,得享大光明。”

洛玄星举起手中马槊,面无表情,声音中却满是寒意。

敢战士们手中高举马槊,齐声高声颂唱着,“素王的神灵在天上,赐予子民大光明。”

如果有人不愿意,他会毫不犹豫的杀死他,在凛冬城生活了数百年的洛氏,依靠捕猎存活的洛氏,族中几乎没有心慈手软之人。

从巍峨的高山之下,到不息的江河之畔,在苍翠碧绿的林间,在潺潺流血的尸体旁,在泥泞的水坑边,无数人如同潮水般跪了下来。

丢掉武器,除去铠甲,低下头颅,跪在地上,双手高举,一道道零散的声音传来,这些声音在空中飘着,散着,最终合为一道响彻辽东的高声。

“素王的神灵在天上,赐予子民大光明。”

洛玄星等人的马蹄声不息,转瞬而过,从无数跪在地上的士卒面前冲过。

“整军,向南!”

现在要南归的,不仅仅是一千多敢战士,还有将近四万人的原隋朝军队了。

这何尝不是一种异类的得道者多助呢?

……

洛氏率领着数万大军过境辽东国,没有遇到任何的阻拦冲突,洛玄星还派人前往辽东城,邀请辽东国贵族一起前往中原诛杀杨广。

当洛氏的使者前往辽东城后,辽东国中的贵族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派。

以汉人为主的一派,反对进入中原,认为守住现在的辽东国,做土皇帝最好。

而且现在的辽东没有当初那么冷,气温大概只比数百年前的蓟城略冷一点,不至于如同当年的燕国,直接抛弃祖地进入中原。

洛氏喜欢诛杀独夫,那和他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中原人怎么样都和他们没关系。

本来就因为隋朝的征讨,损失惨重,现在好不容易和平,就不要轻易挑起战事。

但以胡人为主的一派,认为应该跟着洛氏进中原,这些胡人贵族的目标很简单,就是想要从洛氏这里拿到诸夏人的认证。

等到素王承认之后,看看这些汉人贵族还有谁敢瞧不起自己。

洛氏的家族声望是这样的——

【家族声望:(天下无双;威震诸夏;国朝天柱;州郡之贤;乡野贤族)

中原:州郡之贤(支:姑苏洛氏)

辽东:威震诸夏

草原:未开启

西域:国朝天柱(神庙)

高原:未开启】

洛氏在辽东的威震诸夏级别,百分之九十是胡人贡献的,洛氏的名声在这些胡人部落里面是真的管用。

虽然不能指挥这些胡人,但在认可度方面也就是权威方面,是最顶级的。

辽东国中就这样出现了一次火并,朝廷上也互相敌视,见到这一幕的洛玄星,也不意外,不多时,就有一些胡人贵族跟在洛氏身后,往中原而去。

……

杨广在做什么呢?

他在雁门被围了一个多月,这是他一生的至暗时刻,是他一生最为耻辱的事情。

他在雁门丧失了几乎所有的骄傲。

当他返回东都洛阳,在新年之时召集天下郡守时,却发现有数十个郡都没有派来贺使。

大隋有一百九十多个郡,现在有足足六分之一的郡没有派人来。

这代表着什么?

代表着这些郡要么落到了乱民手中,要么郡守背叛,要么就是使者死在了半路中。

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代表着情况很是严重,那些盗匪不是如同杨广想象中的,只是一个不成器的小毛贼,而是足以掀翻他统治的大盗。

他开始恐惧,害怕朝廷到底能不能剿灭这些盗匪,老臣苏威上书说,“现在各地的盗匪之所以不能剿灭,是因为郡守所掌握的兵力太少,各自只守御一小片土地,不能联合起来,如今应当给予地方更大的权限,仿造前朝设置州牧那样,派出重臣,剿灭一个大区的盗匪。”

杨广听从了这个建议,于是开始向天下派出了十二路招讨使,在各个关键的重镇,任命了留守,去平定各地的叛乱。

……

太原。

李渊接受了太原留守的职位,待使者离开之后,李世民立刻上前来,望着那封册封的圣旨,感慨道:“果真如洛公所言,皇帝甚至都不愿意调换一下招讨使的管辖范围。”

李渊深吸口气,握着太原留守的圣旨。

晋阳,李渊望着那澄澈的青天,感受着那呼啸而过的风,望着那被吹散的云朵,他从未有过这样的自由轻松。

在这个时候,他如何能忍住回想,洛苏曾经和他说过的那番话呢?

“真正能取得毁灭隋朝成果的是你们这些勋贵、外戚、大商贾、军官。

因为你们这些人,一旦造反,想的就只有一件事,那就是称孤道寡,你们一旦起兵,和那些农民军不同,会第一时间毁灭隋朝的政治机构。

而且你们这些人本就有大量的资源,可以跳过农民军前期的艰难积累,你们这些隋帝国最精英的人,将会毁灭他。”

到了如今,李渊对这句话理解愈发的深,自己现在是太原留守,只要仔细准备一番,大隋八分之一的土地就会在瞬间改旗易帜。

这世上难道只有自己一个想要这么做的贵族吗?

李渊知道一定还有其他人,杨玄感绝对不是例外,那位据说已经遁入瓦岗的李密,也不会是唯一一个反对杨广的关陇勋贵。

“二郎啊,从你太祖父时,我李家就被封为唐国公,唐就是晋,春秋第一大国。

便是晋阳这里。

现在我们却能够站在这里,彻底得到这里的大权,这难道不是素王庇佑吗?

这难道不是上天要让我们成就大业吗?”

李渊感慨着,李世民亦是有同感,仿佛上天钟爱李氏一般。

李渊自忖自己现在应该做什么呢?

其实没有什么需要做的,因为他一直在让李世民结交太原的英雄豪杰,李氏已经准备了许久。

现在所需要的就是按部就班。

然后等待洛氏南归,将隋朝撕个粉碎,至于未来会如何,李渊不知道,但他记得洛苏说过的话。

“唐国公,伱有一个好儿子啊。”

洛苏说这话时,意味深长,李渊时常会想起这句话,他不明白洛苏说的是李建成,还是李世民。

在他看来,自己的两个儿子同样的优秀。

从雁门回来的李世民,几乎断绝了所有对隋朝的念想,他现在是李渊军事上最得力的助手。

杨广被围在雁门时,李渊让李世民前往,在太原的这些年月中,李世民也每每展露自己在战场上的天赋。

最危险的一次,李世民身先士卒,亲自率领着骑兵,将李渊从万军中救出来,最终和匆匆而来的步兵夹击,大胜。

李世民的勇猛、果敢以及临危不乱,让李渊非常欣喜,他记得洛苏说过,想要夺取天下,在国力不能彻底碾压的情况下,一定要有一个类似于韩信一样的,足以震慑大局的将帅。

这样的将帅,李渊希望是自己的儿子,如果是外人,他会非常的不放心,而现在,他的二郎似乎就是这样的人。

李世民现在已经清醒的意识到,隋帝国曾经虎视四方的庞然大物,已经真正的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它疲态尽显,甚至就连那些乱民都已经难以平定。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曾经和隋帝国密切合作的那些世家大族,开始抛弃隋帝国,或者说抛弃杨广了。

世家大族不是一般的墙头草,在王朝存续这方面,世家大族有异常的执着,极其的抵制王朝的改变。

他们可以在王朝内部当蛀虫,可以用各种手段掏空王朝,但他们绝不希望王朝覆灭。

换句话说,这些世家大族在某些程度上可以说是王朝忠臣。

因为王朝覆灭所代表的是,新贵的崛起,纷乱的局势,势力的重新洗牌,这对于已经占据了王朝相当份额股份的世家大族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但现在隋帝国的世家大族,默契的抛弃了杨广,天下的局势已经到了,有识之士都认为艰难的地步。

尤其是山东高门,在关中本位的隋朝,本就处于被压制的地位,现在终于有了机会,自然不会放过。

……

洛阳朝廷中发生了两件事。

在十二路平定叛乱的大使被派出后,杨广开始询问成果,有没有人敢于告诉杨广真相呢?

有。

但不是宇文述,他轻描淡写的说着谎话,就像是每一个亡国的君主面前的小人,“回禀陛下,祸乱天下的盗匪已经被消灭的七七八八,大隋的社稷相当稳固,陛下不必担心,那些盗匪成不了气候。”

杨广很开心,认为宇文述有功,于是重重赏赐了宇文述。

苏威硬着头皮将真相告诉杨广,“陛下,之前王薄在山东造反的时候,长白山距离东都有一千多里,但是现在盗匪却出现在距离东都仅仅一百多里的地方,这怎么会是盗匪越来越少呢?

现在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尽快移驾西京,只要回到关中,依靠关中天险,以及骁果军,我大隋的社稷依旧可以保留。”

杨广很愤怒,认为苏威妖言惑众,于是将苏威以及他的儿子全部废为庶人,这一下朝廷中安静了。

……

洛阳宫中,宫娥步履匆匆,宦官以及卫士进出,正在为杨广准备前往江都的东西。

夜色降临,洛阳的月色依旧是那般美,皎洁银白的月光洒在杨广的脸上,满是萧瑟。

天气已经彻底转凉,杨广却仿佛感觉不到一般,萧皇后知道有大臣劝谏杨广不要去江都,回西京,但却被直接投进了监狱。

她是个温婉的女子,温声劝谏着杨广,杨广饮下一杯酒,望着舞姬在月光笼罩中翩翩起舞。

不曾回答萧皇后,只吟诵道:“皇后啊,我梦江南好,征辽亦偶然。”

杨广对江都的感情很深,他喜爱江南的文化,他喜爱那片土地,那里简直是他的第二故乡,在这个让他觉得无比失败的中原,他一刻也待不下去,他只想回江都,他曾经在那里吟诵文赋,和士人作诗,他在那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现在他只想回到江都去。

杨广醉倒在萧皇后怀中,他总是将自己喝成一滩烂泥,一点都不像是一个帝国的主宰,他只是个烂酒鬼罢了。

萧皇后落下泪来,就着微微寒意的半月,她轻声哼唱着哀婉凄楚的江南小调。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

笛在月明楼。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江南真的那么好吗?

萧皇后抚着杨广紧皱起的眉头,陛下啊陛下,我们会死在江南吗?

为什么不愿意返回西京呢?

洛苏可以给出答案。

因为杨广的心态崩了,他那么聪明,难道不知道盗匪根本就没有剿灭吗?

他难道不知道社稷已经到了快要倾覆的时候吗?

他只是不愿意相信罢了。

他宁愿自我欺骗,也不愿意面对残酷的现实,他已经从昔日的骄傲,变成自卑到了极点,他对自己没有半点的信任。

既然解决不了,那还不如装作不知道。

乘风破浪的龙舟从洛阳而出,顺流而下向着江都而去。

那龙舟煊赫,没有人可以阻止杨广,那些愿意劝谏的都已经被杨广所杀。

只不过是在运河中,留下几条新的人命而已,这条运河下,从不缺乏尸体。

生活在运河两岸的百姓,不会打这里的鱼吃,百姓只会在这里祭奠。

就在那龙舟驶过时,就有无数百姓愤恨的咒骂着杨广,如果在上古时,大概是——“时日曷丧,吾与汝俱亡!”

杨广听不到这些咒骂,他在龙舟中,畅饮美酒,舞姬曼妙,拂面而来的是脂粉香气,耳边再也没有那些不中听的言语。

这难道不才是天子该有威仪吗?

杨广畅快的大笑着,他终于又回到了自己最快乐的时候。

……

在杨广醉生梦死时,洛玄星正率领着大军在辽东艰难跋涉,尤其是度过辽西走廊。

在这个过程中,洛玄星将收编来的隋朝大军以及辎重重新整理了一遍,给敢战士配备了辅兵。

这样敢战士就能够全部都在第一时间穿戴甲胄,全战斗力出战。

至于那些胡人贵族,洛玄星同样和这些人多次讲过,进入中原后,只要立下功劳,日后洛氏一定给他们回报,但必须要按照洛氏的规定去做。

胡人最是知道自己要什么,这些胡人贵族大多数都是汉化的,操着一口雅语,拍着胸脯让洛玄星放心。

洛玄星知道,以后这些胡人族中,可能会有大量身居高位的人出现。

用胡人来充当宫廷以及禁卫军统领,这是从燕国时期就开始的传统。

……

当最后一支军队走出辽西走廊所在,洛玄星终于长舒了一口气。

还好没有被困在辽西走廊中,如果真的下了雪,那可就不妙了。

从凛冬城到现在,两千里的距离,他以及洛氏走了将近六个月,从夏季,走到了冬季。

现在终于到了。

走出辽西走廊的时候,气温有明显的回暖,让敢战士甚至有些不适应这个季节,竟然如此温暖。

“这就是中原吗?果然是适应生存的南国啊。”

有年轻的敢战士说道。

洛玄星差点落下泪来,强作平静道:“这就是中原,我们洛氏曾经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前面就是涿郡,就是蓟城。”

洛玄星的目光投向远处,那里是洛阳。

杨广,你准备好了吗?

洛氏来杀你了!

————

逆天虐民曰炀。——《谥法解》

(本章完)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