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嫡子 > 第四百一十三章 灭孔和罢工

大明嫡子 第四百一十三章 灭孔和罢工

作者:肉丝米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51: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大明洪武二十八年。

有司查孔氏不臣谋逆,九族皆罚,交锦衣卫发往京师。

南下的军马在一场雨的冲刷下,悄无声息的没了踪迹,只有孔府外开始积水的壕沟和竖起的木墙,还在无声的诉说着过去月余里,这里都发生了什么。

刚刚挂起半府素缟的孔家,浸泡在水雾之中。

连成幕的雨线下,孔府正门大开。

锦衣卫官兵披着蓑衣,从府内一直延伸到了府外。

孔府门前,一辆辆大车被雨水淋湿,等候在此多时。

伴随着孔府府门后传来镣铐拖地声,昔日尊荣的衍圣公孔讷,及孔府大房子弟,林林总总近百人,皆被戴上枷锁,由官兵们押出府外。

早就等候多时的囚笼大车,敞开门收容起一名名孔家人。

官兵们很细心,瞧着今日有雨,便在囚笼顶上和里面压了些稻草,又在周围夹了些茅草,权当有个避雨的地方。

被扒了朝服的孔讷,只穿着连单衣,分明不过三十多的年纪,却像是年过半百,满脸沧桑。

他和孔公鉴被官兵们押进了同一辆大车里。

“孔家完了……”

孔讷双手扒着大车上的栏杆,看向后面的族人被一个个塞进囚笼里。阖府上下,凡孔家人尽都被戴上镣铐,押出世居多年的府邸。

大抵是孔家的人太多,而囚笼仓促下太少,每一辆车里都塞满了人。

风雨声下,是孔家人的哭泣哀嚎声。

只是无人关注,除了孔家人自己。

“孔家一干人等会被押送至运河,那边有徐州卫的人在,可保无虞。等孔家人押上船,会有锦衣卫的人看管,一路南下入京。”

孔府外,已经人去营空的边军大营前,朱高炽望着关押孔讷父子的马车已经动起来,低声说着话。

他的目光则是撇向一旁,在不远处的雨中,是数十名兖州府各司衙门的官员,正穿戴着官袍,跪在雨水之中,膝下是流淌着的泥浆。

朱允熥脸色平静说道:“奏章要快些发回应天,先看看朝中的反应。叫凉国公、西平侯他们回京的路上走的再慢一些。”

朱高炽侧目看了过来:“是防备地方士林有反对之声?”

“应天有些消息过来,他们不满张志远为难孔家,借机上奏请开监军法。”

朱允熥目光逐渐凝聚起来,穿透眼前的雨幕。

朱高炽肩头抖了抖,低头道:“河南道大概也是他们的借口,若非这次查出了孔家的罪证,恐怕我们就是回京,事情也不好处理。”

朱允熥冷笑道:“倒是让你说对了,他们用了河南道做借口,希望朝廷引以为戒。”

说完之后,朱允熥便沉默了下来。

他没有回答小胖后面的问题。

孔家做的那些事情,他本就知道,只是却又没法明说。和田麦等人,则只需要下令安排即可。

朱高炽挪挪嘴,没问出自己想知道的事情,便有些百无聊赖了起来,抬头看向一旁的兖州府官员:“孔家于兖州府,他们都脱不了干系,是依律附罪,还是另行定罪?”

朱允熥挪眼看过去:“有些人,总会忘记当的是谁家的官,是为谁做事的,该叫天下人以此为鉴,早日清醒过来。”

说完后朱允熥便在重新寻了伞的雨田伺候下,登上马车。

朱高炽独自撑伞,目光转动着。

兖州府的官员同样都完蛋了,不光光是自己。

为了叫天下的官员都认清是在谁家当官,这些兖州的官员三族乃至九族,怕是都将被牵连其中。

唯有重典,方可震慑人心。

“起驾。”

“回京!”

太孙府总管的声音,在风雨中响起。

朱高炽收起心思,趁着马车尚未开动,立马健步而上,带着一片湿气卷入车内。

……

哒哒哒。

应天,皇城千步廊,一名锦衣卫百户领着麾下两名总旗官,由宫外往宫中而去。

脚步声在宫墙之间,显得格外清晰。

每一步带起的水珠,滴答滴答的飞溅着落向远处,最后又摊开融入地面积水中。

淅沥沥的雨水从天空中的云层里落下,滴落在琉璃瓦上,沿着导雨槽到了边缘,从高耸的宫墙上连珠成串的滴落下来。

而在皇城外,自御门听政之后,大明朝就好像万世太平了一样。

官员们没了往日里的急躁,每日按部就班,倒是显得国事顺利。

分明是上衙的时候,东城一带却有不少的官员,自己或是有家仆撑着伞,在大街小巷直接穿梭着。

过了大中桥,让太平里一带过去,因为靠近城里东水关码头,多的是凉茶铺子。

平日里难得一见,能亲下此等民力聚集之地,今日里倒是显得有些扎眼,惹得那些个茶水摊主连大气都不敢出一声,只顾低着头,听到添茶声便提熘着茶壶上去添水,心里头还唯恐自家的粗茶会让衙门嫌弃。

只是衙门现在的心思明显不在茶水究竟有几分春意上。

“刚得到的消息,至圣先师一门,尽数被皇太孙殿下问罪,正在发回应天。”

一名自个儿撑着伞的青袍官员,进了太平里一间可以眺望东边东水关码头的茶楼二层过廊下。

拍了拍衣袍上的雨水,且落着座,便轻声解释了句。

“消息早就到了,昨夜城门落下前便有消息进城,算算日子,大概这两日就会到京。”

席间早到的一人抬头看向来人,澹澹的回了一句。

“听闻……殿下拿到了不少的罪证,都是实打实的,容不得半点转圜。”

刚到的青袍官员,侧目看向一旁出自都察院的同僚。

都察院那人眉头皱了下:“罪证到底如何,还得等锦衣卫的人送回京,朝堂上分辨清楚了才能知晓。”

“只是昨夜得到的消息,好似还有勾连塞外的事情,若是如此,也不必朝堂分辨,且不说陛下如何想,便是那些勋贵武将也容不得这样的事情发生。”

茶桌前,众人皆是沉默。

孔家不论做了什么,在朝中总还是能靠着几分千年来的薄面,说和说和的。

可现在确凿了和塞外的前元余孽有勾连,那满朝上下,文官们自然不可能再敢说什么。

那时候,只要有人多说一句话,朝堂上的功勋武将就能将官袍脱下,亮出他们这些年积攒下来的满身伤痕。

拉着每一个开口的人,恶狠狠的询问,那些伤痕到底是怎么来的。

甚至于,他们还会主动的指出那一道道的伤痕,都是在哪一场驱赶元人、恢复中原、守御边塞、犁庭草原的战争中留下的。

如今大明开国不过二十八年,朝中和地方上,无数追随着皇帝创立大明的将领都还健在,甚至是正值壮年。

孔家勾连塞外,那就是无视这些人在这些年里的出生入死。

若是朝中不能公允处置,便是功勋武将们,就能将应天城三大殿的顶给掀翻了。

皇帝还不会说半个不字。

“只是不论孔府到底如何,若是以此论罪株连,天下人会如何说?这圣人世家,往后又该如何?我等受圣人教化之人,又该何以自处?”

终于,有人问出了在座所有人的心声。

孔家代表的是中原儒家的门面,是千年的圣人世家,是中原当之无愧的文官第一,士林魁首。

孔家倒了。

儒家又将如何,理学又该如何。

他们这些在朝为官,以及家中子弟、门生、故旧无数的人,往后又该如何行事自处。

“欲……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乎?”

有人试探性的提了一句,目光看向在座众人。

“天下文脉不能断,士林不能乱。若为九族之罪,则我等断不能袖手旁观,与情理不合,有负圣贤教化。”

“然,陛下取仕我等,坐居朝堂,牧守地方,抚慰社稷,我等亦不可忤逆似孔府。”

“此事难矣。”

桌边一声长叹。

“可要是这样说起来,前次陛下御门听政,我等以河南道叛乱、张志远久不平定山东道叛乱之事,谏言陛下惩治,开监军法,便是我等之错了?”

这话是兵部的一名郎中说的,上一回奉天殿前御门听政,他便也有参与弹劾和进谏。

这时候翰林院的一名官员开口道:“上一回的事情,因为秦王殿下而无疾而终,只是陛下那里恐怕还是悬而未决,对我等只怕是有些不满的。”

“孔府不能绝了!”

忽的,有人拍着桌子站起身,目视在座众人。

一道道目光抬起,看向此人。

“殿下这是要灭孔!不论孔府是否有罪,殿下都必然会如此做!这点,诸位可曾想过?”

咳咳!

桌上响起了一声轻咳声,有人转头看向分明已经离着很远的茶楼小厮。

“下去,我等要在此议事。”

小厮不敢久留,便是听不到那边的衙门说话,也不敢停歇,蹬蹬蹬便下了楼。

这时候,那人也才反应过来,拱拱手:“是本官方才举动了。”

“你且说,这时候便是群策群益的时候。”

“心学是谁弄出来的?这点大伙都清楚吧。是翰林院那个解缙,是他一手弄出来的。如今朝堂之上,依附心学之人几何?且不说地方,便是应天恐怕也有一二成了吧。”

“而解缙与太孙殿下是何等关系,也不必多言。若说殿下没有借此,推心学上台面的意思,本官是断然不信的。可若是推心学,则我等之理学便是横于道前顽石。”

“殿下这是要借灭孔,打压理学的士气,强推心学。那时候我等又该如何?我等家中子弟、门生旧故,又该如何?”

“去与心学之人相争?以何争?”

楼外小雨,街上行人寥寥。

楼内,气氛和话题,却凝重的让人透不过气来。

挑起这等敏感话题的人,轻叹一声:“诸位,这时候我等要明白当务之急是什么啊!”

“快快说来。”

“且教我等。”

那人面色沉重道:“眼下,孔家是死是活,已经不关我等之事。我等维系家门的根本,才是真正到了生死攸关的地步。”

“昨日,殿下能摊丁入亩,税署改制。今日,殿下能灭孔推心学。明日,殿下便能弃了我等啊!”

危机感一瞬间席卷而来。

人人自危。

活像是下一刻,他们就会成为朝堂之上的垃圾,被清扫进历史的尘埃之中,无人问津的腐烂枯朽。

“此刻我等该如何做?”

“当下权宜之计该怎样?”

“……”

危机感忽然而至,让众人一阵心慌,人人自问出路何在。

而那提及之人尚未开口,却有旁人应声道:“如今乃是为了自保,无论何等手段都该用上了。”

“须得要陛下明白,朝廷没有一意孤行的道理。我等便是再如何无能,朝政社稷,总还是需要经由我等之手吧。”

信心被提振了一下。

有人拍桉:“既然如此,便趁早出手。免得等孔家的人进了京,我等到时候便难以腾挪。此时便是做些什么,届时也可自请其罪,有事先不察之过。”

“那就联络起来吧,诸位便往本部司衙门,递请病休,亦或请罪自禁吧。”

在场众人届时明白人,此言一出,便知晓该如何做。

众人纷纷拱手应下。

……

皇城大内,文渊阁外。

入宫的锦衣卫百户和麾下两名总旗官,终于是带着满身的湿气,到了门外。

为免湿气染到解学士这位可谓是太孙潜邸中人身上,百户和总旗官在门外停留了片刻,抖去身上的雨点,又挤了挤衣角的雨水。

等到通传重新走出来,百户官和总旗官这才提脚迈入文渊阁内。

解缙此刻正在处理今日份的国事奏章。

分发到皇帝和太子处的奏章,早就已经分属完毕,但他却还有更多的事情需要去做。

近来朝堂之上无大事。

新任的通政使司知事官,也是个年轻人,同样也是位心学观政的进士,刚刚入仕,接替了学长白玉秀的差事。

因为无事,便陪在阁内,与先生学些东西。

当锦衣卫进来后,年轻的学生便悄然退后了两步,躬身弯腰道:“先生,是锦衣卫的人来了。”

解缙从桉牍上抬起头,微微有些眯眼,看向走过来的影子。

“锦衣卫?生了什么事情?”

“启禀学士,是太孙那边传回消息,殿下今夜便可渡江而归。”

手中提着笔的解缙,手腕却是不禁一抖。

豆大的墨珠,落在了一份奏章上。

解缙轻咦一声:“怎就出了错……”

………………

?月票??推荐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