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澳洲崛起录 > 第八百四十一章:罗马和平会议

澳洲崛起录 第八百四十一章:罗马和平会议

作者:疯艺炯龙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38: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眼看着德国和波兰即将爆发边境危机,法国人再也坐不住了。

1935年8月3日,法国外交部长亲自前往柏林,向德国政府提出了举行和平会议的请求。

同时,法国驻意大利外交大使也联系了意大利政府,倡议这次事件的双方应该在会议桌上坐下来和平的谈判,而不是动用人们都不想看到的武力方式,用流血的代价来换取最终的结果。

因为还没有到约定的进攻时间,德国和意大利也打算看看法国人到底是怎么抉择的,于是同意了法国人的和谈请求。

至于波兰,面对着法国和奥地利的要求,波兰人也根本不可能无视。

如果因为无视法国和奥地利的要求从而丧失了欧洲列强的支持,波兰单独面对德国,胜算其实并不大。

波兰政府纵使有再大的野心,也不可能因为自己的野心而丧失理智。经过慎重的考虑,波兰人也同意坐在谈判桌上和平的解决问题。

不过,在谈判举行的地点上,几个国家都有着不同的意见。

作为和谈的发起者,法国人想将和谈的举办地点放在巴黎。巴黎不仅是法国人的大本营,同样距离争端的地方比较远,算是比较适合的地点之一。

但德国和波兰全部拒绝了法国人的要求。波兰人要求将和谈的地点放在波兰,尊重波兰对现有国土的主权。

而德国,他们并没有要求将和谈的地点放在德国的城市,而是要求将和谈的地点放在自己盟友的首都,意大利的罗马。

在和谈的地点上,法国人也不愿意进行过多的僵持。最终,和谈的地点被确定在了意大利的罗马,参与者有德国,意大利,法国,奥地利帝国和波兰。

在英国人无暇他顾的时候,法德意奥四个国家,就是目前欧洲国家中最有实力和影响力的列强。

因此,这次罗马和平会议也吸引了大量欧洲人的关注。如果和平会议能够妥善解决近段时间内欧洲的矛盾,对所有欧洲人来说都是一件好事情。

1935年8月17日,罗马和平会议正式在意大利的首都罗马举行。

这次会议的规格比较高,双方参与会议的人选都是各国的主要领导人物。

法国出席这次会议的是新任总理皮埃尔·赖伐尔。自上一次法国总统和总理之间的矛盾爆发之后,阿尔贝总统就罢免了爱德华总理的职务,由皮埃尔·赖伐尔重新担任法国总理。

皮埃尔·赖伐尔对于法国内阁来说也并不陌生。早在一战时期,皮埃尔·赖伐尔就在法国国会任职,并且在最近几年多次担任过法国内阁成员。

在法国内阁中,皮埃尔·赖伐尔算是和阿尔贝总统思想理念比较接近的官员。在真实的历史中,皮埃尔·赖伐尔不仅支持过贝当元帅上台,还出席了维希法国的总理职位。

从这方面也能看出皮埃尔·赖伐尔是一个坚定的主和派,甚至对于国家荣誉感和民族利益没有太多的认同。

法国派出这么一位坚定的主和派参加会议,也证明了法国人在这次会议中的态度,那就是用一定的代价来换取长时间的和平。

除了法国之外,其他的几个国家所派出的参与会议的成员,也都是鼎鼎大名的人物。

德国方面,首相亲自出席,已经证明德国的态度。意大利方面同样也是由墨索里尼出席这次会议,和德国方面还是有着很高的默契的。

奥地利帝国方面,参加会议的是帝国的皇储奥托。

毕竟其他国家都派出了主要领导人参与,奥地利帝国在不出动首相的前提下,能够对得上这些人身份的,也就只剩下帝国皇位的继承人了。

至于波兰共和国,派出的人选其实没有那么重要。

这场会议的其他参与者都是列强,波兰虽然是当事国,但波兰的地位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

如同慕尼黑会议上的捷克斯洛伐克一样,波兰人在这场会议上最大的作用,就是向外界证明了这场会议是因何而召开的。

从这一点上来说,波兰还是要比其他的几个国家强的。

至少到目前为止,波兰算是为数不多能够促使四个列强坐在一起举行和平会议的。放眼整个欧洲,能做到这样程度的国家并不多。

会议一开始,德国和意大利就表达了极其坚定的态度。和德意双方的态度不同,法国人的态度比较偏向于退让,奥地利的态度更是模棱两可,根本没有一个具体的想法。

双方对于各自需求的坚定程度,很大程度上已经决定了这次会议的走向。

这场会议唯一有所争执的,其实就是德国所要求的领土范围。根据德国人的要求,波兰不仅要割让完整的波兰走廊,还要将立陶宛的控制权交给德国。

但泽自由市自然不用多说,将重新加入德意志帝国的怀抱。

这么一来,一个中欧地区面积不逊色德国多少的中等国家,将直接沦为匈牙利一般的小国。

更要命的是,波兰将丧失所有出海口,并且再次变成被德国和俄国夹击的状态。

这样的要求对一个底蕴本来就不强大的国家来说是致命的。如果法国同意了德国的要求,波兰人别说实现大波兰的设想了,就连在德国和俄国的夹缝中维持独立都很困难。

法国人自然不愿意被德国拿到这么多的领土。这已经远远超过了法国人之前所说的,拿回德国被割让领土的范围。

法国人表示,德国可以重新建立和东普鲁士地区的联系,并且重新拿到但泽自由市的主权。

但波兰走廊的其他地区,包括立陶宛在内,仍然应该属于波兰共和国。

法国人的提议为波兰人保留了一定的实力,至少波兰还能算是中等国家,而不是任人宰割的肥肉。

如此一来,谈判就陷入了僵持。

不过对于德国和意大利来说已经无所谓了。不管谈判有了怎样的结果,德国始终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全面吞并波兰。

目前和法国进行和谈,更多的目的也只是为了拖住法国人,好让自己进行战争准备而已。

这也是为什么德国人本来可以将和谈的地点选在德国境内,但是却放弃了这么做的原因。

对于德国人来说,乔治五世病危,英国人注定不可能有太多的精力来管理欧洲的事务。

澳大拉西亚还有着岛国人进行牵制,一时半会儿的是根本不可能将手伸到欧洲的。

这也代表着,目前德意的真正敌人只有法国和奥地利帝国。这两个国家看起来强大,但实际上是有着诸多限制的。

奥地利被德国和意大利南北夹击,法国人也很有可能面临三线作战的风险。

这么看来,只需要面对法国和奥地利的德国,作战压力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只要西班牙国民军能够在西班牙内战中取得优势,这场欧洲列强之间的二对二,对德国来说就是轻易能够取胜的新手关卡。

而另一边,罗马和平谈判的消息也传到了阿瑟耳中。

到现在为止,这个世界的局势相较于历史来说,已经彻底改变了大半。

德国没有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而是将首要扩张目标放在了波兰的身上。

这导致英法对于德国永远不会满足的胃口还没有充足的认知。在法国人的计划中,他们甚至单纯的认为,只要满足了德国人现在的要求,就至少能为法国换来长达数年的和平。

问题是,德国和意大利这样的极端国家,真的能够保持长达数年的和平吗?

如果这两个国家想要的是和平,他们从一开始就不会扩张自己的军队,不断的试探英法的最终底线。

一步退则步步退,英国和法国最开始就进行了错误的选择,现在的英法也只能承担自己错误选择所带来的后果。

不出阿瑟的预料,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这场罗马和平谈判就宣告结束。

法国,意大利,德国,奥地利和波兰共同签署了《罗马协定》,也正式宣告着和谈结束。

在罗马,法国总统皮埃尔·赖伐尔接受来自意大利和全欧洲的媒体采访时,面带笑容并且自信的说道:“我们已经通过了一种更加和平的方式解决德国和波兰的危机,现在,让我们欢呼和庆祝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吧!”

这句话甚至登上了当天法国媒体报道的头版头条,也引起了法国民众的争相庆祝和欢呼。

阿尔贝总统也自得不已,他认为,自己的行政理念才是目前最适合法国的,巴黎的那些群众的态度也证明了他的观点。

一时之间,各国媒体纷纷报道因为这份协定所带来的和平。

但各国和媒体们都没有发现,通过《罗马协定》拿到了包括但泽自由市和波兰走廊的德国,充满野心的胃口丝毫没有被满足。

大量的德**队都在调动,他们的目的似乎不是占领和控制刚刚拿到手的波兰走廊,而是东进华沙,深入波兰.

3000字第一更,求月票,求支持!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