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澳洲崛起录 > 第四百一十七章:东线进攻结束

澳洲崛起录 第四百一十七章:东线进攻结束

作者:疯艺炯龙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38: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在德国参谋长法金汉南北夹击波兰突出部分的计划逐步进行之时,德国东线总司令兴登堡和其参谋长鲁登道夫,也在密谋自己的计划。

1915年9月11日德国涅曼河集团军和俄国第五集团军在里加地区展开激烈战斗。

里加位于道格瓦河下游,是东普鲁士前往圣彼得堡的第一道屏障。

如果里加丢失,之后前往圣彼得堡的路途将平坦无比,圣彼得堡的安全也就无法保障。

作为沙俄帝国的首都,圣彼得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保护圣彼得堡的安全,尼古拉大公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守住里加,将德**队阻拦在道格瓦河对岸。

尼古拉二世也传来命令,要求里加的守军不得后退一步,城在人在,城破人亡。

德国涅曼河集团军是一支小规模的集团军,人数只有12万人左右。

俄国第五集团军的人数也不满编,总人数仅比涅曼河集团军多一点,但也不到14万人。

更要命的是,相较于人数上微不足道的差距,俄**队在武器装备方面的差距更大。

14万的俄**队中,有将近两万人缺少武器装备,连最基础的步枪都没有配齐。

而德国人统一装备着制式武器,还拥有充足的火炮和后勤。

这样差异明显的两支军队交战,结果其实已经能够预料的到。

这个时代的战争,人数并不是那么重要。相较于人数而言,更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更充足的后勤补给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但在这两方面,俄**队远远落后于德**队,这也注定了这场战争的结果只会是俄国惨败。

在德国人猛烈炮火的打击下,俄**队步步后退,先后丢失了沙弗利,波涅维日,米陶和科夫诺要塞,里加也在德国人围攻了大半个月之后,宣布告破。

从九月份开始,俄国人的求援电报几乎每天一封,不断的发往伦敦,巴黎和悉尼。

从最开始的要求,到最后的请求甚至是哀求,俄国人已经明显慌了,他们迫切希望盟友在西线和巴尔干地区发起进攻,迫使部分德**队回援。

阿瑟和英法的观点都是一致的,可以坑俄国,但绝不能害俄国。

为了挽救这个已经濒危的盟友,英法承诺立即在西线发起大规模进攻,阿瑟也亲自给尼古拉二世回电,表示澳大拉西亚的军队会尽全力在巴尔干地区进攻。

1915年9月11日,在兴登堡发动了里加攻防战的同时,马丁师长率领着二十万的军队,对奥匈帝国波斯尼亚的重镇萨拉热窝展开猛烈进攻。

这座原本不太出名的小城市,因为战争爆发前对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的刺杀而闻名世界。

萨拉热窝的奥匈帝国守军并不多,加起来也只有不到三万人。

其实放眼整个奥匈帝国南部边境,守军也只有不到40万人。

这其中,塞尔维亚边境就有超过20万人,和罗马尼亚的边境,也就是喀尔巴阡山脉南部也拥有十多万人的军队。

而靠近黑山这边的波斯尼亚地区守军,只拥有十多万人的规模。

将近一个月的作战,马丁师长已经消灭了近四万奥匈帝**队,自己这边的损失只有不到两万人。

相较于马丁师长来说,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的进度就要慢很多,他们的武器装备并没有澳大拉西亚军队这么先进,奥匈帝**队的作战能力也不容小觑。

为了攻破萨拉热窝,马丁师长集结了数百门火炮,对萨拉热窝展开了长达十多个小时的轰炸。

随后,大量希腊和黑山的军队发起了冲锋,身后紧跟着澳大拉西亚的军队。

巴尔干军队这么卖力的原因也很好理解。马丁师长亲口承诺,只要巴尔干军队在作战中表现勇猛,澳大拉西亚就会保障巴尔干诸国的利益。

巴尔干诸国能占领多少国土,基本取决于各大列强的态度。能够获得澳大拉西亚的支持,对于巴尔干诸国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在里加被攻破之前,萨拉热窝就已经告破,马丁师长带着不足20万的军队,决定从波斯尼亚地区绕到多瑙河对岸,联合塞尔维亚,包围在塞尔维亚边境的奥匈帝**队。

奥匈帝国在塞尔维亚边境的军队大约有20万,其中有超过一半部署在波斯尼亚和塞尔维亚边境地区。

随着黑山附近的奥匈帝**队已经被消灭大半,马丁师长所率领的军队确实有希望绕过波斯尼亚,对奥匈帝国南部边境的主力部队来一个大包围。

9月23日,奥匈帝**队开始有撤退的迹象。同时,塞尔维亚也接到了马丁师长的通知,在边境地区发起了大规模进攻,拖缓了奥匈帝**队撤退的进度。

9月24日下午,澳大拉西亚军队消灭了少部分奥匈帝**队之后,终于来到了波斯尼亚地区的腹地,往东就是波斯尼亚和塞尔维亚的边境。

后撤的奥匈帝**队很快也碰到了澳大拉西亚军队,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交战,但奥匈帝**队很明显扛不住希腊和黑山军队的冲锋,撤退的步伐被澳大拉西亚打退。

要知道,在土著军队,希腊和黑山军队发起冲锋的同时,澳大拉西亚军队在后方快速搭建了炮兵阵地,对奥匈帝国的军队展开了猛烈的轰炸。

虽然奥匈帝国在火炮方面的技术世界一流,但长时间的战争消耗了奥匈帝国国内大量的物资储备,再加上配合德国作战,调走了大量精锐军队,导致边境地区的守军武器装备并不充足,在双方火炮对射中落于下风。

撤退失败之后,这支奥匈帝**队的下场可想而知。被澳大拉西亚军队和塞尔维亚军队双面夹击,再加上错失了撤退的最好时机,这支奥匈帝**队如同瓮中之鳖,已经没有了任何退路。

9月25日,几乎是同一时间,两边同时对奥匈帝**队发起进攻,超过50万军队悍不畏死的向着不到20万的奥匈帝**队发起冲锋,交战区的炮火和枪声接连不断。

此时的奥匈帝国没有任何援军,南线边境的其他军队要么被罗马尼亚牵制,要么早就被澳大拉西亚军队消灭。

而主力军队远在波兰地区,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赶回来。

除非这支不到20万的奥匈帝**队能够撑住至少十天的时间,否则,它的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

10月7日,奥匈帝**队坚守了十多天的时间,最终被马丁师长率领的巴尔干战线军队消灭和俘虏。

奥匈帝**队共计19.8万余人,战死超过5.5万人,受伤超过11.8万人,被俘14万余人。

加上之前澳大拉西亚,在黑山边境消灭的奥匈帝**队,奥匈帝国边境将近40万的军队已经损失了大半,可战之兵已经不足十万人。

这样的消息对奥匈帝国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早在20万军队被围困之时,奥匈帝国已经抽调了30万的军队南下,支援南部边境。

但问题是,军队的调动也并不简单,特别是在军队深入俄国内陆的情况下。

更何况,奥匈帝国的军队还承担了一部分作战任务,如果突然抽调兵力,对德国的作战计划来说也是一种打击。

而此时,德国的进攻也遇到了不小的麻烦。

首先是俄国第五集团军察觉到了兴登堡企图包围整个沙弗利地区的阴谋,不顾尼古拉二世的命令,撤离了沙弗利地区,避免了被德国包围的局面。

虽然这导致德国占领了大片的俄国国土,还占领了沙弗利这个交通枢纽。

但德国想要大范围包围并且歼灭俄**队的计划并未得逞,俄国虽然损失惨重,但仍然还有一战之力。

同时,因为德**队深入俄国腹地,也和俄**队一般,面临着俄国国内糟糕的原始道路带给后勤的压力和困扰。

从德国到交战区的后勤补给线十分漫长,再加上俄国区域的交通不太便利,导致深入俄国腹地的德**队面临着糟糕的后勤补给。

在武器弹药和炮弹的供给没有那么充足之时,德国的进攻也失去了势头。

攻破里加之后,德国的冰封甚至还抵达了明斯克地区,但并未渡过蒂涅伯河,如同泄气一般,再也无力向前推进一步。

而此时,奥匈帝国南部边境失守的消息不断传来,和德国进行沟通之后,奥匈帝国调走了大部分兵力,导致德奥联军更加缺少兵力发动进攻,主攻东线的策略也被迫中止。

德**队目前没有充足的兵力,也没有足够的运输能力来满足前线军队的后勤补给。

再加上东线的战役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士兵们已经非常疲惫,急需要休息。

再三考虑之下,德国参谋部选择停止在东线的进攻,将注意力暂时放到西线,来防备已经有传言的,英法有可能的大规模进攻。

当然,注意力转回西线只是暂时的。法金汉向威廉二世保证,只要东线的运输道路完善,东线的进攻就会继续发起。

3000字第一更,求月票,求支持!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