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宋:穿越哲宗,打造日不落帝国 > 第一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62章 这份蛋糕忒诱人

清扫鬼樊楼的行动仍在持续,各城门封锁,严查可疑人员。

与此同时,与鬼樊楼有关系的地上恶势力也被逐个消灭。

这一连串的动作,无疑成为百姓最为关注的话题,汴梁城大街小巷,热议如潮,欢快而激昂。

“卖报咯,卖报咯,最新的《大宋日报》······”

自从报纸发行后,各茶馆的生意也愈发兴隆,人们在闲暇时,更乐意坐在茶馆,边品香茗,边吹牛打屁。

当然,最有面子的还是买一份报纸,畅谈报纸上刊登的内容。

“快,给我来一份。”

“给某也来一份。”

杀猪巷深处的王记茶馆内挤满了人,报童一来,报纸顷刻间就售出十几份。

买到报纸的茶客摇头晃脑读起来,不识字的茶客立刻凑上去侧耳聆听:“朝廷一举捣毁鬼樊楼,抓获贼犯八千余,救出被掳走的女子、孩童一万多······”

“哎呀,我的个乖乖,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地下居然有这么多贼人?这要是任其发展,黑夜中摸出来,不把汴梁城折腾个底朝天才怪。”

“还是要感谢官家,灭掉鬼樊楼肃清寰宇,这是为咱们汴梁百姓做了件大好事。从此,我们再也不会担心娘子被掳走,孩子被拐卖了。”

“要我说赵官家能死而复生,就是上天派来拯救我们的天命之子。鬼樊楼祸害汴梁多年,只有这位官家雷厉风行铲除,可见他心系百姓······”

“官家为民着想的事多着呢,那些放印子钱的富户被整惨了,尤其慈宁寺的和尚,被一锅端了,快哉!快哉!”

“······”

茶馆内的气氛随着议论愈发热烈,人们为有这样一位有作为的官家倍感自豪和庆幸。

茶香袅袅,感激涓涓,敬仰深深。

······

赵煦拿起一份奏疏,缓缓道:“诸卿都看看吧!”

章惇立刻疾步上前,双手恭敬地接过奏疏,迅速退回原位。

打开奏疏,几位宰臣凑过来一起扫视,仅扫几眼,众人心头便猛然一震。

这是皇城司调查京城各寺庙的耕地明细报告。

涉及到宗教的事最让人头疼。

就白莲教这种杂牌宗教,都能蛊惑百姓深信,还能鼓动十数万人造反。

更何况传承了近千年的佛教,其影响力之大,信徒之众,处理不当很容易出乱子,尤其那些信徒会做出过激之事。

再头疼的问题,既然皇帝郑重其事地摆在宰臣面前,显然不是简单的信息传达,而是一件关乎国家命运、社会稳定的重大议题。

得有解决方案。

宰臣们屏住呼吸,慢慢浏览奏疏上记载的明细。

“相国寺耕地两万四千亩,开宝寺一万九千三百亩,天清寺耕地一万八千六百亩,报国寺耕地九千五百亩,白马寺耕地七千六百亩,普济寺耕地六千五百亩······”

每一组数据都如重锤,敲击在众人心头,宰臣们脸色愈发凝重。

看到最后,众人眼中怒意上涌。

尤其章惇,杀气毕露。

这些数据表明土地资源被严重争夺,寺庙过度膨胀,已严重威胁到了国家根基和民众生计。

单个儿看这些寺庙的耕地,数量比那些富商士绅只多不少,可若是看整体统计数据,就发现是离谱他妈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

汴梁境内共有大小寺庙一百四十余,寺庙共同占据的耕地面积之大,让人瞠目结舌,难以置信。

曾布率先打破沉默,提出质疑。

“臣记得朝廷有明文规定,每寺岁除征粮及百亩以下者,其余田地分与百姓领种,而且还曾清丈田地······多余的耕地应该收为官有了,这么多耕地是从哪里来的?”

蔡卞道:“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不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富商士绅,只要是虔诚的信徒,就会捐纳。你们不知道,信徒的那份慷慨,让人咋舌······”

“捐献?寺庙的触角远不止于此。”

赵煦闻言微微摇头道,“捐献自然有,但这只是少数,大部分则是通过其他途径流入寺庙。”

“比如挂靠。富户士绅钻律法的漏洞,把耕地挂靠在寺庙名下,借此来逃避税赋,而寺庙也能得到不菲的回报。双方各取所需,何乐而不为呢?”

“再比如霸占。寺庙放高利贷,背负高额债务的百姓无法偿还,只能用耕地抵债。”

“再比如大小亩、瞒报等都能避开丈量。只要利益达成,谁会去管这些,尤其涉及到宗教,麻烦很多,没有官员愿意直面,惹上一身骚······”

皇城司调查的比较细,耕地数据只是其中之一。

赵煦将寺庙耕地多的原因略作阐述,又拿出一本奏疏道:“诸卿再看看这本!”

这是吴居厚暗中调查的结果。

其中大多是百姓举报寺庙放印子钱,然后借机吞并田产,甚至有欺男霸女,逼死人的个例。

借据都被吴居厚一一收集,只不过这些案例涉及有些广,吴居厚并未轻举妄动。

只是呈上证据,静待圣裁。

“混账!”

众宰臣怒喝。

拿奏疏的手都在颤抖着。

和尚吃斋念佛,嘴里喊着慈悲为怀,救苦救难。

背地里却干着如此龌龊的勾当,这与鬼樊楼贼人有什么区别?

简直是对信仰的亵渎!

“诸卿再看看这本。”

这又是一份皇城司送来的奏疏,上面记载了汴京范围内寺院僧侣人数,以及人数庞大的原因。

汴京有一百四十余座寺院,僧侣总和达到四万三千有余。

由此推算,整个大宋至少有四五十万僧尼。

之所以大量人选择遁入空门,踏入青灯古佛之地,是因为这份蛋糕特别诱人,且吃起来十分舒适。

朝廷分给寺田,僧侣们不用交赋税、服徭役,还享受着百姓的香火,日子过得比谁都舒服。

其中有些大寺,由于僧人众多,结交了不少士绅、富商、官宦,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链就出现了。

俗世的宵小便趁势涉足这片净土,与寺院的收入挂钩,以寺院为中心,榨取更多的钱财。

正因为如此,那些流民、逃犯都剃度为僧,以此来逃避朝廷的追捕。

寺庙收留罪犯、霸占良田、挂靠耕地、放高利贷、奴役百姓······试问:这是在修行佛法?不!这是公然与朝廷作对。

长此以往,整个国家还怎么发展。

所以说,看似超脱世俗的宗教,实则与国家的兴衰、百姓的福祉息息相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