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祖宗保佑:我建立了千年世家 > 第六章:玄奘讲法,世民多哀!

苍莽沙海,随风而起催迫人世,石柱林立,宛如刺破天穹的利剑,驼铃悠扬。

数十上百米高的崖峰上,处处石窟,石窟中神人环绕,有蛇身人首的天神,有散花的天女,有飞天的神女,有璎珞,有莲花,更多的则是宝相庄严的诸佛菩萨,护法金刚。

玄奘站在最大的石窟中,抬头望着这里最高大的佛。

这尊佛像高达六丈,这在佛教中是一个非常不凡的数字。

佛教修建的极度宝相庄严,站在佛像之下,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都能感受到佛像在俯视着你。

佛像上用鲜艳的颜色描摹着。

在佛教中,这据说是素王上皇天世尊的人间正身,万佛源头,处于生灭之间。

这是雕塑的艺术!

所以这尊佛像在任何地方,都位居正中,就如同素王上皇大天尊在道教中一样。

姬灵均是大菩萨,昭圣王是佛陀之一,还有许多从中原传进来的神灵都是护法金刚。

在玄奘看来,这尊佛像和真正的素王相比,不能说没有联系,只能说毫不相关。

但这问题不大,神话本就是口口相传的东西,对于神的形象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这世上除了文公外,没人见过真正的素王。

之所以来这里,玄奘是要看看,自己接下来最大的对手之一。

现在发展到什么程度了。

虽然文公没有明说,但他知道前往西域的目标很简单,那就是万法宗主,万者之上,要一己之力把其他人都打趴下。

至于如何做到,那就有不同的方法。

此刻望着这些恢宏的建筑,玄奘放弃了最激进的办法。

佛教和道教都已经不仅仅是宗教,而是融入了文化和血液中,是凉州以西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彻底铲除不亚于挖掉肉,放干血。

数百年的发展,道佛都有一套自己的体系。

想要直接毁灭,那就只能发动宗教战争。

征服西域容易,将西域纳入统治容易,但毁灭西域,那是绝对不行的。

即便是鼎盛的中央王朝,也一定会失败,会拖垮在战争中。

况且没必要走到那种地步。

洛氏还不至于搞出异端比异教徒更可恨的极端思想来。

既然如此,那就只能走多重分身之道,玄奘最后望了一眼这尊素王上皇天世尊像。

一路向西,诵经的声音不断响起。

在玄奘的坚持下,他只带了五十个敢战士以及十个灵兵西行。

因为灵兵无所谓,但敢战士是有家人的,一路西行万里,还要做那么重要的事,即便是最快,都要起码十几年见不到家人。

玄奘带走的,都是以后要在西域立业的人,都是族中对经文等方面有天赋的。

在前往西域的这一路上,玄奘有意识的开始锻炼自己有关于宗教方面的天赋。

在过去三十多年,他一直将自己往内政人才的方面引导,注重的是脚踏实地做事,所以他的狡言是偏低的。

现在既然要搞宗教方面,那辩经就是最重要的事之一。

他的天赋兑现的很快,尤其是狡言这一项能力,仅仅几個月的时间,就突破了90大关。

他才三十多岁,还没有达到人生的最巅峰,在进入西域后,他的属性已经达到了——

【洛玄奘(曾用名:洛玄照):

权斗:82;治国:83;御人:84。

统率:73;武力:84;军略:78。

狡言:88→90;学术:93→94;魅力:95→96。】

玄奘在进入西域后,很快就展现出了他作为洛苏钦点洛氏宗教头子的天赋。

在西域广袤的土地上,强人极多,真是应了那句,真佛之下,有妖魔。

苍莽黄沙掩盖下,呼啸而来的强人,各种人都有。

玄奘穿着的服饰不是僧侣,也不是道袍,而是一种糅合了这些,再加上祭祀服的许多风格糅合起来花纹的衣裳。

相同的服饰能够强化一种认同。

在西域,僧人的地位不低,但实际上死的最多的就是僧人,因为僧人喜欢出游,强人可不会管这些信仰,经常会有僧人被截杀在道上。

玄奘很明显就是被当成了出游的僧人。

洛氏中的灵兵大部分都跟在洛苏身边,玄奘带来的灵兵还没有启动,依旧是雕像状态藏在玄奘身上。

敢战士是正常人类,在正常行军时,当然是不会穿戴甲胄的。

甲胄都放在车辆上,可能被当作了货物。

面对前来打劫他的杀气腾腾的强人,玄奘只想笑,好啊,现在就是验证自己所学到底有什么效果的时候了。

玄奘未曾让敢战士等人上前,他独行上前,舌灿莲花,然后给这些强人开始讲理。

“你们这些孽畜,还不速速跪下,聆听圣言。”

他的吼声宛如雷霆,如同丛林中的狮虎,震慑心神,这一刻,他仿佛自己回到了凛冬城!

那些强人纷纷跪倒在他的面前。

那是一个痛哭流涕,对自己曾经犯下的过错忏悔到了极点。

口称,“愿从法师教诲,愿诵玄门天经,弃恶从善,从此洗心革面,愿做法师门下走狗。”

玄奘手中持着木制权杖,重重击在这些人背上,口中呼道:“业火罪状,自此而消!”

玄奘手中的权杖是实木的,他又势大力沉,这一击下去,立刻就是肝胆破裂,就算是壮汉也顶不住这一击。

几乎立刻就毙命当场。

“罪孽太重!”

玄奘脸上带着和善表情,望着毙命在自己杖下的一些强人,剩下的人都跟着玄奘念诵经书。

有人活了下来,不住叩首。

玄奘觉得颇为不够爽利,他完全是单方面输出,这些人并不如何懂得道理:“你们这些人都不曾明白什么大道,只是些芸芸众生牛马罢了。”

玄奘现在想要遇到的,是那些能够和自己一战的人,他踏上露天的车,在太阳的照耀下,继续往西而去。

身后则传来不住叩首诵经的声音。

“上皇历十二万八千劫,每劫又有十二万八千载,一载无量量年,上皇先天而生,此所谓先有上皇后有天。”

“上皇睁眼而有日月,呼气而有风云,发声而有雷霆,神躯一动山川尽显,思则造作羲娲,念则催诞太一。”

所谓经书,无非解决信徒的几个问题。

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

神在这个过程中又处于一个什么位置。

神又有什么威能,即信徒为什么要信仰。

纵观世界神话,总是创世神话,然后是神之间的神话,以及神的神职。

最后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这到底是个什么神系,信徒如何去亲近神。

在这方面,佛教会诞生在天竺自然是有原因的,那片土地数学比较发达,天灾又很多,特殊的地理以及文化造就了,那里是真的能吹牛逼。

而能吹牛逼,在创造神话上就相当牛逼。

所以佛教能发明出那么多的大数,佛教里面的世界有那么多,恒河沙出现在佛教很正常。

但洛氏不一样,编故事而已,谁怕谁,我家有真神!

虽然这个真神实际上是家神,只管家族,不管外面,但外人又不知道,而且现在的素王,也不仅仅是家神,权能真的高的不可思议。

一个已经逝去一千多年的人,竟然还能重新降生在世上,这就是素王老祖的恐怖之处。

玄奘作为宗教大手子,写一本创世经书问题不大,不过这本经书,不能回流中原,否则就有些不好搞了。

毕竟这些东西都是假的!

应该是假的吧?

玄奘自己也有些不确定,貌似素王老祖真的有些太过于强。

道教和佛教讲究的是超脱。

道教就不用说了,天天想着成仙,佛教其实一样,想要成为佛,但玄奘自己是很清楚的,那就是不可能。

洛氏有真神都成不了,其他人就更不可能了,所以道佛玩到最后,只能说一句心诚则灵,要么就玩来世或者往生极乐。

但问题是,来世这种东西那是一定没有的。

至于往生极乐,无论是道教的东极大帝宫,还是佛教的西天极乐,这玩意都是假的,这世上唯一一个可能存在的极乐,就是素王的。

文公的出现证明真的有一个可以容纳亡者的世界,但能不能进入其中,玄奘也不太确定。

但至少比道佛纯骗要强的多。

现在他要做的就是把其他人都打趴下,然后收编,让整个西域最后的终极信仰都落在他这里。

他为自己这个教派取名叫做——玄门。

当这个名字出现在他脑海中时,他就感慨这一定是命运的安排。

……

玄奘西行按下不表,长安城中,在李元吉的挑唆下,李建成对李世民的压制越来越严重。

在这之间发生了一件非常离谱的事情,那就是李元吉竟然想要直接杀死李世民。

而且是在李世民陪同李渊前往太子东宫的时候,李元吉安排了刀斧手,准备直接把李世民乱刀砍死。

李建成知道这件事后,李元吉的脾气他是知道的,这种事李元吉真的能干得出来。

李建成连忙阻止了李元吉说道:“父皇就在府中,你这么光明正大的杀死秦王,这不是找死吗?”

李元吉很是生气的说道:“如果不是为了大哥,我又何必要杀秦王呢?”

李元吉对李世民的恨意太深了,虽然李建成也不知道这种恨意从何而来。

更让李建成认为比较离谱的是,魏征竟然赞同这件事,他也直接和李建成说,让李建成早日对秦王动手,只要秦王一死,秦王府就是一盘散沙。

秦王府诸将的功勋虽然高,但官职不高。

秦王府现在之所以这么强势,就是因为秦王的威望,让天子也有些投鼠忌器。

但朝廷禁军终究是掌握在天子手中,如果秦王活着,凭借巨大的战功威望,还能和天子分庭抗礼。

如果秦王死了,那军队立刻就会将中立的脚步转向天子,秦王府就只能等死,最重要的是,秦王府实际上是没有继承人的。

秦王世子李承乾还太小了。

完全不可能继承李世民的任何政治遗产。

这让李建成也开始犹疑,但他还是拒绝了这件听起来就非常不正常的事。

这让魏征觉得非常可惜,他已经好几次劝告李建成杀掉李世民,不要再犹豫。

但李建成一直都在犹豫,不听从魏征的建议,他所思考的和魏征不一样。

魏征是看到了秦王的巨大威胁,而后这种威胁难以解决。

正如一个月前,魏征对李建成谏言,“太子殿下,无论是削弱还是其他,但只要秦王不死,那事情就都没有结束。

因为秦王站在那里,就是权力,这种权力来自于他的功绩,这种权力来自于人心。

这种力量就是所谓的振臂一呼!

这种力量只有他自己能够毁掉,不是我们所能够毁掉的。

只要秦王不死,他一旦逃到山东,他走过的地方,那些刺史和县令就会依附他,他一封信可能就会让军队叛变。

太子殿下啊,难道您不知道您所遇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对手吗?

杀死秦王,未来的天子位就是您的!”

李建成认为魏征说的很有道理,但他反驳道:“孤是太子,孤本来就是正位,这世上从来只有皇子攻讦太子的,哪里有太子害怕而攻讦皇子的呢?

那岂不是孤失德,到了那个时候,怕不是才会给秦王机会。

只要孤不犯错误,这天下终究是孤的,秦王他又能做什么呢?

先生所说的那些,都有些太过于玄,秦王的确是有名望,但如果真的强大到那样的地步,现在又怎么会陷入下风呢?”

这话听的魏征是急的跳脚,早知道这样,他还不如直接投靠秦王,他一定劝秦王,先下手为强,把太子和楚王都杀了。

他有些后悔帮助太子变得势力强起来,导致太子对秦王竟然会生出一丝轻视和怠慢。

李世民现在的处境的确是说不上好,他的陕东道大本营在山东洛阳。

但是他现在身在长安。

东宫有两千卫士,李建成还一直收揽勇士,这件事被李渊知道后,只不过是斥责了李建成,但李建成依旧在这么做。

李元吉府上也有亡命之徒,两个人加起来有三千多,在长安城有这么庞大的力量,已经相当的可怕。

秦王府只有八百武士,一旦打起来,这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战斗力,东宫卫士也都是精锐,不虚秦王府卫士。

李渊也在不断的压着李世民,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争斗的过程中,一直拉偏架,导致李世民很难受。

若不是中途突厥人入侵大唐,李渊不得不让李世民领兵出击的话,李世民简直差点就扛不住了。

大唐帝国的死敌突厥人,却成了李世民的救星,这可真是个笑话。

李世民默默忍受着这些事,他一直在等待一个机会。

终于被他找到一个最合适的机会,为了不让太子和秦王再起起争端,李渊去避暑的时候,带着李世民离开,让李建成留在长安,李世民乘此机会,向李渊告道:“父皇,太子勾结外藩谋反!”

与此同时,派人和李建成说秦王告发他谋反,天子已经派人前来抓他,如果李建成慌张的话,很可能就会真的谋反,如果真的是那样,李世民会直接笑出声来。

就算是李建成不造反,但问题不大,李世民还有后手,那就是和李建成勾结的外藩,李世民知道这个将领是李建成用来对付自己的,这样的外援,李建成还有不少。

尤其是河北,李建成的很多人都在那里。

但这才好,这样等到那个将领杨文干造反的时候,才能把屎盆子扣在李建成头上。

这一环套一环,听起来很简单,但需要的布置却极多,李世民不知道花费了多少功夫,才达成这一切。

殿中烛火飘摇,殿中其他人都瑟瑟发抖的不敢发出一点声音,李渊苍老的面容中,满是痛苦和不解,但手中拿着李世民呈上来的关于李建成的信,他又该说什么呢?

他没想到会等来太子谋反,“秦王,你立刻派人去查这件事,不,将太子带到这里,朕要亲自询问他。

如果他真的参与了造反,秦王啊,朕这次真的要立你为太子了。”

李渊只觉自己喘气都有些难以喘息,李世民脸上带着悲痛之色,缓缓退出殿中,脸上再无表情,他回想过去的种种。

这次废掉太子的位置,大概就是结束了吧,杀掉元吉,将大哥流放,就让这场争端结束掉吧。

李世民对李建成不是特别放在眼里。

在他看来,只要父皇认可了他,区区太子,根本就不算是什么,他有绝对的自信让太子的旧部都投奔他。

就像是在大唐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他招揽的群雄豪杰一样。

这些人大多数都曾经不是他的人,但现在却都对他忠心耿耿。

殿中的李渊深深的坐在垫子上,他心头有愤怒,是对太子建成的,他自认自己对李建成仁至义尽,到了现在还没有废掉建成的太子位。

为什么太子要造反呢?

突然一个想法冒出,出现在他的脑海中,会不会太子根本就没有想着造反呢?

太子李建成很懵逼的被带到了行宫,他几乎一瞬间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他一方面好奇自己和边将勾结的事情为什么会被秦王知晓,一方面他心头又有无尽的恐惧。

“父皇,儿子冤枉啊,我绝对没有想过造反!”

李建成知道现在没什么可说的,他只是一遍遍的磕着头,地上有鲜艳的血迹出现,他的额头上满是鲜血,上面带着灰尘,他一下下的叩首着,用一种决死的意志,向皇帝宣示着,他绝对没有造反。

李渊很快就心软了,他张了张嘴道:“秦王,或许这上面的消息是有一些误会,太子朕还是知道的,他仁厚慈孝,不可能会做出造反之事。”

很快杨文干真的举兵造反的事情就从边境传来,李建成如堕冰窖,他不明白为什么,杨文干是疯了吗?

但无论如何,刚刚有些相信太子的李渊,再次暴怒,将李建成软禁在宫中,转而和李世民说道:“秦王,杨文干造反就由你去领兵平定吧,此番回来,朕就册封你为太子。

建成失德,已经不适合担任大唐太子了,朕会将他封到蜀地或者江南,以后伱就让他当个富贵王吧。”

李渊的声音有些悲伤。

李世民抑制住心中的狂喜,同意了这一点,只要他能正常上位太子,这些都不是问题。

等到李世民将这件事告知秦王府时,洛玄夜却说道:“秦王,平定区区杨文干,让我去就行了,你还是留在长安吧。”

洛玄夜是一种直觉,因为李渊不是一次拿太子晃点李世民了,在洛玄夜这里,李渊的话没有什么信用。

最后李世民踏上了平定杨文干的道路。

他前脚刚走,张尹二妃和裴寂这三人就开始给太子建成求情。

“陛下,太子本就是东宫正位,为什么要造反呢?而且他仁厚慈孝,又怎么会造陛下的反呢?”

这些言语如果不能让李渊动摇的话,那后面裴寂的一番话简直就是绝杀。

他直接把李渊一直以来想要掩盖的问题撕开了,“陛下,臣以为太子和秦王争斗之事,如今已经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陛下您一直以来都是站在太子这边的,武德五年的时候,如果不是突厥入侵,现在秦王或许已经是个闲人了。

当时您还说秦王是‘挟持着突厥人来威胁您’,臣还记得这番话。

既然如此,那您就是太子最大的靠山,如果没有您,或许现在太子早就已经不是秦王的对手。

太子造反又有什么好处呢?

这是相当不合理的!

当时陛下您和秦王在长安外的行宫,区区杨文干难道真的能攻进长安吗?

就算是有心算无心,杨文干长驱直入,但真的能抓住陛下和秦王吗?

就算是能够夺下长安城,那又有什么用呢?

只要有陛下和秦王在,这大唐哪里不是长安呢?

太子的造反是绝对不会成功的。

太子的造反就算是夺取了长安城,也没有丝毫作用,他又没有对付您的可能,那太子为什么要造反呢?

臣斗胆说一句,太子就算是动手,那也是对秦王动手,怎么可能对陛下您动手呢?

还请陛下三思!

太子谋反之事,疑点重重,千万不要成为有心人的棋子,以免中了奸计!”

奸计自然由奸臣所出。

谁是奸臣,以前不知道,但现在奸臣自己跳出来了!

一个就是秦王,另一个就是秦王死党,周国公洛玄夜!

裴寂的分析实在是有理有据,让李渊不得不相信,他更加愤怒起来,秦王为了成为太子,竟然诬陷太子,这是完全不将他这个皇帝放在眼中。

裴寂对李渊实在是过于熟悉,一看到李渊的神情,他就知道李渊听进去了,李建成这次没事了,自己又挫败了秦王的一次阴谋。

李渊和裴寂都没有意识到一件事,那就是所谓太子和秦王之间的“二府之争”,实际上完全是李世民和李渊之间的角力,一旦李建成失去了李渊的帮助,会在短短时间之内,被李世民所击溃。

杨文干的叛乱就像是一场笑话,如果不是现在天下初定,李渊担心还未曾收拾的人心,因为杨文干而再次波动的话,根本就用不到李世民上场。

李世民率领着军队根本就没什么打仗,见到秦王来到之后,杨文干手下的军士直接就把杨文干的脑袋砍掉送了过来。

如同巡游般平定了这一次叛乱后,李世民再次证明了自己在军队的威望,就兴致勃勃的返回长安去拿属于自己的太子之位。

但是让他失望了。

李渊就像是完全忘记了这件事,他不仅仅没有给李世民太子之位,甚至还训斥了李世民不懂得孝悌之道,竟然告发自己的兄长,而且还是用一件并不正确的事。

杨文干造反和太子并没有关系。

李世民当然不服,他跪在大殿下,朗声道:“请陛下下法司,查验太子和杨文干造反是否有关。”

这话让李渊的脸色更是难看到了极点,他是不可能把这件事张扬出去的,李世民这就是在公然对抗自己。

李渊深深地望了李世民一眼,冷哼一声离开了这里。

李世民走出皇宫,望着明明是白天,却黑暗宛如有野兽伏沉的皇宫,突然低声吼了一声。

天子的金口玉言,如何能这么轻而易举的废黜,为什么直到现在还不愿意将太子之位给我。

一个区区嫡长难道就真的重要到这样的地步?

明明一切都能够有一个好结果,但就是不愿意,陛下啊,父亲啊,你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难道真的如同文公所说的那样。

你是担心我为太子,你将会失去权力吗?

难道我们父子间,竟然真的会因为权力而到这样疏远的地步吗?

————

武德二年,太宗将攻刘武周,高祖曰:“我儿有太子相。”

武德四年,太宗欲东出,高祖勉励,曰:“若取中原,功难赏,储位可配。”

武德六年,突厥寇侵,高祖曰:“退突厥,当有东宫。”

武德七年,太宗平文干,高祖曰:“归来策东宫正位。”

高祖无信,太宗多哀。——《通鉴·唐纪》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