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澳洲崛起录 > 第三百四十章:英澳协约

澳洲崛起录 第三百四十章:英澳协约

作者:疯艺炯龙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38: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经历了长达数天的谈判,1913年2月28日,也是这个月的最后一天,在英国向澳大拉西亚的援助方面,澳大拉西亚政府和英国访问团算是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因为双方都有强烈的合作意愿,澳大拉西亚想要获得更多援助,再加上在一战中获取更多的土地和利益,加速国家崛起的计划。

而大英帝国,也需要像澳大拉西亚这样,已经在各方面拥有列强实力,并且能够为大英帝国提供各种矿产资源和粮食,牛羊肉,医疗物资等后勤资源的国家。

澳大拉西亚的海军,也可以和英国海军联合在印度洋等区域巡逻,保护大英帝国的非洲和印度殖民地。

如此一来,英国,法国,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大洋洲,南太平洋,智利,大西洋。这样的一条完整的运输线路就能够形成。

这条线路几乎覆盖了大英帝国的所有殖民地,澳大拉西亚,智利这样的重要矿产资源提供地,还封锁了德国对外获取资源的途径。

同时,如果澳大拉西亚的海军能够在印度洋和南太平洋为大英帝国的海军分担压力,大英帝国就能够调遣更多的舰队主力,前往大西洋和欧洲本土,封锁德国的运输线。

如果这样的计划能够成功,纵使德国再强大,也会因为没有后勤来源的问题,被协约国用人海战术拖垮。

为了彻底的将澳大拉西亚这个国家拉上自己的战车,格雷部长获得了英国内阁的指示,在这次谈判中表现的非常大方。

在双方已经初步达成共识的援助计划中,格雷部长点头答应,在资金方面,给予澳大拉西亚大约3000万英镑的支持。

当然,这3000万英镑分为七年支付,前三年每年向澳大拉西亚援助500万英镑,后四年每年向澳大拉西亚援助375万英镑。

虽然这笔资金援助看起来不多,但好就好在是完全免费的,澳大拉西亚不需要偿还。

其实单论这3000万英镑的总额,看起来其实也不少了。哪怕是和目前最先进的超级无畏舰相比,也至少能够建造十多艘。

哪怕分为七年支付,英国政府每年支付给澳大拉西亚的资金,也至少能够建造一艘超级无畏舰加一艘无畏舰,这可是白得的,阿瑟没有任何理由不要。

资金援助方面,英国政府和澳大拉西亚政府都是很满意的。

对英国政府来说,这笔资金援助虽然为期七年,但前三年最高的花费,也不过只是每年500万英镑。

对于年财政收入接近4亿英镑的大英帝国来说,这笔500万英镑的花费,实在算不上什么。

而对于澳大拉西亚来说,无论是头三年的1000万澳元还是后四年的750万澳元,也都不算小数字。

毕竟澳大拉西亚上一年的财政总收入都达不到一亿澳元的水平,英国人援助的资金额度,让澳大拉西亚政府能够拥有更多的资金储备。

这些钱无论用在民众身上还是军事方面,都能够给澳大拉西亚带来许多好处。

资金援助的额度双方都很满意,因此也很快盖棺定论,成了英国和澳大拉西亚协约中第一条事项。

当然,资金援助相比其他的援助来说,也只能算是开胃小菜。

双方都知道,这3000万英镑根本不能让澳大拉西亚拥有更上一层的军事实力和工业实力,只能算是一小点的锦上添花。

想要让澳大拉西亚心甘情愿的加入将来的欧洲战争,英国人还得付出更多的支持,甚至是更多的土地面积。

随着时间进入三月,双方的商谈仍旧如火如荼的进行。

商谈的下一步范围,也是这次商谈的重点,即大英帝国在科技,人员方面,对于澳大拉西亚的支持范围和幅度。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先进的科技,设备和人才,是国家发展密不可缺的一部分。

先进的科技和设备是国家的现在,储量丰富并且足够优秀的人才是国家的未来。

现在有着英国这样的狗大户,阿瑟肯定不会放过好好敲英国人一笔的机会。

目前的世界人才比例,欧洲至少占据顶尖人才的八成。美国一成,其他地区共一成。

虽然伴随着欧洲战争乌云密布,欧洲人才已经大量流失。

但仍然不能否认,目前的欧洲仍然是世界上最璀璨的明珠,仍然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科技,最庞大的工业,最繁荣的经济以及最先进的制度。

作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大英帝国的人才储备自然不用多说。

至少在有关海军的方面,大英帝国的人才储备绝对是全世界最丰富的,并且没有之一。

澳大拉西亚海军方面的科技先后经历了德国和英国的援助,目前也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一流。

但这和大英帝国仍然有着庞大的差距,阿瑟对于大英帝国的人才和科技,也十分垂涎。

在阿瑟的授意之下,澳大拉西亚政府这边,专门对于第二次商谈进行了讨论,并且决定将这范围的援助定得越高越好。

在科技,人才,工业设备等方面,这些援助自然越多越好。澳大拉西亚获得的援助越多,就越能够提高现在的实力以及未来的潜力。

因为有着阿瑟的支持,政府的官员们也是真敢开口。随便一个内阁部门,不仅提出了大量的科技,设备需求,还希望英国能够支援数百名人才。

几个部门加起来,英国政府就需要每年提供数千名人才,哪怕是英国政府都承受不了这么庞大的消耗。

英国人哪怕再财大气粗,格雷部长都不敢答应如此之高的援助要求。

如果按照澳大拉西亚人所提出的要求来看,恐怕援助之后的澳大拉西亚,实力至少在列强前五。

这很明显和英国人目前的目的有所冲突。

英国人需要的是一个有一定实力,能够在将来的欧洲战争中为自己提供后勤援助,并且帮助自己保护后方的澳大拉西亚。

最多再加上在将来战争结束之后,共同防备大西洋彼岸美国的扩张的目的。

如果按照目前的援助要求来看,恐怕援助之后的澳大拉西亚,就拥有了独自和美国抗衡的能力。

虽然一个更强的澳大拉西亚能够完美的牵制美国,但如果澳大拉西亚继续向北扩张,英国人担心会超出自己的控制。

又是长达十天的扯皮之后,1913年3月11日,双方协约之间的第二条也被确定了下来。

协约规定,英国自1913年开始,截止到1919年年底,共计七年的时间里,向澳大拉西亚提供大量的工业机械设备,主流和现代科技,各方面优秀储备人才等。

在工业机械设备方面和科技方面,按照澳大拉西亚的需求进行援助。

这些工业设备和科技,澳大拉西亚将以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进行购买,并且由英国负责向澳大拉西亚传授。

也就是说,在获得了英国的科技之后,澳大拉西亚可以跳过漫长的掌握科技时段,直接让英国专家来替自己教授这些科技知识。

这将大大提高澳大拉西亚掌控英国科技的速度,让澳大拉西亚的科技水平,快速向英国追赶。

虽然购买工业设备和科技需要花钱,但对于每年财政都有所盈余的澳大拉西亚政府来说,钱反而是最不缺的东西。

别的不说,政府每年拿出2000万澳元来购买英国的工业设备和科技是完全没问题的。

这2000万澳元看起来不多,但在现在这个时代来看,购买力也已经相当不错。

更何况,格雷部长亲口承诺,向澳大拉西亚出售的工业设备和科技,都会低于市场价格,以最优惠的价格向盟友出售。

是的,在这两份条件基本达成之后,澳大拉西亚和大英帝国,其实已经变成了实质上的盟友。

除了军事方面的事项还没有商议之外,在外交,经济等方面的合作,已经是当之无愧的盟友。

至于第二项事项的人才援助方面,经过多次“砍价”之后,格雷部长这才勉强的点了点头,同意了澳大拉西亚方面所提出的,共计七年,每年至少300名人才的需求。

这300名人才将覆盖各行各业各种领域,具体需要哪些方面的人才,按照澳大拉西亚具体的需求来办。

甚至在阿瑟的计划中,包含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人才,会在这300人的范围之内。

总之,澳大拉西亚缺少哪些人才,就像大英帝国要求哪些人才。

除了这两项援助方面的事项之外,阿瑟还向格雷部长额外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澳大拉西亚和大英帝国的造船厂之间,每年进行一次友好的交流。

除此之外,澳大拉西亚的三大造船厂将向大英帝国的造船厂派遣一些学员进行学习,大英帝国一些造船厂,也要派遣一些专家前往澳大拉西亚进行指导。

大英帝国优秀的造船行业,阿瑟不可能不薅这份羊毛。派遣学员加邀请专家双管齐下之下,阿瑟就不相信,澳大拉西亚的造船厂还学不到更多的东西。

英国人在军舰方面的领先程度,阿瑟巴不得年年派遣造船厂的学员前往英国的造船厂。

目前澳大拉西亚所拥有的无畏舰和超级无畏舰技术,英国人的帮助也绝对不小。

协约的两项主要援助基本商谈完之后,这次商谈的重点也来到了除了援助之外的另一大要点,那就是澳大拉西亚和大英帝国之间的军事合作。

正所谓有得就有失,有失就有得。大英帝国之所以援助澳大拉西亚,绝对不是没有任何目的的。

这样的援助和之前的赞助性援助不同。这份协约所签订的援助规模,足以让澳大拉西亚更进一步。

这也代表着,澳大拉西亚必须要在军事合作方面,付出一定的回报来,让英国人满意。

正所谓以真心换真心,这样的协约想要双方共同履行下去,除了对等的条件之外,双方履行协约的动力也十分重要。

从3月12日开始,大英帝国和澳大拉西亚之间的商谈,就变成了格雷部长来提条件,肯特首相和内阁来“砍价”。

格雷部长所提出的第一个条件,就是澳大拉西亚在欧洲战争爆发之后,派遣至少三艘主力战舰来帮助英国维持印度洋地区的局势。

印度洋沿岸有对大英帝国十分重要的印度地区,也有大英帝国的非洲殖民地,同时还有马六甲海峡等重要战略地区。

因此,这片地区的巡逻也变得十分重要,至少在战争时期,必须要有足够的军舰来保护这片地区的安全。

如果澳大拉西亚的海军能够加入印度洋的巡逻体系,就能够让英国海军节省几艘主力战舰,投入到欧洲有可能的海战当中。

这也会让皇家舰队和公海舰队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同盟国之间的舰队聚拢在一起的可能性也会缩小。

对于格雷部长的第一个要求,肯特首相想都没想就立即答应了。

派遣三艘主力战舰在欧洲战争爆发之后帮助英国人在印度洋巡逻,这样的条件并不苛刻,对于澳大拉西亚来说也完全能够接受。

格雷部长的第二个要求,是如果欧洲战争爆发,澳大拉西亚至少派遣20万的军队参战,并且至少要有四分之一的军队是正规军队。

为了回报澳大拉西亚人在军事方面的付出,格雷部长也承诺,会负责澳大拉西亚军队在欧洲时期的后勤,并且替澳大拉西亚承担在欧军队一半的军费开支。

事实上,并不止澳大拉西亚是这样。大英帝国对自己另外两个盟友,法国和俄国也提出了这样的条件。

如果欧洲战事爆发,大英帝国会承担法国和俄国一部分的军费,来缓解两国的财政压力。

特别是俄国的财政压力,因为国内局势本来就动荡不安,再加上工业和经济相对来说比较落后,因此需要更多的来自大英帝国的支持。

更何况,俄国本来就欠了法国大量的贷款,财政状况早已经十分危险。

目前还维持着欧洲最庞大的军队规模,如果大英帝国不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恐怕战争还没开始,俄国就因为庞大的军费开支,导致国家陷入高额负债,甚至有破产的风险。

格雷部长这样的要求,肯特首相也不能擅自做决定。

在请示了阿瑟之后,肯特首相这才同意了下来,但也对格雷部长的要求进行了一定的修改。

关于出兵的问题,澳大拉西亚可以在欧洲战争爆发之后,向欧洲派遣至少25万的作战军队。

人数虽然有所增加,但对于正规军队派遣的时间,肯特部长也进行了限制。

即澳大拉西亚国防部会在整个战争期间,向欧洲派遣总计超过5万人的主力军队。

但要求是,澳大拉西亚派遣的所有作战部队,最终指挥权在澳大拉西亚国防部手中,英法俄可以请求澳大拉西亚军队配合,但不能强制性命令。

阿瑟的想法也很简单。虽然自己自信陆军部队的战斗能力,但不经历大战争的军队,其战斗能力终究不是最巅峰。

如果能凭借这次的欧洲战争,让澳大拉西亚的主力军队都能够先后以轮换的方式,来参加这场旷世大战的话,不仅能让英国人满意,同样也能锻炼澳大拉西亚正规军队的战斗能力。

但锻炼归锻炼,阿瑟可没有让自己军队成为英法俄三国的炮灰,为英法俄卖命的打算。

无论是非主力部队还是前往欧洲轮换作战的主力部队,其最终指挥权,必须要掌握在澳大拉西亚自己的手中。

为数不多的主力部队,可是澳大拉西亚陆军的根本。虽然阿瑟计划将他们派遣到欧洲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有不少伤亡的准备。

但大规模的伤亡阿瑟也无法接受,如果让英法俄来指挥澳大拉西亚的军队,极有可能在一战爆发之后,这些军队派遣到像凡尔登这样残忍的绞肉机战场上。

要知道,一战可是爆发了好几场像凡尔登这样的大型战役,每一场战役的参与军队人数都超过数百万,死伤人数也高达上百万。

就算澳大拉西亚能够派遣25万的作战部队,在这样大规模的战役中,也只会被消耗殆尽,最终吃亏的还是阿瑟和澳大拉西亚。

因此,阿瑟宁愿多派遣5万的作战部队,都要将军队的指挥权牢牢的掌控在澳大拉西亚自己的手中。

求月票!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