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澳洲崛起录 > 第四百零九章: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

应英法俄的要求,阿瑟将航空研究室库存的300多架老旧的第一代军事飞机出售给他们,并且将完整的第一代军事飞机技术出售给他们。

虽然转让了技术,但对于阿瑟来说也完全不亏。按照目前澳大拉西亚的航空动力学和飞机制造专业人才储备来看,单独的某个国家基本不可能在飞机方面追赶上澳大拉西亚的进度。

早在几年前,澳大拉西亚就储备了世界将近三分之一的相关人才,现在也只会越来越多。

除非欧洲剩余的专家能够团结起来,否则,澳大拉西亚在飞机方面的优势,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弥补的。

如果没有澳大利亚的干涉和参与,欧洲各国想要研发出目前澳大拉西亚第四代飞机水平的军事飞机,至少也得花费十年左右的时间。

而澳大拉西亚的的飞机在这十年内至少也能更新换代两次,伴随着飞机的性能一代比一代优秀,澳大拉西亚和其他国家在飞机方面的差距也只会越来越大。

这其实也就是人才储备的好处。阿瑟正因为明白了这一点,用维多利亚奖在全世界范围内大量收买顶尖人才,为自己和澳大拉西亚所用。

目前澳大拉西亚的人才储备已经十分丰富,部分行业的顶端人才储备已经完全不逊色于欧洲列强国家。

粗略的统计,截止1915年,澳大拉西亚从欧洲方面挖掘了至少各上千名物理和化学专家,国际有名的专家至少上百位,行业有名的专家更是多不胜数。

虽然澳大拉西亚皇家物理化学研究协会每年要使用至少500万澳元的研究资金,但这些专家们研究出的成果让澳大拉西亚在各个方面有了不小的进步。

这也导致维多利亚奖在欧洲仍然照常举办,残忍的欧洲战争并未影响这项已经被公认为学术界最高奖项的颁发。

当然,现在还没到新一年维多利亚奖颁发的时候。但阿瑟拉拢人才的行动,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停止。

1915年7月1日,皇家安全情报局局长巴蒂向阿瑟汇报了一条好消息,那就是新一轮20万俄国移民中,人才的数量很多。

虽然俄国在科研方面比不上英法德这样的顶级列强,这不代表广泛的俄国就缺少人才了。

相反,俄国的人才很多,只不过有相当一部分不受目前俄国政府的重用。

如果俄国没有人才,将来苏联也不会快速的成为和美国并列的超级大国。

调查这批20万的俄国移民花费了一段时间,但相较于调查之后的汇报来说,花费的那点时间算不了什么。

新一批俄国移民中的人才包含了农业,工业,物理,化学等方面的人才,甚至还有航空动力学,飞艇和飞机制造等方面的人才。

最值得注意的名字,无疑是在俄国名头不小的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了。

阿瑟对于这位的鼎鼎大名也有所了解,在后世,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现代宇宙航行学的奠基人和航天之父。

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出生于1857年,目前已经58岁的高龄。

齐奥尔科夫斯基出生于俄国梁赞省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因为家庭生活环境并不好,再加上齐奥尔科夫斯基十岁的时候得了严重感冒,导致猩红热,最终几乎完全丧失了听觉,因此直到16岁才被父母送往莫斯科求学。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一提那段时间的欧洲教育了。和后世被人们熟知的统一高考不同,此时西方的教育大多都是报考制,大学根据自己的招生条件进行考试,则取优者招生。

当然,16岁才接受教育的齐奥尔科夫斯基自然无法进入大学进行学习。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齐奥尔科夫斯基用三年的时间完全钻进了图书馆里,自学了解析几何高等代数和微积分,了解了物理,化学和力学,还非常爱好天文学的和杂志。

没有接受过教育的16岁男孩自学高等代数和微积分,不得不夸赞齐奥尔科夫斯基的聪慧。

学成归来之后,齐奥尔科夫斯基通过了乡村中学的考试,成为一个小城市中学的数学教师。

在一边教书育人的前提下,齐奥尔科夫斯基自己动手组建了一个实验室,一边教书一边开始独立的研究。

在这段时间里,齐奥尔科夫斯基发表了数十篇论文,他的论文不仅频繁送到圣彼得堡的物理和化学学会,还得到了俄国著名科学家门捷列夫的夸赞。

在研究的后期,齐奥尔科夫斯基将兴趣转移到飞艇上,并且提出了全金属硬式飞艇的设想。

这一设想让圣彼得堡政府大为欣喜,并且聘请齐奥尔科夫斯基为飞艇专家。

其实在一战爆发前,齐奥尔科夫斯基已经过上了小资生活。作为俄国的飞艇专家,他每年能获得大约1200卢布的薪资,虽然不多,但也已经完全足够。

但好景不长。一战爆发之后,齐奥尔科夫斯基监工制造的飞艇上了战场,并且很快就被德国和奥匈帝国击毁。

虽然俄国也击毁了来自德国和奥匈帝国的飞艇,但大量投资飞艇却失败的消息,让俄国迅速放弃了整个飞艇研究室,作为飞艇专家的齐奥尔科夫斯基也顺利的成了无业游民,丢掉了自己的金饭碗。

虽然齐奥尔科夫斯基还能重新回到中学做自己的普通教师,但齐奥尔科夫斯基太空飞行的种子早已经在担任飞艇专家的时候就已经种下,此时让他停下研究是不可能的。

这就好比裤子脱到一半对方却说亲戚来了,齐奥尔科夫斯基急得抓耳挠腮,最终在家人的劝说之下,选择在国外寻找新的研究机会。

澳大拉西亚就成了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第一目标。没有其他原因,齐奥尔科夫斯基的一位朋友在澳大利亚的某个大学入职,在朋友的邀请下,齐奥尔科夫斯基决定向澳大拉西亚的大学投递简历,寻找担任某个大学教授的机会。

齐奥尔科夫斯基在科学报告上已经发表了多篇关于火箭理论和太空飞行的论文,也正是这些小有名气的论文,让巴蒂局长很快注意到了齐奥尔科夫斯基,并且汇报到了阿瑟的手中。

对于一位火箭理论和太空飞行方面的专家,阿瑟毫无疑问是非常欢迎的。

更何况对方还是举家来投,对于这样没什么背景,并且一心搞科研的专家,阿瑟可谓是来者不拒。

七月初,阿瑟在悉尼宫接见了齐奥尔科夫斯基,并且就火箭理论方面和齐奥尔科夫斯基进行了愉快的长谈。

作为后世被称赞为现代宇宙航行的奠基人和航空之父的齐奥尔科夫斯基,他的能力毋庸置疑,许多想法天马行空。

正是这些独特的想法,为将来宇宙航行和航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阿瑟对于齐奥尔科夫斯基的想法和能力很满意,并且当即许诺,给予齐奥尔科夫斯基悉尼皇家军事学院航空学院荣誉教授一职,并且挂名在澳大拉西亚皇家物理化学研究协会。

毕竟齐奥尔科夫斯基已经58岁的高龄,阿瑟他最大的期望就是推荐澳大拉西亚宇宙航行和航天的基础,顺便研究研究火箭。

挂职物理化学研究协会是为了让齐奥尔科夫斯基获得更多的研究资金,以及能够使用更高级的研究室。

至于在悉尼皇家军事学院航空学院的任职,阿瑟也希望齐奥尔科夫斯基能为澳大拉西亚培养更多的人才,更实际的推动澳大拉西亚宇宙航行和航天工业的发展。

这也算是在为将来布局,虽然短时间内研究出火箭,实现宇宙航行是不可能的。

但至少能为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方面也能领先其他国家一步。

毕竟这个时候其他国家还在忙于一战,最简单基础的军事飞机已经是他们目前航空方面的顶峰了。

其他国家研究飞机,澳大拉西亚研究火箭,这已经是极大层面上的领先。

齐奥尔科夫斯基对于阿瑟的安排也十分满意。他前来澳大拉西亚,不过是想寻找一个任职的机会,一个继续他在火箭和宇宙航行方面理论研究的机会。

没想到,刚来澳大拉西亚就获得了阿瑟的赏识,不仅成功步入澳大拉西亚最顶尖的高校悉尼皇家军事学院,还进入了澳大拉西亚的皇家物理化学研究协会。

当然,阿瑟给予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奖励并不止这些。悉尼的一套房产,以及齐奥尔科夫斯基家人的工作,都被阿瑟一句话解决。

甚至阿瑟还许诺,只要齐奥尔科夫斯基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不错的进展,航空实验室将来也会交给齐奥尔科夫斯基,真正的投入航空方面的研究。

目前航空实验室的主业是研究和制造飞机,随着飞机的重要性越来越高,建造独立的飞机研究以及制造的工厂就显得很有必要。

航空实验室正好可以就飞机和航空方面进行分割,飞机业务成立新的飞机制造厂,航空实验室则从事航空方面的研究。

求月票,求支持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