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澳洲崛起录 > 第六百八十章:1928

澳洲崛起录 第六百八十章:1928

作者:疯艺炯龙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38: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在经济大危机各国民众的哀嚎中,整个1927年仿佛春风拂面一般,似乎经历了,又似乎忘却了。

时间也很快的来到了1928年,世界局势也在沉寂之中积累了怒火,似乎离爆发也就不远了。

因为处于经济危机之中,各国都在实行自己的小办法来缓解经济危机。

英国人正在维持放弃金本位制之后的英镑秩序,美国人正在促成胡佛总统的心血,大坝的建造计划。

法国人正在为法郎集团的参与国少而烦恼,俄国国内已经民怨沸腾,似乎离新的战争已经不远了。

唯独澳大拉西亚国内还算和平,也正因为如此,吸引了大量的欧美人口和技术人才,还有很多欧美企业选择在澳大拉西亚扎根。

不少欧美著名的大企业纷纷选择在澳大拉西亚开设分公司,将自己相当一部分业务转移到澳大拉西亚,来降低公司在经济危机中的损失。

那些中型的公司就没有那么大的资本了,他们的选择或许只有一个,那就是直接搬迁到澳洲。

不管这些企业的选择是怎样的,1927年对于澳大拉西亚来说是暴富的一年。

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在1927年一整年的时间里,外来企业在澳大拉西亚开设工厂和分公司的数量高达一千余座,总投入资金高达2亿澳元以上。

除此之外,还有超过2000家规模不一的公司彻底搬迁到澳大拉西亚,这些公司分布的行业广泛,其中不乏澳大拉西亚非常重视的化工行业。

借着各行业迎来重大变更的机会,阿瑟也对自己的一些产业进行了改动,让每个行业分布的企业数量变得更加合理。

首先是阿瑟比较看重的汽车行业,这也是迎来改动最大的行业之一。

因为阿瑟收购了许多德国的汽车企业,这些企业中不乏后世非常出名的豪华汽车品牌。

也正因为如此,阿瑟将汽车企业进行了相当的改动,明确了这些企业主要经营的业务。

首先是普通民用汽车行业,澳大拉西亚将拥有奔驰(本茨)汽车厂,宝马汽车集团和奥迪汽车公司三大厂商。

汽车行业不再是本茨一家独大,不过这也能促成汽车品牌的革新,让澳大拉西亚的汽车品牌充满竞争力,相关科技的提升也就变得迅速了。

在某一行业有垄断企业是阿瑟不愿意见到的,这会导致某个行业的新兴力量不断丢失。

如果民用轿车行业一直是本茨一家独大的话,不仅会让本茨汽车厂骄傲自满,降低自己的创新能力,还会让民众产生审美疲劳,降低澳大拉西亚民用轿车的吸引力。

让三个品牌互相竞争,不仅能够更大程度的降低汽车的售价,达到让利于民的目的,同样还能提升澳大拉西亚汽车品牌的对外吸引力,打下更庞大的海外市场。

至于三个品牌互相竞争会不会搞垮某个品牌,那就不是阿瑟该考虑的问题了。

毕竟阿瑟该给的支持都给了,如果公平竞争的情况下还能被搞垮公司,只能说明某个汽车品牌确实不值得大力投入。

汽车行业肯定不止普通民用汽车领域,还有更加豪华奢侈的豪华汽车和跑车,以及更偏向军用的越野车型。

这也是汽车发展的必然,因为普通的民用汽车是无法适应军队所需要的各种环境的。

这也代表着现有的普通汽车已经无法满足军方的需求,设计出一款更加具备越野能力的车型已经成了军方的最大需求。

军方这样的需求已经向阿瑟提交过好多次了,借着这样的机会,阿瑟命令政府向国内所有车企征求车型设计计划,并且最终由民间汽车公司拿下。

不过这家公司的名字太过土气,再加上他们所设计的车型和后世的吉普车有些太过相似,阿瑟就顺势将这种车型命名为吉普,甚至还给这家汽车公司赐名为吉普汽车公司。

阿瑟的赐名这家公司自然不会拒绝,因为这在澳大拉西亚代表着无上的荣耀和企业的地位。

不过一家小型的公司不可能全部吃下军方的订单的,本茨汽车厂所研发的新的军用车型,以及奥迪和宝马联合研发的车型都得到了军方的订单。

因为阿瑟给吉普公司赐名的原因,这几家汽车厂的老板都厚着脸皮找到了阿瑟,请求阿瑟给他们新的车型赐名。

没办法,阿瑟只能给这两款车型再次赐名,这也让澳大拉西亚拥有了悍马(本茨汽车厂),路虎(奥迪和宝马合资),吉普(吉普公司)三大军用车型。

这样也好,阿瑟的赐名对于三家一样的公司就没有任何加成了,军方的订单还得靠他们所设计的车型的能力。

至于那些豪华汽车和跑车的品牌,当然是那些大名鼎鼎的保时捷,劳斯莱斯和迈巴赫主要经营了。

不过阿瑟也没将他们主要经营的业务限制的太死,只要他们有足够的资金和研发团队,他们在保持自己主要业务的前提下,当然也可以进入新的行业。

不过对于这些汽车公司来说,想要进入新的汽车领域还是比较困难的。

这就相当于后世的法拉利去造普通家用轿车,会让人觉得掉价。普通家用轿车公司去造豪华跑车,又会让人觉得有些异想天开。

这么一改动之后,澳大拉西亚国内的汽车品牌倒是多出了不少。

相信澳大拉西亚人以后算是有福了,买汽车的选择也变得很多。

更重要的是,这些汽车企业大部分股份都是王室的,这也代表着汽车企业基本不会出现问题,就算出现问题也绝对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被解决。

换句话来说,民众们购买汽车时也不用担心质量和质保问题,毕竟王室的企业自然关乎到王室的名声,没有人会拿王室开玩笑。

阿瑟更高兴的,其实还是那几十家化工企业在澳大拉西亚扎根。

或许是看到了拜耳集团的大动作,和拜耳集团同为德国化工巨头的巴斯夫公司也不甘示弱,选择在澳大拉西亚扎根生存。

不过相较于只是开设分公司的拜耳集团来说,巴斯夫公司做的就比较极端了。

或许是因为忍受不了德国社会的混乱,巴斯夫公司几乎是举家搬迁到了澳大拉西亚,德国国内只留下了基本是空壳的总公司。

对于这样一家化工巨头几乎是全部搬迁的举动,阿瑟当然是要予以支持的。

巴斯夫公司拿到的圣阿瑟堡附近的地皮都是最低价,并且还拿到了王室银行300万澳元的无息贷款。

当然,和拜耳集团一样,王室的入股环节肯定是逃不了的。

毕竟作为一家化工巨头,这在任何国家都是相当战略和重要的企业,不将其国有化是根本不可能的。

不过阿瑟也没有贪心,这次的入股环节还是叫上了政府,算是王室和政府一起入股巴斯夫公司。

王室用100万澳元的资金换取巴斯夫公司10%的股份,政府用150万澳元的资金以及提供土地政策方面的支持换取20%的股份。

虽然王室和政府加起来也只有巴斯夫公司30%的股份,但也绝对不算少了,至少不会让巴斯夫公司乱搞。

如此一来,澳大拉西亚在化工方面就有了两大巨头拜耳集团和巴斯夫公司,化工方面的研发能力也算来到了世界一流。

再加上已经上千甚至数千家的中小型化工企业,澳大拉西亚在化工方面也算是初具规模,至少不再是缺点了。

为了让一切都变得更正规化,阿瑟也成立了澳洲电气公司,由王室和政府100%持股。

其中王室出技术,占股45%,政府出资金和各种政策扶持,占股55%。

阿瑟将之前所有电气方面的企业全部并入澳洲电气公司,让澳洲电器公司负责澳大拉西亚的全面电气化。

电气方面掌握在一家纯国企手中还是比较放心的。王室和政府各持股将近一半,王室也能起到监督政府的作用,避免纯国企企业将来出现贪污的现象。

当然,作为国家持有的企业,澳洲电气的掌舵者也就变成了非常重要的人选。

因为阿瑟的高威望,这家新的庞大公司的负责人的人选自然是由阿瑟说了算的。

虽然没有名义上的等级制度,但澳洲电气公司的总经理级别也绝对很高,基本上在州长以下,市长以上了。

电气公司的盈利能力阿瑟是不会怀疑的,毕竟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用电的电器会越来越多,居民的用电需求也会不断的上涨。

甚至将来单凭澳洲电气公司,就足以让政府的收入再上一个级别。

王室在诸多汽车企业,化工企业和电气公司的投资中也能迎来大量的回报,甚至阿瑟已经无法估算王室将来所拥有的财产数量,甚至可能要用多少个世界500强来衡量了。

这也代表着不管是不是王位的继承人,阿瑟的后代都能分到相当一大笔财富,一辈子衣食无忧是完全没问题的。

3000字第一更,求月票,求支持!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