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澳洲崛起录 > 第九百五十一章 :莫斯科,莫斯科!

澳洲崛起录 第九百五十一章 :莫斯科,莫斯科!

作者:疯艺炯龙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38: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在澳大拉西亚国内因为悉尼地铁环城线的开通争相报道的时候,万里之外的东欧战场,此时的战役也进行到了最紧要的关头。

当之无愧的两个主角,自然是已经逼近莫斯科的德国中部集团军群和负责防守莫斯科的俄国预备役集团军群。

在莫斯科的周边,双方军队打的那叫一个天昏地暗,甚至在部分火力比较集中的战场,火药爆炸的硝烟几乎弥漫了整个战场,能见度甚至只有几十米。

双方的战争有多么惨烈呢?目前在莫斯科周边的战场上,平均每天至少有3万名士兵死去,其中有接近2万人是俄**队。

但偏偏就是这些没有经过多少训练的俄国新兵,硬生生抵抗住了强大的德国中部集团军群的进攻,并且誓死守卫住了莫斯科。

成千上万的俄国士兵高喊着:“乌拉!”,义无反顾的向着前方的德**队冲去。

哪怕他们手中拿着的是铁锹,也丝毫不能阻挡他们奋勇向前的勇气。

德国人哪里见过这样悍不畏死的局面。虽然德**队拥有强大的战斗力,但他们内部的许多人对于国家也不是绝对的忠诚。

更重要的,此时的德**队也不是完全一心的。德国首相和遗留下来的容克贵族阶级有着不小的矛盾,这也间接的导致了德国政府和参谋部的矛盾。

早在之前制定所谓的巴巴罗萨计划,也就是分三线进攻俄国的时候,德国参谋部的一些将领就和德国政府有着不小的冲突。

虽然大家的目标都是在短时间内打败俄国,但相较于大部分德国将领所希望的全力进攻莫斯科,德国首相更希望加强南北的进攻,并且尽可能占领乌克兰广袤的农田和高加索的油田。

当然,在德国的资源和人力尚且充沛的时候,其实这两个目标都是德**队可以轻松完成的。

这也导致德国在战争前期,政府和参谋部的矛盾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德国的推进速度也很快,看起来形势一片大好。

但自从德**队被阻拦在莫斯科之外之后,德国国内的可用资源也随着一天天的消耗逐渐变少。

在这时候,政府和军方的矛盾也就越来越激烈了。虽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但对于战争还是有着相当一部分影响的。

这种事情也不能评论谁对谁错,因为双方对待事情的角度完全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伴随着德国的进攻逐渐进入颓势,伴随着冬天的到来让德国的后勤线愈发紧张,德**队内部,军心已经乱了。

影响战局的还有一点,那就是德国闪击战战术的失效。

闪击战之所以驰骋无敌,其根本因素就是敌人对坦克部队的快速突进没有概念。

波兰人没有,俄国人同样也没有。

特别俄国还在二战爆发前自费武功,在军队内部进行了大清洗,处决了包括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图哈切夫斯基在内的多位俄国高级将领。

图哈切夫斯基对俄国有多么重要呢?他被誉为红色拿破仑,是二战前俄国最年轻的元帅,天才战略家,眼光独特的优秀将领。

在他担任装备部长期间,因为他的积极倡导,俄国建立了摩托化部队,也就是后来的装甲军队。

还建立了一定规模的空军,新型海军以及一些空降兵部队。同时,俄国还对步兵和炮兵部队进行了提升,这样的贡献也是俄国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就是这样一位眼光极其独到,并且极其有天分的将领,只是因为小小的离间计,再加上苏达林之前对他的不满,导致担任高官的年轻元帅草草的就被执行了处决。

他的死对俄国来说影响极大。如果图哈切夫斯基能够继续呆在高位直到现在的话,恐怕俄国的装甲部队和空军的实力能够提升一大截,在战争中的表现也就不会这么拉胯了。

也正是因为图哈切夫斯基早早的在大清洗中被处决,导致俄国的装甲部队直到德国发动了闪击战才加急改进,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形成足够的规模。

不过德国人靠闪击战终究是不能取得完全的胜利的。

首先就是闪击战需要强大的后勤,这在冬天的俄国是很难实现的。说白了,俄国人自己在和平时期都无法做到完善的后勤,更不要说战争时期的德国人,能够在俄国的土地上满足自己的后勤需求了。

后勤跟不上,其实并不是德国闪击战完全失效的原因。

说到底,俄国的土地面积还是太大了。这让俄国人完全有充足的时间来应对德国人的战术,哪怕是强大到无可匹敌的闪击战,实际上也是有一定的缺陷的。

再加上澳大拉西亚出口给了俄国一大批T-14A重型坦克,让俄国在装甲部队方面可以逐步应对德国装甲部队。

T-14A重型坦克是澳大拉西亚20年前的技术,阿瑟也不担心俄国人会通过这样的坦克技术赶超澳大拉西亚。

而且说实在的,目前俄国自身的坦克技术也确实不错,技术水平是完全能够研发出来T-14A重型坦克这样的简易坦克的。

倒不如连同图纸一同出售给俄国,从俄国赚取一部分资金和矿物,让这份已经落后20多年的坦克技术,最后发挥自己的余热。

这么做还能顺应之前《联合国家宣言》中所说的,缔约各国应当付出自己的一切人力,财力和物力来应对这场战争。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出售坦克和技术图纸的方式,也能增加澳大拉西亚在这场战争中的贡献。

就算俄国人凭借着这些坦克取得了不小的战果,卖给俄国人坦克的澳大拉西亚也能分到一部分贡献。

再然后就是,T-14A坦克在设计方面是有一定的漏洞的。如果俄国人过于重视这份坦克技术,进行一定的仿制的话,对于澳大拉西亚来说,这就相当于在未来几年内掌握了俄国坦克的漏洞。

值得一提的是,俄国人为了应对德国的闪击战,采用了五花八门的拦截技术。

其中一种手段就是,在道路两侧用各种各样的方式隐藏坦克,然后对道路上的德国坦克进行首尾双管齐下的突袭。

因为俄国的坦克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进行伪装,这样的方式确实在一开始让德国人大吃一惊,并且达成了一定的战果。

虽然后来德国人也变得谨慎了起来,减小了坦克的损失,但这也相当于成功的阻拦了德国坦克部队的突进速度。

闪击战失效之后,德**队的战斗力就没有那么强大了。

毕竟想要攻克莫斯科的话,德**队必须要实打实的一個个攻克俄国人用人命建立出来的血色堡垒。

虽然德**队也算得上是悍不畏死,再大的牺牲都无法吓到他们。

但很可惜,他们所面对的是真正不在乎伤亡的俄**队。

双方军队最大的差距是什么?

在上战场的时候,德**官对自己的手下叮嘱的是:“莫斯科就在眼前,为了德意志,冲锋!”

而俄**官对自己手下的叮嘱是:“俄国虽大,但我们的身后就是莫斯科。我们已经无路可退了,哪怕阻拦该死的德国佬一分钟,我们也要拼命地顶上!

为了莫斯科,为了俄国,为了胜利,乌拉!”

虽然都是悍不畏死的冲锋,但俄**队在冲锋之前,其实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一个相当夸张的数据是,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相当一部分俄国士兵在战场上存活的时间不超过24小时。

在部分作战比较激烈的战场,士兵们从走上战场开始,到牺牲所用的时间甚至不超过一个小时。

虽然只是纸面数据,但也能体现出莫斯科战场上的残酷了。

虽然德**队的伤亡要好上一些,但德国人口只有八千多万,明显无法和俄国在这样的战场比拼有生力量。

此消彼长之间,德国人的攻势愣是被死死的阻拦在了莫斯科之外。

哪怕莫斯科近在咫尺,德**队仍然无法前进一步。长久以来,这对德**队的士气是巨大的消耗。

毕竟之前的德**队可是百战百胜,现在在莫斯科跟前栽了跟头,这种突然而来的反差感,会让一些德**队感到挫败和茫然。

一旦德**队的风光不再,之前因为不断的胜利所被掩盖的问题也就逐渐的暴露了出来。

首先就是德**队内部并没有想象中的团结,许多德**官和士兵对国家的忠诚度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

毕竟说白了,目前的德国政府是高度集中于德国首相的。但德国首相并非传统的容克贵族出身,是一名连美术学院都没有考上的落榜美术生。

众所周知,容克贵族对于德国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也让这个阶级天然的对许多普通的德国人充满着优越感。

虽然在德国首相掌握了德国政权之后,再也没有人表达出这种轻视,但容克贵族的利益明显和德国首相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这导致目前的德**方分成了两派,一派是德国首相提拔出来的党卫军派,目的也是为了制衡容克贵族所代表的资深派军官。

虽然双方并没有完全撕破脸皮,但互相之间采取一定的手段进行竞争还是时常发生的。

虽然容克贵族是德国传统的军事阶级,但因为一战战败后容克贵族已经损失了相当一部分青年军官,导致容克贵族的影响力不复以往。

而德国首相所提拔出来的党卫军派因为有着来自政府和首相的支持,他们的升迁速度堪比神速。

有的人前一天还是党卫军的中高层军官,后一天就瞬间摇身一变,成为了参谋部的高级参谋,获得了将军的军衔。

这种身份地位上转变的速度,是传统的容克贵族拼了命也赶不上的。

这也导致许多容克贵族对于党卫军派的将领的升迁速度有些眼红,甚至产生了些许的不满。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幕同样也在历史上上演。德国大名鼎鼎的将领曼施坦因,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公开表示莫斯科保卫战的失败全部是德国首相的责任。

曼施坦因表示,德**队在进攻俄国之前,根本没有一个完善的计划,也没有相应的统筹,全军的三军总司令部。

对于整份对俄国进攻的巴巴罗萨计划,曼施坦因更是表达了自己的反对态度。

曼施坦因认为,德**队不应该分散兵力去进攻俄国的资源要地,而是应该集中兵力迅速攻克莫斯科。

而下命令让德**队分兵去占领资源要地的德国首相,不仅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同样也是一个根本不懂战争的家伙。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德国首相的意见在被曼施坦因多次反对之后,德国首相也曾愤怒的表示:“我手下的这些家伙们根本不懂什么叫战争经济学。”

关于曼施坦因和德国首相在军队进攻方向上的分歧,是后世讨论的热点之一。

不过曼施坦因在这方面还是占据优势的。毕竟历史上的德国首相在战败后就已经身亡,和一个死人争吵,获胜的人当然不用多说。

至于分歧的双方到底谁对谁错,最后是那个结果已经非常明显的时代来说,其实也已经不重要了。

但对于现在来说,双方的分歧还是很重要的。当然,这也并不只是德国首相和曼施坦因关于进攻方向之间的分歧。

换个概念来说,这仍然是德国首相和容克贵族之间的分歧。曼施坦因同样也是容克贵族出身,容克贵族之间也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军事素养和能力较强,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并且不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

这样的特点在德国首相看来,那就是拥有军人不该有的个性。

在德国首相的履历中,他只担任过普通的士兵。在他看来,军人首先要做的是服从,个性和其他的思想应该放在最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