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澳洲崛起录 > 第九百五十二章 :转进东南

澳洲崛起录 第九百五十二章 :转进东南

作者:疯艺炯龙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38: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德军败了,而且溃败的程度相当夸张。

这是开战以来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甚至,哪怕是造成这一切的俄国人,都没有想到德国人会在莫斯科经历如此大规模的溃败。

在这场战役中,德国和俄国共计投入超过500万军队,其中德**队大约180万人,俄**队大约340万人。

不过双方巨大的人数差距并不是德国在这场战役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归根结底的来说,打败德国的是天气和后勤。

从双方的伤亡中就能够看出。德**队大约死伤60万人,其中只有不到22万士兵死亡,剩下的士兵虽然伤势不一,但相当一部分都没有生命危险。

对德国来说,这只是一场能够接受的失败。虽然这对德国在俄国的攻势是一记重创,但至少目前的德**队仍然能够重新发动进攻,胜利的希望还没有破灭。

而对于俄国人来说,这是一场非常悲惨,战果要比失败方的德国还要惨烈的多的胜利。

德国人的伤亡只有60万左右,而俄**队的伤亡高达150万,接近德**队的3倍。

更夸张的是,德**队的死亡人数只有22万左右,但俄**队的死亡人数高达97万,还有着超过53万的士兵身负不同程度的伤势。

按照目前俄国的医疗条件来看,最终死亡人数过百万只是时间问题。因为俄国的医疗条件根本无力承担高达53万的伤兵,更何况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重伤员。

伤亡接近德国人的3倍就已经够夸张了,俄国人的死亡数字接近德国人的5倍,这也是为什么说俄国人经历了一场惨重的胜利的原因。

不过好消息是,成功守住莫斯科之后,不仅让德国人对俄国的进攻陷入停滞,为俄国争取了宝贵的调整时间,同样也直接破灭了德国人迅速消灭俄国的野望,德国所谓的巴巴罗萨计划其实已经破产,因为他们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再次发动对莫斯科的攻势。

毕竟整整180万的军队进攻莫斯科都失败了,想要重新发动攻势并且避免重蹈覆辙的话,德国就必须拿出超过250万的军队才行。

但对于目前的中部集团军群来说,别说250万的军队了,就连150万的军队都很难凑齐。

更何况,对于德国目前的统帅德国首相来说,重新凑齐200多万的军队进攻莫斯科,已经成了目前最不划算的计划。

1937年12月11日,在莫斯科战役失败后的第二天,德国统帅部召开了会议,商讨关于对俄国作战的下一步计划。

这场会议对目前的德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能确定接下来的作战计划,那么在莫斯科的这场失败的影响就会变得更大,德国人想要赢得战争的希望也就会更加渺茫。

德国首相在会议中并没有着重提到中部集团军群在莫斯科的表现,而是向统帅部的众人提出了一个新的作战方案,那就是放弃进攻莫斯科,率领主力军队南下前往苏达林格勒。

要知道,对于德**队的进攻方向来说,莫斯科和苏达林格勒可谓是一南一北天差地别。

而且苏达林格勒比莫斯科更加深入俄国内陆,如果要动员主力军队进攻苏达林格勒的话,就代表着德国在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对莫斯科有相应的攻势。

甚至为了保证进攻苏达林格勒的兵力充足,势必是要减少一部分中部集团军群的兵力的。

这么一来,别说是进攻莫斯科了,就连守住目前的阵线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德国首相的提议遭到了德军总司令的反对。德军总司令的意见是,相较于苏达林格勒来说,莫斯科才是那个明显更加重要的城市。

作为俄国在欧洲的交通枢纽,莫斯科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如果能够占领莫斯科的话,德国就可以将俄国一分为二,被切断的俄国也就不足为惧。

反对的第二个理由,是德国进攻苏达林格勒的战线会被拉得太长。

莫斯科已经足够遥远了,但苏达林格勒是一座比莫斯科还要遥远的城市。更重要的是,苏达林格勒位于整个俄国的南方,这和之前德国进攻莫斯科的道路完全相反。

如果挥兵苏达林格勒的话,就代表着前往苏达林格勒的道路会非常艰巨,德国和俄国之间的铁路也需要进行一定的修缮才能使用。

在德军总司令看来,进攻苏达林格勒需要极其漫长的时间来准备,就算取得了成果,对于土地庞大的俄国来说也不算是致命打击。

与其耗费精力进攻苏达林格勒,倒不如重新集结兵力,然后反攻莫斯科。

只要占领了莫斯科,俄国的反抗都将变得微不足道。这也基本符合容克贵族在之前作战的理念,那就是简单干脆的进攻敌人的首都。

这样的理念贯穿了整個一战和二战前期,对于大部分欧洲国家来说,进行决定性的会战才是结束战争的首选。

但德国首相明显不这么认为。

有一句话说的好,既然解决不了问题,那么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德国首相明显无法在容克贵族众多的统帅部说服陆军总司令,不过这也难不倒德国首相。

仅仅一天过后,也就是1937年12月12日,一封来自德意志帝国最高统帅部的电令直接改变了德**方的形势。

根据这份电令的内容,德国首相罢免了包括陆军司令,总参谋长,中部集团军群总司令和第二装甲集群总司令的职位,并且自任为德意志帝国陆军统帅,亲自接管了德国陆军的指挥权。

因为莫斯科战败的原因,容克贵族纵使有所不满,但也根本无法反抗来自最高统帅部的电令。

毕竟这份命令名义上可是德皇威廉二世发出来的,还有着德国政府的支持,他们总不能直接造反吧?

毕竟说白了,此时的德国首相可不是那个孤家寡人。冲锋队改编自党卫军之后,德国首相手中掌握的军权已经超越了容克贵族。

再加上那极其优秀的演讲才能,让德国首相在政坛和民间获得了大量的支持。

有着来自政坛和民间的支持,让德国首相的统治权变得更加稳固。在这样的情况下,别说是一战已经损失了大量将领的容克贵族了,哪怕是一战前巅峰时期的容克贵族阶级,都要费一番手段才能重新拿回自己的权力。

解决了提出问题的人之后,德国首相总算是没了后顾之忧。

作为德国新任陆军总司令,他可以轻易的向陆军下达自己的指令,并且一定程度上可以完全绕过统帅部。

那些在统帅部和参谋部的容克贵族将领们,面对着这样的现状也根本无可奈何。

没办法,手中掌握着军权,政权和民众支持的德国首相,手中的权力确实已经不是他们能够撼动得了的。

12月14日,经过德国统帅部门的友好协商,最终一致投票通过了德国首相所提出的进攻苏达林格勒的计划。

德国首相在当天的演讲中慷慨激昂的表示,这次的进攻目标除了攻克苏达林格勒这座极其重要的城市之外,也要趁机南下攻占整个高加索,占领那里的油田和工业基地。

只要切断了高加索到莫斯科的生命线,俄国的其他地区会损失大量的能源和物资供给,胜利的天平仍然倾斜在德国一方。

德国首相这么说也不是胡编乱造。根据俄国之前公开的一些消息,基本可以确定高加索是俄国非常重要的资源产地。

高加索拥有整个俄国接近86.5%的石油储备(当时,不是现在)、65%的天然气储备和56.5%的锰矿,可以说是目前俄国最重要的能源供应地。

如果损失了高加索,俄国那些不知道从哪来的坦克也将彻底丧失动力来源。坦克这种东西,没了石油也不过是不能动的铁疙瘩罢了。

而且德国还能通过高加索和中东地区取得联系。长远一点来说,如果在苏达林格勒的进攻比较顺利的话,德国还将拥有一定规模的军队可以进攻中东,破坏英国和澳大拉西亚非常重要的石油资源产地,波斯湾。

德国首相越想越激动,并且迫不及待的向统帅着德国装甲集群的古德里安发去电报,要求古德里安率领着第二装甲集群迅速南下,在基辅休整短暂的时间之后,会师东进前往苏达林格勒。

古德里安收到这份电报的时候,整个人完全都是懵的状态。他完全没有想到,莫斯科的失败没几天的时间,统帅部就已经向他的第二装甲集群制定了新的计划。

但问题是,统帅部的这群家伙到底有没有考虑到他的第二装甲集群设备和物资的损耗以及士兵的疲惫程度?

虽然坦克兵不需要自己走,但问题是坐在坦克里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舒服。

特别是12月份,莫斯科的严寒对这些坦克兵来说也是一大挑战。

坦克内部的空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宽阔,甚至某些地方设计的比较狭窄,非常考验士兵的灵活性。

这也是为什么后世招收坦克兵的时候,普遍要求身高保持在一米七以下的原因。

毕竟只有那些个子比较矮的士兵,在这种比较狭窄的环境下才会更加灵活。

甚至对于整个战场来说,个子越小的士兵存活率也会越高。毕竟个子越大,敌人可瞄准的目标也就会越大,这也会无形中增加被敌人命中或者被流弹命中的几率。

古德里安所率领的第二装甲集群现在在哪呢?

他们正位于莫斯科南部的图拉,丘陵和平原的交界处。

第二装甲集群部署在这里,除了防备敌人的坦克部队对德国主力军队绕后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也是寻找可以突袭到莫斯科后方的机会。

但可惜的是,整个莫斯科战役以来,俄国人并没有给德国装甲集群进行闪电战的机会,双方的坦克部队更多的是互相之间的消耗,以及俄国坦克部队的老六行为。

从图拉到基辅再到苏达林格勒的距离,已经超过了2000公里,对于疲惫不堪的第二装甲集群来说绝对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哪怕中途可以在基辅休整一段时间,但也不可能抵消德国士兵心中的疲惫和劳累。

更重要的是,莫斯科战役失败没几天就着急发动苏达林格勒战役,这让古德里安十分疑惑,甚至有些不解。

他们完全可以精心准备两个月以上的时间,调集更多的装甲部队和火炮部队,在武器装备上保持全面领先,然后再去考虑进攻苏达林格勒的事情。

毕竟苏达林格勒虽然没有莫斯科那么重要,但也绝对是俄国在东欧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了。

甚至可以说,莫斯科,圣彼得堡和苏达林格勒,就是目前俄国在东欧地区最重要的三座城市。

草率的发动对苏达林格勒的进攻,这确定是统帅部能够制定出来的作战计划吗?

殊不知,也正是因为苏达林格勒的重要性,才让德国首相在莫斯科战役失败之后,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进攻苏达林格勒。

毕竟光是苏达林这三个字,就足够让德国首相暂时性的丧失理智。

除了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集群之外,正在从莫斯科撤向后方的德国中部集团军群的部分火炮部队也收到了这样的命令。

和古德里安一样,不少的将军表达了异议,但也只能乖乖的执行命令。

毕竟表达异议和直接抗命可是完全两种概念,对于此时的德**队来说,他们还没有直接违抗军令的想法。

德国这边正在准备着对苏达林格勒的进攻,而同盟国这边,此时已经对莫斯科的胜利开始了庆祝。

当然,最开心的自然是英国人了。

用俄国人的巨大伤亡打赢了德国人,这笔买卖对精明的英国人来说,那可谓是大赚特赚。

更重要的是,这场胜利对整个同盟国来说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不仅打破了德**队强大不可战胜的金身,也让德国两线作战的局面更加艰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