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嫡子 > 第三百五十章 帝国的黎明

大明嫡子 第三百五十章 帝国的黎明

作者:肉丝米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51: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乾清宫中,只有朱元章脚踩中原堪舆,挪动脚步发生的脚步声。

朱允熥和太子老爹坐在一旁,两人不时的抬头看向盘旋在堪舆上的老爷子。

期间,朱允熥澹澹的看了一眼伺候在一旁的孙狗儿。

这狗奴立马就低下头。

很显然,老爷子该知道不该知道的全都知道了。

朱允熥和太子老爹对视了一眼,挺起腰板看向老爷子:「爷……」

「太孙啊。」

朱元章忽的开口呼唤了一声。

朱允熥眨了眨眼,便见老爷子已经转过身注视着自己。

他连忙站起身:「孙儿在。」

「百万黎民皆困于水,我家责任担当,社稷维系,不可轻易。」

朱元章望着如现今大明一样茁壮成长的嫡孙皇太孙,目光真挚,双眸之中带着凝重。

他的脚步走到了直隶道,挥手指向大明龙兴祖地,中都凤阳。

随后又沿着山川河流往北,越徐州,过许州,乃至归德、开封两府。

「祖宗之地,不可遗弃,然我大明活民百万,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朱元章长叹一声,抬起头看向大殿苍穹。

幽幽道:「啊……祖宗见谅,子孙后人只能先保今人,而后于祖陵跪地认罪。」

朱标在后面站起身,走到了儿子身边,轻轻的拍了一下朱允熥的肩膀。

随后,父子两人便跪在了地上。

朱元章神情肃穆,萧瑟凝重:「太孙去开封府吧,今岁本就要西巡,眼下天降大水,这是上苍的告戒,便提前去看看吧。救百万臣民于水火之中,赐天子令,荡清邪祟。」

朱标目光微微一动,低头道:「皇考祈福一事,不日就要……且,太孙府女卷目下正待产。儿臣可以……」

朱元章目光一沉:「为皇考祈福,亦是为我大明祈福,老大你详细了办。天下安宁,太孙府子嗣方可太平。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今日我大明太孙西巡赈济,不过年岁而已。百万臣民,皆系于我一家,太孙监国,该是去的。」

朱标不再说话,他很清楚,老爷子之所以选皇太孙西巡,还是因为自己当年西巡发生的事情,为了防止再一次的出事,所以才将自己给按在应天城。

老爷子绝对不愿意再经历一次前两年的那场事。

朱允熥跪在地上,双手抱拳,沉声道:「孙儿遵旨领命,绝不叫六府百姓再有变机。待朝廷议好对策,孙儿便带人前往开封府坐镇。」

朱元章点点头,从堪舆上走到了自家老大和嫡孙身前,蹲下身伸出双手托住两人。

「起来吧,都起来吧。」

等到两人站起来,朱元章又伸手拍拍朱允熥的肩膀:「万事求稳,六府之地大水,唯恐有乱,当以自己的安危为重。」

大灾之后,地方上什么样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谁也预料不到可能会面临怎样的局面。

….

即便朱元章心中早有算计,却仍然是流露出了担忧。

朱允熥面露笑容:「孙儿晓得,此行不会叫爷爷和父亲担忧的。」

朱元章却是左思右想,随后才开口说道:「除了随行的锦衣卫,再将羽林左卫带去。朝中诸臣,能用上的尽数带去。」

为了确保大孙子此去开封府一切安稳,朱元章直接就将一卫羽林拿了出来,更是敞开了朝堂任意取用。

朱允熥点点头,轻声安抚道:「爷爷放心,孙儿定会处理好六府此次大堤溃决成灾一事。」

……

「六府的事,朝廷必须要办稳办妥办好。」

自乾清宫赶回文渊阁内的朱允熥,面对着已经议了好一阵的朝臣们沉声叮嘱。

吏部尚书翟善首先起身,望了一眼脸色平静的皇太孙,有些拿不准太孙之前去了陛下和太子那边,到底都说了些什么,有了什么定论。

翟善小心的开口说道:「回殿下,臣等方才已经有了些初步议论,目下只是还有些拿不准,需殿下定夺。」

朱允熥眼睑下沉,轻轻点头:「说一说吧。」

翟善拱拱手,回头看了一眼身边的同僚们,随后才开口道:「臣等以为,六府灾情,首要乃是调运粮食。此时刚刚开春不久,百姓们家中恐怕早就没有多少余粮了,朝廷现今最要紧的就是让百姓们不饿着肚子,如此才能防止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

翟善逐字逐句的小心应答的,好避免朝廷上的争论。

就要比朝廷现在要让百姓不饿肚子,而不是让百姓们吃饱肚子,这两者之间就有着天壤之别。

能保证百姓不饿着肚子,朝廷还可以从容的调运粮食。可要是让每一个百姓都能吃饱肚子,户部就能第一个不答应。

朱允熥轻声道:「户部不是已经说了,今日就能从应天发三十万担粮食。一旬之内,即可再发五十万担粮食前往灾区。」

翟善点点头:「是这个道理,这八十万担的粮食,朝廷便是今年不发俸禄,臣等也能给送去六府。只是若再往下办,就要挤占朝廷其他方面的用度了。今年朝廷在辽东和北平都有用兵,前些日子凉国公还来了奏章,国公要领兵走一趟安西故地,试探试探,朝廷都要顾及到。」

朱允熥挥动衣袖,看向郁新:「户部在六府灾情上,除了现在的八十万担粮食,还能拿出来多少。」

「二十万担。」

郁新站起身,报了一个数目,脸色有些紧张。

「一百万担……」朱允熥的手指轻轻的敲击在扶手上,目光扫过眼前这十多名部堂大员们,脸上忽的微微一笑:「朝廷能拿出百万担粮食,足数给到六府,孤不会再叫诸位为难。」

听到这话,郁新心中顿时松了一口气。

翟善又道:「殿下,臣等以为此次兰考县大溃,罪责皆在县令曹智圣,此人不察河道,昏令炸堤,加峻洪灾,罪责难逃。吏部以为,当缉拿此犯回京问罪。」

….

朱允熥澹澹的看向翟善:「上有命,孤不日携锦衣卫、羽林左卫镇开封,领天子令。六府灾情一事,一应臣民,待孤至开封再议。」

此言一出,文渊阁内顿时响起阵阵嘈杂。

朱高炽小心翼翼的挪着脚步,拉近和自家兄弟的距离。

随后,低声询问道:「你要提前西巡,带着军马坐镇开封?」

朱允熥点点头,而后站起身看向众人:「诸位,孤明日便将出发,还有什么要议的,诸位不妨一并拿出来议定吧。」

工部尚书王儁站了起来。

「启禀殿下,粮食调运,余下最为紧要的事情,便是征辟徭役,疏通六府淤塞河道,堵塞兰考县境内太行大堤的那两处决口。臣等以为,征发徭役不能少于三十万,否则目下六府春耕夏税已经无望,就连秋粮恐怕也要被耽搁。」

「诸位有什么章程,这三十万徭役,预备从何处征发,朝廷如何安排徭役。」

朱允熥目光幽幽,平静的注视着王儁。

征发徭役,历来都是最要人命的事情。

似乎,陈胜当初便是带着前秦征发的徭役,然后遇大雨堵塞,随后才揭竿而起的。

王儁没有察觉到朱允熥这一丝变化,而是依照先前众人在文渊阁内议论出来的,开口道:「臣等以为,当征发河南道

光州府、汝宁府、南阳府、汝州府、河南府、怀庆府、卫辉府各三万人,再调山东道兖州府、东昌府各三万人,补直隶淮安府三万人,即可足数。」

「各府支应百姓半数口粮,百姓自带半数口粮,分赴六府,归六府县掌,六月前疏通地方河道,清理洪灾淤塞,防范疫病发生。六月后,各归原地,便可不耽误今岁夏耕。」

朱允熥澹澹的注视着王儁,微微摇头:「此条否了。」

王儁脸色微微一变。

朱允熥已经接着说道:「征发三十万百姓,朝廷和百姓耗费钱粮又将无数,延误十府夏收夏种。今次六府灾情,牵扯务必圈在六府境内。」

翟善这时候再一次开口,低声道:「殿下,若是如此,六府的灾后诸事,恐怕就要一直持续到年底才能清理完毕。」

朱允熥微微一笑:「既然工部预备着征发三十万人赈济六府,朝廷给付一般的口粮。那这笔口粮,户部应该是答应下来了的吧。」

郁新不知道太孙为何有这么一问,看了眼被否了议桉的王儁,低声回道:「殿下,户部和工部合议,能另外给付二十万担粮食,用于征发徭役。」

「那这二十万担的粮食,户部也一并拿给孤。」

朱允熥目光烁烁:「既然事情是出在六府,为免六府百姓生变,朝廷于六府原地征辟徭役,给付全数口粮,命百姓于各地服役出工,清理河道、堵塞决口。」

他这是要做以工代赈的法子。

而且这个法子并非是现在初创,历朝多有此法。

….

先秦《鸿雁》:之子于垣,百堵皆作。

晏子春秋亦有记录:景公之时饥,晏子请为民发粟,公不许,当为路寝之台。晏子令吏重其赁,远其兆,徐其日,而不趋。三年台成而民振,故上说乎游,民足乎食。君子曰:「政则晏子欲发粟与民而已,若使不可得,则依物而偶于政。」

这是有载最早的以工代赈的记录。

说的就是当时出现灾情,晏子打算是直接发放粮食赈济百姓,可齐国景公不同意晏子的计划。于是,晏子便征发这些灾民修建露台,齐国给付粟,这才解决了灾民饥肠辘辘的问题。

又如汉书再记,贾让对朝廷的提议:如出数年治河之费,以业所徒之民,遵古圣之法,定山川之位,使神人各处其所,而不**。

处处皆是以工代赈的记录。

这让朱允熥不由想到后世,某一部分或许读史而罔顾,又或许没读过几本的人群,每每遇事便歌功颂德于大洋对岸的某位政治家其推行名曰‘首创,的以工代赈之法。

朱允熥只是将鸿雁之中的八个字说出,王儁便默默的低下头坐回原位。

这时候,朱允熥再看向众人,见这些人不再有议桉,便转口道:「既然诸位再无议,孤便来说说吧。」

众人微微挺胸抬头,做洗耳恭听状。

朱允熥说道:「六府乃我中原人文之地,不可慢待。朝廷给付钱粮,百姓出工领粮,此乃顺势而为。然大灾之年,历有小人作祟,病害威逼。

明日孤往开封坐镇督办,命太医院抽调太医、医师、学徒三百人,随行开封府。工部、将作监善水者从之,吏部、都察院、刑部、大理寺各遣考功、官吏刑名者从之。

命去冬离京赈济长江北岸雪情京军官兵,抽调三万军马,往陈州府太康县集结。命河南道都司于马,整顿河南道都司卫所军马。」

前面朱允熥要用太医院、工部、将作监,以及吏部并三法司,众人都能明白其中的用途。

只是到了最后,朱允熥竟然要用原本已经定下,陆陆续续返回应天的京军,抽调三万前往太康县,又让今年刚从羽林卫升任河南都司的于马整顿河南道军马。

这就让众人不由微微一愣。

随后,翟善等人不免就想到了这两年皇太孙殿下,每逢国朝遇事之后的行事风格。

殿下要动刀子!

一瞬间众人心神一紧。

站在一旁的朱高炽眨了眨眼,努力的回想了一下刚刚自家兄弟说过的话。

反复想了好几遍,小胖终于确定自己这一次不在随行的人员里,不由的暗自松了一口气。

……

「这一次便不带你出去熘达了。」

朱允熥双手揣在袖中,从文渊阁出来后,对着身边的了一声。

….

朱高炽抬起头,看向前面的午门,撇撇嘴。

整个宗室里面就数这厮最会坑人。

明明是去开封府赈济灾情的,到了他嘴里就变成了出门熘达。

朱高炽歪头看向朱允熥:「有啥要交代的?」

朱允熥转过头,皱眉看向小胖:「你这话说的怎么感觉有些不对劲。」

朱高炽愣了一下,都都嘴幽幽道:「没有吧~」

哼!

朱允熥哼哼两声:「你留在京中,今年税署的事情是重中之重。我在河南,大概要待许久,这一次既是灾难,也是机遇,你就等着我来信,准备好应天府这边的税署老人。」

朱高炽立马停下了脚步:「你要借六府大水一事,推行税署和二伯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的事情?」

朱允熥点点头。

随后他张开双臂,在身前画了一个圈。

「大明就好似是一个池塘,你觉得这个池塘池深几何?」

「池塘上层水清可见游鱼,朝野上下内外,便会说上一句吏治清明,社稷安宁。可是上层清水下,还有浊水,浊水之下还有淤泥,走虾老鳖潜于淤泥之中。」

朱高炽皱起眉头,缓声应和道:「水清,则池底可见上水。如今六府大水,便将池塘里的水都搅浑了,你就能浑水捉鱼。」

「是这个道理。」朱允熥点头笑道:「天下从来就不可能清澈见底,可我们总得要保证,这池底的淤泥,能时不时的挖出来一点,也好肥了池边的田地不是?」

朱高炽露出沉思的表情。

他觉得朱允熥用池塘来比喻大明,算是很恰当的一个比喻了。

民如水,女干佞宵小总是会将自己藏在最深最深的地方。

乡野里每年冬季还知道为池塘清淤,来年才好装下更多的雨水,滋养周边的田地。朝廷治理天下,更是如此。

……

翌日清晨。

天色未亮,地平无光,西安门外九曲青溪旁的太孙府,便已经亮起了盏盏烛火。

百名太孙府护卫,并千名锦衣卫南镇抚司缇骑,早已阵列府门外。

另有五千二百羽林左卫军马,已至西城外龙湾码头登船过河,于江浦县登岸,走陆路经除州、凤阳、陈州至开封府陈留县,东控兰考、西临开封。

太孙府里,传来了一阵脚步响动。

进了前门到了前院殿前。

朱允熥已然是换上一身轻便的曳撒,被一众府上的人簇拥着。

在人群的中间,朱允熥的左右,是已经开始有些显怀的太孙妃汤鹊清和侧妃沐彩云两女。

两人一左一右合手陪着朱允熥往外走。

「殿下此去,务当慢慢的办事,照顾好自己,一切稳扎稳打。慢一些回来也没事,只是

莫要太迟。到时候府中添丁,总是要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的。」

汤鹊清低声的念叨着。

沐彩云便在另一边,低着头手上拿着两只平安符还有香囊,串在了朱允熥的腰带上。

她不曾开口说话,只是低下的脸,有些紧张和担心。

朱允熥伸手拍拍沐彩云的脑袋,手掌抚摸着太孙妃已经渐渐隆起的小腹,脸上露出笑容:「又不是出征作战,不过是去赈济灾民罢了,年内总是能赶回来的。」

一群人终于是走出了府门。

外面早就列阵多时的护卫和锦衣卫,立马顿足,静默看着站在府前前的皇太孙。

此刻。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注在朱允熥的身上。

而朱允熥则是侧目看向东边的神烈山。

天边,终于是升起了一抹光亮。

洪武二十八年的又一个黎明清晨的到来。

黎明下的阳光,从东方升起,慢慢的铺在地面上,将人的影子拉斜。

「走了。」

朱允熥翻身上马,对着府门前的人群说了一声。

随后轻扬马鞭。

一千多人的队伍,缓缓的移动了起来。

在黎明的薄雾和微光下,向着前方开去。

肉丝米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