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澳洲崛起录 > 第四百四十五章:进攻准备

澳洲崛起录 第四百四十五章:进攻准备

作者:疯艺炯龙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38: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在战争与外交之中,1916年也很快过去。

回望整个1916年,欧洲的局势是混乱的。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的先后发动,1916年染上了血液的鲜红。

单是这两场战役就让英法联军和德**队伤亡共计超过500万人,死亡共计超过200万人,是两场不折不扣的超级大战。

对于绝大多数参战国家来说,这场战争更多的是损失。人力的损失,经济的损失,物资的损失,国土的损失等等,让这场战争在大部分欧洲平民眼中蒙上了负面色彩。

如果此时有足够先进的民调机构对于所有欧洲参战国的平民进行民调,欧洲民众对于这场战争的支持度绝对不会超过三分之一。

在法国前任总司令霞飞被罢免之后,新任的法国总司令是尼韦尔将军。

和保守固执的霞飞不同,尼韦尔内心藏着一股可怕的冲动和激情。

法国精心策划的索姆河战役没有取得想象中的优秀成果,也让新任总司令尼韦尔有了不同的计划。

整个1916年,法国和德国都在进行着可怕的消耗战,这也让尼韦尔十分忌讳这样的战役。

尼韦尔上任法国总司令之后,法国民众普遍希望他能带来光荣的胜利,来结束这场战争。

也正是因为民众对于尼韦尔这样的期望,时间进入1917年之后,尼韦尔决定策划一场新的战役,并且将其命名为春季攻势。

春季攻势的主要核心,其实就是尼韦尔在凡尔登地区制胜经验的翻版和放大。

尼韦尔选中了埃纳河畔一条由东向西突出而成的德军突出部,这块突出部的北方是英**队,南方是法**队。

尼韦尔计划由英国人率先发起猛攻,如同当时的凡尔登战役一样,将德国人引蛇出洞,然后法国进攻德国的侧翼,将德国人的堑壕体系撕开一道缺口,从而获得足以决定战争的胜利。

当然,为了扩大战果,甚至促进和平的到来,尼韦尔也要求南方战线的意大利和巴尔干联军加急进攻奥匈帝国。

目前除了俄国之外,最虚弱的列强国家应该就是奥匈帝国了。战争截止到现在,奥匈帝国的伤亡已经破了300万,单纯的死亡人数也高达120万以上。

目前,奥匈帝国剩余可作战兵力不足120万人,还要被分散到西南部边境和南部边境,在意大利和巴尔干联军的进攻下,边境已经岌岌可危。

如果不是德国人派出了一个集团军帮助奥匈帝国防守边境,恐怕奥匈帝国此时已经在商量临时首都设立在哪了。

这并不代表目前奥匈帝国的状况就好过了。前线军队的后勤,大量伤亡士兵的救治,物资的紧缺,罢工浪潮的兴起,无一不让奥匈帝国感到头疼。

邻居的革命更是奥匈帝国冷汗直流,因为奥匈帝国的内乱可能性甚至比俄国还高。

作为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奥匈帝国国内的各民族本来就存在着地位和贫富的差距。

长时间的战争让帝国疲惫不堪,去年年底弗朗茨一世的去世,更是让帝国举步维艰。

继任奥匈帝国皇帝的,是弗朗茨一世的侄孙卡尔一世。在斐迪南大公被刺杀之后,卡尔被任命为帝国皇储,成为老皇帝的接班者。

但很明显,卡尔一世并没有老皇帝的能力,继位后这一个多月以来,并没有得到帝国政府和匈牙利政府的大力支持。

如果不是老皇帝的余威尚在,恐怕奥匈帝国顷刻之间会如同沙俄一样,爆发一场反战的大游行。

接收到来自法国方面的请求之后,意大利率先答应了下来,并且同意在和奥匈帝国的边境展开大规模进攻。

战争爆发到现在,意大利是取得战果最少的国家。如果不是意大利的海军对于封锁地中海和大西洋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意大利在这场战争的存在感就接近于零。

到目前为止,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的前线推进缓慢,在奥匈帝国增兵之后,更是大有僵持的意思。

如果不是巴尔干战线分担了奥匈帝国至少80万的作战军队,恐怕意大利现在已经在考虑怎样的求和条件了。

这倒不是贬低意大利,实在是意大利的陆军战斗力让人失望,几场战役取得的战果更令人惊讶。

但凡换成任何一个正常的列强国家,恐怕此时奥匈帝国已经投降了。

意大利不仅没有对奥匈帝国造成太大的压力,而还给奥匈帝国提供了一批武器装备,顺带着训练了新兵。

法国人请求协同作战的电报自然也发到了时任澳大拉西亚远征军总司令,近卫一师师长托马斯的手中。

随着托马斯将这份电报汇报到了国内,经过阿瑟和国防部的慎重考虑,决定配合法国人进行这场战役,争取尽可能结束这场战争。

虽然阿瑟记得历史上的春季战役并未取得太大的战果,甚至法国人还遭受了大量的伤亡。

但澳大拉西亚在这场战役中的任务是牵制奥匈帝国,同时拖住德国在奥匈帝国的军队,并不会和德军的主力进行正面交锋。

如此一来,这场战役能胜利也好,不胜利也罢,对于澳大拉西亚来说都能接受。

反正澳大拉西亚远征军在巴尔干地区的战役不断,本身就在牵制奥匈帝国的军队。

其实现在结束这场战争对于澳大拉西亚来说也不是不能接受,反正澳大拉西亚已经从协约国获得了大量的利益,更是已经坐稳了前五列强的宝座。

在土地方面,该拿的也已经拿到手了,就差在战后吸纳大量的德国人才和人口,彻底提高国家的潜力了。

不管怎么说,澳大拉西亚在战后都能获得不错的利益分配。无论是英国人想要拉拢澳大拉西亚的态度,还是澳大拉西亚已经发展起来的实力,都能保证澳大拉西亚获得足够的利益。

反观这场战争中受灾最严重的俄国和奥匈帝国,特别是奥匈帝国,很有可能丢掉列强的地位。

意大利的实力也被各国看清,就算意大利在战后还能保持列强的地位,也绝对是实力最差的那一个。

一个能够被残血奥匈帝国的少部分兵力彻底拖住的国家,也怪不得其他国家轻视。

对于阿瑟来说,这场战争自己的目的已经实现了大半,欧洲国家也已经遭到了十分严重的削弱。

就目前取得的结果来看,已经十分符合阿瑟对于这场战争的期望,也没有继续消耗下去的必要了。

如果阿瑟记得没错的话,史上的美国就会在今年干涉这场战争,加入进来分一杯羹。

英法自然不会拒绝美国的加入,毕竟美国人也能够提供大量的军队,从而减少英法军队的伤亡。

美国的大量物资也能减缓英法的国内压力,让英法有足够的耐心和德国耗下去。

但这对于澳大拉西亚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美国的加入势必要分一杯羹,并且分的绝对不少。

按照阿瑟的战略计划来看,战后的澳大拉西亚,谋求的就是太平洋霸主的地位。

这也代表着澳大拉西亚势必会和太平洋彼岸的美国起冲突,甚至和北边的岛国也会有一定的摩擦。

盟友自然越强大越好,敌人自然越弱小越好。阿瑟并不希望看到美国在战争中分一大杯羹,因此最好的结果就是在美国参战之前结束这场战争。

要知道,美国的真正崛起,就是从一战开始的。美国人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吸收了大量的欧洲人才,促使美国的科技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大爆发,也让美国走向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综合澳大拉西亚和美国的国情来看,如果双方下定决心争夺人才,澳大拉西亚不一定能够争得过美国。

毕竟美国是实打实的列强,经济和工业实力更是位居世界第一,在财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单论美国的发达程度来看,毫无疑问比澳大拉西亚更具优势。如果双方大量砸钱吸引人才,澳大拉西亚基本不会是美国的对手。

如果让美国吸纳了欧洲的人才,澳大拉西亚和美国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和美国争霸更是如同鸡蛋砸石头。

只有尽可能削弱美国,澳大拉西亚才有在太平洋争霸中战胜美国的希望。

美国人在历史上的一战中获得的利益并不少,更重要的是加强了联邦政府对于地方的影响力,并且提升了军事实力。

参战之前的美国只能说是经济大国和工业大国,军事实力一塌糊涂,陆军更是列强垫底。

参战后的美国在陆海军方面都获得了不小的进展,陆军的规模和实力更是位居中等列强之上。

也代表着美国利用一战,实现了从经济强国到军事强国的过渡,并且顺利摆脱了欧洲资本对于美国国内经济的控制。

一战前的美国是债务国,一战后的美国变成了债权国,通过对欧洲的援助和贷款以及各种经济手段,完成了对欧洲大陆的渗透。

3000字第二更,求月票,求支持!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