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袁阀 > 144献帝

袁阀 144献帝

作者:巴奀月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44:2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厅中诸人此刻,方明白袁绍的心意,原来主公是早有让四位公子掌管四州的意思,大公子袁谭掌幽州,二公子掌袁熙掌青州,三公子袁尚掌冀州,表公子高干掌并州,稍有些才智之士此刻都看出了袁绍的安排。

许攸挑衅的看了看了沮授一眼,貌似就是说:看吧,还是我最了解主公的心思。

袁谭此时也来到议事厅,向袁绍和众文官行礼后便恭敬地立在厅中。

袁绍伸手将袁谭招至厅中央。问道,“显思啊,我与诸位先生商议后,决定以你为幽州刺史,你可敢领命?”...........

“孩儿定不负父亲与诸位先生的期望,为父亲为陛下为大汉治理好幽州。”饶是袁谭近年来,已经很沉稳,此时言辞间也掩饰不住激动,毕竟谋划了这么久。

这就是自己,这次随军出征的目的啊。自己先前虽有所预感,但此时话入于耳中,兴奋之情焉能掩饰住得住。

“好好好,不愧是我袁绍的儿子。幽州形式复杂,除却你本部五千人马外,孤再拔给你两万精兵,良马三千匹。当可保幽州无虞。另外臧洪和朱灵将军协助谭儿你驻守幽州。”自己一直以为袁谭难成大事,所以诸子之中对他最为冷淡。而他母亲对他也很不待见。

特别是老三袁尚出生后,对他的关注就更少了。而自己却从未见他抱怨过什么。一时间,袁绍心里百转千回,甚至有些惭愧。

看着袁谭的目光中,不觉多了几分慈爱,少了分严厉。心态转变间,连称呼都换了。

所以他不顾沮授地劝阻,当场任命袁谭为幽州刺史。其实袁谭所领的只有幽州的涿、广阳、渔阳三郡,和上谷、代郡的一部。右北平、辽东、辽西是蹋顿的势力范围。上谷中北部是阎柔势力范围。

袁绍为了安定北面边地,对蹋顿、阎柔两人也是大加拉拢,不仅赐予官爵,还答应跟蹋顿联姻,当然不是袁绍自己的女儿。

北面的大敌终于除去,袁绍心中自信也膨胀起来,于是接着说道,“接下来我军是否该出兵并州,一举剿灭了黑山贼?”

“主公,接连大战兵卒疲惫,库中粮秣兵甲也消耗殆尽。幽州留下这么个烂摊子需要治理。此时该休养生息,静待并州生变时,再发兵以雷霆之势,一举平定才是。”沮授说道。

“二公子啊,你素来多智,想必你已有了安定幽州的良策,可否说出来大家听听。”淳于琼故意询问袁熙。

袁熙知道淳于琼这是给他造势,于是出列说道,“显奕想建议父亲,沿袭前太尉刘虞方略,开上谷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务存宽政,劝督农桑,不出数年,幽州必定大治。”

厅中诸人闻言皆点头嘉许。此策虽中规中矩,却也不失为一安边良策。

沮授对袁熙神色复杂,但也不得不对他的评价又上了一级。于是附和说道,“那不知公子将以何策,对待塞外胡人呢?可有良策?”

“良策谈不上,唯有八字而已:随机应变,顺昌逆亡。“

“顺昌逆亡,看来公子以得其中甘味矣。”沮授虽然不赞同,袁绍派遣子弟出掌州郡,但他性情忠义,主君一旦决定了计划。进谏是一回事,完善主公的计划又是另一回事,这是他的原则。

虽然不赞同袁谭袁熙兄弟出掌州郡,但是袁熙今天的表现,却让人不得不信服。

众人隐隐间也有些担心,袁家日后,恐有几子夺嫡之祸啊。

袁绍颇为赞许的看了看袁熙。袁熙今天的表现让袁绍很满意很满意,就算是自己最喜欢的三子也没让自己这么满意过。

“传令,大军休整三日后回师冀州!”

“诺”诸人轰然应诺。

“孔璋,即刻拟奏章向天子报捷。并为两位公子请封。”

“诺”陈琳,字孔璋,徐州广陵人。现为袁绍帐下主记,甚是被器重。

一会儿,主簿高柔从外面来到袁绍身旁,禀报道,“主公,刚刚收到豫州那边的消息。四月来,曹孟德与袁公路大战于汝南。历经三次大战,袁公路大败,现已退回寿chūn。”

众人沉默不语,袁绍袁术两兄弟不和是天下皆知地事,袁术得势时大有倾力攻灭袁绍的想法。但毕竟是两兄弟,袁家地人屡次被曹cāo大败,他们不好大肆庆贺。

听到袁术大败的消息,袁绍心思也复杂。他恨透一直欺压在头上的袁术。一方面他乐于见袁术失利。但另一方面他心中隐隐地,担心崛起势头强劲的老友曹cāo。

在下面的袁熙跟郭嘉交换一个眼神,均感到了焦虑。汝南跟南阳市此时大汉最大、最繁华的两个大郡。不仅人口众多,其物产丰富手工业发达。曹cāo取得汝南,等于说是取得了半个徐州不为过。袁熙几乎能猜出曹cāo下一步地动向----徐州跟关中。

袁熙一阵头痛,他在青州、徐州的所作所为,在自己取得根基的同时,也使曹cāo地崛起提前了。没有了徐州屠城,也没有了陈宫引吕布的叛变,曹cāo不仅牢牢控制住兖州。还将豫州也吞并了。

如果曹cāo再趁着,袁家忙于河北战事时,取得关中之地,来个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袁家跟曹家大战时。胜败的变数将更大。

就会演变成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太祖朱温,军事和政治上,双重包围李克用之局面。

袁熙依稀记得这两年内,是有一次大旱灾的,到时候恐怕要罢兵一两年。如果现在不出兵抢夺汉帝,那么可能再也没有机会。

“父亲,我有一事要说。”袁熙禀报道。

“显奕,你且说来就是。”

袁熙整了整思路,说道:“今皇帝流离失所,宗庙惨遭损毁。州郡牧守以兴义兵为名,行兼并之实,没有一人起来保卫天子。抚宁百姓。父亲应该出兵长安恭迎圣驾。然后在邺城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兵马以讨不臣。那时,海内都将归附,大业旦夕将成!”

袁熙记得历史上沮授,曾经劝过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惜被否决了。

袁绍脸sè变了变,底下众人也心思各异。这关乎到朝廷和皇帝,已不是小事。因为刘协是董卓所拥立,袁绍对此事一直都耿耿于怀。

加上手掌大权后,袁绍野心膨胀开来。他要将原本就四世三公无限荣耀的袁家发扬光大。那么做个拥立之臣显然是不够的。虽然嘴上不说,但袁绍心中那份野望已经生长开来。

沮授也吃了一惊,他惊异于袁熙地见识,此事对将来的发展极为关键,于是沮授也出列附议道:“二公子所言甚是,恭迎皇帝陛下不仅符合道义,还是主公平天下乱的先机。如我等不先下手,定会有人抢先在前。取胜在于不失时机,成功在于敏捷神速。望主公三思。”

“主公。公与先生和二公子所言甚是。前者董卓控关中、挟天子,天下几乎无人能敌。我不取则他人必取之。”许攸难得地劝道。

“公与,二公子所言差矣。”郭图显然摸透了袁绍地心思。“先不说皇子协,取代少帝陛下,是否合乎礼法。汉室衰微久已,今个要重新振兴谈何容易!况且天下豪杰各据州郡,士众动以万计,此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则凡事都得上表请示。尊令就失去权力,不尊令就有抗拒诏命地罪名,此实乃大大的下策。”

袁绍显然倾向于郭图所说,他挥手制止了袁熙、许攸等人,出声说道,“此事待回邺城后,再召集众人商议。”

袁熙心中着急,但又无可奈何。上面有个袁绍在压着,他不可能私自出兵,去抢献帝那个烫手地山芋,于是只能作罢。

烽火连城,战鼓连天。一代枭雄公孙瓒被焚而死。曾今叱咤河北,令塞外胡人闻风丧胆的“白马将军”落得个身死家亡,戚戚惨惨的下场。公孙瓒败亡后,冀州军持其首级和印绶,迅速招降了其余部。

此后,幽州各郡尽皆奉表归顺,辽东公孙度也遣使约好。此时,车骑将军袁绍的地盘与当年中兴汉室的光武皇帝相类,南据冀州腹心富饶之地,北有幽州屏障鲜卑、乌丸诸部,东西有青州和并州为左右两翼,雄视天下,实力冠绝当世。

天下,似乎又看到了统一的希望,于是袁家也成了天下士大夫阶层中,所谓的天命所归,和他们的带领者。

“拥四州之地,和百万之众”,袁本初霸业初成,也给后来太宗宣武帝袁熙,一统寰宇,奠定了基础,没有袁绍的贡献,我不见得袁熙能如此快速统一天下。

长安。未央宫

“国子监博士祭酒,杨修麒麟阁侍讲。”宦官尖利刺耳的叫声。在未央宫中,回荡……

麒麟阁,汉宣帝时,狩猎获麒麟,以为祥瑞之兆,建阁纪念。而让麒麟阁名传后世的,是麒麟阁功臣像。汉宣帝命人,给以霍光为首的十一位功臣画像,悬挂于此。

从此,麒麟阁成为功成名就的代名词。而“功成画麟阁”“谁家麟阁上”等诗句,成为人臣的最高荣耀。

杨修,官拜国子监博士祭酒,其主要职责之一,便是为小皇帝伴读并讲解经集。以前洛阳时,袁熙也做过此职,是伴读也是近臣。

“朕近日读《尚书》之《五子之歌》,其间多有不解之处,请徳祖替朕解析。”

“臣。遵旨。”

“朕先试着说说自己的理解。”刘协偷偷瞄了一眼在殿门口侍立的宦官,这些李榷郭汜的走狗,片刻不离。

杨修会意,微微点头。刘协朗声而诵:“猷大诰尔多邦越尔御事。弗吊天降割于我家,不少延……”

刘协一开口,杨修就是一楞!这并非《五子之歌》,而是《尚书》中的《大诰》篇!

《五子之歌》是大禹王的五个儿子,追悼大禹,对自己以往过错表达悔意的文章。而《大诰》。是周公旦所作的战前动员!两篇文章,南辕北辙,而皇帝刘协,绝不可能记混!

《尚书》共有一百余篇,是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其中有些篇目,其渊源甚至要追随至远古的三皇五帝时期。如此古籍,其中文字自然极为晦涩难懂。即便是读书识字之人,也有大半人不能理解其中意义。

以侍奉为名监视的宦官,本就不识字,《尚书》在他们听来,就是天书。不要说整篇,便是一句话、一个字都听不懂!只听了几句,宦官便似被催眠了一般,上下眼皮打起架来……杨修何等学问和机敏,当然懂!

《尚书》大诰篇,说理透彻,表达了周公旦一腔赤诚。《大诰》作为古文献经典,似杨修这种机敏志士,均可倒背如流。

杨修早就给刘协讲过“大诰”篇,今日,皇帝刘协为了骗过监视的宦官,假说要学习《五子之歌》,诵读的却是《大诰》,必有深意!

杨修不动声色,听刘协继续诵读。刘协继续诵读:“洪惟我幼……嗣无疆大历服。弗造哲,迪民康,矧曰其有能格知天命!”

咦!杨修双眸一闪!心念急转!皇帝刘协背错了!本该是,“洪惟我幼冲人”,陛下竟然漏掉两个字!

刘协背诵大诰篇,虽算不上倒背如流,却也是滚瓜烂熟,绝不可能背错,他是有意为之!这一篇目,本意是说,周公旦遍告诸侯和众臣卿,上天给我们国家降下灾祸,灾祸还在蔓延。现在我(周公旦)代替年幼的侄子(成王)执掌我们永恒的权柄,但我却没有遇到明智的人,可以引领百姓,过上福泰安康的幸福生活,更不用说(遇到)了解天命的人了。

皇帝刘协故意漏掉两个字,基本意思并没有改变,只是其中一句的含义,稍稍发生了变化。意思变成“我这个年幼的人做了皇帝”,却没遇到明智的人来辅佐……

皇帝,在求救!皇帝希望有人能救他于水火,救他从这偌大的未央宫、长安城里脱身。

不止一次,刘协向杨修流露过这样的想法,杨修因此将皇帝的暗示转达给父亲杨彪,由杨彪暗中联络忠心正直的臣属。

以前,刘协更多的是抱怨,抱怨待在这个大大囚牢。而今天,皇帝刘协直接表达了要挣脱牢笼的愿望!这正合杨修的心意。有心将父亲等人的谋划告知皇帝,无奈那打着瞌睡的宦官,始终不离左右。

杨修只能借助为皇帝解读大诰,用一些晦涩难懂的词,将自己父亲杨彪正在联络忠心之士转达过去,誓要挽救皇帝陛下,挽救大汉朝廷。刘协听罢,激动万分,目光中,满是期盼。

“陛下,今日解读《尚书》就到此为止吧。臣还有一事提醒陛下,《礼记月令》有云,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秋于西郊。”

刘协岂能不懂其中含义!这就是约定的日期啊!刘协泪水充盈双眼,伸手指杨修,又指指墙壁。麒麟阁墙壁上,原来挂的功臣像早已不知所踪。

怕被监视的宦官听到,刘协只能用手势代言,向杨修承诺:徳祖救我,有朝一日,徳祖画像,将高悬麒麟阁!君臣四目相对,无语凝噎。不过他不知道的是,最后杨修没有进他汉家的麒麟阁,到是进了晋朝的凌烟阁,呵呵。

强忍万般的激动,刘协道:“今日听徳祖讲读,茅塞顿开,朕要赏徳祖!”说罢,解下自己的腰带。杨修跪地,双手奉接。

刘协递过腰带,用力按了按杨修的手,一切尽在不言中,好一副君臣和谐的画面。

可惜若干年后,杨修画像不是挂在献帝的麒麟阁而是袁熙的凌霄阁,可见杨修等世家大族子弟,对于大汉朝也不见得多么忠诚吗,只是背叛的筹码不够对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