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澳洲崛起录 > 第四百五十三章:奥匈帝国投降,全线大反攻

奥匈帝国和协约国的和约中,奥匈帝国反复提到一项条款,就是协约国任何国家不得支持匈牙利独立势力。

匈牙利独立势力不仅包括在匈牙利已经十分著名的独立党,还包括企图推动匈牙利独立的资本家和地主阶级。

如果有一幅地图就能够明显的发现,奥匈帝国的地形周边大部分都是山脉,只有匈牙利地区是奥匈帝国为数不多的平原。

这也导致匈牙利地区大部分都是小农经济,当然也包含相当数量的农场主和小资本家。

匈牙利地区和奥地利截然不同的经济模式,也注定匈牙利和奥地利之间会起冲突。

但对于奥匈帝国来说,帝国又不能失去匈牙利这样重要的粮仓。

在奥匈帝国政府充分考虑之下,最终决定哪怕多丢失一些国土,都不能丧失匈牙利的统治权。

当然,对于卡尔一世来说有个好消息,他的皇帝宝座暂时是保住了。

奥匈帝国为了更好的统治匈牙利,卡尔一世的君主地位是暂时不能丢失的。

毕竟卡尔一世除了奥匈帝国皇帝之外,他还拥有波西米亚国王和匈牙利国王的头衔。

也正是奥地利皇帝,波西米亚国王和匈牙利国王三个头衔合在一起,才组成了奥匈帝国这个二元国家。

一旦君主制被推翻,这是因为同是哈布斯堡家族领地而联合起来的国家,也就丧失了彼此联合在一起的理由。

不得不承认,哈布斯堡作为欧洲最伟大的王室,他的家底还是十分丰厚的。

哪怕到了20世纪初,哈布斯堡仍然持有奥地利帝国,匈牙利王国和波西米亚王国的头衔,是欧洲王室中历史最璀璨,现在最辉煌的家族之一。

这份合约即将要达成,作为放松的应该就是卡尔一世和匈牙利王国政府了。

卡尔一世能够保住自己的王位,匈牙利王国政府能够处理自己的危机,可谓是双赢。

至于奥匈帝国的损失,也就只能由帝国政府来承担。但对于奥匈帝国来说,早点结束战争或许才是最好的选择,至少能够避免战争对于自己战争潜力的进一步消耗,同样也能够避免战争对匈牙利王国政府造成的人力和财产损失。

听到俄国政府重新派遣军队加入战争的时候,匈牙利王国政府大大小小的官员基本都受到了惊吓。

如果能够彻底确定这次的合约,至少也能让匈牙利王国政府获得一段时间的发展时机,来处理国内的少数民族问题。

1917年7月21日,因为和谈的进度十分顺利,结果也终于宣布在奥匈帝国停战,并且决定将大部分兵力都调集到德国边境,争取在短时间内和德国决一死战。

奥匈帝国投降的消息让欧洲民众震惊,同时也代表着德国的败亡已经是时间问题。

甚至有不少的欧洲报社已经在大肆叫嚣,他们甚至觉得,协约**队能够在今年的圣诞节之前就结束这场战争,让所有欧洲民众都再次迎来一个和平的圣诞节。

7月24日,十多万澳大拉西亚军队乘坐运输船重新返回西线战场,这也代表着澳大拉西亚军队将再次面对德**队。

一起被抽掉的还有巴尔干联军超过50万的军队,再加上意大利50万军队的协同作战,欧洲西线战场的协约国总军队数量已经逼近一千万。

这几乎是协约国目前的全部底牌了,1916年开始的这一年半时间内,协约国特别是英法的伤亡高达400多万,死亡人数就接近200万,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损失惨重。

而德国人也不好过,这一年半以来的总伤亡数字高达350万人,死亡人数也已经接近160万。

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春季攻势三场局部战争,造成的总伤亡数字已经超过800万,总死亡数字已经超过350万,也是战争爆发到现在最惨烈的一段时间。

而整个战争时期,欧洲各国家投入到战争中的总士兵人数已经超过2000万,总伤亡数字已经超过1500万,死亡人数高达600万人。

哪怕只是死亡人数,都堪比欧洲一些中小型国家。累计伤亡人数更是接近澳大拉西亚的人口规模,足以见得这场战争的残酷。

除了人力的消耗之外,欧洲各国的资金和物资消耗也分毫没有减少。

在战争爆发的前一年,也就是1913年,欧洲各国的军费开支普遍只有一亿英镑左右,部分国家甚至都没有超过一亿英镑。

但现在,哪怕是军费开支最少的意大利和澳大拉西亚,也都在一亿英镑左右徘徊。

而这消耗最为严重的英法德俄等国家,每年的战争开支已经高达上百亿英镑,可以说在疯狂压榨国家的潜力,损害国家的经济发展。

毫不夸张的说,早点结束战争已经变成了所有国家的期望。

但问题是,目前德国没有资格早点结束战争,除非他以战败者的态度来结束这场战争。

要知道,目前的德国政府可是军政府的统治阶段,那些军人和容克贵族是绝对不可能接受失败的。

德国人所妄想的以阶段性胜利来结束战争的方式根本不可能被协约国接受,这也代表着协约国必须要和德国分出胜负,打到任何一方没有还手的余地即可。

1917年八月初,三个美国师被运送到了西部前线,这也让西部前线的协约**队正式突破了1000万人。

8月6日,随着协约国临时总司令部的一声令下,上千万协约**队散布在比利时和法国的前线,对着德国人的防线发动全面进攻。

协约国的反攻是震天撼地的,这也让边境的炮火从未停止,炮弹爆炸的震动如同地震一般,也让整个边境线被一层白雾笼罩,从上空根本看不清敌人的兵力部署。

以凡尔登地区为界,凡尔登以北的比利时地区为北部战区,凡尔登地区为中部战区,凡尔登以南为南部战区。

北部战区拥有150万英国远征军,50万澳大拉西亚远征军作为主力部队。

中部战区拥有50万英国远征军,250万法国主力军队和10万美军。

南部战区拥有50万意大利军队,80万法**队和55万巴尔干军队。

除此以外,英法还各拥有100多万的殖民地部队,部署在这些前线军队的后方,负责运输物资以及作为预备部队。

虽然军队的总规模看起来很唬人,但实际上真正的精锐部队不足300万,其他的大多都是殖民地军队和战斗力不太强的军队。

而德国方面的军队数量只有协约国的一半,满打满算也只有不到500万人。

更重要的是,这500万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新兵,实际战斗力也让人质疑。

并且,德国至少有百万军队受俄国牵制。自从奥匈帝国被俄国突然袭击之后,不过就加强了在俄国边境的防御,防止俄国故技重施,打自己一个措手不及。

此时双方都抱着必胜的念头,因为这场决定胜负的战役一旦失败,那真的离失败不远了,甚至很有可能会被敌人直接打进首都。

协约国虽然没有这样的担忧,但之前各大欧洲媒体已经把牛皮吹出去了,这不少英法媒体给民众信誓旦旦的保证,会在1917年年内结束战争,让国民能够过上一个和平的圣诞节。

民众们可不管前线的战争会不会复杂多变,如果这时候前线传来不利的消息,谁都无法承担民众的怒火。

要知道,为了促进这场大决战,英国人可是更改了自己的征兵制度,从之前的募兵制改为征兵制,也很快就筹集了200多万的作战军队。

虽然这其中由真正英国人组成的军队只有不到100万,但征兵制也确实让英国人拥有更多的兵力。

如果这时候前线传来任何不利的消息,恐怕民众们第一时间就会抵制刚刚修改不久的征兵制,甚至会影响英国的兵源。

在这种压力之下,协约国的政客们可不管前线的实际情况。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顺从民众的意愿,在今年彻底结束战争。

虽然会为此付出更多的伤亡,但和全面胜利相比,一些伤亡也是完全能够接受的。

特别是英法国内都拥有大量的殖民地军队,这些殖民地军队就是用来充当炮灰的。

协约国总司令部在这次反攻中采取了和之前截然相反的战略,选择了集中压迫式的冲锋,而不是之前的迂回包抄。

其实想想也很正常,在比利时,法国和德国的边境中,分布着协约国同盟国超过1400万的军队。

虽然这些军队分布在各个方向,但也基本将前线占满,能够突围的地方已经很少,极其容易被敌人另外方向的军队发现。

与其这样,还不如利用人数的绝对优势,直接在正面集群式冲锋,主攻敌人的某一个点,然后一拥而上,破坏敌人的防御阵线。

虽然这么做会导致更多的伤亡,但目前协约**队最不缺的就是人数,最耗不起的反而是时间。

在8月6日到8月10日五天的时间内,协约国的单日伤亡人数分别高达7.8万,4.4万,3.1万,5.1万,3.7万,单日死亡人数也分别高达2.2万,1.3万,0.6万,1.7万,0.9万。

五天时间就造成了22.1万人的总伤亡和6.7万人的总死亡,平均每天就有超过1.3万人死亡,3.1万人受伤,这样的伤亡数字远超之前的战争,也超过去年两大战役大部分时期的伤亡。

当然,在巨大伤亡的前提下,协约国取得的战果也十分喜人。

首先是给德国造成的伤亡,德国人的伤亡虽然远远落后于这一数字,但五天下来的总伤亡也高达近十万人,死亡也将近三万人。

虽然看起来双方的战损比近乎2比1,但要知道,协约国这边动用的大部分都是殖民地军队,这样的战损比反而是协约国占优。

之所以协约国能用土著部队打成这样的伤亡,是因为三大战线都囤积了大量的火炮,甚至总火炮数量已经超过一万门。

整个西线战场每天消耗的炮弹都数以百万计,远远超过英法澳意美五国加起来的炮弹生产总和。

还好有着美国这个狗大户作为供给,西线战场短时间内也不缺炮弹弹药之类的。

毕竟美国人的陆军动员进度一直很慢,目前的陆军总规模才刚刚超过二十万人,真正有战斗力的军队甚至不足十万人。

在这样的前提下,美国人肯定想从其他方面加大对战争的贡献,免得白白付出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如果对于战争的作用很小,在战后也分配不到什么重要的利益。

随着时间进入八月中旬,奥匈帝国和协约国的合约也正式签署。这也代表着这个最先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国家,在经历了两年多的战争折磨之后,终于选择以投降为结束,离开这场战争。

根据奥匈帝国政府的不完全统计,场战争带给奥匈帝国的伤亡人数高达300多万,死亡人数高达80万以上,造成超过200亿英镑的经济损失,并且直接让这个庞大的帝国走向末路。

虽然签订了合约,但之后高达150亿英镑的赔款,同样让整个帝国政府头疼。

在这份赔款被废除或者完全偿还之前,奥匈帝国不可能在其他国家面前抬起头来。

150亿英镑足以支撑英国一年战争所需,或者支撑澳大拉西亚一百年的战争花费。

再加上割让出去的土地,以及种种不平等条款,还有即将遭受拆迁的各大工厂等等,奥匈帝国在战后能不能维持列强地位都是一个问题。

至少没受战争影响的岛国,对于列强的地位可谓是眼馋的很。欧洲还有传统国家西班牙,以及在这次战争中吃了不少肉的塞尔维亚等等。

特别是塞尔维亚,本来就和奥匈帝国的关系不好,还吞并了奥匈帝国之前占领的波斯尼亚。

要知道,萨拉热窝事件正是发生在波斯尼亚,也直接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如今这片土地回到了塞尔维亚的统治,相信奥匈帝国不会甘心,也相信土地更加庞大的塞维亚不会甘心只作为一个地区强国。

匈牙利的独立要求,国内战争的创伤,高额的赔款,邻国(意大利,俄国,塞尔维亚)的觊觎,这是战后奥匈帝国首先要解决的事情。

除此之外,抛弃德国人独自求和的奥匈帝国势必也会遭到德国人的摈弃,这对于长久以来坚持对德同盟的奥匈帝国是一个不小的外交挑战。

对于战后的奥匈帝国来说,到底是作为一个中立国家,还是重新寻找可靠的盟友,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今天就4200字这一更,歇一歇,明天两更。

求月票,求支持!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