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澳洲崛起录 > 第四百七十八章:1919

澳洲崛起录 第四百七十八章:1919

作者:疯艺炯龙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38: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第479章

  在英国和澳大拉西亚的帮助下,威廉二世还是如愿以偿保留了普鲁士国王的王位,并且还拥有参选德意志皇帝的资格。

  只不过,为了保留自己的王位,威廉二世也付出了太多太多。

  首先,德意志各邦国的权力大幅度增强。在法国人的强烈要求下,新的德意志帝国将会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各邦国拥有十足的权利,包括完整的经济和军事权。

  除了行政和外交需要根据帝国政府来决定,可以说说这些小邦国就是独立的国家,拥有各自的政府和议会以及军队。

  像南德意志地区比较强大的巴伐利亚王国,国王路德维希三世同样拥有德意志皇帝的参选权力。

  德意志皇帝本身的权利也遭受了削弱,不仅要受所有邦国君主的监督,可以被邦国君主弹劾之外,还要受到来自政府的限制,权力已经大幅度降低。

  更重要的是,德国的皇位再也不是世袭制,而是选举制。各邦国的君主以及德意志皇帝的提名者共同参选,得票最多者成为皇帝。

  相当于将这些邦国和德国皇帝永久的分离开来,毕竟这些邦国的公爵和国王都有成为皇帝的权利,谁又会认命的听从皇帝的统治呢?

  再加上来自军事政府的制衡,可以预料到的是,将来的德国政坛注定不会平静,说不定要比俄国政坛更加混乱。

  仅凭赋予各邦国的财政和军事大权,就注定短时间内德国的实力不会太强。

  要知道,德**队的人数被严格限制在15万,而这些邦国的军队人数也算在这15万之内。

  这也代表着,德国帝国政府要和所有邦国政府来争夺15万军队的名额,这就是一个很大的矛盾爆发点。

  毕竟战争时期德国的总军队高达数百万人,其中各邦国提供的军队也高达上百万人。

  想要将这些人浓缩到15万人,德国政府和各邦国的军队都要大幅度减少。至于具体减少的比例,或许就要看新任德皇的威望了。

  在各国各有动作的前提下,1918年的年末很快过去,时间终于来到了1919年。

  最让各国关心的,可能就是1918年的财政情况了。

  年中的经济刚刚因为战争结束迎来曙光,很快又被流感浇灭了希望。

  毫不夸张的说,1918年绝大部分国家的经济都是倒退的,倒退幅度甚至比战争时期都要大。

  澳大拉西亚遭受的流感影响并不大,但经济也因此受到了影响。如果不是提前预防措施以及提前准备了大量的口罩和消毒液,恐怕澳大拉西亚的经济也要跟着欧洲往后退步。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有着流感的影响,但澳大拉西亚的移民仍然高达百万以上,甚至在流感稍稍退去的时候,移民人数疯狂的增加。

  这也算是流感带给澳大拉西亚的好处。在美国人成为世界公敌之后,美国似乎已经丧失了最受欢迎的移民选择地的地位,移民人数大打折扣。

  最受益的自然就是澳大拉西亚了,毕竟澳大拉西亚是唯一一个能够和美国竞争的移民国家。

  1918年澳大拉西亚总共获得了高达130万的外来移民,这还是受疫情来临之后,澳大拉西亚封闭了半年的影响之后的结果。

  再加上国内的新生人口高达44.2万,让澳大拉西亚的总人口正式突破了2000万,达到了2020.3万人。

  人口正式超过2000万,这也让澳大拉西亚迈上了新的台阶。等到这一波流感真正结束,澳大拉西亚的人口开始大规模增长,就是澳大拉西亚的发展获得收获之时。

  工业方面,截止1919年年初,澳大拉西亚的钢铁生产量分别为300万吨和455万吨,钢铁生产总量已经突破了750万吨,说是一个工业大国也丝毫不为过。

  战争结束之后,之前庞大的军工也就被拆分,大量的军工业员工被吸收成为民用工业员工,缓解了因为军工业大幅度扩张导致的危机。

  但也有一个新的问题面临,那就是利奥诺拉工业基地在吸收了这些技术工人之后,基本已经处于饱满状态。

  澳大拉西亚的工业想要迎来更大的发展,除了扩建现有的利奥诺拉工业基地之外,也许就只有修建新的工业基地了。

  不得不承认,现有的利奥诺拉工业基地已经成为澳大拉西亚工业的核心,拥有高达55万个在岗工人,1200家大型工厂,5000个中小型工厂和数百个大型仓储区。

  但对于澳大拉西亚即将迎来的大规模移民来说,现有的工业基地规模和数量还是不太够。

  为了满足新的移民的工作需求,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是很有必要的。

  经过研究之后,阿瑟决定启动利奥诺拉工业基地第四期建设计划,将利奥诺拉工业基地建设为能够容纳上百万工人的超级工业区,是澳大拉西亚将来的工业核心。

  除此之外,在新西兰,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州等地,也要建立新型的工业基地。

  

  虽然规模没有利奥诺拉工业基地这么庞大,但也是至少容纳数万甚至十万工人的超级工业区,进一步满足澳大拉西亚工业发展的需求。

  除了工业方面的发展之外,阿瑟的下一步计划,就是将人均耕地面积重新恢复到两英亩以上。

  目前澳大拉西亚的总耕地面积达到了3877万英亩,人均耕地面积大约为1.92英亩。

  这对于广茂的澳大拉西亚土地来说只是冰山一角,等到墨累河流域三角洲的开发启动,澳大拉西亚不仅会多一个城市群,还会多一个优良的农牧业和工业发展地区。

  想要将人均耕地面积恢复到2英亩以上,必须将总耕地面积扩大到4000万英亩以上。

  这也代表着澳大拉西亚政府农业部门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开垦更多的土地,一来奖励给新来的移民,二来低价出售给澳大拉西亚的农民,扩大澳大拉西亚的农业规模。

  在之前的战争中,澳大拉西亚的粮食出口为政府赚取了大量的利润。

  而掌握足够的粮食对一个国家来说有多么重要自然不用多说。毫不夸张的说,俄国之所以爆发内乱,战争中后期的粮食危机是重要原因。

  而德国之所以战败,一大重要原因也是因为同盟国缺少粮食物资。

  特别是奥匈帝国投降之后,德国缺失了奥匈帝国这个重要的粮食出口国,国内的粮食危机也变得更加严重。

  1918年,澳大拉西亚的粮食年产量大约为1800万吨,而国内民众消耗的粮食数量只有500万吨左右。

  剩下的1300万吨粮食中,有超过800万吨被远销到欧洲和其他地区,剩下的500万吨作为粮食战略储备,来替换粮食仓储中的陈旧粮食。

  而那些被替换下来的陈旧粮食,则被出口到列强的各大殖民地。

  在粮食产量方面,澳大拉西亚的粮食产量完全足够,甚至一年的产量能够满足国内所有人口三年左右的消耗。

  再加上澳大拉西亚发达的畜牧业,这也是澳大拉西亚在战争和流感时期能够保障国内粮食物资的重要原因。

  阿瑟在流感期间承诺免费提供物资的原因,是因为澳大拉西亚每年庞大的粮食和肉类产量。

  虽然阿瑟流感期间提供这些物资的花费早已经超过了上千万澳元,再加上免费给所有民众治疗的费用,王室和政府的花费至少高达2000万澳元左右。

  虽然这笔花费看起来很多,但阿瑟是能够从和其他国家的贸易中赚到。

  更何况,澳大拉西亚所掌控的来自战败国的赔款,每年就不止这个数,自然不用担心政府的财政问题。

  更何况,这么一丁点的花费就能让国内的民众对阿瑟产生更高的好感,就算没有战败国的赔款,由王室单独出资,阿瑟也绝对愿意。

  免费治疗也是澳大拉西亚在流感期间吸引移民的手段。

  试想一下,移民在自己原来的国家感染流感,不仅要面临各种物资涨价的现状,还要担负治疗流感的费用。

  但如果他们只花费一张船票来到澳大拉西亚,他们被隔离期间所有物资都是免费的,并且只要愿意加入澳大拉西亚的国籍,就能够获得免费治疗流感的资格。

  当然,代价是五年之内不允许再次更换国籍,但这对本来就想移民到国外的欧洲人来说不算是代价。

  只需要移民就能够免费治疗流感,这个条件对于大部分欧洲民众来说具有极高的吸引力。

  特别是人口比较多的俄国地区,之前部分俄国移民是政府强制运输到澳大拉西亚的,现在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俄国人愿意主动移民到澳大拉西亚,毕竟在俄国当牲口和在澳大拉西亚当人还是有根本上的区别的。

  澳大拉西亚虽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点,但澳大拉西亚王室和政府对于民众的态度众所周知。

  生活在澳大拉西亚这样的国家,对于这个时代的民众来说是一种奢望,甚至对于后世不少国家的民众来说,都是一种幻想。

  3000字第二更,求月票,求支持!

  卡文严重,今天就两更六千字吧,偷个懒。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