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澳洲崛起录 > 第五百三十四章:希土战争和立陶宛独立

除了俄国人贷款6000万澳元这个小插曲之外,世界局势在短时间内算是稳定的。

当然,谁也无法预料和阻止一些事件来破坏世界局势的稳定,就比如欧洲突然爆发的一场战争。

说是突然爆发,但其实这场战争的爆发早有预料,甚至背后少不了以英法为首的世界联盟的推动。

说起这场战争,就不得不提到当时奥斯曼帝国战败后签署的和平协议了。

本来这份和平协议已经被履行了几年的时间,但最近几年奥斯曼帝国的秩序出现了些许问题,这也导致巴尔干国家和奥斯曼帝国爆发了新一轮的矛盾。

是的,这场突然爆发的战争有关于奥斯曼帝国,准确的来说是希腊和奥斯曼帝国爆发的一场关于领土的战争。

奥斯曼帝国政府所签订的和平条约,让奥斯曼帝国损失了除伊斯坦布尔之外的所有欧洲领土,还丧失了伊拉克等重要中东土地。

目前奥斯曼帝国所控制的除了安纳托利亚之外,也就只剩下少部分沙特,叙利亚等中东地区了。

在缺少伊拉克这个重要产粮区之后,奥斯曼帝国的粮食产量迎来了腰斩式的降低,国内也爆发了长时间的粮食危机,让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摇摇欲坠。

危难造就伟人,奥斯曼帝国自然也是这样。在帝国政府摇摇欲坠之际,大名鼎鼎的凯末尔领导土耳其人奋起反抗,并且在安纳托利亚成立了土耳其大国民议会。

说是议会,但实际上土耳其大国民议会也具备着政府的职能。准确的来说,这是一个集立法,行政和审判权为一体的机构,相当于其他国家的政府,议会和法院。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到凯末尔在奥斯曼帝国高额的声望了。

凯末尔全名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在加里波利战役中粉碎了英法的进攻之后,就被奥斯曼帝国的军人尊崇为偶像,在军界享有不错的声望。

紧接着,凯末尔因为保护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伊斯坦布尔有功,被尊崇为“伊斯坦布尔的救星”,并且获得了“帕夏”的称号。

帕夏是伊斯兰国家的高官的称谓,通常指代总督,将军和高官。

帕夏并不代表具体的职位,这对地位比较高的人的一种敬称,相当于大英帝国比较出名的勋爵。

正是因为这些称号和种种事迹,凯末尔开始名扬奥斯曼帝国和欧洲,这也为现在凯末尔掌握政府权力打下了基础。

成立了土耳其大国民议会这样权力极高的组织之后,凯末尔在实际上已经成为奥斯曼帝国履行合约的最大阻碍。

因为凯末尔是一个比较实际的革命家和改革家,他并不太同意奥斯曼帝国签订的和约,一贯的主见是对奥斯曼帝国进行改革,甚至进行一场革命。

在这样的冲突之下,英法自然不会坐视凯末尔的强大,并且制定了两项有关的政策来威胁奥斯曼帝国。

其中的第一项政策,就是支持小亚细亚半岛的叛乱。奥斯曼帝国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单民族国家,是由多个民族组合起来的混乱国家。

这其实也代表着,总会有不服土耳其人统治的人,再加上奥斯曼帝国日渐衰弱,境内的叛乱其实并不少。

除了这些之外,英法也在寻找能够对奥斯曼帝国产生武力威胁的国家,甚至动用武力,来扑灭安纳托利亚半岛正在进行的民族解放烈火。

在这样的情况下,希腊首相埃莱夫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和英法一拍即合,自愿充当武力压迫奥斯曼帝国的先锋,是这场希腊和奥斯曼帝国之间的战争得以展开的真正原因。

平时的希腊或许会担忧奥斯曼帝国庞大的国土和人力,但有着英法的支持,希腊国王康斯坦丁一世反而十分放心,甚至亲自签订了对奥斯曼帝国的宣战书。

1920年六月底,希腊和奥斯曼帝国的战争爆发,并且成功吸引了欧洲不少目光。

之所以吸引目光的一点,因为奥斯曼帝国是一战的战败国,而希腊是一战的战胜国。

这两个国家的战争有点像一战的延续,因为战争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奥斯曼帝国的变动让和约产生危机。

这场战争也自然传到了阿瑟的耳朵里。说实话,如果英法没有真正的武力援助,阿瑟并不看好希腊能获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虽然奥斯曼帝国在一战后被吞并了大量的国土,但一个安纳托利亚半岛,就足足是目前希腊的好几倍,包括人口也同样如此。

况且现在的凯末尔可不是之前的奥斯曼帝国政府,凯末尔在民间和军队都有着大量的声望,也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土耳其共和国奠基者。

在他的领导下,奥斯曼帝**队的战斗力绝对要比一战中高上一个等级,而希腊军队的长进基本没有。

光靠英法的物资援助,很难打败体量更大的奥斯曼帝国。

按照实际来看,奥斯曼帝国其实已经名存实亡。目前的凯末尔已经是奥斯曼帝国权力最大的人物,他创建的土耳其大国民议会已经牢牢的控制了行政权力,可以说目前的奥斯曼帝国由凯末尔说了算。

不过阿瑟记得没错的话,历史上这次战争胜利之后,凯末尔就直接废除了奥斯曼帝国的封建统治,并且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直接让统治这片地区长达数百年的奥斯曼帝国灭亡。

不管怎么样,这场战争的军火贸易和澳大拉西亚注定是没关系了。

希腊的背后有着英法的支持,同时也是大英帝国的忠实小弟,军火贸易肯定是和英国进行的。

至于另一方奥斯曼帝国,阿瑟可没有打算光明正大的站在英法的对立面,虽然奥斯曼帝国一方获胜的概率更大,但毕竟奥斯曼帝国有着违约的嫌疑。

好在这场战争的规模都不大,双方军队的人数加起来也不会突破百万人,注定只是一场小买卖,阿瑟也丝毫不在意。

澳大拉西亚目前的主要目光仍然放在国内的发展上,而不是像英法这样,在国内发展一塌糊涂的时候,还要将注意力放在世界所有地区。

仔细看英法在这几年的动作,首先是平定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包括各种抗议和不合作的行为。

然后,干涉俄国内战,这次的希土战争等等,基本上完全没有闲着,不是正在战争就是在战争的路上。

或许也正是这场战争的影响,接下来的欧洲局势就没有那么稳定了,不过主要还是集中在巴尔干地区和东欧。

首先是半个月后,波兰成功的攻克整个立陶宛地区,并且在英法的默认之下,扶持了亲近自己的立陶宛政府,建立了完全独立的立陶宛共和国。

立陶宛和波兰的关系,仅凭一段话是根本描述不清的。不过,波兰人凭借历史上的波兰立陶宛联邦,还是想控制立陶宛的土地,从而建立一个类似的联邦国家。

这两个国家的命运都十分相似,在近代被沙俄帝国吞并,并且都是最近几年才独立的。

只不过,立陶宛的命运更加波折,在一战中被德国占领之后,还建立了亲近德国的立陶宛王国,只不过在一战后就被废除。

一战后俄国再次接管了立陶宛,因为俄国不久后就迎来了内战,因此立陶宛的政府框架还是存在的。

这次立陶宛看似是名义上的独立,实际上却是处于波兰的统治之下,是一个被扶持建立的,类似于之前立陶宛王国一般的傀儡国。

立陶宛的独立点燃了东欧的局势,沉寂了好几个月的战线再次被战火点燃。

虽然这和尼古拉二世计划的夏季攻势相差了几天的时间,不过有着波兰人的牵制,沙皇俄国面临的苏维埃军队的压力反而更小。

就这样,一场涉及到多个国家的战争再次爆发,东欧大陆每天都能听到交战声和炮火声,和宁静和平的西欧大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长时间的战争对东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让东欧流失了大量的人口。

并不只是俄国国内的人口在流失,包括波兰,乌克兰等参战国家在内,他们的人口都在流失,并且在以一个较快的速度增加。

这场俄国的内战相较于历史上更加焦灼,也变得更加混乱和难以预测。

阿瑟让军事情报局时刻关注着东欧局势的发展,一有消息就立刻通知,这才放下心来。

历史上波兰的求和并未发生,甚至波兰人在立陶宛的独立之下,变得更有野心,已经在图谋更多的俄国土地。

尼古拉二世虽然对此并不愿意,但波兰毕竟是自己的盟友,还有着英法的支持,尼古拉二世也只能暂时寄希望于秋后算账,将注意力专心的放在目前的夏季攻势上。

有着来自澳大拉西亚的贷款,尼古拉二世的信心还是比较足的。至少目前沙俄军队相较于苏俄军队,在武器装备方面还是有优势的,这也是尼古拉二世获得战争胜利的信心。

3000字第三更,求月票,求支持!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