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嫡子 > 第四百章 我家面前,天下岂有同岁王朝?

曲阜要出大事了!

北平都司指挥佥事、燕王府护卫都司指挥使张志远疯了!

当过万的边军铁骑,在山东道三司衙门官员的目视下,卷着阵阵尘烟向着西南方的曲阜城方向而去后。

整个山东道的官员终于是慌了神。

“他要做什么!”

“他到底要做什么!”

久病在家的山东道都指挥使,面色涨红,脸色紧绷,咬牙切齿,不断的捶胸顿足。全然没有病症模样的冲着已经远去,渐渐消失在视线里的铁骑大军咆孝着。

山东道都指挥使咆孝怒吼了好一阵子,而后吐着吃了一嘴的灰尘,转身看向其他的山东道官员:“曲阜到底有没有叛贼,他张志远能知道个屁!他现在挥军南下曲阜,他是想反了天吗!”

“他是要反了天吗?”布政使司衙门的一名官员低声冷哼着:“都司难道没有听见,他说的是探的曲阜有叛贼,他是要领兵前去护卫曲阜的吗?”

此人说完之后,便是连自己也全然不信,脸上露出一抹嘲讽。

这万余边军南下之后,便一直都被山东道上上下下盯着,张志远能打听到什么消息?

今日忽然之间,就闹出了什么曲阜出现叛贼意图袭扰圣人世家的幺蛾子。

明显的就是张志远在找借口打幌子,为的就是带着军马离开这里,往曲阜威压过去。

“现在怎么办?难道就放任张志远在我山东道如此这般胡闹?他当真是要闹得山东道大乱?”

山东道都指挥使依旧是心中夹杂着怒火,却又对身负皇命的张志远无可奈何。

他颇有些吃味道:“那张志远拿着旨意,便是连我这个山东道的都司也不放在眼里。节制山东道军马啊!谁能制得住他?”

“写信吧,往曲阜写信,说明了今日的情况,余下的只能让曲阜那边自己解决了。他张志远便是有千军万马,当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做出湖涂事情来?”

山东道布政使冷声开口,脸上带着阴沉,心情分外不好。

一旁的按察使开口道:“是否还该写明奏章,上呈应天,好叫朝堂知晓,张志远领兵南下入山东,久不平叛,致使山东道眼下处处叛乱,有倍增之势?”

“此言可行,叫了各司衙门的人,都上书应天吧。”

山东道布政使只觉得有些乏味,澹澹的丢下一句话,便双手兜在怀里,转身领着布政使司衙门的人往城中回。

余下之人,亦是不愿再待在这早就已经人去营空的地方,除了那漫天不愿落下的灰尘,什么也没有。

……

“河南道大定!”

“河南道大定!”

“朝廷大捷!”

“朝廷大捷!”

又是一日清晨,自白虎街开始,便有一名接替了原通政使司衙门知事的年轻心学观政进士,口中大声的呼喊着刚刚得到的军马消息,往皇城大内赶去。

这是军情捷报,值守皇城的禁军官兵,莫敢上前阻拦。

年轻的新任知事官一路快跑,穿过重重宫门,一路往文渊阁方向而去。

这本不是常规的流程,但既然河南道那边没有用军马报捷,而是选择由地方官府呈奏奏章报捷,自然可以忽略掉直入圣前的事情,而是转为往文渊阁去。

此时的文渊阁里,解缙每天按部就班的点卯上差。

已经往吏部文选司任官的白玉秀,却是不合常理的搬了个凳子,坐在先生的身前。

“河南道那边奏请添补官缺的事情,学生都已经安排好了。十人里面,可有六人为我心学门徒,皆在书报局做过考公卷,学生会同孙青书、胡文海等人审阅过,都是按照各自的长处和意向,录名安排官缺的。”

白玉秀小声的说着这些日子在吏部文选司干的事情,期间不时的看向先生,注意着先生脸上的变化。

他继续轻声道:“至于余下的四成选官,却是没有做过考公卷,学生等人以为,这个时候还是不要声张的好。在官缺上,也是拿到文选司走过一遍的,官位上也有要紧的位子给出去。

按照殿下的意思,河南道作为中原腹地,有通衢之名,沟通南北,还是应当早些安置好才行。等殿下平定河南道叛乱,朝廷也就要在河南道大张旗鼓的推行革新之举,到时候有我心学门徒在,事情做起来也能更顺畅一些。”

说完之后,白玉秀轻咳了一声,压在舌下的一枚滋津润喉的药片散发着清香。

解缙却是轻敲了一下桌面,澹澹的看向这名被殿下寄予厚望的心学后起之秀:“往后少说些他们我们,都是在朝为官的,哪个他们哪个我们?都是为天子办差,替黎民做事的。”

解缙说这话的时候,双手合在一起抱拳,朝着宫中方向举了举。

白玉秀正色挺胸,低下头:“是学生孟浪了。”

解缙嗯了一声:“这一遭安顿完河南道的事情,朝中观政的人便要去掉六七。那些个久考不中的举人,也该好生的看看。朝廷现在是用人之际,便是举人又如何?当不了正选县令官,难道还做不来县丞、县簿、典吏的差事?”

白玉秀脸上表情微微一闪,有些迟疑。

“恐怕……”

“恐怕什么?”解缙冷哼了一声:“他们是不愿意屈尊降贵?他们有个什么尊什么贵的!若是连这个都不愿去做,那便是不曾真的明白了知行合一的道理,要之也无用,不如去杂留精。往后的日子还很长,足够大明往越来越好的方向去走。”

白玉秀想了想,大抵还是如先生所说的。

便点点头,开口道:“或许,该让张大匠师参与进来?”

解缙愣了一下,皱眉看向眼前的这名学生,眉头渐渐舒展开:“你且去做吧,所行之事若是都不试试,又如何知晓。”

白玉秀心中长出一口气。

虽然和先生在一起的时候,自己总会生出一种自己如蝼蚁一般的渺小感,但先生总是会不厌其烦的点拨提醒自己,言传身教不过如此罢了。

自己原本还试图将心学和理学分个清楚,却忘了大明朝堂只能是陛下的朝堂,无分左右。

所以自己又提了以匠籍升做官身的张大匠师,便是想要以对方为借鉴,好叫那些不曾考中两榜进士的心学举人们,也能抛下成见,少些所谓屈尊降贵的念头,去踏踏实实的从一介县丞、县簿、典吏做起。

先生只是一句话,想到了便去试。

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白玉秀的脑海中,回想起当初皇太孙殿下在书报局说过的这么一句话。

想到了皇太孙,白玉秀又想到了如今许久不曾得到消息的河南道。

他开口道:“先生,河南道的叛乱,应当要平定了吧?”

解缙微微一笑:“河南道的叛乱必将平定。”

白玉秀点了下头,不再说话。

这时候,殿外则是传来了一阵呼喊声。

“河南道大捷!”

“河南道叛乱平定!”

声音由远及近,越来越大,期间充斥着喜悦。

白玉秀敏锐的分辨出,这是那位年轻的接替自己在通政使司衙门知事官的学弟来了。

等到白玉秀刚刚站起身,年轻的新任知事官已经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的跑了进来。

“河……河南……”

年轻的知事官忽的一顿,咽了一口唾沫,拱手躬身道:“学生见过先生,见过学长。”

解缙点点头,没有做声,只是放在桌下腿上的手掌已经是紧紧的握成了拳头,却没有在学生们面前显露出来。

白玉秀看了一眼年轻的学弟,笑着走到一旁,倒了一杯凉茶,送到了学弟面前:“先喝点水,润了嗓子再说话。”

年轻的知事官脆生生的点着头,将凉茶一饮而尽,挥袖一抹嘴便开口道:“先生,学长,河南道叛乱平定!河南道大捷!皇太孙领军亲自冲阵数十次,开封城下搏得十万敌之名,一力定河南!”

十万敌?

在先生和学弟面前,白玉秀总是比在文选司公房里显得更从容和放松,歪着头脸上露出怪笑。

整个河南道的叛军贼怕是也没这么多,这个十万敌的名头,怕是不知道经过了几番夸大吹捧。

不过对此,白玉秀是乐见其成的。

他侧目看向那边的先生。

解缙在闻听河南道大捷喜讯,激动之后,却是已经皱起眉头:“为何是通政使司来报,而非河南道军马报捷?”

年轻的知事官立马回道:“是河南道三司衙门呈送奏疏回来的,不曾有军马回京报捷。”

解缙松开藏在桌子的手,目光悄然深邃,幽幽道:“殿下这是要做什么?”

白玉秀看向先生,侧目扫过学弟,低声道:“难道是因为山东道的叛乱尚未平定?”

解缙轻叹一声,看着站在自己跟前的两名学生,幽幽道:“山东道啊……那可是我辈先师世家所在啊。”

……

“秦汉三国,魏晋南北,隋唐五代,宋元明。”

“数往昔,天下几度更名。多少王公已作古成灰?”

“这世间不曾有千年王朝,却有千年世家也!”

曲阜城外,有偌大的宅院坐落在旷野之上,更古的气息,便是俗眼人也能分辨得出。

在府门前的高地上,几名锦衣玉带的男子,在一众身着绸缎的仆役伺候下,眺望着远方那已经染黄的田野。

微风拂过,稻花香沁人心扉。

为首的男子玉面钟秀,年岁不大,不过二十来岁,却儒雅沉稳。

几番言辞之后,眉宇之间生出一片自傲,独立于这人世间的风采。

“天下未曾有千年王朝。”

“但!吾家却是千年之世家也!”

身边几名同龄人发出了一阵轻笑声,格外的轻松爽朗。

笑声在旷野上回荡着,久久不曾落下帷幕。

等到欢笑声终于是平息下来之后。

有人侧身,看向那为首之人:“兄长,三司来信,北平都司指挥佥事张志远,统领万余九边骑兵,大抵就在这两日抵达此处。此人还是燕王府护卫都司指挥。”

孔公鉴侧目看向胞弟,轻笑道:“父亲今岁还未曾入京觐见吧。”

“父亲预备等中秋时入京的。”

孔公鉴回首望向孔府,那株苍松高过院墙,屹立在这里亦有千年之久。

他面上含笑道:“与父亲说说,烦请父亲这几日便入京觐见陛下吧。”

作为当代衍圣公的嫡长子,孔公鉴自小聪慧,阖府上下无不对其寄予厚望。

而孔公鉴也没有让孔府众人失望,虽然及冠没有几年,孔府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被他打理的很是利落。

便是如今的那位衍圣公孔讷,也时常听取这位嫡子的意见。

此刻孔公鉴要父亲孔讷入京觐见陛下,虽然其胞弟不知此举所为何意,却还是老实点头:“听闻朝中近来文学不昌,父亲也该入京讲学,传道受业,为圣天子解惑。”

这话很是直白,以至于孔公鉴都不禁皱了皱眉,只是却不曾开口说什么。

而周围人,则更是没有半分的反应和动静。

似乎,这样的话在孔府,就是如同人要每日吃饭喝水一般的平常。

又有人在一旁开口道:“只是眼下,边军前来,难免有冲撞先祖之意,是否要去信告戒劝阻。亦或是请曲阜城出面,让其转道。”

孔公鉴轻声询问道:“三司衙门有没有说,张将军率军来我家,是为了什么。”

其胞弟立马抢着开口道:“他们说了,那张志远声称,是有叛贼聚集,意图洗劫我家,对我家有不轨。他张志远不去平定叛乱,却是口口声声要护卫孔家安危,不叫我家受惊。可他自己要干的事情,难道就能让我家安心?”

孔公鉴依旧是脸上带笑:“朝廷自有朝廷的法度,张将军所言所思所顾虑的,难道有错?叫家中备好酒菜,筹备好大军到来之后所需的一应粮草,莫叫朝廷的军马,在自家的地盘上还要饿着肚子。”

板上钉钉的下一任衍圣公,孔府继承人的孔公鉴说的是轻轻松松,甚至还要孔府掏心掏肺的准备好,到时候款待明显意图和那些不曾露面的叛贼还要不轨的张志远。

这让周围众人不免生出愠怒。

孔家什么时候,受过这等折辱?

只是孔公鉴的话,在曲阜这一片土地上,那便是金科玉律一般的存在。

他说要好生款待率军南下的张志远,那孔家自然会拿出十足的精力准备这些事情。

当孔公鉴今日赏完了府外田野里即将收获的庄稼,又定下来孔府接下来要做什么,今天这一遭便算是事了,也到了该回府用膳,而后午歇、读书的时候了。

只是不等孔公鉴开口。

远方,已经齐腿身的庄稼地中间,轰隆隆的出现一支漫长的骑兵队伍。

这些骑兵是如此的突兀,就出现在曲阜孔府外。

深色的骑兵,在这一片片连绵不绝的成熟的庄稼地中间,又是那么的显眼。

“这帮人竟然来的这般快,他们是赶着来讨食吃的吗!”

孔公鉴的胞弟低声叫骂了一句。

孔公鉴则是停下了脚步,正色看向远方向着孔府而来的那支庞大的骑兵队伍。

过万的军马行军,便是全军上下保持静默,生出来的动静却不可能小的。

很快,这片千年来不断扩建,不断修缮的至圣先师之家,府邸里便涌出了数量众多的仆役。

仆役们手中只拿着棍棒,却个个身形矫健有力,孔武有力。

孔公鉴目光深邃的望着终于是远道而来的军马,低声道:“看来,今天家中要忙活好一阵了,书也看不成了。”

……

“他们说,孔府里头藏书无数,一个人便是看一辈子也看不完,可是真的?”

驾马只比张志远落后半个身位的唐可可,本身就是儒家子弟出身,对孔府这样至圣先师人家的传闻,自然也就知道的多一些,望着已经横陈在眼前的孔府,不禁好奇开口。

其实,孔府的藏书究竟有多少,没人能知道。但包括唐可可都清楚,那些藏书真的是一个人一辈子都看不完的。

此刻说这些话,倒不如说他是在调侃罢了。

张志远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自己就是个军中莽夫,看不来那些蝇头小字,也不懂什么圣贤道理。

“传令,大军距孔府五里地停。分兵于孔府四面,深挖沟壑,砍伐树木架设路障营墙,务必不能让叛贼有半分可乘之机。”

副将高声的向传令官传达着将军的意志。

一声声高呼,在孔府之外的旷野上回荡了起来,声如虎啸,悠长浑厚。

回应着军令的,则是一声声的“虎!虎!虎!”

旋即,万余骑兵行军阵列,开始分出前后左右四营兵马,往孔府外而来。

本部中军则是往孔府府门外十里地而去。

孔府府门外的高地上,便是一直保持平静笑容的孔公鉴,见此情形,亦是收起了脸上的笑容,转而是无尽的沉默。

他眺望着这支数十年间,出现在孔府外数量最多的军队,目光不断的移动着。

很快,一名身形挺拔,威武有力的将领,便映入眼帘。

那定然是北平都司指挥佥事、燕王府护卫都司指挥张志远本人了。

孔公鉴看见了张志远。

骑在马背之上,目光平静的望着孔府前的张志远,同样也注意到了那位站在高地上,眺望着自己的年轻孔家子。

张志远的脸上露出一抹轻蔑的笑容。

“本将不通文字。”

“唯手中刀剑尔。”

“望尔慎重乎。”

………………

?月票??推荐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