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澳洲崛起录 > 第七百八十四章:凡尔登绞肉机南美版

澳洲崛起录 第七百八十四章:凡尔登绞肉机南美版

作者:疯艺炯龙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38: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法国和英国接连迎来各种各样的问题,让1931年的中旬变得不太平静。

当然,因为巴拉圭和玻利维亚背后各自的支持者陷入混乱,南美洲的战争又重新变成了巴拉圭和玻利维亚之间的公平单挑。

从国土面积和人口方面来论,玻利维亚是具有极大的优势的。但玻利维亚前期购买武器装备的重点放在了坦克和飞机上,这两项武器在北查科地区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

反倒是巴拉圭,凭借着购买的大量的轻武器,倒是能保持在北查克地区的火力优势。

特别是各类机枪,在北查科地区如同杀神一般,几挺机枪就能守住一片阵地,将敌人的进攻拖延在战线之外。

这个时候,仅剩的看戏的澳大拉西亚就变得十分重要。澳大拉西亚的态度不仅决定着英法解决国内问题的速度,同样也决定着南美洲的战争到底谁能获得优势。

因为之前已经和英国人达成了合作,阿瑟的目标仍然放在帮助巴拉圭赢得战争,并且获取属于澳大拉西亚的一份利益。

至于英国和法国到底谁能够率先解决问题,那就不是阿瑟该考虑的事情了。

话说回来,目前英国和法国所面临的问题固然棘手,但也绝对不是无法解决。

无非就是消耗英法多长的时间,以及对英法的殖民统治(势力范围)造成多大的影响罢了。

对阿瑟来说,或许这还是一个好消息。印度出了问题,英国人才会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

他们为了印度不脱离自己的控制,就会在其他地方对澳大拉西亚达成妥协。

反正阿瑟对印度也没兴趣,通过帮助英国人稳定印度统治的方式,来获得自己想要的土地和利益,那自然是再好不过的。

成功将英国人的注意力转移到印度之后,法国人也不敢大意,派出了舰队前往美国南海岸,威胁之意已经不言而喻。

除了对墨西哥进行威胁之外,法国政府还和孤星共和国政府进行了联系,约定在美国南海岸进行一场海军演练,双方海军都会参与。

其次,法国表示会向孤星共和国援助一批无息贷款,并且私下承诺,如果赢得南美洲的战争,上察克地区石油的一半会交给美孚石油公司开采,才获得了包括美孚石油公司在内的孤星共和国的支持。

而英国这边,麻烦其实更大。印度的面积和人口都远远超过孤星共和国,能够造成的麻烦也绝对不是一个小小的墨西哥所能比的。

普拉巴蒂拿到法国人所支持的武器装备之后,瞒着甘地在印度掀起了武装叛乱。

因为英国人一开始没有任何防备的原因,普拉巴蒂的武装叛乱成功袭击了印度几个小城镇,并且占领了这几个小城镇的警察局和武器库。

等到普拉巴蒂的武装叛乱消息传到更高层,立即引起了大量英国人的震怒。

英国对甘地的非暴力游行都果断的采取了武装镇压的方式,更不要说像普拉巴蒂这样的武装叛乱了。

随着印度总督一声令下,印度驻军纷纷出动,目标直指普拉巴蒂。

因为普拉巴蒂是国大党的重要成员,印度政府直接宣布国大党非法,并且向包括甘地在内的诸多国大党成员都发放了通缉令。

让甘地没有想到的是,他推动了两次非暴力游行,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印度民众支持自己的行动,都没能成功的登上印度政府的通缉名单。

但只是因为普拉巴蒂的一次武装叛乱,却让包括自己在内的大部分国大党成员都荣幸上榜。

好消息是,普拉巴蒂的武装力量只有不到一万人,目前所造成的影响也只是印度的几个小镇而已。

只要能够及时控制,将普拉巴蒂的武装叛乱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会对全印度的统治造成伤害。

但坏消息是,普拉巴蒂的武装叛乱仿佛开了一个头,给印度其他势力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

哪怕能够剿灭普拉巴蒂的叛乱,英国人也要担心印度其他势力的叛乱。

可以这么说,自普拉巴蒂的武装叛乱之后,英国统治印度的难度会再次攀升。

甚至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就连印度独立的时间都会提前一些。

随着玻利维亚的全面总动员,在陆军人数方面,玻利维亚已经占据了优势。

为了帮助巴拉圭打赢这场战争,澳大拉西亚派出了一支军事交流团,人数只有不到100人,但全部都是澳大拉西亚军校毕业或者即将毕业的优秀青年军官。

派遣这些人前往巴拉圭的目的,除了帮助巴拉圭打赢战争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阿瑟想要训练澳大拉西亚的青年军官。

虽然经过这30多年的努力,澳大拉西亚的军校已经世界著名。每年培养的优秀军官多不胜数,在国内外都具有很大的名气。

但一名军官如果没有经历过实战,只能说他具备成为优秀军官的潜力。

只有经过战争磨砺的军官,才能被称作一名优秀的军官。本着这样的目的,国防部计划在这场战争中磨练澳大拉西亚的青年军官,阿瑟也同意了这样的想法。

如果不是这场战争双方的军队规模都不太多的原因,阿瑟甚至都想让澳大拉西亚的军队轮换作战,在真正的战争中磨练战斗意志,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了。

要知道,距离一战已经过去了十多年的时间,军队的大部分士兵也早已经退役。

再加上之前军队的扩军,有很多新的士兵没有见识过真正的战场,他们并不知道战争的残酷性。

虽然阿瑟很信任军队的训练制度,也很相信经过严格训练的军队所具有的战斗力。

但参加过战争和没有参加过战争对于一名士兵来说是两个层级。只有经历过真正的战争,只有经历过死亡的考验,士兵才会经历真正的蜕变,成为一名优秀的精锐士兵。

在一战以后,澳大拉西亚所经历的战争就很少了。规模比较大的也就是消灭美国的那场战争,澳大拉西亚一共出动了超过10万名士兵。

不过那场战争的参考性比较低。美国人大部分主力军队都被拖延到了东线战场,西线战场澳大拉西亚军队所面临,其实大部分都是美国各州的国民警卫队。

随着澳大拉西亚青年军官团抵达巴拉圭,就立即接手了一部分巴拉圭军队的指挥权。

在这些青年军官有创造力的指挥下,巴拉圭军队凭借着澳大拉西亚的武器装备,爆发出了远超之前的战斗力。

这确实也是列强国家和弱小国家的差距。哪怕双方手中都是同样的武器装备,战术思路和经验的不同,以及对武器装备的熟悉和运用程度,也决定着双方军队的战斗力差距。

为了弥补巴拉圭军队在空军方面的不足,澳大拉西亚方面也向巴拉圭出口了几架侦察机。

这些侦察机都是澳大拉西亚之前淘汰的落后产品,精心保管在仓库,等的就是这样的战争机会将其出售出去。

目前澳大拉西亚的军备仓库中,这样的被淘汰的落后飞机还有超过2000架。

哪怕按照澳大拉西亚给巴拉圭的友情售价2.5万澳元一架来看,这超过2000架飞机,仍然可以为澳大拉西亚创造超过5000万澳元的收入。

至于其他国家会不会购买这样的已经落后的飞机,澳大拉西亚方面并没有太多的担忧。

虽然对澳大拉西亚来说是已经落后的产品,但对于世界大多数国家来说,这样的飞机仍然是自己无力研发和制造的先进产品。

甚至自豪一点来说,除了英国人或许有制造媲美这些飞机的技术,其他的国家包括第二列强法国在内,都不一定能够制造出澳大拉西亚已经淘汰的飞机。

更要命的是,澳大拉西亚的初代喷气式飞机已经即将淘汰,第二代喷气式飞机即将登上舞台。

但其他国家的喷气式发动机仍然还在研发当中,在飞机和喷气式发动机方面所领先的进度,已经足够阿瑟自信满满的打完二战了。

虽然只是几架侦察机,在数量方面还远远落后于玻利维亚。但飞机这种东西也不能光看数量,能不能使用的好飞机,对战争的作用性十分重要。

正巧,这批军官团中有很多来自于空军学院的,不仅能够帮助巴拉圭培养优秀的空军士兵,还能直接乘坐这些飞机进行侦察任务。

也正是有了来自空中的侦察力量,巴拉圭在战争中,来自天空中的劣势也被弥补。

趁着玻利维亚刚刚进行总动员,军队还没有训练完成之时,巴拉圭悍然发动了全面进攻,并且成功的把玻利维亚军队赶出了之前的边境线。

1931年7月3日,巴拉圭军队在何塞·费利克斯·埃斯蒂加里维亚的指挥下,收复了前线的军事重镇皮蒂安图塔。

这还没完,仅仅不到四天的时间,何塞·费利克斯·埃斯蒂加里维亚就在澳大拉西亚的军官团的帮助下,率领不到3000名士兵奇袭玻利维亚前线指挥部阿尔塞要塞,成功歼灭超过1500名玻利维亚士兵。

也正是在这次出乎意料的突袭之后,前线玻利维亚和巴拉圭的攻势已经全面逆转。

玻利维亚由原本的进攻转变为防御,巴拉圭则由原本的防御转变为进攻。

特别是前线指挥部阿尔塞被突袭之后,玻利维亚军队在前线的指挥就陷入混乱。

虽然玻利维亚军队司令成功的撤到了后方,但他的亲卫以及前线的指挥系统全部留在了阿尔塞。

成功占领阿尔塞之后,战火就从巴拉圭的国土转移到了玻利维亚的国土。

这对巴拉圭来说是一个好消息。毕竟巴拉圭是一个地少人更少的国家,国土根本承受不了战争的摧残。

目前将战火转移到玻利维亚的国土之后,至少能够保证巴拉圭的国土不受侵害,战争中的损失也会降低不少。

但自此之后,巴拉圭的进攻也没有那么顺利了。从7月8日开始,双方的进攻就变成了一场漫长的消耗战和拉锯战。

战争也变得十分惨烈,双方每天的伤亡数字都接近数百人,每天都有至少几十名士兵战死,受伤的士兵更是源源不断。

1931年7月22日,巴拉圭军队将进攻的目标放在了萨维德拉。因为萨维德拉前方有一块名为七千米的开阔地带,这场攻防战的主要战场也被放在了此处。

此时指挥玻利维亚的军队是法国指挥官路易斯·威廉姆斯·戴德维,一个比较传统和老派的指挥官。

这场攻防战对于玻利维亚和巴拉圭双方来说都十分重要。为了打赢这场战争,双方投入的军队也都不少。

玻利维亚投入的军队大约1.3万人,其中有超过一半都是最新才补充的新兵。

而巴拉圭方面,秉持着攻防战中进攻方的人数要多于防守方的原则,巴拉圭方面的军队接近2万人。

在这块名为七千米的空阔地带,双方军队展开了惨烈的血拼。

虽然玻利维亚军队提前挖好了堑壕,但他们的军队大多都是新兵,并且最高指挥官是法国人,彼此之间语言不通,为军队的作战创造了一定的阻碍。

而巴拉圭这边就不一样了。之前率领军队收复皮蒂安图塔的中校何塞·费利克斯·埃斯蒂加里维亚,已经顺利晋升为上校,并且被任命为萨维德拉攻势的指挥官。

虽然何塞·费利克斯·埃斯蒂加里维亚也有着来自澳大拉西亚军官的帮助,但巴拉圭军队的指挥权仍然在何塞的手中。

这么做的好处,首先是语言之间比较通顺,士兵们能够更好理解自己的指挥官下达了什么命令。

其次,让何塞来指挥巴拉圭士兵,彼此之间还是比较信任的。相比于让澳大拉西亚的军官来指挥巴拉圭士兵,这些巴拉圭人总归是更相信自己人的。

历史中的萨维德拉攻防战,可是被称作南美洲版本的凡尔登绞肉机。

从这样的叫法中就能够看出,这场萨维德拉攻防战的残酷程度甚至堪比凡尔登。

现实也确实是这样。双方投入的军超过3万人,规模其实并不大。

但因为各自都处在一片开阔地带,双方几乎没有什么掩体,除了在夜间匆匆挖掘的堑壕。

也正因为这样,这场攻防战十分残酷,双方的人数也仅仅只坚持了三天的时间。

最终,巴拉圭军队付出了超过5000人的死亡,接近1万人的受伤,赢得了这场极其残酷的攻防战。

而玻利维亚这边,1.3万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其中,伤亡大约有1万人,剩下的3000人全部被巴拉圭俘虏。

玻利维亚之所以打输了这场战争,除了之前所提到的指挥官和士兵之间语言不通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法国指挥官错误的高估了玻利维亚军队的战斗力。

如果玻利维亚军队全部是经过良好训练的正规部队,或许和巴拉圭军队还有的打,法国指挥官的指挥也不会出现错误。

但问题是,当时玻利维亚军队有一半都是新兵,这些新兵截止目前也不过经历了两周左右的军事化训练而已。

指望着这些士兵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不如指望对面的巴拉圭士兵会在战斗中犯错。

战争就是这么残酷。虽然法**官没有其他的过错,只是错误的估计了玻利维亚军队的战斗力。

但就是凭借着这样一个失误,在前线的布防中,巴拉圭军队取得了优势,并且成功的攻克了玻利维亚的阵线。

4500字更新送上,求月票,求支持!

(本章完)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