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澳洲崛起录 > 第三百九十九章:东线胜利,西线进攻

澳洲崛起录 第三百九十九章:东线胜利,西线进攻

作者:疯艺炯龙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38: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虽然同盟国和协约国都有新的盟友加入,那相较于协约国拉拢了一个列强和多个中小国家来说,同盟国只拉拢了土耳其和保加利亚,就显得有些孤立寡与。

作为新加入战争的唯一列强,以及前同盟国成员,意大利在战争时期叛变阵营的行为未免有些不齿,但意大利人并不这么觉得。

意大利政府骄傲的宣布,因为国家和民众找到了在战争中损失更小的方式,能获取比原来更多的利益。

但不管怎么说,既然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那就是协约国的成员,澳大拉西亚的盟友。

只不过相较于澳大拉西亚这样早早加入协约国的国家,意大利在协约国中的地位就比较尴尬,并不处于协约国的决策层。

甚至英法在宣传的时候,仍然采用了一年前的称呼,也就是协约国四大列强。

这也让意大利人下定决心,要干一票大的,再改变协约国现有布局,这也是为自己争取战后更多的利益。

有了意大利等国的帮助,这次协约国东西线总攻势也变得更加庞大。

西线范围的南部地区,50万意大利军队将加入战斗,消除南部地区德军和奥匈帝国的威胁。

而在东线,罗马尼亚,黑山,希腊等国在进攻保加利亚的同时,也将派出一部分军队,协同塞尔维亚抵御奥匈帝国的攻击。

有了这些巴尔干国家的帮助,能够为塞尔维亚吸引相当一部分奥匈帝**队。

这也将大幅度减少东线战场俄军所面临的奥匈帝**队数量,俄**队可以放心地应对德国人,不用担心自己的后路会被奥匈帝国偷袭。

首先发动进攻的是俄国。得知俄国愿意发动大规模攻势之后,英法很是大方地履行了自己并未承诺的承诺,向俄国支援了一大批武器装备和战略物资,还免除了俄国一部分贷款。

再加上澳大拉西亚运输的物资也从海参崴运输到了前线,获得了足够的武器装备和战略物资之后,俄国参谋部也有信心发动一次大规模攻势,推进东线战场。

1915年5月2日,将所有物资全部调集到前线之后,俄国参谋部正式下令,开始下一**规模战役。

首先,尼古拉大公将西北方面的第二集团军从纳雷夫河和涅曼河一线调到华沙,又把西南方面的第四,第五和第九集团军从桑河调往华沙到桑多梅日地段。

加利西亚地区击败奥匈帝国之后,俄国人接下来的目的很明显,这就是攻入德国东南部,同时收复被德国占领的波兰地区。

为了解决来自数十万俄**队的危险,德国也制定了相应的作战计划,比如从克拉科夫和琴斯托霍瓦两个地区对华沙和伊万哥罗德实施突击,试图击败俄军西南方面军的北翼,迂回到俄**队的后方。

德国动用了新编的第九集团军和奥匈帝国的第一集团军共计31万余人,来执行这一计划。

而俄国方面,西南方面均加上华沙地区的守军足足50多万人,在数量上具有明显优势。

1915年5月3日,俄国第四和第九集团军成功在维斯瓦河和桑河河口附近碰到奥匈第一集团军和德国第九集团军。

仇敌见面分外眼红,四个集团军立即开始大范围交火,枪声响彻一整天,没有丝毫停止的趋势。

因为地理位置的劣势,奥匈帝国和德**队想要强行渡过维斯瓦河和桑河,但都被俄**队强大的火力打退。

为了改变自己的颓势,德军方面决定改变原有计划,派遣第17第20军和混成军组成军队集群,直接绕过俄军第四和第九集团军,强行夺取华沙。

按照地理位置来看,只要占领了华沙,这些俄**队就会被切断后路。

第二天,也就是5月4日,这支刚刚改编的军队集群成功抵达华沙,并且发起进攻。

俄国方面收到消息,第四和第五集团军开始强行渡过维斯瓦河后撤。

而另一方面,俄国第二集团军抵达华沙以西,拱卫华沙守军的侧翼。

在5月5日到5月7日这三天时间内,俄**队和德国以及奥匈帝**队展开了激烈的进攻,双方死亡人数每天都高达上万人,死伤人数更是数万起步。

5月8日,损失惨重的德**队撤离了华沙地区,俄**队对于华沙的保卫战成功。

这还没完,在尼古拉大公的命令下,俄**队在伊万格罗德开辟了新的登陆场,也是东方战线的第二战场。

这一新的战线开辟,让德**队的攻势瞬间减弱。德**队不可能不防备自己的侧翼,这让正面的德**队开始分心,不得不分兵前往自己的侧翼。

德军的攻势减弱,俄军就接过了进攻的大旗,由守转攻,从辛格奥吉耶夫斯克,华沙,伊万哥罗德,桑多梅日地区,向德**队展开猛烈进攻。

此时的德**队已经疲惫不堪,连番后撤之下,已经中断了和奥匈第一集团军的联系。

而奥匈帝国的第一集团军想在战争中支援德**队,却误入俄**队的重围,最终损失惨重,整个集团军被击溃。

借用鲁登道夫的一句话来说:“11日下令撤退,但这次撤退完全身不由己。我们的情况已经十分危急,现在看来,俄**队即将入侵波兹南,西里西亚和莫拉维亚地区。”

事实上,鲁登道夫的判断十分正确,在取得了初步战役的成功之后,德**队加急向西和西南进攻,目的正是占领西里西亚地区,然后从西里西亚地区进入德国腹地,配合西线战场的四国联军,尽快结束这场战争。

俄国人的野心很大,取得了这场战役的初步胜利之后,俄国国内甚至有了攻入柏林结束战争的计划。

如果不是尼古拉大公借口要和西线军队配合,不能盲目前进拖住的话,恐怕尼古拉二世真的要制定让军队全力进攻,攻克柏林的计划了。

虽然德**队在西线和东线战场的进攻屡次失败,谁也不敢保证此时就能攻克柏林,德**队仍然有着一战之力。

东线这场战役被命名为华沙-伊凡哥罗德战役,因为这场战役就是在这两个地区附近打响的。

这场战役对于东线战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俄国出动了高达80万的军队(包括华沙和其他地区守军),面对德奥30多万的军队,取得了酣畅淋漓的胜利。

虽然俄国方面的伤亡将近十万人,但就这次战役所取得的成果来看,这十万人的伤亡是值得的。

更重要的是,这次战役之后,德**队在东线和西线分别经历了一场惨败,不仅打破了德**队最高战斗力的神话,让包括俄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看到了直接战胜德国的希望,经验也让德国国内一部分势力丧失信心,德国人对于战争的热情似乎没有那么高涨了。

在俄国人发动战役后不久,西线战场的战役也相继发动。

澳大拉西亚军队被分成了两部分,近卫二师和常规三师独立行动,英法又调集了两个师,组成了一支混合军,交由马丁师长指挥,保护法国集团军的侧翼。

那40多万庞大的土著军队,则被调集到了正面战场,充当联军进攻的炮灰。

土著军队确实也是这么用的,远征军总司令马丁对于这样的计划没有任何怨言,毕竟英法也调集了两个主力师。

1915年5月7日,随着来自法国总司令部的一封命令,西线战役全面打响。

最先行动是的是中线,澳大拉西亚远征军也在这里。5月7日下午,法国两个集团军,澳大拉西亚远征军加起来将近85万作战部队(40万主力部队,45万土著部队)向着阿尔萨斯和洛林一线进发,打响了收复失地的第二枪。

紧接着在次日,法国一个集团军,英国远征军加起来将近50万人的军队,以及比利时目前剩余的军队大约8万人,浩浩荡荡的从法国北部出发,目标是收复法国边境和比利时部分要塞。

南部地区的战役是最后打响的,在这里法国只出动了一个集团军,负责给意大利军队掩护。

意大利军队则出动了整整50万军队,对奥匈帝国展开猛烈的攻势,攻克奥匈帝国和意大利有争议的地区。

西线战役的规模比东线还要大,仅仅协约国方面,参加战役的军队加起来就将近两百万人。

如果算上德**队,仅仅在西线战场,有高达300多万人亡命拼杀。

为了应对这场攻势,德国可谓是把所有老本都掏了出来,包括各种克鲁伯大炮,齐柏林公司生产的飞艇,没有什么实战性能的飞机,甚至还有简单增加了一些钢板的汽车和卡车,什么有用就往战场送,就是目前德国的现状。

为了应对德国方面的飞艇,协约国也将自己落灰半年的飞艇拿了出来。

其实在战争刚刚爆发之时,各国饶有兴趣地动用了飞艇,但很快就发现,这种飞艇的实战意义并不大,因为敌人也有飞艇,两艘飞艇碰面之后,基本都是两败俱伤。

因为不能在飞艇方面对敌人造成技术领先,这导致英法的飞艇和德国飞艇碰面之后,很难再执行作战任务。

目前的飞艇太过脆弱,被敌人的武器命中基本就要坠毁。在死伤了数十名飞艇操作员之后,欧洲国家普遍选择将飞艇隐藏起来,要么直接放在仓库落灰,那就在后方运输物资,偶尔侦查侦查情报之类的。

因为这场战役,飞艇才得以重新参加战争,并且还是全军出动的那种。

英国,法国,澳大拉西亚和意大利的飞艇加起来,数量已经接近300艘,远远领先德国所拥有的100艘飞艇。

再加上各国数量不多,型号比较落后的飞机,目前在一战西线的战场上,已经能够经常看到天上的飞行物,或大或小,展现了因为战争所带来的科技进步。

不得不承认,战争是发展科技最迅速的时期。据阿瑟的了解,英法已经对于目前的飞艇进行了改进,即将研制出新一代的飞艇,并且投入生产。

在飞机方面,英法也重新重视了起来,已经在联合研究军事飞机。

虽然不知道德国的进度怎么样,但参考德国在历史上一战中频繁拿出的黑科技,德国研究飞艇和飞机的进度也不会慢。

保守估计,澳大拉西亚的飞机应该很快就能够投入战斗。各国对飞机重新重视起来之后,澳大拉西亚也就不需要隐藏自己的飞机了。

就算澳大拉西亚继续隐藏,也丝毫不能阻止英法德研发飞机的进度。

与其这样,不如提前让飞机亮相,在战争中获取一定的优势。

然后再大量出售已经明显落后的飞机,从英法那儿赚取大量的利润,为澳大拉西亚的飞机研究提供更多的动力。

对于英,法,德三国在飞机研究上会不会实现弯道超车,赶上澳大拉西亚的飞机研究进度。

至少在十年内,这一现状并不会出现。阿瑟对于飞机的布局已经长达数年,甚至十年的时间,澳大拉西亚早已经笼络了全球超过三分之一航空动力和飞艇,飞机制造方面的人才。

除非英法能够一直齐心协力,或许还有在短时间内赶上澳大拉西亚的飞机研发速度的希望。

但从英国和法国在利益分配方面的某些矛盾来看,战争结束之后,英国和法国的关系就不会这么亲密,也会诞生一些矛盾。

不过,一战结束之后是英国和法国的虚弱期,英法爆发大规模矛盾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在澳大拉西亚的维持下,协约国这样的利益组织应该能够保持到二战以前,身处协约国的澳大拉西亚,也能凭借着协约国所带来的优势,获取更多的国际地位和利益。

别的不说,一战之后的美国,国际地位不一定比澳大拉西亚高。一方面是英法的忌惮和防备,一方面美国也不是协约国成员,面对协约国这样的庞然大物,单个美国也显得有些薄弱。

4000字第一更,求月票,求支持!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