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澳洲崛起录 > 第四百章:澳大拉西亚军队的战斗力

澳洲崛起录 第四百章:澳大拉西亚军队的战斗力

作者:疯艺炯龙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38: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当华沙-伊凡哥罗德战役的战果传到西线和阿瑟的耳中,立刻激起了协约国对作战的更大热情,同时对于西线即将发起的战役也十分期待。

在英国和法国看来,俄国都能一举击败对德国部分军队和奥匈帝国主力军队,英法澳意国联合,轻松消灭德国主力应该不难吧。

正因为这样的期待,霞飞还提议更改作战计划,在西线北中南三方面集团军完成各自的作战计划之后,其中所有优势兵力全力东进,赶在俄国人抵达之前攻破柏林。

说不定,协约国两面夹击之下,德国确实很有可能就此战败。

目前德国面临的是比历史上更加强大的俄**队,以及数量更加庞大的英法澳联合军队。

但这对阿瑟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如果欧洲战争太快结束,一来澳大拉西亚在战争中的贡献并不是很大,损失不太惨重的德国也不会容许协约国大肆割肉放血。

这样来看,阿瑟所期待的从德国工厂引进设备和科技,以及大量技术工人的计划就会落空。

而且,损失并不严重的英法会很快回血,澳大拉西亚的地位也就不再那么重要。

因为状况良好的英法完全能够轻松应对美国,那么一战后的世界就是英法说了算,其他国家压根没有插手的资格。

这是阿瑟所不能接受的,澳大拉西亚辛苦谋划这么久,自然也不可能为英法做了嫁衣。

因此,尽可能拖延战争的进度,至少让战争不那么快结束,是目前比较重要的事情。

最有效的方法,是暂缓对协约国盟友的物资供应。特别对于俄国来说,进行了一次超大规模战役之后,本来还算充足的武器弹药和战略物资肯定又有所缺少,也十分依赖澳大拉西亚的补充。

如果暂时减缓对俄国的物资供应,俄国在物资稀缺之下,肯定要减少东线战役的规模。

德国也能在东线喘口气,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西线,不至于面临两线超大规模战役的压力。

当然,虽然决定要暂缓对俄国的物资供应,具体用什么理由,是一个值得商榷的事情。

俄国毕竟是澳大拉西亚关系最好的盟友之一,还和澳大拉西亚有着姻亲关系。

俄裔移民也是澳大拉西亚目前数量第二多的移民,是澳大拉西亚人口重要组成部分。

如此一来,暂缓物资供应必须要找一个好借口,才能避免俄国政府和民众不满。

至于西线战场,就算澳大拉西亚暂缓物资供应,对于西线战场的影响也并不大。

英法可不像俄国那样,因为目前国内糟糕的状况,导致俄国的工业能力已经大幅度降低。

加上俄国糟糕的组织能力和后勤体系,不过单单只依靠俄国自身的工业生产能力,满足目前前线弹药和物资需求的一半就已经不错,更不要说囤积物资发动大规模攻势了。

英法的工业和后勤体系状况相对来说要好太多,再加上有着来自殖民地源源不断的物资供给,就算澳大拉西亚暂时减缓物资供应,短时间内也不会影响英法的作战计划。

如果长时间减少物资供应,肯定会引起英法的注意和猜忌,这对于澳大拉西亚来说得不偿失。

因此,减少对俄国的物资供应是最好的选择,既能拖缓俄国在东线战场的节奏,让德国人稍微喘一口气,又不会让盟友太过注意,在不经意间完成自己的战略目的。

虽然说这相当于是又一次坑队友,但相较于完成澳大拉西亚自己的战略目的来说,稍微坑一坑俄国人也不是不可接受。

反正俄国国内的革命党已经被皇家安全情报局光顾了好几家,至少能够保证在一战结束之前,俄国能够稳住国内的局势。

这也算是有得有失,反正对于拥有足够人力皮糙肉厚的俄国来说,消耗一点人力也不是不能接受的。

对于目前西线正在进行的战争来说,采取怎样的战术进行进攻是最重要的话题讨论。

在这次大战爆发之前,世界各国普遍采取从侧翼迂回的战术。包括这次战争中的许多战役,各国指挥官同样采取了这样的战术,获得了相当不错的成功。

但随着各国投入到战争中的兵力越来越多,每次战役所动用的军队也越来越多,重则数十万人,甚至高达上百万人。

就像这次在西线的攻势,三个方面军每一个都拥有至少50万的军队,如此庞大的军队数量想要迂回到敌人后方是很难实现的,这对于军队的服从程度是个考验,对于所有军队之间的配合度和默契程度也是个考验。

在东线战场,德国和俄**队已经是采用正面强行突破的战术。

得益于俄**队的兵力优势,俄国指挥官已经十分信赖正面突破的战术。

虽然要付出比之前更大的伤亡,但相较于迂回侧翼战术来说,正面突破往往能取得不错的战果,绝对的兵力碾压能够带给俄国更大的优势。

但在西线战场,大规模军队的正面突破也不是那么容易。首先,天空上拥有大量的飞机和飞艇,选择正面突破很有可能会被敌人先行察觉,从而布置严密的防御。

目前最实用和有效的两种战术已经有些落后,这也让西线战场三方面军该采取如何战术成了一个重大难题。

经过慎重的考虑之后,协约国联合起来决定,三大方面军各自决定自己的任务部署,各集团军拥有足够自由的突破方向选择。

简单一点来说,在团体执行任务的前提下,西线战场的协约**队将分成以集团军,甚至以军为单位,化整为零,以更小规模军队实现突破或者迂回。

一来,以更小规模的作战单位执行任务,能够更加有效的在敌人的飞艇下隐蔽。

二来,各方面均多达数十万人的军队并不是那么好指挥的,更何况这些军队还包含来自英国,法国,澳大拉西亚和意大利的士兵,部分军队彼此之间语言不通,各自行动无疑是更好的选择。

澳大拉西亚近卫二师和常规三师负责掩护法国第三集团军的侧翼,刚从马丁师长指挥的还有英国远征军的一个步兵师,以及法国第三集团军的一个骑兵师。

这也导致马丁师长手下拥有将近七万人的军队,在战争中的自由权还是相当大的。

澳大拉西亚远征军所在的中部方面军,负责对阿尔萨斯洛林地区进行突破,最好是攻占这片地区,提高法国地区对德作战的**。

中部方面军拥有法国第三集团军和第四集团军,及澳大拉西亚远征军和一个英国步兵师,总士兵人数高达85万人,是三大方面军中士兵人数最多的,也是作战任务最重的。

因为中部方面军所面临的,是德国第一和第二集团军,还有可能会面临德国第三集团军的支援。

德国第一和第二集团军在之前的战争中死伤过半,经过大量新兵的补充之后,重新恢复了战斗力。

但这两个集团军相较于之前由老兵组成的军队来说,战斗力无疑是降低了很多的。

比较棘手的是德国第三集团军,这支集团军大半由德国老兵组成,战斗力应该是目前德**队中的第一档,也是中部方面军最大的麻烦。

德国第一,第二,第三集团军加起来,拥有将近60万的兵力。但三集团军位于阿尔萨斯和洛林西北地区,极有可能会面临比利时方面德**队的求援。

也代表着,只要北部方面军的攻势给力一点,中部方面军所面临的压力也会小,任务的难度也会降低很多。

5月8日,法国第三和第四集团军以及澳大拉西亚的土著部队开始向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挺进。

马丁所指挥的混合军行进在两个集团军的后方,随时防备着两个集团军的侧翼。

5月9日凌晨,前方传来消息,第三集团军和德国第一集团军碰面,双方展开激烈的进攻。

第三集团军司令要求马丁师长转移到第三集团军的左侧,防备德**队的包抄。

马丁师长自无不可,调集混成军转移到第三集团军的左侧,并且在附近修建简易的防御工事。

当天中午,第四集团军和德国第二集团军也碰面了,中部方面军和德**队的战争全面打响。

虽然大半天的时间都没有发现敌人,但马丁师长不敢有任何大意,仍然命令军队执行战时巡逻状态,随时注意和防备有可能的敌人。

1915年5月10日中午,随着远处哨兵汇报异常,马丁师长也终于发现了德**队的踪迹。

是一支精锐的德**队,数量大约在三万人左右,装备了比较先进的武器。

但因为是绕后部队的原因,明眼可见的这支军队并没有携带比较重的武器,比如机枪和大型火炮。

要知道,机枪和火炮的运输,至少也要用到马车和卡车。但这支军队几乎都是步兵,由此可见重武器的数量并不多。

确定对方的人数和重武器数量之后,马丁师长当机立断,澳大拉西亚军队负责主攻,英法军队余晖包抄,确保不会放跑任何一名德军士兵。

很快,激烈的战火就在左侧侧翼展开。澳大拉西亚军队强大的火力,让德**队在没有防备之间,遭受了大量的伤亡。

数量众多的重机枪和火炮,让德国人还没有看到澳大拉西亚士兵的身影,就已经承受了数千人的伤亡。

但德国士兵的反应也很快,就地寻找掩体,并且展开反击。从德**队中还分出一支小规模部队,看样子应该是要试图绕到澳大拉西亚军队的侧翼,实现侧翼迂回战术。

但马丁师长对于德国人的反应早有预料,德国绕后的部队和英法部队顺利碰面,双方条件反射一般开始交火,考虑方面还得是英法军队更胜一筹。

听到自己侧面的枪声响起,这支德**队的指挥官顿感不妙,想要下令让军队撤退。

但正面澳大拉西亚军队的火力太过强大,德**队又不可能将背面留给澳大拉西亚军队,可能导致更加残酷的屠杀。

要知道,近卫二师不仅拥有四个步兵团和一个炮兵团,还拥有两个骑兵团,这样的编制不可谓不豪华。

单单这两个骑兵团,完全能够成为德国盲目撤退的收割者。

等到侧翼的战火渐熄,德国指挥官想要下令撤退的时候已经晚了,迂回的部队已经来到了德**队的后方,这支德**队已经被包围。

砰!

伴随着一声刺耳的枪响,如果指挥官在一处树林中自杀,这支德**队也被混合军歼灭,侧翼保卫战取得了圆满成功。

马丁师长一边让手下清点伤亡和装备损伤数量,一边让通讯兵将这场小规模战役的结果汇报给第三集团军。

果不其然,侧翼保卫战的胜利让第三集团军司令大为欣喜,这也代表着第三集团军的侧翼在短时间内非常安全,德国也没有太多的兵力进行第二次迂回战术。

当然,混合军目前还是不能动的。谁也不能保证德**队会不会得到支援,但没有完全歼灭德**队之前,第三和第四集团军的侧翼十分重要。

混合军的战果也传到了后方法国司令部和英国远征军司令部,得到了法国和英国的高度赞扬。

阿瑟得知这份军报时的表情也是十分高兴,这其实也侧方面证明了,澳大拉西亚的军队在火力方面完全不逊色于德**队。

近卫师和第三师能够在数量几乎相等的情况下和德军作战取得优势,这也代表了澳大拉西亚的军队作战能力其实不弱。

确保了侧翼的安全之后,法国第三集团军和第四集团军的攻势变得更加猛烈。

有着高达45万人的澳大拉西亚土著军队,中部方面军的攻势堪称悍不畏死。

仅仅两天的时间,将前线推进了十多公里,和战前德法边境线也差不了多远。

虽然为此也付出了将近十五万人的伤亡,其中有超过一半是澳大拉西亚的土著,死伤人数还在一个能接受的范围内。

而混合军那边,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清点之后,战果被汇报到了后方和澳大拉西亚。

混合军面对的是德国三万多人的军队,在付出了一万人的伤亡后(澳大拉西亚伤亡两千多人,英国伤亡四千多人,法国伤亡三千多人),消灭了1.2万人的德国士兵,俘虏1.8万人,有将近1000多人不知所踪。

虽然放跑了一千多人,但取得的战果总体来看还是十分喜人的。

这支德**队三万多人的规模可不小,占据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守军的二十分之一,并且大多是一些德国的精锐老兵(身上旧伤较多)。

中部方面军的攻势十分顺利,也吸引德国第三集团军南下支援,大幅度减少了北部方面军的压力。

这和战前预计的截然相反,还以为是北部方面军替中部方面军减缓压力,没想到中部方面军反而是进攻更顺利的那一个。

德国依托法国边境和比利时部分要塞的坚固,北部方面军阻挡在边境线以内十多公里。

哪怕北部方面军付出了大量伤亡,战线仍然不能前进一步。

如果说北部方面军是势均力敌的话,那么南部方面军的表现就有些差强人意了。

法**队的作战能力还算可以,承担了南部方面军大半的作战任务。

要知道南部方面军60多万的作战军队中,意大利的军队就高达50万。

意大利军队在战役中的表现可谓是一塌糊涂,仅仅战役的第一天,50万意大利军队就被仅仅十多万奥匈帝**队阻拦在边境线不能前进一步。

意大利派出的军队在执行迂回战术的途中,被奥匈帝国的援军发现并且包围歼灭。

也让意大利成了这次战役中唯一的笑柄,开战三天付出了接近五万的伤亡,结果军队仍然在自己的国土。

如果不是奥匈帝国在东线经历了一场惨败,军队数量已经不足。

阿瑟甚至有理由怀疑,奥匈帝国会趁机攻入意大利,占领意大利最为核心的北部地区,直接让意大利投降。

要知道,虽然意大利的统一时间比德意志早,但也是在19世纪中期才统一的国家。

意大利在统一之前,国内分为两大国家和许多地区,这两大国家分别是北部的萨丁王国和南部的两西西里王国。

因为两个国家之间的发展差异,意大利北部和南部地区的发展差异比较大。

北部是意大利比较核心的工业区,南部则是不太重要的农业区。

这也代表着,如果攻占了意大利的北部,按照意大利目前所展露出的处事方式来看,他们投降的可能性很大。

也幸亏奥匈帝国在东线战场上主力折损大半,不然意大利可能成为战中参战最慢,投降最快的国家。

当然,现在的意大利也好不到哪去。战役发动之前,因为奥匈帝国在东线的惨败,意大利人还畅想着夺取更多的土地,甚至占领整个阿尔巴尼亚。

但现在,打着打着意大利人惊讶的发现,别说对外扩张,自己的国境线都已经告急。

当然,此时着急的并不止意大利一个。俄国,德国,奥匈帝国,目前一个比一个着急。

现在是比之前战役更好的进攻机会,俄国得到了来自澳大拉西亚方面不好的消息,澳大拉西亚的物资储备已经见底,至少三个月内,没有能力向俄国运输更多的物资。

俄国方面对于这条消息并不怀疑,因为澳大拉西亚是俄国的盟友,还参与了对德作战。

同时,澳大拉西亚运输物资也能获取大量的资金,完全没有必要编造理由中断物资运输。

这也代表着,澳大拉西亚的物资确实已经告急。澳大拉西亚缺少物资,也就代表着俄国方面已经没有足够的物资发动新一轮攻势,眼睁睁看着英法澳意四国在西线和德奥乱战,攻城略地,自己却无能为力。

着急的尼古拉二世直接责问外交部长阿列克谢。因为阿列克谢曾经公开表示,英法会承担俄国攻势的所有花费。

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英法只承担了俄国攻势花费的三成。

之前有澳大拉西亚疯狂运输物资还好,俄国国内并没有展露出缺少物资的弊端。

但现在,澳大拉西亚也缺少物资之后,俄国国内糟糕的生产状况就展露了出来。

就目前俄国国内军工行业的生产速度来看,别说满足军队的进攻了,就算目前前线军队转攻为守,不一定能够凑够军队防守所需要的物资和弹药。

这也代表着,如果德**队在东线发动反攻,俄**队很有可能因为缺少物资,导致将之前剩下的地区全部吐出来,之前的努力也将功亏一溃。

俄国外交部长阿列克谢此时也有些崩溃。没想到原本兢兢业业向俄国运输物资的澳大拉西亚,会面临物资告罄的危机。

而阿列克谢原本为了吸引政府发动战争夸下海口的事情,自然也成了尼古拉二世问责的借口。

无奈,阿列克谢只能求助英国和法国大使。英国和法国也不愿意见到俄国在东线惨败,只能答应向俄国紧急运输一批物资,确保俄国能够在进入防守状态的前提下,支撑三个月,等到澳大拉西亚的物资。

英法答应运输物资,才平息了尼古拉二世的怒火,也让阿列克谢暂时保住了自己的官帽。

阿瑟也没想到,自己做出对俄国限制供应物资的决定,会导致俄国外交部长差点丢了官帽。

不过这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俄国高层部分官员确实已经腐朽不堪,如果能趁着这样的机会对俄国高层进行清洗,说不定俄国政府还能继续延长几年的寿命。

要不然,俄国终究如同已经腐朽的枯木,在暴风雨的摧残下,总会有倒下的一天。

6000字第二更,顺利完成任务,求月票,求支持!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